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简介-精选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3572337 上传时间:2022-09-19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2.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十四史简介-精选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二十四史简介-精选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二十四史简介-精选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二十四史简介-精选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二十四史简介-精选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整理人整理人 夏燕梅夏燕梅 主要版本主要版本 1明南京国子监刻明南京国子监刻“二十一史二十一史”(“南监本南监本”)2明万历北京国子监刻明万历北京国子监刻“二十一史二十一史”(“北监本北监本”)3明崇祯毛氏汲古阁刻明崇祯毛氏汲古阁刻“十七史十七史”4 清乾隆武英殿刻清乾隆武英殿刻“二十四史二十四史”5 清同治光绪间五省官书局合刻清同治光绪间五省官书局合刻“二十四史二十四史”6 民国商务印书馆印张元济辑民国商务印书馆印张元济辑 百衲本二十四史(善本)百衲本二十四史(善本)7 中华书局点校本中华书局点校本 张元济先生与百衲本二十四史张元济(18671959),号菊生,浙江海盐人。出生于名门望族,书

2、香世家。清末中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后在总理事务衙门任章京。1902年,张元济进入商务印书馆历任编译所所长、经理、监 理、董事长等职。解放后,担任上海文史馆馆长,继任商务印书馆董事长。1959年8月14日在上海逝世。张元济主持商务印书馆后陆续主持编校、辑印了四部丛刊、续古逸丛书、百衲本二十四史、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等,其中绝大部分是他在1926年退休之后完成的,是他晚年的全部心血。张元济就是这样亲历亲为地对每一册古书,做着初修、精修、复校、总校的工作。他终日伏案,每天的工作量是100页,每一页都校勘到准确无误为止。直到今天,看过张元济校勘影印件的人,都叹为观止。百衲本二十四史选用的版本,都是最早

3、最好的本子,而且多数是精心选取几个不同版本配补而成的。如僧人的百衲衣,所以称百衲本。正如著名历史学家王绍曾先生评价:“是宋元以来全史善本的一次大集结,是宋元以后全史最佳的汇印本。搜罗旧本之广,影印之精,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的。”赵翼廿二史札记清 赵翼(17271814)撰。清代史学考据重要著作。计三十六卷,补遗一卷。其以笔记条列方式,考据包括史记至明史等二十二史(旧唐书及旧五代史除外)内容主要就史书的编撰(编撰过程、时间,史料来源、真伪)、体例(异同优劣)加以考据,兼论政事、制度、人物之优劣臧否。学者对二十四史的研究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 清,钱大昕(17281804)撰。共一百卷,所考“廿二史”,从

4、史记至元史(除去旧五代史和明史)廿二史考异运用实证的方法,对历代正史作了系统的考辨,补充遗漏,订正讹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该书援引广博,考辨严谨,对近代史家有深远的影响。钱大昕年少时即专心读史,“偶有所得,写于别纸”,四十岁开始撰写廿二史考异,“岁有增益,卷帙滋多”,至五十五岁编定为一百卷。此后陆续修改并刊刻,至嘉庆二年(1797年)全书方告刻成,时年钱大昕已经七十岁。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清王鸣盛(17221797)撰。对中国古代史籍一次全面清理。他指出:十七史者,上起史记,下讫五代史,宋时尝汇而刻之者也。商榷者,商度而扬榷之也。海虞毛晋汲古阁所刻行世已久,而从未有全校之一周者。予为改讹文、补脱

5、文、去衍文;又举其中典制事迹,诠解蒙滞,审核舛驳,以成是书,故名曰商榷也。十七史商榷和廿二史札记、廿二史考异相比,成就突出表现在史书文字的考订、历史事迹的考订和地理、职官等典章制度的考订方面,为清理和总结中国古代史学作出了贡献。二十四史二十四史及其撰者及其撰者 1 史记 汉 司马迁 2 汉书 汉 班固 3 后汉书 南朝宋 范晔 4 三国志 晋陈寿 5 晋书 唐房玄龄等 6 宋书 南朝梁沈约 7 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 8 梁书 唐姚思廉 9 陈书 唐姚思廉 10 魏书北齐魏收11 北齐书 唐李百药 12 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13 隋书 唐魏征等 14 南史 唐李延寿 15 北史 唐李延寿 16 旧

6、唐书 后晋刘昫等 17 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 18 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9 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 20 宋史 元脱脱等 21 辽史 元脱脱等 22 金史 元脱脱等 23 元史 明宋濂等 24 明史 清张廷玉等史记(众所周知,故从略)汉书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从思想内容来看,汉书不如史记。班固曾批评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所谓“圣人”,就是孔子。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

7、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稳了脚根。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后汉书 范晔后汉书起于刘秀起兵,终于汉献帝禅位,详载了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元嘉九年,范晔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元嘉二十二年,当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州郡志等五志的时候,被人告发,下狱而死。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志稿,使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在范晔之前,有关东汉史书不下十部,范晔以东观汉记为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吸取其他各家长处,删繁补缺,整齐故事,后来居上。到了唐代,范晔

8、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盛行于世。而除袁宏后汉纪外,诸家相继散亡。范晔后汉书成为我们现在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依据。三国志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我们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陈寿没有编写志。我们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只好借助于晋书。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

9、必要,就毁弃了自己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寿可以同史记、汉书相媲美,可惜的就是内容太少。宋书 宋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记述南朝刘宋王朝自刘裕建基至刘准首尾六十年的史实,为沈约所撰。纪传部分成于南齐永明六年,诸志当成于隆昌元年之后。全书以资料繁富而著称于史林,为研究刘宋一代历史的基本史料。各志工程巨大,内容详备,篇幅几占全书之半。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著,59卷。南齐书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原名齐书,至宋代为区别于李百药所著北齐书,改称为南齐书,撰著者为萧子显。萧子显,字景阳,南朝历史

10、学家、文学家。出身皇族,萧子显博学多识,长于写作,又是自齐入梁的贵族人物,对南齐许多史事、王室情况是熟悉的或是亲自经历过的,加之梁朝取代南齐,未经重大战乱,许多图书文籍得以保存,都为萧子显撰著史书提供了有利条件。南齐书现存五十九卷,其中帝纪八卷,志十一卷,列传四十卷。所缺一卷为自序。梁书 唐姚思廉著,56卷。梁书记载自梁武帝萧衍建国至梁敬帝萧方智亡国共五十六年间的历史,是姚察及其子姚思廉两代人辛勤撰写完成的。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南朝历史学家。历经梁、陈、隋三朝,于陈朝任秘书监、领大著作、吏部尚书等职,于隋朝任秘书丞。入隋后于文帝开皇九年又受命编撰梁、陈两代历史,未竟而卒。临终时遗命,嘱其

11、子姚思廉继续完成撰史工作。姚思廉,字简之,姚思廉在撰史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著旧稿。自贞观三年至贞观十年,历时七年最终完成了梁书与陈书的撰写工作。姚察及姚思廉父子虽为史学家,但都有较深厚的文字素养,于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简洁朴素,力戒追求辞藻的华丽与浮泛,继承了司马迁及班固的文风与笔法,在南朝诸史中是难能可贵的。陈书陈朝封建政权只存在了三十三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没有特别的建树,或许与此有关。陈书内容比不上梁书那样充实,本纪和列传都过于简略。魏书魏收,北齐钜鹿下曲阳人,字伯起,小字佛助。他机警能文,与温子升、邢子才号称三才子,但生性轻薄,人称“惊蛱蝶”。他奉命著魏书时曾声称:“何物

12、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则使入地。”书成之后,众口喧嚷,指为“秽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北齐书 北齐书本名齐书,宋时才加一“北”字而成今名。它虽以记载北齐历史为主,但实际上记述了从高欢起兵到北齐灭亡前后约八十年的历史,集中反映了东魏、北齐王朝的盛衰兴亡。李百药(公元565-648年),字重规,定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出身仕宦之家。李百药从小好学,博览经史著作,隋初曾任太子舍人,袭父爵为安平公。贞观二十二年卒,享年八十四岁。北齐政权中,皇族内部叔侄、兄弟相互残杀,使这个二十年的短命王朝换了六个皇帝。北齐书对封建统治者之间的权势争夺有较多的叙述。北齐书在流传过程中残缺严重,现

13、在只有十七卷保持原貌,其他都是后人用。北史等著作增补,这使北齐书的价值大大降低。周书周书虽以“周”题名,但实际上记述了从公元534年东、西魏分裂到杨坚代周为止四十八年的西魏、北周的历史。周书由于根据的资料贫乏,再加上它所记载的人物多是本朝显官的祖先,因而显得单薄而不尽合事实。但它基本上反映了宇文政权的建立,建立后三个封建政权之间的战争,以及宇文政权上层集团内部斗争的情况,是研究和了解西魏、北周历史最基本、最原始的一部史书。晋书 晋书一百三十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记载了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唐太

14、宗是一位有所作为的君主,非常重视史书的撰修,唐太宗在修晋书诏中对各家史著逐一批评。撰写一部系统、完整、旨趣较高的晋史,是唐太宗的一大心愿。贞观二十年他下诏让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担任监修,组织编写晋书。众人撰写晋书,仅历时两三年。时间较短,一是晋书有政府作后盾,人力、物力、财力和资料都有保证,这些条件,是私人修史无法比拟的。二是有多种晋史著述可供参考。有蓝本作为依据,成书自然较为容易。晋书在取材方面,不十分注意史料的甄别取舍,喜欢采用小说笔记里的奇闻轶事,搜神录、幽明录中一些荒诞不经之谈也加以收录,有损于它的史料价值。另外,书中有记事前后矛盾和疏漏遗脱的地方。晋书执笔人,大多数擅长诗词文赋,撰

15、史过程中,有片面追求词藻华丽的倾向。因此,后人批评它“竞为绮艳,不求笃实”。这也是晋书的缺点之一。隋书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征“总知其务”,并主编隋书。隋书的作者都是饱学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隋书是现存最早的隋史专著,也是二十五史中修史水平较高的史籍之一。首先,它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下令修隋史的唐太宗亲历了灭隋的战争,在执政之后,他经常谈论隋朝灭亡的教训,明确提出“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的看法。汲取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就成了修隋史的指导思想。其次,隋书弘扬秉笔直书的优良史学传统,品评人物较少阿附隐讳。主编魏征刚正不阿,他主持编写的纪传,较少曲笔,不为尊者讳。如隋文帝之“刻

16、薄”专断,“不悦诗书”,“暗于大道”,隋炀帝矫情饰貌,杀父淫母,“锄诛骨肉,屠剿忠良”等情况,都照实写来,了无隐讳。再次,隋书保存了大量政治、经济以及科技文化资料。其中十志记载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制度,有些部分甚至追溯到汉魏。南史 南史以宋书、南齐书、梁书及陈书为本,删繁就简,重新编纂,成为史林新著,成书于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南史有本纪和列传,无表、志。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共八十卷。其编撰方法按朝代顺序、帝王在位先后,排列各朝帝王、宗室、诸王、大臣等纪传。本纪中有宋本纪三卷,齐本纪二卷,梁本纪三卷,陈本纪二卷。列传中除专传外,列“类传”九种。南史文字简明,事增文省,在

17、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不足处在于作者突出门阀士族地位,过多采用家传形式。例如将不同朝代的一族一姓人物不分年代,集中于一篇中叙述,实际成为大族族谱。南史北史中,某些传文亦有重复现象。北史北史主要在魏、齐、周、隋四书基础上删订改编而成,但也参考了当时所见各种杂史,增补了不少材料。总的来看,北史虽有内容偶呈芜杂之弊,但毕竟体例完整、材料充实、文字简练,在后代颇受重视,以致魏、齐、周三书唐以后皆残缺不完,后人又多取北史加以补足。作为研究北朝历史的资料,北史与魏、齐、周、隋四书有互相补充的作用,不可偏废。旧唐书 旧唐书的作者去唐不远,有条件接触到大量的唐代史料,所以能在短短的四年多时间里修成这样一部二百

18、卷的大书。但是,由于肃宗以后的国史尚未编出,宣宗以后的实录也未修成,所以旧唐书的作者在修旧唐书时,唐代晚期的史料相当缺乏。虽然作者曾做过不少搜集史料的工作,但由于成书仓促,所以对于唐代晚期史事的记述,仍显得粗糙,在材料的占有与剪裁、体例的完整、文字的简洁等方面,都存在不少缺点。新唐书行世后,旧唐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被人们废弃。等到明朝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闻人诠等重新刊印后,才又广泛流传开来。旧唐书传布过程中的兴衰,既反映了它的缺点,也说明它有自己的长处,非新唐书所能取而代之。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著,225卷。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包括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宋仁宗

19、认为的唐书浅陋,下诏重修。前后参预其事的有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王畴、宋敏求、刘羲叟等人。其中列传主要由宋祁负责,本纪、志、表主要由欧阳修负责,所以新唐书署“欧阳修、宋祁撰”。宋祁有文名,曾任知制诰、翰林学士等职。他历时十余年完成列传,于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交齐全部列传的稿子。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擅长古文,他因参加推行“庆历新政”的活动,被贬为地方官,至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才调到朝廷任翰林学士,主持修史工作,等到他写定本纪、志、表,已是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的事了。列传与本纪、志、表合在一起时,并没有经过严格的整齐划一。新唐书比起旧唐书来,确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和优点。

20、新唐书的作者对志下了一番功夫,增加了以前各史所没有的仪卫志、兵志。其他几个志也各增补了新资料,质量多在旧唐书之上。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薛居正(公元912-981年)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李、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同修。经始于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四月,至次年闰十月甲子日完竣呈上,前后只用了一年半左右时间。成书如此迅速,主要在于宋太祖十分重视,组织的撰修班子规格高、阵容强;同时也因为去古未远,可资参考的史料相当齐备。五代各朝均有实录,范质又在此基础上整理出实录简编建隆五代通录,从而为修史提供了极大便利。就整体而论,新五代史的史料价值比旧五代史要略逊一筹,这是

21、欧阳修在删繁就简时,将不少具体资料也一同削去所造成的。至于他对旧“志”部分的大事砍削,人为造成史料空白,更是不足为训。但新五代史后出,采用了实录以外的笔记、小说等多种材料,在删削的同时也新增了一些史料,尤其对十国部分的补充。由于旧五代史已非原帙,残缺不全,新五代史特有的价值就更不应低估。再从其它角度来着眼,欧阳修撰史,浑然一体,结构严谨,选材讲究,文字凝炼;思想上不像旧史那样大肆渲染“天命”而注重人事;创职方考,独树一帜,提纲挈领,眉清目秀,颇受称道,都是它的长处。平心而论,两部五代史各有短长,可以互为补充,不应偏废。宋史 脱脱撰于元末,全书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

22、十五卷,共计四百九十六卷,约五百万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早在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诏修宋史。元末,丞相脱脱主张分别撰修宋、辽、金三史,各自独立,得到元顺帝同意,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三月开局,三史同时修撰。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十月,宋史匆匆成书。宋史是在原宋国史的基础上删削而成。两宋时期,史官组织完备,雕版印刷术广泛应用,积累了大量史料。为元修宋史提供了良好基础。但是宋史修撰者匆匆急就,在史料裁剪、史实考订、文字修饰、全书体例等方面存在不少缺点,如一人两传,无传而说有传,一事数见,有目无文,纪与传,传与传,表与传,传文与传论之间互相抵牾等,这使它在二十五史中有繁芜

23、之称。尽管宋史存在不少缺点,但它卷帙浩繁,仅列传就有二千多人,叙事详尽,就史料的学术价值而言详胜于略。同时宋史的主要材料现在几乎全部佚失了,而宋史是保存宋代官方和私家史料最有系统的一部书。辽史 元脱脱等著,116卷。撰成于元代,全书一百一十六卷,包括本纪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卷,列传四十五卷,国语解一卷。本书较系统地记载了契丹族建立的辽朝二百多年的历史,兼载辽立国以前契丹状况,以及辽灭亡后耶律大石所建西辽概况,是研究辽和契丹、西辽的重要史籍。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依仿汉人制度,设立监修国史官,并且仿照中原的做法,撰修起居注、实录等。辽代曾先后四次撰修实录。金朝建立后,很注意总结前朝的兴衰得失,撰成

24、两部辽史。第一次是熙宗皇统年间(公元1141-1149年),耶律固主持,最后由萧永祺完成,此辽史有纪三十卷,志五卷,传四十卷,但未曾刊行。第二次撰修辽史,由廉惠山海牙、王沂、陈绎曾分撰,从至正三年四月开始撰写,四年三月即告脱稿,仅仅用了十一个月的时间。这是因为前人所撰辽史和实录提供了良好基础。一般人认为,元修辽史失之简略,但不应否定它特有的长处。辽史的志、表多有特色,其中一些志、表是其它正史所没有的。金史 金史撰成于元代,全书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金史是元修三史之一,最早议修于元世祖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

25、以后在至元元年、十六年,以及仁宗朝、文宗朝都分别议论过修史的事,都因义例难定未付诸实行,直到元顺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才决定“各与正统”,辽、金、宋三史分别撰修。翌年十一月,金史告成,前后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修三史的都总裁官是右丞相脱脱,参加修金史的有铁木尔塔识、张起岩、欧阳玄、王沂、杨宗瑞等,其中欧阳玄的贡献最为突出,他制订金史撰修的发凡举例,书中的论、赞、表、奏皆他属笔。元史朱元璋在建国之初,立即着手组织元史的编纂,而且在很短的期间成书,主要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他的意图是以此来说明元朝的灭亡和明朝的兴起都出于“天命”,而他自己则是“奉天承运”的真命天子。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说:“古今史

26、成之速,未有如元史者;而文之陋劣,亦无如元史者。”元史问世后,很多学者对它表示了不满,钱大昕则是不满者中持激烈否定态度的一个。对于元史的批评,主要认为它的编纂工作过于草率,没有认真的融合贯通,基本上都是利用已有的文献资料,略加删削修改而成。但是,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元史仍是我们今天了解、研究元代历史的极其珍贵的文献。它是最早的全面、系统记述元代历史的著作。明史 清张廷玉等著,332卷。明史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明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清朝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设立明史馆,纂修明史,因国家初创,诸事丛杂,未能全面开展。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重开明史馆,因纂修清世祖实录而停止。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以徐元文为监修,开始纂修明史。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最后定稿,进呈刊刻。从第一次开馆至最后定稿刊刻,前后经过九十多年,是官修史书历时最长的一部。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编纂得体、材料翔实、叙事稳妥、行文简洁为史家所称道,是一部水平较高的史书。这反映出编者对史料的考订、史料的运用、对史事的贯通、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都达到较高的水平。总结价值较高 史记、汉书、三国志、隋书、明史、南齐书、梁书质量较低 晋书、魏书、周书、宋史、元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二十四史简介-精选课件.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