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核心考点考点1: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这是最古老的观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类对神的信仰和皈依。(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利托尔诺和沛西能,他们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源于动物的遗传本能。(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孟禄,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模仿。(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主要代表人物有凯洛夫和米丁斯基。主要观点是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和劳动生产过程密不可分。考点2:教育学重要人物(1)孔子有教无类:孔子认为人性无太大的差别,所以所有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强调教育针对所有人都是机会平等的。因
2、材施教:夫子施教,各因其材,大有大成,小有小成。启发性教学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倡启发式教学的人。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苏格拉底首创产婆术,又叫做问答法,是老师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最后得出问题答案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包括四步:讥讽、助产士、归纳、定义;这种教学方法是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点,体现启发性教学原则,所以苏格拉底是西方最早提倡启发式教学的人。(3)昆体良代表作论演说家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方法论著,不仅反映了公元前后二百年间罗马学校教育的实际,而且还系统地阐述了关于培养演说家的教育思想。(4)夸美纽斯著作:
3、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泛智教育:把广泛的知识教给广泛的人。强调教育机会平等。教学制度: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实施内容。教学内容: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5)赫尔巴特著作: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赫尔巴特被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教育性教学原则:教师在教知识的同时注意思想品德教育。理论基础:赫尔巴特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自己理论研究的基础。三中心:赫尔巴特提出传统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四阶段教学:清楚、联想、系统、方法。(6)杜威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派的代表。提出三个论断:“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
4、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杜威的新三中心是“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考点3: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1)经济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教育结构、教育目的和内容等等。(2)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教育是创新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考点4:教育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1)政治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机会和程度、教育制度等等。(2)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通过培养社会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和发展; 教育通过传播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形成政治舆论和思潮来为社会政治服务; 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考点5:教育与
5、文化之间的关系 (1)文化影响着: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等等。(2)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对文化的传递(传承)功能:纵向角度。 教育对文化的传播功能:横向角度 。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功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考点6:义务教育的特征 (1)强制性(最本质的特征)(2)普遍性;(3)免费性(4)基础性。其中,我国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强制性、普遍性和基础性。考点7:从清末至民国时期较有影响的学制 (1)壬寅学制:参照日本的学制拟定,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由国家正式颁布但是未得到实施的学制。(2)癸卯学制:参照日本学制拟定,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该学制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6、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该学制保留了一定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3)壬子癸丑学制:参照日本的学制拟定,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该学制首次规定男女可以同校,将女子教育正式列入学制系统,实行男女教育平等;改学堂为学校。(4)壬戌学制:参照美国的学制拟定,又称“六三三学制”或“新学制”。该学制一直沿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考点8:教育目的的功能(1)导向功能导向功能更加强调指导方向,指明目标。(2)激励功能人类的活动既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那么也就应该是有着明确的方向和目标。(3)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
7、标准。(4)调控功能教育者根据这一标准调节和控制自身对教育内容或教学方式的选择等。(5)选择功能主要集中体现在教育活动与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考点9: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1)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编写各科课程标准的主要依据。课程计划包括:学科设置(课程计划的核心)、学科开设的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学周安排等。(2)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关于每一门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课程标准一般包括:前言、课程目标
8、、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术语解释。(3)教材教材包括:教科书、参考书、实验指导书及各种视听材料等等。考点10: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1)纵向组织、横向组织纵向组织(垂直组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组织课程内容。学科课程(或称分科课程)多是按照纵向组织编制的。横向组织(水平组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以学生发展阶段需要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综合课程大多是按照横向组织编制的。(2)直线式、螺旋式直线式:课程内容基本不重复,即课程内容直线前进,前面安排过的内容在后面不再呈现。螺旋式: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前面呈现的内容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
9、础,后面学习内容是对前面学过的内容的不断扩展与加深,层层递进。考点11:感觉的特性(1) 感觉适应:指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2) 感觉对比:指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3)感觉后象:指外界刺激停止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4) 联觉:指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考点12:知觉的特性(1) 整体性:把物体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知觉成为一个整体的特性。(2) 选择性: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对象,而把其它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3) 理解性:在知觉外界物体时,用过去的经验对其加以解释,并用词把它揭示出
10、来的特性。(4) 恒常性:知觉条件发生变化,而知觉映像却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特性。考点13:社会知觉的种类(1)首因效应:又称为“第一印象”,有一定的偏差。(2)近因效应:主要产生于“熟人”之间 。(3)晕轮效应:又称为“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一俊遮百丑,一坏百坏”的现象。(4)刻板效应:对社会上各类人的固定看法。(5)投射效应: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些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考点14:注意的种类(1)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2)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3)有意后注意: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
11、起,类似于有意注意,但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又类似于无意注意。考点15: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2)注意的稳定: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3)注意起伏:注意周期性的加强或减弱的现象。(4)注意分散:注意离开当前应完成的事物被无关事物所吸引。(5)注意分配: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6)注意转移:根据新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的现象。考点16:思维的类型 (1)根据思维的形态分类直观动作思维:是指凭借直观感知和实际行动解决问题的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的
12、联想解决问题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是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进行的思维。(2)根据探索问题答案的不同分类集中思维(求同思维、辐合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已知条件朝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辐射思维) :是指把问题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使思考者能从各种假设出发,尽可能给出合乎条件的各种答案。(3)根据是否具有创造性分类常规思维:是用通常人们用的方法和固定的程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应用创新的方案或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考点17: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创造性思维的特征:(1)流畅性: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
13、多少。即:心智灵活,思路通达。对同一问题,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表示思维的流畅性越高。(2)变通性: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脚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3)独创性:独具匠心,想出不同寻常、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对同一问题,提意见越新奇独特者,其独创性越高。考点18: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情境 (2)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迁移包括正迁移与负迁移。正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有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已获得的只是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有阻碍或干扰作用。 (3)原型启发 (4)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在问题解决
14、中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 (5)功能固着: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6)情绪与动机 (7)个体的智力水平考点19:耶克斯-多德森定律(1)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出,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呈倒U形曲线关系。 (2)适中的动机水平对学习效率具有最佳效果。 (3)在较容易任务中,学习效率随动机水平提高而上升。(4)而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考点20:奥苏伯尔的三种内驱力 (1)认知内驱力:是一种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是从兴趣、好奇的倾向中派生出来的。是一种内部动机。(2)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
15、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是一种外部动机。(3)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是一种外部动机。考点21:强化动机理论联结主义心理学家用S-R公式(刺激-反应)来解释人的行为,认为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激发力量,而强化是外部刺激对行为的增强作用。强化从性质上可以分为: (1)正强化:通过呈现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例如:适当的表扬、奖励、获得优秀成绩等便是正强化。(2)负强化: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例如:取消讨厌的频繁考试、撤销批评等便是负强化。【教育启示】:在教
16、育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增强正强化,利用负强化,减少惩罚,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考点22: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1)力求成功的动机: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他们力求追求稳操胜券的任务,所以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因为这种任务能给他们提供最大的现实挑战。(2)避免失败的动机:避免失败者者倾向于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成功概率大约是50%时,他们会回避这项任务,以防止自尊心受损和产生心理烦恼。【教育启示】:(1)对于力求成功者,给予新颖且难度适中的任务,安排竞争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起其学习动机;(2)对于避免失败者,则要
17、安排竞争不强的情境,取得成功时要及时给予表扬,评定分数时要放宽要求,并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指责其错误。考点23:成败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把成败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三维度六因素”如下所示:(1)能力高低:内部、 稳定、 不可控(2)努力程度:内部、 不稳定、 可控(3)任务难度:外部、 稳定、 不可控(4)运气好坏:外部、 不稳定、 不可控(5)身心状态:内部、 不稳定、 不可控(6)外界环境:外部、 不稳定、 不可控【教育启示】: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多采用“努力程度”因素的良好归因方式,因为只有“努力程度”因素
18、是“可控”、且激励作用最大的。考点2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生理需要:是指人对食物、空气、水、性和休息的需要。(2)安全需要:是指人对安全、秩序、稳定性以及免除恐惧和焦虑的需要。它表现为人都希望自己有丰厚的收入,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希望生活在安全、有秩序、可以预测和熟悉的环境中,喜欢做自己熟悉的工作等等。(3)爱和归属的需要:是指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以及隶属某一群体,并在群体中享有地位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是指人们希望有稳定的地位,得到他人的高度评价,受到他人尊重并尊重他人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地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这是人类
19、最高层次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考点25: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认为学习者是否会表现出已习得的行为会受到三种强化的影响: (1)直接强化:学习者因表现出学习行为而受到强化。(2)替代强化:学习者因看到榜样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3)自我强化:学习者自己对自己的强化。考点26: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1)学习的实质是反应概率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2)操作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正强化:通过呈现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 负强化: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刺激来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 惩罚:通过呈现厌恶刺激
20、来减少反应发生的概率。消退:是不给予也不撤销刺激来减少反应发生的概率。考点27:学习迁移与教学 (1)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相似性:如英语和法语之间的共同成分较多,因此彼此之间很容易产生正迁移;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共同成分较少,因此不容易产生正迁移。原有认知结构:原有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效果越好;原有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越低,迁移的范围越小,效果也越差。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促进和阻碍。除此之外,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等也影响迁移的产生。(2)促进迁移的教学精选教材;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考点28:动机冲突(1)双趋冲
21、突两个都想要,但是这个时候产生了冲突,二者只能选择其一,可以说是既想又想。(2)双避冲突两个都不想要,但是这个时候产生了冲突,二者只能避免其一,可以说是既不想又不想。(3)趋避冲突对于一个目标人既希望接近,同时又不得不回避,从而引起的冲突,想要又不想要。可以说是既想又怕。(4)多重趋避冲突强调的是面对多个目标,每个目标里面都有想要和不想要的,从而产生的冲突。 考点29: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2)前运算阶段(26、7岁)泛灵论;自我中心;不可逆;不守恒(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守恒性和可逆性;去自我中心;思维的具体性。(4
22、)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及以后 ):具备逻辑思维能力、概括归纳能力考点30: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1)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2)教学内容应略高于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 (3)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以更好的促进发展 (4)教学应同时考虑儿童现有发展水平和所能达到的水平考点31:人格的特征(1)整体性:由性格、气质、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系统等构成的整体 (2)稳定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格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轻易改变(3)独特性:每个人的人格不一样 (4)功能性:不同人格给人生发展带来的作用不同考点3
23、2:气质的类型(1)胆汁质:兴奋型,精力旺盛,行为外向,热情豪爽,但脾气暴躁。(2)多血质:活泼型,活泼好动,行为外向,善于交际,思维敏捷,易接受新事物,兴趣广泛,但是注意力容易分散。 (3)黏液质:安静型,举止平和,行为内向,做事有条不紊,踏踏实实,认认真真,但是缺乏激情。(4)抑郁质:抑郁型,非常敏感,行为极端内向。考点33:认知风格的类型(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场独立型:场独立型者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倾向于独立地对事物作出判断;场依存型:场依存型者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把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人们,特别
24、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2)沉思型与冲动型(3)辐合型与发散型(4)同时型与继时型(5)深层加工与表层加工深层加工:有利于侧重理解的考试;表层加工:有利于侧重事实学习和记忆的考试。考点34: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的。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格塞尔、柏拉图、孟子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因 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柏拉图:认为“观念”先天存在于人的灵魂中 孟子:性善论(2)外铄论:强调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 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 荀子:性恶论; 洛克:白板说; 华生:美国心理学家,行为
25、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考点35: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2)环境:是人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3)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4)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到决定作用。考点36: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1)顺序性:要求教师做到“循序渐进”。(2)阶段性:要求教师做到“有针对性”。(3)不平衡性:要求教师做到“抓住学生发展的关键期”、“及时而教”。(4)互补性:要求教师做到“长善救失”。(5)个体差异性:要求教师做到“因材施教”。考点37:小学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1)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具体措施:
26、管理传染源,如果有儿童发病,应立即住院隔离;切断传染途径,在家庭、校园内全面普及肝炎防治知识,加强家庭、校园内的消毒管理。(2)龋齿:是危害人类牙齿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体措施:最佳办法是保持口腔卫生。使用小头、软毛的保健牙刷,三个月更换一次,养成每天早晚刷牙的好习惯,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3)近视:是目前小学儿童最常见的一种眼科疾病具体措施:常见的预防近视的保健方法有眼保健操和眼部肌肉锻炼操。(4)脊椎弯曲具体措施:保持正确的坐、立、走、卧及读书写字姿势;避免一些不良习惯,如常用一只手提东西或用一侧肩背书包等。考点38:小学儿童安全应急与避险(1)鼻孔出血处理方法为:让患者躺下,自己捏住鼻子压
27、住血点,暂时用口呼吸,立即用清洁棉花或软件纸塞入鼻孔,压迫出血点止血,如能浸上肾上腺激素或麻碱溶液再塞入,止血效果更佳。(2)烧伤处理方法为:首先要迅速转离热源,在水龙头下用凉水冲洗;在创面涂抹专用药物,不可随便涂药液,以防感染;如果有水泡,可在水泡的低位手消毒针头将其刺破,如需转运,应用消毒的衣物或纱布遮盖保护。(3)中暑急救措施为:立即将患者搬到凉爽的环境中,用冷毛巾冷敷,然后给患者服用人丹、藿香正气胶囊等药物;如果出现昏厥现象,应及时送医院抢救。(4)溺水处理方法为:溺水者脱离水源之后,首先清除口鼻中的异物,然后在溺水者头低位拍打背部,使进入呼吸道和肺中的水流出。如果呼吸抑制,应进行人工
28、呼吸;如果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胸外压,并要换上干衣服,注意保暖,尽快转送医院。(5)骨折处理方法:首先要限制伤处活动,避免加重损伤、减少疼痛,可以选择夹板固定。如果是脊椎受伤,应躺在硬担架上,且不能行走。(6)踩踏事件:处理方法:踩踏事件重在预防,对学生进行教育。首先要举止文明,不拥挤,不制造紧张气氛;尽量避免到拥挤的人群中去;应顺着人流走,避免逆着人流走,注意脚下不要被绊倒,也不要弯腰系鞋带。考点39:德育的内容 (1)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 。(2)思想教育: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理想教育等 。(3)道德教育:实施善意对人的教育;实施讲文明、有礼貌的教育等 。(4)法律教育:我国法律教
29、育的根本任务是实施宪法教育 。(5)心理教育:心理教育的核心是心理健康教育。考点40:道德情感的类型(1)直觉性: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 。(2)形象性:即通过形象思维发生作用的一种情感体验。 (3)想象性: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4)伦理性: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考点41: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和好恶的态度;意:即道德意志,是人们为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
30、在道德上所采取的行动。根据这一规律,德育应做到:注重全面性注重多端性注重针对性(2)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学生思想品德长期和反复提高的过程考点42:知情意行四者的关系(1)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基础(2)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动力或催化剂(3)道德意志对道德行为起着维持作用 (4)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好坏的根本标准考点43:品德的结构(知、情、意、行)(1)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 (2)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和好恶的态度 (3)意:即道德意志,是人们为达
31、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4)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道德上所采取的行动考点44: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从“对偶故事法”入手研究,皮亚杰提出了“二水平四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1)他律水平 自我中心阶段(25岁):儿童还未把主客体分离,不能把规则当成义务去遵守,总是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 权威阶段(58岁):表现出对权威和规则的绝对顺从,根据行为后果判断对错,不关心动机如何。 (2)自律水平 可逆阶段(8岁一10岁):儿童的道德判断标准由单方面服从变为以相互尊重为特征,并以是否公平来判断行为的好坏。 公正阶段(1012岁及以后):儿童的
32、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去判断,而是从关心和同情出发去判断。考点45: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从“道德两难故事法”入手研究,提出了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1)前习俗水平:儿童道德判断的依据是行为的后果 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以惩罚和服从为准则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以行为的公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 (2)习俗水平:儿童依据行为是否有利于维持社会秩序,是否符合他人愿望,是否可以得到赞扬进行道德判断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以人际和谐为准则,俗称好孩子阶段。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以服从法律、维护权威为准则 (3)后习俗水平:表现为义务感和责任感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强烈的责
33、任心与义务感,意识到规则是公平的才应遵守普遍伦理取向阶段:超越规章制度,更多考虑道德的本质,而非具体的规则,具有了抽象的以尊重个人为基础的道德概念。考点46:德育的原则(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知行统一原则(4)因材施教原则(5)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6)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7)长善救失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8)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考点47:贯彻疏导原则的要求疏导原则是指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要求: (1)要对学生晓之以理; (2)要对学生正面赏识; (3)要对学生
34、因势利导。考点48:贯彻长善救失原则的要求长善救失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贯彻要求:(1)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考点49:德育的方法(1)说服教育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2)榜样示范法(3)实际锻炼法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4)情感陶冶法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5)个人修养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
35、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6)品德评价法(奖惩法)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考点50:教学过程特殊性的表现(1)间接性:教学过程是对已有的文化知识的学习。 (2)交往性: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 (3)教育性:赫尔巴特曾提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观点。 (4)简捷性:教学活动中省略掉很多知识获取的过程,走的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捷径。 (5)引导性:教学认识活动需要在富有知识的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生不能独立完成这一过程。考点5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6、(3)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考点52:教师布置作业的要求 (1)作业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 (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考点53:教师批改作业的要求(1)批改要及时,在下一节上课前必须批阅好; (2)批改必须由任课教师亲自完成,不得由学生代批; (3)批改要认真,不可错批; (4)对学生作业的评定要有适当的评语,以鼓励为主; (5)批改作业后要及时讲评、辅导,纠正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考点
37、54: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1)测验的效度:是否有效,有没有达到我的目的。效度是选用测验时必须首先考虑的质量指标。 (2)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一个测验的信度系数至少应在0.60以上。 (3)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的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测验的难度指数应该控制在0.30.7,区分效果较好;而难度在0.5左右时,即中等难度的测验题目,区分效果最佳。 (4)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难度系数越接近0.50,区分效果最佳。考点55:教学评价的功能(1)导向功能:指教育评价本身所具有的引导教育活动朝着理想目
38、标前进的功效和能力。 (2)诊断功能:通过教学评价的诊断功能,教师可以了解教学是否有效、教学目标确定得是否合理,教材选用是否合适,教学方法和过程存在哪些问题等,从而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措施。 (3)鉴别功能:通过评价,人们可以区别、鉴定组织、方案及个体等对象合格与否、优劣程度、水平高低等实际价值的功效和能力。(4)激励功能:良好的教学评价既能促进学生发展,又能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考点56:教学评价的类型(1)按评价基准分类 相对评价:按排名评价。此种评价适合用于选拔人才。 绝对评价:划固定分数线进行评价。这类评价适用于评定对象是否达到特定的资格,不适用于人才选拔。 个体内差异评价:个体与个
39、体自身对比做出的评价。(2)按评价作用分类 诊断性评价(教学前评价):摸底考试。 形成性评价(教学中评价):一节课中对学生进行提问或书面测验。 总结性评价(教学后评价):期中考试或者期末考试。考点57: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 (1)目标明确 (3)重点突出 (5)内容正确 (7)方法得当 (2)表达清晰 (4)组织严密(6)气氛热烈考点58: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 (3)启发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2)巩固性原则 (4)量力性原则 (6)因材施教原则(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8)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考点59:启发性原则的贯彻要求定义: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
40、性,使学生主动学习,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贯彻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考点60:直观性原则的贯彻要求定义:根据教学需要,教师通过直观教具和直观教学手段或教师语言的直观形象描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形成科学概念,掌握理论知识。 贯彻要求:(1)恰当选择直观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考点6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贯彻要求定义: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贯彻要求:
41、 (1)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重视联系实际的讲授;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于实际的能力; (3)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进行教学;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考点62:因材施教原则的贯彻要求定义: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教学。贯彻要求: (1)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2)正确对待个别差异,善于发现和培养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 (3)针对学生个别特点提出不同要求,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考点63: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语言性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问答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2)直观性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3)实践性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考点64:班级管理模式(1)常规管理
42、: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 (2)平行管理:提出者是马卡连柯,是集体与个人相互影响的管理方式。 (3)民主管理:如干部轮流制度、定期评议制度、值日生、值周生制度等。 (4)目标管理:提出者是美国的德鲁克,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考点65:班集体的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 (2)一定的组织结构:是班集体的核心。 (3)共同生活的准则:是班集体发展的保证。 (4)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融的氛围:也即要有共同的心理归属感。考点66: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1)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班集体的核心队伍由积极分子与班干部组成。
43、(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班会具有集体性、针对性和自主性的特点,它分为常规班会、生活会、主题班会三种。(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考点67:班主任的角色(1)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2)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设计师 (3)班主任是优良班风的培育者 (4)班主任是协调多方关系的艺术家考点68:班主任工作的原则(1)学生主体原则(3)因材施教原则 (5)集体教育原则(2)民主公正原则(4)严慈相济原则 (6)以身作则原则考点69: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与方法(1)了解和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中心环节) (3)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先进生、后进生)(4)进行
44、操行评定 (5)协调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6)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考点70:操行评定的要求(1)评定内容的全面性 (2)评定主体的多元性 (3)评定过程的发展性 (4)评价语言的规范性考点71: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主要方法(1)行动研究法(2)自我提问法 (3)教学诊断法 (4)比较法 (5)阅读新知法考点72:教师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教师期望是指教师对学生未来发展潜力的主观判断。如果教师坚信学生具有高水平发展潜力,学生就会发生符合教师期望的学习和行为变化。教师的期望会通过自己的言行、情感等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变化。考点73: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主
45、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情绪耗竭:主要表现在生理耗竭和心理耗竭两个方面。如极度的慢性疲劳、力不从心、丧失工作热情、情绪波动大等。 (2)去个性化:即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和忽视的态度。教师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态度和情感对待学生。(3)个人成就感低:表现为消极地评价自己,贬低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考点74:教师成长三阶段论(1)关注生存阶段,一般是新手型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注重自己在学生、同事以及学校领导心目中的地位,出于这种生存忧虑,教师会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处理人际关系或者管理学生上。(2)关注情境阶段,将注意力转移到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上,如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关心班集体的建设,关注自己备课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3)关注学生阶段,教师能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