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石窟艺术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尤以丰富多彩的壁画著称于世。石窟的壁画容量和内容之丰富,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宫殿都不能媲美的。环顾洞窟的四周和窟顶,有佛经故事画、经变画和佛教史迹画,也有神怪画和供养人画像,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装饰图案等。这里有高大的坐像,也有十几厘米的小菩萨,绝大部分洞窟都保存有塑像,数量众多,堪称是一座大型雕塑馆。莫高窟石窟始凿于十六国前秦时期莫高窟366年,前秦高僧乐尊凿了第一个石窟,此后历经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现存492窟中,唐窟占213个。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敦煌莫高窟俗称千
2、佛洞,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南北长约下五层,南北长约1600米。始凿于米。始凿于366年,后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是目前我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国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敦煌鸣沙山和月牙泉莫高窟外景敦煌石窟敦煌石窟v敦煌自西汉起即为西域重镇,“丝绸之路”的畅通也使得中国和中亚及西方诸国的商业、文化交流得以发展,佛教和佛教艺术即是循此路线,经敦煌传入中国的。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交流最活跃的时期
3、,莫高窟的营建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仅至武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即已有“窟室一千余”。敦煌石窟敦煌石窟v五代时期及宋代,河西地区相对稳定,当地统治者及僧、民又开凿了许多洞窟,并对前代洞窟进行了全面维修。西夏统治期间,几乎没有开凿洞窟,仅是对以前的石窟加以改建或修补。元代,密宗佛教盛行,所以期间开凿的石窟均带有密宗色彩。窟萨垂太子舍身饲虎 428窟(北魏)莫高窟内壁画 该画描写的是一个王子舍身喂饥饿的雌虎、救小虎,而后上天界的故事。莫高窟在元代以后已很鲜为人知,几百年里基本保存了原貌。但自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被后,旋即吸引来许多西方的考古学家和探险者,其中英国人斯坦因,先后两次掠走遗书、文物
4、一万多件,还有法国人伯希和,掠走5000件文书精品,美国人华尔纳用化学胶布粘走壁画26幅等,现在中国只保留了不到两万件文物。莫高窟的劫难v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v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个小石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窟和洞穴庙宇,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麦积山石窟v麦积山是甘肃省天水市东南麦积山是甘肃省天水市东南30公
5、里处的一公里处的一座孤峰,高仅座孤峰,高仅140米,呈圆锥形,如同农家米,呈圆锥形,如同农家堆起的麦垛,故名麦积山。石窟分布在这堆起的麦垛,故名麦积山。石窟分布在这座小山丘南侧绝壁悬崖上,现存有座小山丘南侧绝壁悬崖上,现存有194窟,窟,7000多尊大小佛像,近多尊大小佛像,近2000米壁画,窟中米壁画,窟中以泥塑为主,被中外学者誉为以泥塑为主,被中外学者誉为“东方雕塑东方雕塑博物馆博物馆”。麦积山石窟外形麦积山石窟以精美的塑像闻名于世麦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 v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天水城东南45公里处,秦岭山脉西端,因其外观“如民间积麦之状”而得名。石窟开凿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公元384-417
6、年),以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西魏、北周和隋、唐、宋、元乃至明、清等十几个朝代,都在这里进行了营建。麦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 v 后秦时期,佛教在关中得到大力传播,麦积山石窟即是此时开凿的。按照时间,石窟的营造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是第一阶段,也是石窟开凿的高潮期;隋代、唐代为第二阶段,但现在保存下来的作品已不多;宋代是第三阶段,是麦积山石窟兴建的又一个高峰,并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一定的地方色彩。麦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 v 佛像多为方面大耳,头梳高肉髻,额广平正,眉高目长,硕口微闭,身披偏袒右肩袈裟;菩萨像多为长方面孔,鼻直口方,面含笑容,上身袒露,薄衣贴体。窟龛主要为方形,平顶,低坛
7、基,左右各开一龛,并有藻井等装饰。部分窟龛内出现十大弟子形象,并绘有佛教壁画。佛像的面相普遍变长,五官缩小,眉如新月,双目半睁,唇薄且翘,略带微笑,身披通肩袈裟,垂于座前;菩萨面相清秀,满含笑容,身调细长,装束繁褥,衣带飘舞,风姿潇洒。麦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v 隋唐时期,麦积山的开窟造像活动依旧兴盛,但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现存的作品已不多了,仅有少量的壁画和雕塑。雕塑形象较为拘泥呆板。其代表为第13、14窟等。麦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v 至宋代,麦积山石窟的营建又迎来了一个高峰。宋代佛像面相略长而丰润,身姿挺拔有力,眉眼多上撩,别具神彩。宋代窟龛中还出现了大量的罗汉、力士像,虽深沉、激奋,极尽夸张
8、之能事,却使人感觉自然合理,不失真实。各组塑像中,尽管个体的身份、体量等都不尽相同,但却通过手势、动作和神态等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麦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v 南宋以后,开窟造像的活动逐渐转入相对平静的四川地区。麦积山石窟虽仍有零星兴建,但在艺术上已无新鲜之处了。v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由于保存得相对完整,所以比较生动具体地揭示了佛教雕像、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麦积山石雕麦积山石雕造碑造碑v 这是古代宗教石刻的一种,在石碑上开龛造像,呈浮雕效果。麦积山石窟的开凿年代在北魏与宋代之间,主要以南北朝作品为主,其造像风格以“秀骨清像”为典型代表。中国佛教石
9、窟特点中国佛教石窟特点:1、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2、其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凭。、其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凭。3、总体平面依崖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总体平面依崖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4、由于建造需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也长。、由于建造需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也长。5、除石窟本身以外,在其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许、除石窟本身以外,在其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许 多我国早期建筑形象。多我国早期建筑形象。中国佛教石窟特点中国佛教石窟特点:1、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
10、少。、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2、其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凭。、其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凭。3、总体平面依崖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总体平面依崖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4、由于建造需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也长。、由于建造需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也长。5、除石窟本身以外,在其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许、除石窟本身以外,在其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许 多我国早期建筑形象。多我国早期建筑形象。v彩塑艺术v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刚、力士、神等。彩塑形式丰富多彩,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最
11、高345米,最小仅2厘米左右(善业泥木石像),题材之丰富和手艺之高超,堪称佛教彩塑博物馆。17窟唐代河西都憎统的肖像塑,和塑像后绘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与壁画结为一体,为我国最早的高僧写实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敦煌45窟胁侍菩萨与弟子像中的阿难Hand play 手動翻頁28v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城西南35千米的小积石山中。炳灵寺在魏晋时称唐述窟,唐代称灵岩寺,宋代始称炳灵寺。今存窟龛196个,分布在上寺、下寺、洞沟、佛爷台等处。炳灵寺石窟现存早期重要的洞窟为169 窟,为一天然大洞穴,窟记忆体西秦时的造像和壁画。造像有第6号龛的一佛二菩萨,龛侧墨书题记有“建弘元年岁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
12、”即西元420年,为中国石窟纪年题记最早者。题记下方绘有数排供养人,其中有当时高僧昙摩毗和道融的供养像。另外,还有第9号龛的3身立佛,7号龛残存的一身立佛,17号龛仅存的菩萨及龛下部的半跏菩萨思惟像等,形象古朴,为早期造像中的精品。23号龛的并列5身禅定坐佛,则显示出西域造像艺术的影响。该窟的西秦壁画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说法图、维摩诘变、无量寿佛、释迦多宝佛、弥勒菩萨及十方佛、千佛、飞天、伎乐、供养人等,画风质朴,粗犷。石窟分上寺、洞沟、下寺三处,以下寺最为壮观。它们分布在长200米,高60米的悬崖上。炳灵寺石窟现存窟龛196个,石雕像694身,泥塑82身,壁画900多平方米。最大的唐代弥勒坐
13、佛高达27米,最小的雕像高10厘米。其中,西秦开凿的有2窟1龛,北魏开凿的有8窟25龛,北周的有2窟,隋代的2窟,唐代的有20窟113龛。唐代作品艺术成就最高,当时僧人达到3000多人。该窟中的西秦建弘元年(西元420年)名僧法显的墨书题记,是国内石窟中保留最早的纪年题纪,对全国其他古老石窟的断代提供了标识,2930v窟龛造像和壁画以169号自然窟大坐佛以及崖面中所有的众多中小型窟龛构成主体。169号窟古称唐述窟,现称天桥洞,高15米、深8米、宽20米,为已知中国开凿最早、保存最好的洞窟。窟内有佛龛、石雕、石胎泥塑三类造型。171龛,位于石窟悬崖上,有唐代石胎泥塑的弥勒佛大坐像一尊,依山雕凿,
14、高达27米,雄浑庄严。窟中西秦文殊菩萨问疾图,是中国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一幅维诘经变图。原16号窟,现归位在石窟群对面睡佛殿内,长8.6米的泥塑炳灵寺卧佛,是中国现存北魏时期的唯一一尊卧佛,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高25厘米的唐代侍女造像,是中国现存石窟像中最为珍贵的一尊,充分体现了盛唐风貌。炳灵寺入口处悬崖旁边伫立着峻峭的姊妹峰,周围有鸳鸯洞、药水泉等胜境,山清水秀,峰险石。历史北朝时期的窟龛,如126、128、132、125等北魏窟龛,以释迦多宝佛为主尊,两侧壁有一佛或一佛一菩萨,或二佛并坐,造型上呈秀骨清像,手法细腻,注重神情刻画。而北周的造像,如第6窟的一佛二菩萨造型已趋向浑圆壮硕,第1
15、72窟的5身立佛亦是北周造像的佳作。v炳灵寺石窟在隋唐发展到了又一高峰。隋代窟龛较少,重要的为第8窟,窟内所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手法较北周更为熟练、细腻,且富于变化。壁画有菩萨、弟子、供养人等,形象生动,色彩富丽。唐代窟龛多建在下寺,且多精美的雕塑作品,如第64号龛的一佛二菩萨二天王为中国石窟造像之佳作,第4958龛的阿弥陀佛坐像和二菩萨或单身观音菩萨立像等,造型概括,线条简洁,成功地表现了人物的肌肉及衣褶的变化。第10窟的天王像,拄剑而立,威武雄强。而第3窟中的石雕中心方塔为重要的建筑史资料。唐代以后,炳灵寺石窟的造像、壁画虽有延续,但已无大的举动。炳灵寺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永靖
16、县城西南35公里的大小积石山。积石山虽然地处西北高原,但风景独好。炳灵寺石窟就开凿在黄河右岸的小积石山的大寺沟西侧的崖壁上。31v炳灵寺所在积石山山岩的地质结构系细黄沙岩,易于开凿雕造,但不耐风化潮解。由于该地气候干燥,加之峭壁的高处,岩层往往突出如屋檐,对部分窟龛起着遮蔽风雨和太阳曝晒的作用,因而许多窟龛造像虽经千百年的岁月,至今仍得以相当完整地保存着。炳灵寺的所在地理位置,地处古代中西交通要道“丝绸之路”陇西段的一条支线上。佛教徒在炳灵寺建寺开窟及造像活动,在西晋时便已开始。十六国时期,鲜卑族乞伏部贵族所建立的西秦政权,崇信佛教,一时内地及西域高僧云集于此,译经传法活动十分活跃,西秦境内的
17、小积石山大寺沟,即炳灵寺石窟一带,便成了当时佛教一大胜地。3233Hand play 手動翻頁34v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城西南35千米的小积石山中。炳灵寺在魏晋时称唐述窟,唐代称灵岩寺,宋代始称炳灵寺。今存窟龛196个,分布在上寺、下寺、洞沟、佛爷台等处。炳灵寺石窟现存早期重要的洞窟为169 窟,为一天然大洞穴,窟记忆体西秦时的造像和壁画。造像有第6号龛的一佛二菩萨,龛侧墨书题记有“建弘元年岁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即西元420年,为中国石窟纪年题记最早者。题记下方绘有数排供养人,其中有当时高僧昙摩毗和道融的供养像。另外,还有第9号龛的3身立佛,7号龛残存的一身立佛,17号龛仅存的菩萨及龛下部的半跏菩
18、萨思惟像等,形象古朴,为早期造像中的精品。23号龛的并列5身禅定坐佛,则显示出西域造像艺术的影响。该窟的西秦壁画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说法图、维摩诘变、无量寿佛、释迦多宝佛、弥勒菩萨及十方佛、千佛、飞天、伎乐、供养人等,画风质朴,粗犷。石窟分上寺、洞沟、下寺三处,以下寺最为壮观。它们分布在长200米,高60米的悬崖上。炳灵寺石窟现存窟龛196个,石雕像694身,泥塑82身,壁画900多平方米。最大的唐代弥勒坐佛高达27米,最小的雕像高10厘米。其中,西秦开凿的有2窟1龛,北魏开凿的有8窟25龛,北周的有2窟,隋代的2窟,唐代的有20窟113龛。唐代作品艺术成就最高,当时僧人达到3000多人。该窟
19、中的西秦建弘元年(西元420年)名僧法显的墨书题记,是国内石窟中保留最早的纪年题纪,对全国其他古老石窟的断代提供了标识,3536v窟龛造像和壁画以169号自然窟大坐佛以及崖面中所有的众多中小型窟龛构成主体。169号窟古称唐述窟,现称天桥洞,高15米、深8米、宽20米,为已知中国开凿最早、保存最好的洞窟。窟内有佛龛、石雕、石胎泥塑三类造型。171龛,位于石窟悬崖上,有唐代石胎泥塑的弥勒佛大坐像一尊,依山雕凿,高达27米,雄浑庄严。窟中西秦文殊菩萨问疾图,是中国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一幅维诘经变图。原16号窟,现归位在石窟群对面睡佛殿内,长8.6米的泥塑炳灵寺卧佛,是中国现存北魏时期的唯一一尊卧佛,具
20、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高25厘米的唐代侍女造像,是中国现存石窟像中最为珍贵的一尊,充分体现了盛唐风貌。炳灵寺入口处悬崖旁边伫立着峻峭的姊妹峰,周围有鸳鸯洞、药水泉等胜境,山清水秀,峰险石。历史北朝时期的窟龛,如126、128、132、125等北魏窟龛,以释迦多宝佛为主尊,两侧壁有一佛或一佛一菩萨,或二佛并坐,造型上呈秀骨清像,手法细腻,注重神情刻画。而北周的造像,如第6窟的一佛二菩萨造型已趋向浑圆壮硕,第172窟的5身立佛亦是北周造像的佳作。v炳灵寺石窟在隋唐发展到了又一高峰。隋代窟龛较少,重要的为第8窟,窟内所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手法较北周更为熟练、细腻,且富于变化。壁画有菩萨、弟子、供养人
21、等,形象生动,色彩富丽。唐代窟龛多建在下寺,且多精美的雕塑作品,如第64号龛的一佛二菩萨二天王为中国石窟造像之佳作,第4958龛的阿弥陀佛坐像和二菩萨或单身观音菩萨立像等,造型概括,线条简洁,成功地表现了人物的肌肉及衣褶的变化。第10窟的天王像,拄剑而立,威武雄强。而第3窟中的石雕中心方塔为重要的建筑史资料。唐代以后,炳灵寺石窟的造像、壁画虽有延续,但已无大的举动。炳灵寺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永靖县城西南35公里的大小积石山。积石山虽然地处西北高原,但风景独好。炳灵寺石窟就开凿在黄河右岸的小积石山的大寺沟西侧的崖壁上。37v炳灵寺所在积石山山岩的地质结构系细黄沙岩,易于开凿雕造,但不
22、耐风化潮解。由于该地气候干燥,加之峭壁的高处,岩层往往突出如屋檐,对部分窟龛起着遮蔽风雨和太阳曝晒的作用,因而许多窟龛造像虽经千百年的岁月,至今仍得以相当完整地保存着。炳灵寺的所在地理位置,地处古代中西交通要道“丝绸之路”陇西段的一条支线上。佛教徒在炳灵寺建寺开窟及造像活动,在西晋时便已开始。十六国时期,鲜卑族乞伏部贵族所建立的西秦政权,崇信佛教,一时内地及西域高僧云集于此,译经传法活动十分活跃,西秦境内的小积石山大寺沟,即炳灵寺石窟一带,便成了当时佛教一大胜地。3839v炳灵寺所在积石山山岩的地质结构系细黄沙岩,易于开凿雕造,但不耐风化潮解。由于该地气候干燥,加之峭壁的高处,岩层往往突出如屋
23、檐,对部分窟龛起着遮蔽风雨和太阳曝晒的作用,因而许多窟龛造像虽经千百年的岁月,至今仍得以相当完整地保存着。炳灵寺的所在地理位置,地处古代中西交通要道“丝绸之路”陇西段的一条支线上。佛教徒在炳灵寺建寺开窟及造像活动,在西晋时便已开始。十六国时期,鲜卑族乞伏部贵族所建立的西秦政权,崇信佛教,一时内地及西域高僧云集于此,译经传法活动十分活跃,西秦境内的小积石山大寺沟,即炳灵寺石窟一带,便成了当时佛教一大胜地。40v炳灵寺石窟以下寺最为壮观,西秦建都临夏期间,国王御驾亲临石窟,挥毫题词,真迹尚存于岩壁之上。石窟悬崖上有石刻大佛像一尊;悬崖旁边矗立着姊妹峰。周围有鸳鸯洞,药水泉等胜境,山清水秀,峰险石奇
24、。乘坐游艇可以直接到达石窟码头。历史变迁,炳灵寺屡遭战火破坏,栈道毁坏。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颁发通知,正式公布炳灵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设立了炳灵寺文物保管所,修建了防洪大堤,并在沟中架起了一座15米的独孔水泥雕栏桥。炳灵寺最为典型的是石雕像、浮雕佛塔和密宗壁画艺术,与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甘肃三大石窟。西秦窟龛 炳灵寺现存早期石窟中最重要的第169窟,位于大寺沟窟龛群的北端高处,距地面约45米,是一个高15米,宽2 6.75米,深19米形状不规则的天然洞穴。窟内造像和壁画是应不同功德主的要求先后营造而成,并无统一的规划,现共编为24号。窟内最早的龛像都是单身佛像,镌刻在正壁上部的12身
25、(第18号),居中为一舟形浅龛中4米高的立佛,为石雕并用泥增塑。其左右多为圆券形浅龛中的坐佛,大小有别而形式雷同。这些造像风格古朴,是中国石窟造像中最早的作品。此后,由于窟内几无平整的岩面,大多依岩势凿孔设桩,用木料及编织荆条为骨架然后施泥涂垩而成背屏式龛,于其中造像。有的还置木板为龛底。佛龛因地制宜,形式灵活,题材和内容也趋于多样。最重要的第6号龛,高1.7米,深0.76米,宽1.5米,塑一佛二菩萨,榜题标明为无量寿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坐佛形体健硕,面形方圆,神情刚毅。龛侧墨书题记1方,高0.47米,宽0.87米,末尾题:“建弘元年岁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可知该龛为420年造。41南石窟
26、寺v南石窟寺位于平凉市泾川县城东7.5公里的泾河北岸。北魏永平三年(510),泾州刺史奚康生始凿。与庆阳北石窟寺,誉为“陇东石窟双明珠”。现存5窟,均座北向南。v窟内原有南石窟寺之碑(现存县文化馆),碑文650余字,详细记载了南、北两个石窟的开凿时间和主造者。此碑不仅是考证石窟创建年代的原始依据,而且也是研究地方志、职官的实物资料。碑阴所题58人的职官名录,可纠正魏书之误。此外,其书法艺术也为后人所称道,被多种金石书籍收录其中。水帘洞石窟v水帘洞石窟群坐落在武山县城东北约25公里处的钟山峡谷中。建于十六国时的后秦,经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历代屡有修建,主要有水帘洞、拉稍寺、千佛洞、显
27、圣池和三清洞五处石窟。这里群峰叠嶂,奇伟挺拔,曲径幽林,鸟语花香,洞中水泉奔涌,山间溪流潺潺,实属仙境圣地。大象山石窟v大像山之得名,因山巅修凿大佛像而来。甘谷大佛为释迦牟尼佛。大像山自从以大佛闻世更名后,世人一直沿称大像山。1981年9月10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将大象山石窟正式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专款进行维修。v在武山县城南35公里石渭山。山势南北走向,崛起一峰,高千米。三面悬崖绝壁,沙河绕流北去入渭水。洞窟开在距山基200米的悬崖峭壁上,横跨九梁十沟,长500米。有崖窟、摩崖龛、走廊、自然崖龛,均置木构遮檐,北侧凿山门。现沿盘山小径登山门。尚存洞窟18个、殿堂4座、塑像80余身、壁画2100平方米。始建于北魏,后经历代重修。大佛阁有唐代彩塑大佛,高14米,又名大佛寺。峰峦遍生林木野花。寺北5里屏风山有一窟,壁画具有唐代画风。木梯寺石窟位于武山县城西南35公里处的马力乡石渭山。该寺依山建造,石窟开凿在离地面千余尺的半山腰上,三面为悬崖绝壁,仅北侧设铁山门一处可通寺内。原于绝壁处置木梯,供人们攀登入寺,故名木梯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