世间论──对现实世界的描述和价值判断汇总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3570007 上传时间:2022-09-19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6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间论──对现实世界的描述和价值判断汇总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世间论──对现实世界的描述和价值判断汇总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世间论──对现实世界的描述和价值判断汇总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世间论──对现实世界的描述和价值判断汇总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世间论──对现实世界的描述和价值判断汇总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佛教世间论的特点二、人在生命世界中的位置三、成住坏空的器世间四、如虚如幻的生命轮回“以罪怼为刑罚,使惧而以罪怼为刑罚,使惧而后慎;以天堂为惩赏,使后慎;以天堂为惩赏,使悦而后动。悦而后动。”(慧远: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沙门不敬王者论在家一在家一)“由世界以一生为限,不由世界以一生为限,不明其外。其外未明,故寻明其外。其外未明,故寻理者自毕于视听之内。理者自毕于视听之内。”(慧远:(慧远:三报论三报论)梁漱溟在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会上的梁漱溟在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会上的 我从十几岁就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我从十几岁就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这里我只想讲两点。第一点,因为我喜欢钻这里我只想讲

2、两点。第一点,因为我喜欢钻研佛法,所以我广泛的研究了大藏经。当初研佛法,所以我广泛的研究了大藏经。当初我受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的聘请,到北大教我受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的聘请,到北大教印度哲学,其中即包括佛法。印度哲学,其中即包括佛法。我觉得,要弘扬我觉得,要弘扬佛法,就要有一种救世的精神,心里头沒有佛法,就要有一种救世的精神,心里头沒有自己,只有众生,只有这样才是一个佛教徒。自己,只有众生,只有这样才是一个佛教徒。再说一点,我曾在四川重庆北碚皈依了贡噶再说一点,我曾在四川重庆北碚皈依了贡噶上师,听他讲无相大手印,我接受了灌顶。上师,听他讲无相大手印,我接受了灌顶。所以我一点不含糊地說,我是一个佛教

3、徒。所以我一点不含糊地說,我是一个佛教徒。(法音法音学术版,学术版,1987年年刊)年年刊)释见豪释见豪:建构以四圣谛为纲领的佛法知识体系建构以四圣谛为纲领的佛法知识体系(佛教图书馆馆刊第 31 期,2002.09)佛教对现实世界的看法,即佛教对现实世界的看法,即“世间论世间论”,在哲学上,在哲学上也可称作佛教的世界起源论或世界现象论。也可称作佛教的世界起源论或世界现象论。“世世”意为时间上的迁流,具有毁坏的意思;意为时间上的迁流,具有毁坏的意思;“间间”为空间上的间隔,具有有限的意思。为空间上的间隔,具有有限的意思。概言之,世间就是不断迁流变化的有限世界,概言之,世间就是不断迁流变化的有限世

4、界,是不究竟的存在。世间一般分为器世间及有是不究竟的存在。世间一般分为器世间及有情世间,天台宗分为五蕴世间、众生世间和情世间,天台宗分为五蕴世间、众生世间和国土世间三种。国土世间三种。按缘起法则,有情与器世间相互依存,构成按缘起法则,有情与器世间相互依存,构成我们活动的整个世界。我们活动的整个世界。佛教的世间论有佛教的世间论有二个重要特点二个重要特点:第一、以佛教的业力因果论为主导,吸取、利用了第一、以佛教的业力因果论为主导,吸取、利用了古代印度的天文、地理知识和神话传统。古代印度的天文、地理知识和神话传统。在器世间方面,声闻经典不外在器世间方面,声闻经典不外是采集当时印度一般神话的说是采集当

5、时印度一般神话的说法,而有所取舍。法,而有所取舍。而在有情世间方面,因多少采而在有情世间方面,因多少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显得取敬而远之的态度,显得比较松散,而且因为印度一般比较松散,而且因为印度一般的神话中神鬼杂多,在安立有的神话中神鬼杂多,在安立有情世间时就比较有选择性。无情世间时就比较有选择性。无论如何,佛教初期的世界观还论如何,佛教初期的世界观还看不出自有的特色,而且也不看不出自有的特色,而且也不是佛法的关心所在。到了部派是佛法的关心所在。到了部派初兴,才开始建立佛教特有的初兴,才开始建立佛教特有的世界观。世界观。基本上,佛教并不关心世界宇宙的起源,只是从基本上,佛教并不关心世界宇宙的起

6、源,只是从现实的观察给予解说,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现实的观察给予解说,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际(大二,爱结所系,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际(大二,页页69中),现实的世间就是轮回,生死是无始的,中),现实的世间就是轮回,生死是无始的,它的原因就是无明与爱结,而它的原因就是无明与爱结,而无明覆,爱结无明覆,爱结系,得此识,身内有此识,身外有名色,此系,得此识,身内有此识,身外有名色,此二因缘生触,此六触入所触,愚痴无闻凡夫二因缘生触,此六触入所触,愚痴无闻凡夫苦乐受觉,因起种种苦乐受觉,因起种种(大二,页(大二,页83下),这下),这说明了由业所生的轮回,说明了由业所

7、生的轮回,俱舍论俱舍论说说世别皆世别皆由业生,业由随眠(烦恼)方得生长由业生,业由随眠(烦恼)方得生长(大(大廿九,页廿九,页98中),很简要的揭橥佛教世界观的基中),很简要的揭橥佛教世界观的基本思想。本思想。(据据郭忠生郭忠生)第二、与佛教的修道解脱论紧密相关,结合第二、与佛教的修道解脱论紧密相关,结合禅观体验改造组织而成。禅观体验改造组织而成。现实宇宙现实宇宙图景与人图景与人的心意识的心意识密切相关,密切相关,依心意识依心意识的状态,的状态,三界六道三界六道分成散、分成散、定二地。定二地。【散地散地】为“定地”之对称。即指欲界。与之相对者,色界与无色界并称为定地。于欲界得入禅定者,乃依后天

8、之努力,修色界、无色界之定心;然欲界之果报无有定心,故欲界中之六欲天、四大洲、地狱等皆称为散地。(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六)p4973【九地九地】指九种有情之住处。又称九有。“地”者持载之意,众生依此而住,故名。九地,即五趣杂居地、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此中,五趣杂居地为欲界,其次四者为色界的四禅天,最后四者为无色界的四无色天。业是成立世间的动力,而业的思想本身就含有浓厚的伦理价业是成立世间的动力,而业的思想本身就含有浓厚的伦理价值判断的意味,所以由善恶业而生出善、恶世间,是必然的值判断的意味,所以由善恶业而生出善、恶世间

9、,是必然的结果。另一方面,佛法除了观察、价值判断世间之外,其基结果。另一方面,佛法除了观察、价值判断世间之外,其基本的目的是在于求取解脱,世界观因而又与佛法的修道论有本的目的是在于求取解脱,世界观因而又与佛法的修道论有所关连。部派佛教从不同的角度来安立世界,其中三界、九所关连。部派佛教从不同的角度来安立世界,其中三界、九地、廿五有等,不外乎是从修道者的境界来设想其所依存的地、廿五有等,不外乎是从修道者的境界来设想其所依存的世界。世界。依一般的看法,在以三界依一般的看法,在以三界(欲、色、无色界)为分类的世界欲、色、无色界)为分类的世界观中,欲界及色界初禅天等的有情,多少与印度婆罗门教所观中,欲

10、界及色界初禅天等的有情,多少与印度婆罗门教所看到的,有所关连,但二禅天以上的有情,印度其它的典籍看到的,有所关连,但二禅天以上的有情,印度其它的典籍就很少看到(演培就很少看到(演培1957,p.248)。)。又,在释尊时代,有一些沙门集团是拿初禅到四禅来衡量是又,在释尊时代,有一些沙门集团是拿初禅到四禅来衡量是否已得解脱的标准,佛教把这些容摄进来,成为其世界的一否已得解脱的标准,佛教把这些容摄进来,成为其世界的一环,更可看出环,更可看出修道论与世界观的结合修道论与世界观的结合。(据据郭忠生郭忠生)一、人在生命世界中的位置一、人在生命世界中的位置(一)以人为枢纽的生命层阶(一)以人为枢纽的生命层

11、阶三界六道三界六道1、散地的欲界六道、散地的欲界六道散地,即欲界生得心,散乱粗动,不能专注一境。散地,即欲界生得心,散乱粗动,不能专注一境。欲界是指深受各种欲望(主要是贪欲和淫欲)支欲界是指深受各种欲望(主要是贪欲和淫欲)支配和煎熬的生物所居住的领域。配和煎熬的生物所居住的领域。2、定地的色界和无色界、定地的色界和无色界据据顺正理论顺正理论,三界的定义:,三界的定义:“若界有色而无若界有色而无定者,是名欲界;若界有色亦有定者,是名色界;定者,是名欲界;若界有色亦有定者,是名色界;若界无色而有定者,是名无色界。若界无色而有定者,是名无色界。”在定地中,无色界是定多慧少,色界是定慧均等,在定地中,

12、无色界是定多慧少,色界是定慧均等,故名静虑。故名静虑。三界与三千大千世界三界与三千大千世界人在六道中的位置(二)有情的延续与生存条件(二)有情的延续与生存条件 三界六道展示了生命的存在层阶,在这些存在层三界六道展示了生命的存在层阶,在这些存在层阶中,有情的出生状态有胎、卵、湿、化四种。阶中,有情的出生状态有胎、卵、湿、化四种。上述次第,以化生为最低,但诸天和地狱都是化上述次第,以化生为最低,但诸天和地狱都是化生,且遍于六道,而且初人亦为化生。生,且遍于六道,而且初人亦为化生。维持生命的有四种条件(四食);维持生命的有四种条件(四食);粗搏食(段食)粗搏食(段食)分段进食的日常饮食;分段进食的日

13、常饮食;触食触食从根、境、识三者和合而引生喜、乐、受从根、境、识三者和合而引生喜、乐、受的可意触,为维持生命延续的重要因素;的可意触,为维持生命延续的重要因素;意思食意思食思心所相应的意欲,对生命的延续有强思心所相应的意欲,对生命的延续有强大的作用;大的作用;识食识食指指“有取识有取识”,即执取身心的、与染爱万,即执取身心的、与染爱万物相应的识,维持生命延续、帮助身心发展的力物相应的识,维持生命延续、帮助身心发展的力量。量。(三)人在有情中的地位(三)人在有情中的地位 1、人是有情上升下堕的枢纽、人是有情上升下堕的枢纽佛教哲学从现实的人生负面切入,那就涉及人在有情中的佛教哲学从现实的人生负面切

14、入,那就涉及人在有情中的地位,人在整个现实层面地位,人在整个现实层面“三界三界”中的地位。与其它五道中的地位。与其它五道不同,人为造业受报的双行道,从而在存在上确立人的地不同,人为造业受报的双行道,从而在存在上确立人的地位,为宗教解脱论和人生观奠定了基础。位,为宗教解脱论和人生观奠定了基础。2、人身难得、人身难得天上虽比人间快乐,但以耽于享乐而难闻佛法故,被归入天上虽比人间快乐,但以耽于享乐而难闻佛法故,被归入地狱、饿鬼、畜生、长寿天、北胜处边地、盲聋喑哑、世地狱、饿鬼、畜生、长寿天、北胜处边地、盲聋喑哑、世智辨聪、生在佛前佛后智辨聪、生在佛前佛后等等“八难八难”之中。而人间具有之中。而人间具

15、有苦乐苦乐均等、有惭愧心、有智慧、有坚忍心均等、有惭愧心、有智慧、有坚忍心四种特性,故与其它四种特性,故与其它宗教以天上为殊胜不同,佛教以人间为最好,宗教以天上为殊胜不同,佛教以人间为最好,“诸佛世尊诸佛世尊皆于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皆于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增一阿含经增一阿含经等见等见品品),故有),故有“人身难得、中国难生、善友(明师)难遇、人身难得、中国难生、善友(明师)难遇、佛法难闻佛法难闻”之说。之说。“盲龟值孔盲龟值孔”。(陈兵。(陈兵113)人生是苦,表明人生是苦,表明出离之必要性出离之必要性;人身难得,则提供;人身难得,则提供修道之修道之可能性可能性。三、成住坏空三、成

16、住坏空的器世间的器世间世界在空间上的世界在空间上的分布分布(一)须弥山与(一)须弥山与四洲四洲(二)天、魔、(二)天、魔、梵的世界梵的世界(三)三千大千(三)三千大千世界世界从地狱到梵世(初禅三天),构成一个从地狱到梵世(初禅三天),构成一个小世界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构成一千个小世界构成小千世界小千世界,上有二禅天统辖。,上有二禅天统辖。一千个小千世界构成一千个小千世界构成中千世界中千世界,上有三禅天统辖。,上有三禅天统辖。一千个中千世界构成一千个中千世界构成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上有四禅天统辖,共含有,上有四禅天统辖,共含有十亿个小世界。以大千世界含小千、中千、大千世界,故十亿个小世界。以大千世

17、界含小千、中千、大千世界,故称三千大千世界。称三千大千世界。这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即一佛化境。雅语称为这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即一佛化境。雅语称为娑婆世娑婆世界界,意为杂会,即六道众生杂居的世界。俗语称为索诃世,意为杂会,即六道众生杂居的世界。俗语称为索诃世界,意为界,意为“忍土忍土”、“堪忍世界堪忍世界”,是说众生忍受三毒和,是说众生忍受三毒和诸烦恼,不肯出离;又称佛和菩萨为教化众生,也忍受烦诸烦恼,不肯出离;又称佛和菩萨为教化众生,也忍受烦恼和劳倦,故名。恼和劳倦,故名。这三千大千世界已是相当辽阔。但佛经上认为有无量数的这三千大千世界已是相当辽阔。但佛经上认为有无量数的大千世界存在,常说

18、大千世界存在,常说“十方微尘世界十方微尘世界”、“十方恒河沙数十方恒河沙数世界世界”。大乘起信论大乘起信论:“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界无边,故众生无边。”这无量无边的世界都属于迷界,这无量无边的世界都属于迷界,只有超出三界,才进入悟界的佛土,而佛土同样是无量无只有超出三界,才进入悟界的佛土,而佛土同样是无量无边。边。世界在时间中的发展世界在时间中的发展(一)刹那与劫(一)刹那与劫刹那,印度最小的时间单位,一刹那为刹那,印度最小的时间单位,一刹那为0.0133秒。秒。劫劫(kalpa),不可测量的无量时节。有芥子劫、,不可测量的无量时节。有芥子劫、盘

19、石劫、人寿劫三种计算法。盘石劫、人寿劫三种计算法。一小劫相当于一小劫相当于1590.8年年二十小劫为一中劫,相当于二十小劫为一中劫,相当于3亿亿1996万年万年四中劫为一大劫,相当于四中劫为一大劫,相当于12亿亿7584万年。万年。(二)世界的形成与毁灭(二)世界的形成与毁灭在印度人的宇宙观之中,世界是反覆地依循着在印度人的宇宙观之中,世界是反覆地依循着成立、存续、坏灭、空无等四个阶段在演化的。成立、存续、坏灭、空无等四个阶段在演化的。这四个阶段是这四个阶段是成劫、住劫、坏劫、空劫。成劫、住劫、坏劫、空劫。1 1、成劫、成劫世界形成时期世界形成时期最初一小劫形成器世间。最初一小劫形成器世间。空

20、轮空轮世界在空劫中,空间蕴含着构成世界的物世界在空劫中,空间蕴含着构成世界的物质因素质因素四大,但还没有形成。四大,但还没有形成。风轮风轮由于有情的业(增上)力,空轮中形成微由于有情的业(增上)力,空轮中形成微风轮,即四大以疾速流动的形态出现,据风轮,即四大以疾速流动的形态出现,据俱舍俱舍论论,风轮的宽度相当于大千世界,厚度有,风轮的宽度相当于大千世界,厚度有160万万由旬。由旬。水轮水轮气体久久旋转,凝成液体,形成水轮,厚气体久久旋转,凝成液体,形成水轮,厚度度80万由旬。万由旬。金轮金轮液体凝结为固体,形成金轮,厚度液体凝结为固体,形成金轮,厚度32万由万由旬。在金轮上因风雨而形成九山八海

21、。旬。在金轮上因风雨而形成九山八海。其后十九小劫形成有情世间。其后十九小劫形成有情世间。有情从色界二禅天有情从色界二禅天光音天光音天降生到大梵天,渐次经六欲天、人趣降生到大梵天,渐次经六欲天、人趣。至地狱中生一有情,即为成劫的终止至地狱中生一有情,即为成劫的终止 2 2、住劫、住劫世界安住时期世界安住时期指世界的存续期。即器世间、众生世间平稳地持指世界的存续期。即器世间、众生世间平稳地持续之时期。即自一有情生于地狱起至大三灾当现续之时期。即自一有情生于地狱起至大三灾当现之时的二十中劫。住劫之初,阎浮洲人寿由无量之时的二十中劫。住劫之初,阎浮洲人寿由无量数逐渐减至十岁,是为住劫中的第一中劫。之后

22、,数逐渐减至十岁,是为住劫中的第一中劫。之后,人寿再由十岁每经百年增加一岁,一直增至八万人寿再由十岁每经百年增加一岁,一直增至八万岁。又自八万岁每经百年减少一岁,直至十岁为岁。又自八万岁每经百年减少一岁,直至十岁为止。这是第二中劫。如此自第三中劫至第十九中止。这是第二中劫。如此自第三中劫至第十九中劫,仍同样各增减一次。至最后的第二十中劫,劫,仍同样各增减一次。至最后的第二十中劫,才有增无减,返回到八万岁为止。才有增无减,返回到八万岁为止。人寿的减少称减劫,增加称为增劫。各减劫终结人寿的减少称减劫,增加称为增劫。各减劫终结的人寿十岁时,刀兵灾、疾疫灾、饥馑灾等小三的人寿十岁时,刀兵灾、疾疫灾、饥

23、馑灾等小三灾之一出现。诸佛出现于减劫,人寿由八万四千灾之一出现。诸佛出现于减劫,人寿由八万四千岁至百岁之间。增劫佛不出,因在有情之乐渐增岁至百岁之间。增劫佛不出,因在有情之乐渐增时,不易教其厌离。人寿由百岁渐减时,佛亦不时,不易教其厌离。人寿由百岁渐减时,佛亦不出,因五浊极增,难以化导。出,因五浊极增,难以化导。3 3、坏劫、坏劫世界坏灭时期世界坏灭时期 住劫之后世界坏灭的期间。从大地狱有情不生住劫之后世界坏灭的期间。从大地狱有情不生开始,至外器都尽为止。分为两种,一是前十开始,至外器都尽为止。分为两种,一是前十九小劫的有情世间坏灭,一是最后一小劫的器九小劫的有情世间坏灭,一是最后一小劫的器世

24、间坏灭。有情世间是初生者最后坏,器世间世间坏灭。有情世间是初生者最后坏,器世间因水、火、风三大灾之一而坏。依因水、火、风三大灾之一而坏。依大毗婆沙大毗婆沙论论,住劫终了,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安稳丰,住劫终了,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安稳丰乐,人多修十善业道,此后大地狱中有情命终,乐,人多修十善业道,此后大地狱中有情命终,不复生彼处,坏劫开始。如此地狱中之有情渐不复生彼处,坏劫开始。如此地狱中之有情渐减,无一有情残留,名地狱有情界坏。其次傍减,无一有情残留,名地狱有情界坏。其次傍生、饿鬼人趣、忉利天等欲界相继坏灭。直至生、饿鬼人趣、忉利天等欲界相继坏灭。直至一切世界俱坏。一切世界俱坏。器世间坏灭是因历经

25、火、水、风三灾之故。火器世间坏灭是因历经火、水、风三灾之故。火灾时,初禅天以下坏灭,水灾时,二禅天以下灾时,初禅天以下坏灭,水灾时,二禅天以下坏灭,风灾时,三禅天以下坏灭。坏灭,风灾时,三禅天以下坏灭。4 4、空劫、空劫世界复归虚空世界复归虚空世界的空虚期。指器世间全部坏灭,至世界的空虚期。指器世间全部坏灭,至成劫微风吹起的二十中劫。此一时期,成劫微风吹起的二十中劫。此一时期,有情一部分上生色界二禅天、三禅天、有情一部分上生色界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一部分生于其他世界,而三灾四禅天,一部分生于其他世界,而三灾顶诸天以下的有情、器界则完全空虚。顶诸天以下的有情、器界则完全空虚。此成、住、坏、空

26、四劫合为一大劫,而此成、住、坏、空四劫合为一大劫,而四劫各由二十中劫所成。故八十中劫相四劫各由二十中劫所成。故八十中劫相当于一大劫。当于一大劫。赵朴初对世间无常的概括赵朴初对世间无常的概括宇宙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待的互存关系,其宇宙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待的互存关系,其间没有恒常的存在。所以任何现象,它的性质是无常的,表现为间没有恒常的存在。所以任何现象,它的性质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刹那生灭的。这就是十一义中刹那刹那生灭的。这就是十一义中“性无常义性无常义”和和“刹那灭义刹那灭义”。佛经中说:佛经中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就是这个意思。,就是

27、这个意思。“诸行诸行”,就是指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就是指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行行”是迁流变动的意思,一切现是迁流变动的意思,一切现象都是迁流变动的,所以叫做象都是迁流变动的,所以叫做“行行”。这个字的本身就包含了无。这个字的本身就包含了无常的意义。常的意义。“生灭生灭”二字,实际上包括着二字,实际上包括着“生、异、灭生、异、灭”三字或三字或“生、住、异、灭生、住、异、灭”四字。这里每个字表示着一种相状:一个现四字。这里每个字表示着一种相状:一个现象的生起叫做象的生起叫做“生生”;当它存在着作用的时候叫做;当它存在着作用的时候叫做“住住”;虽有;虽有作用而同时在变异叫做作用而同时在变异叫做“异

28、异”;现象的消灭叫做;现象的消灭叫做“灭灭”。刹那。刹那Ksana是极短的时间,佛经中说弹一下指头的时间有六十刹那。是极短的时间,佛经中说弹一下指头的时间有六十刹那。刹那生灭,就是一刹那中具足生、住、异、灭。有人问,一个人刹那生灭,就是一刹那中具足生、住、异、灭。有人问,一个人的寿命一般有几十年,怎么是刹那生灭呢的寿命一般有几十年,怎么是刹那生灭呢?佛教把人的一生从生佛教把人的一生从生到死叫做一期,一期是由刹那刹那相续而有的。对一个人的整体到死叫做一期,一期是由刹那刹那相续而有的。对一个人的整体来说,他有一期的生住异灭,即生、老、病、死;但从他的组成来说,他有一期的生住异灭,即生、老、病、死;

29、但从他的组成各部分来说,则是刹那刹那的生住异灭。佛经说人的身体每十二各部分来说,则是刹那刹那的生住异灭。佛经说人的身体每十二年全部换过一次。一个物体的生住异灭,一个世界的成住坏空,年全部换过一次。一个物体的生住异灭,一个世界的成住坏空,实际都是刹那生灭相续的存在。照佛教的教义,一切现象没有不实际都是刹那生灭相续的存在。照佛教的教义,一切现象没有不是刹那生灭的。佛教把主张是刹那生灭的。佛教把主张“有常恒不变的事物有常恒不变的事物”的见解叫做的见解叫做“常见常见”,认为是错误的。,认为是错误的。三界六道展示了生命的存在层阶,在这些存三界六道展示了生命的存在层阶,在这些存在层阶中,有情的出生状态有胎

30、、卵、湿、在层阶中,有情的出生状态有胎、卵、湿、化四种。上述次第,以化生为最低,但诸天化四种。上述次第,以化生为最低,但诸天和地狱都是化生,且遍于六道,而且初人亦和地狱都是化生,且遍于六道,而且初人亦为化生。为化生。生命与世间相互依存。在无限时空中,精神生命与世间相互依存。在无限时空中,精神与物质、有情与器物都是处于相互联系中,与物质、有情与器物都是处于相互联系中,不存在孰先孰后的边见。佛教将道德上的价不存在孰先孰后的边见。佛教将道德上的价值论引入世界起源论,认为世间的净秽悉依值论引入世界起源论,认为世间的净秽悉依有情的共业所成,故世界从清净堕入秽恶,有情的共业所成,故世界从清净堕入秽恶,或发

31、展为庄严清净,皆取决于有情自身。三或发展为庄严清净,皆取决于有情自身。三界六道是不究竟的有限存在,必须超越三界界六道是不究竟的有限存在,必须超越三界才能获得绝对和自在。在这一个解脱的过程才能获得绝对和自在。在这一个解脱的过程中,人类以造业受报的双重身份,掌握着自中,人类以造业受报的双重身份,掌握着自己的命运。己的命运。四、四、如虚如幻的生命轮回如虚如幻的生命轮回(一)印度思想界各种(一)印度思想界各种轮回学说轮回学说(二)佛教对轮回思想(二)佛教对轮回思想的批判改造的批判改造(三)佛教轮回思想的(三)佛教轮回思想的特点特点轮回的定义轮回的定义【轮回轮回】梵语梵语 sam!sara。音译僧娑洛。

32、谓众生由惑业之。音译僧娑洛。谓众生由惑业之因(贪、嗔、痴三毒)而招感三界、六道之生死轮转,恰如因(贪、嗔、痴三毒)而招感三界、六道之生死轮转,恰如车轮之回转,永无止尽,故称轮回。又作生死、生死轮回、车轮之回转,永无止尽,故称轮回。又作生死、生死轮回、生死相续、轮回转生、沦回、流转、轮转。本为古印度婆罗生死相续、轮回转生、沦回、流转、轮转。本为古印度婆罗门教主要教义之一,佛教沿袭之并加以发展,注入自己之教门教主要教义之一,佛教沿袭之并加以发展,注入自己之教义。婆罗门教认为四大种姓及贱民于轮回中生生世世永袭不义。婆罗门教认为四大种姓及贱民于轮回中生生世世永袭不变。佛教则主张业报之前,众生平等,下等

33、种姓今生若修善变。佛教则主张业报之前,众生平等,下等种姓今生若修善德,来世可生为上等种姓,甚至可生至天界;而上等种姓今德,来世可生为上等种姓,甚至可生至天界;而上等种姓今生若有恶行,来世则将生于下等种姓,乃至下地狱,并由此生若有恶行,来世则将生于下等种姓,乃至下地狱,并由此说明人间不平等之原因。说明人间不平等之原因。盖欲灭六道轮回之苦,则必先断其苦因(三毒),谓三毒犹盖欲灭六道轮回之苦,则必先断其苦因(三毒),谓三毒犹如种子之能生芽,故众生流转三有(即欲界、色界、无色界)如种子之能生芽,故众生流转三有(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不得出离,若断灭我执及贪、嗔、痴,则诸苦亦断。不得出离,若断灭我执及贪

34、、嗔、痴,则诸苦亦断。(过去(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二、分别善恶业报经卷上、观佛三昧海经卷六现在因果经卷二、分别善恶业报经卷上、观佛三昧海经卷六观无量心品、法华经卷一、正法念处经卷四十一、南本涅槃观无量心品、法华经卷一、正法念处经卷四十一、南本涅槃经卷十六、大智度论卷三十、卷七十七、成唯识论卷四)经卷十六、大智度论卷三十、卷七十七、成唯识论卷四)佛光大辞典佛光大辞典(一)印度思想界各种轮回学说(一)印度思想界各种轮回学说 轮回思想为印度各派宗教、哲学所共有,源自灵魂转生、轮回思想为印度各派宗教、哲学所共有,源自灵魂转生、灵魂不灭之原理。古灵魂不灭之原理。古奥义书奥义书对人死后之命运,曾提出对人死后之

35、命运,曾提出“五火二道五火二道”说,此为轮回思想最原始之说法。人死经火葬说,此为轮回思想最原始之说法。人死经火葬后,即赴月世界。后,即赴月世界。神道神道若其人前生作善、具正知识、完成正祭祀,则不久若其人前生作善、具正知识、完成正祭祀,则不久即可离开月世界,而抵达梵天世界,不再返回此世。由神道即可离开月世界,而抵达梵天世界,不再返回此世。由神道抵达梵天世界者则不必再生,因此亦无再度死亡之虞。抵达梵天世界者则不必再生,因此亦无再度死亡之虞。祖道祖道在一定期间停留在月世界之后,即随着雨而返回此在一定期间停留在月世界之后,即随着雨而返回此世。不久即进入植物的种子之中,而成为食此种子之人或犬世。不久即进

36、入植物的种子之中,而成为食此种子之人或犬等生命体的精子,最后再生为人或犬等。至于再生为何人或等生命体的精子,最后再生为人或犬等。至于再生为何人或何物,则全依其前生之善恶多寡而定。经由祖道再生者,将何物,则全依其前生之善恶多寡而定。经由祖道再生者,将会再受老死之苦。会再受老死之苦。慧风在慧风在轮回与业轮回与业中,列举佛陀时代印度的轮回说与中,列举佛陀时代印度的轮回说与反轮回说有四种:反轮回说有四种:(1)(1)印度正统文化婆罗门教的轮回说印度正统文化婆罗门教的轮回说婆罗门教以梵神为创造主,不唯创造了人间婆罗门教以梵神为创造主,不唯创造了人间世界,也创造了其他五道世界,人的灵魂是世界,也创造了其他

37、五道世界,人的灵魂是梵所赋与,所以梵是梵所赋与,所以梵是“大我大我”,给人的灵魂,给人的灵魂是是“小我小我”,小我的灵魂居于人类肉体的心,小我的灵魂居于人类肉体的心脏。人如果能经常在森林中修习禅定,以净脏。人如果能经常在森林中修习禅定,以净洁自我的灵魂,以苦行克服从肉体上所发生洁自我的灵魂,以苦行克服从肉体上所发生对物质的欲,以祭祀梵神救赎自身所有的罪对物质的欲,以祭祀梵神救赎自身所有的罪行,此后小我灵魂便得与梵的大我同住,这行,此后小我灵魂便得与梵的大我同住,这是善业;否则,便是恶业,死后灵魂要堕落是善业;否则,便是恶业,死后灵魂要堕落到其他恶趣中去。到其他恶趣中去。(2)(2)瑜伽行者的轮

38、回说瑜伽行者的轮回说释迦牟尼佛陀时期,印度已出现反婆罗门教的学派,释迦牟尼佛陀时期,印度已出现反婆罗门教的学派,其中最著名的是数论一派,它已否定了自我灵魂从其中最著名的是数论一派,它已否定了自我灵魂从梵神转变而来,而主张每个人的自我灵魂是独立而梵神转变而来,而主张每个人的自我灵魂是独立而不是依附于神。自我的灵魂原是纯精神界的东西,不是依附于神。自我的灵魂原是纯精神界的东西,叫做神我,因为起物质的享受欲望,遂与物质原素叫做神我,因为起物质的享受欲望,遂与物质原素(自性)结合,因之失却了独立而展开这个现实的(自性)结合,因之失却了独立而展开这个现实的世界。神我是非常微小的东西,但一刹那可周转整世界

39、。神我是非常微小的东西,但一刹那可周转整个肉体。如纵任欲乐的罪恶行为,神我就更会下堕个肉体。如纵任欲乐的罪恶行为,神我就更会下堕到恶道中去,只有静修瑜伽行的禅定,制止神我上到恶道中去,只有静修瑜伽行的禅定,制止神我上所起的爱欲,使身如枯木,心如死灰,神我便超脱所起的爱欲,使身如枯木,心如死灰,神我便超脱了物质的拘囚,死后就可以完全归还到灵的世界,了物质的拘囚,死后就可以完全归还到灵的世界,是之谓解脱轮回。释迦牟尼佛陀在初出家时曾访问是之谓解脱轮回。释迦牟尼佛陀在初出家时曾访问过的阿罗逻迦兰与郁头罗罗摩子二仙人,据说就是过的阿罗逻迦兰与郁头罗罗摩子二仙人,据说就是数论派当时有名的学者。耆那教思想

40、也接近这一派。数论派当时有名的学者。耆那教思想也接近这一派。(3)(3)宿作因论派的轮回说宿作因论派的轮回说宿作因论是极端的机械宿命论。他们不仅主宿作因论是极端的机械宿命论。他们不仅主张今生灵魂上肉体上所受的苦乐是过去业所张今生灵魂上肉体上所受的苦乐是过去业所规定,即今生的所有行动,甚至一举手、一规定,即今生的所有行动,甚至一举手、一动足、打个喷嚏,也是由过去业所规定的。动足、打个喷嚏,也是由过去业所规定的。这好像我国一部分相信八字的人,这好像我国一部分相信八字的人,“一饮一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啄莫非前定”的命定论的思想。宿作因论者的命定论的思想。宿作因论者认为人就应该这样听天由命下去,待过去宿认

41、为人就应该这样听天由命下去,待过去宿业消灭,自我的灵魂也就自然会得到解脱。业消灭,自我的灵魂也就自然会得到解脱。因之,他们认为作恶固然不对,行善修持也因之,他们认为作恶固然不对,行善修持也都是多余。六师外道中的末伽黎拘赊迦叶和都是多余。六师外道中的末伽黎拘赊迦叶和迦罗鸠驮迦旃延,是属于这一派。迦罗鸠驮迦旃延,是属于这一派。(4)(4)顺世派死后无灵魂无轮回说顺世派死后无灵魂无轮回说由于婆罗门教的神权阶级的教育,加上轮回因果说与机械的由于婆罗门教的神权阶级的教育,加上轮回因果说与机械的宿命论,当时印度人民的精神有不胜其负担的苦闷,于是产宿命论,当时印度人民的精神有不胜其负担的苦闷,于是产生了一部

42、分偏激思想起来反抗,否定了神、否定了灵魂、否生了一部分偏激思想起来反抗,否定了神、否定了灵魂、否定了轮回,甚至否定了善恶的道德标准。他们认为人的身体定了轮回,甚至否定了善恶的道德标准。他们认为人的身体是地水火风四大原素构成,于是产生感觉思想,到了死时,是地水火风四大原素构成,于是产生感觉思想,到了死时,身体还归四大,停止了感觉思想的作用,身体还归四大,停止了感觉思想的作用,“身死如油尽灯灭身死如油尽灯灭”精神也随之死灭,既无灵魂不灭的这个东西,更谈不到什么精神也随之死灭,既无灵魂不灭的这个东西,更谈不到什么灵魂的轮回转生。因此,他们对于今生的善恶行为决定来生灵魂的轮回转生。因此,他们对于今生的

43、善恶行为决定来生的苦乐因果说,是根本谈不上的。他们说,在恒河北岸斩杀的苦乐因果说,是根本谈不上的。他们说,在恒河北岸斩杀很多的人,不成为恶因,不会招苦果;在恒河南岸布施供养很多的人,不成为恶因,不会招苦果;在恒河南岸布施供养很多的人,不成为善因,不会招乐果。他们更唱现在享乐就很多的人,不成为善因,不会招乐果。他们更唱现在享乐就是涅槃的论调,放浪形骸,纵情享乐,构成纵欲的颓废的人是涅槃的论调,放浪形骸,纵情享乐,构成纵欲的颓废的人生观,佛教经论中称之为顺世外道,六师中富兰那迦叶与阿生观,佛教经论中称之为顺世外道,六师中富兰那迦叶与阿耆翅舍钦婆罗,是属于这一派。但在顺世派中也产生一部分耆翅舍钦婆罗

44、,是属于这一派。但在顺世派中也产生一部分唯物论学者,继承着印度原有科学,以须弥山为中心构成世唯物论学者,继承着印度原有科学,以须弥山为中心构成世界观,以原子(极微)积聚说构成唯物论,后来佛教的论部界观,以原子(极微)积聚说构成唯物论,后来佛教的论部发达,对色法心法分析得那样精微,显然是受了这派思想方发达,对色法心法分析得那样精微,显然是受了这派思想方法的影响。法的影响。佛经中有关轮回的辩论佛经中有关轮回的辩论以上举出的四种类型,除顺世派否定一切外,其他以上举出的四种类型,除顺世派否定一切外,其他三种类型对灵魂、轮回都认为是实有的、是不断的,三种类型对灵魂、轮回都认为是实有的、是不断的,佛教对顺

45、世派称之为断见外道,对其他三类称之为佛教对顺世派称之为断见外道,对其他三类称之为常见外道。外道就是常见外道。外道就是“心游道外心游道外”的意思,道,即的意思,道,即法之自性、法之规律。法之自性、法之规律。佛陀说轮回因果、说业力,都是按照印度原有的说佛陀说轮回因果、说业力,都是按照印度原有的说法法当时印度人民的社会意识来说;可是把中心当时印度人民的社会意识来说;可是把中心点放在善恶苦乐自作自受上,最后总结于法性。点放在善恶苦乐自作自受上,最后总结于法性。轮转再生,是依于禅定、十善、五戒、十不善的业轮转再生,是依于禅定、十善、五戒、十不善的业力而招感;轮转升沉,主要的是以人道为中心,因力而招感;轮

46、转升沉,主要的是以人道为中心,因为唯人道才能发挥自由意志的力量。为唯人道才能发挥自由意志的力量。摩奴法典摩奴法典说梵特地创造地狱,来惩治不信仰梵说梵特地创造地狱,来惩治不信仰梵的人的灵魂;而佛陀说的地狱则为全由人自己所造的人的灵魂;而佛陀说的地狱则为全由人自己所造之恶业所招感,是自作自受之果。之恶业所招感,是自作自受之果。(三)佛教轮回思想的特点(三)佛教轮回思想的特点(1)否定创造主的神与否定创造主的神与灵魂;灵魂;(2)面对现实具有自由面对现实具有自由意志的业力;意志的业力;(3)以破轮回为目的;以破轮回为目的;(4)结归于掌握法性安结归于掌握法性安住涅槃。住涅槃。参见慧风参见慧风:轮回与

47、业轮回与业佛教在佛教在世俗谛世俗谛方面虽不方面虽不否定轮回否定轮回,在真,在真胜义谛胜义谛方面是破轮回方面是破轮回。轮回三界,亦称轮回三界,亦称,在十二因缘中称为在十二因缘中称为“”;逆观还灭的十二;逆观还灭的十二因缘观称因缘观称“有灭则生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生灭则老死灭”,佛陀,佛陀自称自称“破有法王破有法王”;若;若轮回果是常住性、真实轮回果是常住性、真实性,则如虚空之不可破性,则如虚空之不可破灭,众生永无成佛之可灭,众生永无成佛之可能。能。轮回的主体是生之意志,而不是被给予特殊轮回的主体是生之意志,而不是被给予特殊性格的意志。换言之,只有生命的流动变化,性格的意志。换言之,只有生

48、命的流动变化,而没有而没有“轮回轮回”。“佛陀只要是在变化之上佛陀只要是在变化之上建立轮回,则佛教之轮回论已经不是文义上建立轮回,则佛教之轮回论已经不是文义上的轮回说。的轮回说。变化的当体就是轮回,没有变化的当体就是轮回,没有在空间往返的灵魂。亦即如同不是幼虫死了在空间往返的灵魂。亦即如同不是幼虫死了成为蛹、蛾,而是虫直接变化成为蛹、蛾;成为蛹、蛾,而是虫直接变化成为蛹、蛾;我们的生命也改变其本身,不久之后,成为我们的生命也改变其本身,不久之后,成为马、牛或在地狱、天堂。所有业自身(?)马、牛或在地狱、天堂。所有业自身(?)会变成其本身。此名之为轮回。会变成其本身。此名之为轮回。和和 哲郎哲郎

49、轮回思想与无我思想是否属同轮回思想与无我思想是否属同一体系?一体系?(摘录自(摘录自原始佛教的实践哲学原始佛教的实践哲学第三章)第三章)参考资料参考资料为什么会有山河大地为什么会有山河大地世界的成因(世界的成因(楞楞严经严经选读选读)释印顺释印顺:佛法概论佛法概论第九章第一节(摘第九章第一节(摘录)录)(世间条目附。全书在光盘。)(世间条目附。全书在光盘。)释见豪释见豪:建构以四圣谛为纲领的佛法知识体系建构以四圣谛为纲领的佛法知识体系慧风慧风:轮回与业轮回与业(轮回条目附。)(轮回条目附。)释广超:释广超:佛学基础知识佛学基础知识第一讲第一讲业力与业力与轮回轮回(光盘(光盘/藏外佛典藏外佛典/汉传佛教典藉汉传佛教典藉)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世间世间、三界三界、四劫四劫、无记无记、轮回轮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世间论──对现实世界的描述和价值判断汇总课件.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