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新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文章的能力。识记本文出现的重要实词的含义、重要虚词的用法,积累文化常识和文言句式。2.理解“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的关系,理解老子的辩证哲学。3.理解文中老子的思想和道家的观点。4.探究道家文化的现实意义,传承其中积极、优秀之处。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难点:理解老子的辩证思想,注意区别对待思想中的消极因素。引导学生把握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老子老子 老子,老子,姓李姓李名耳名耳字聃字聃,公元前公元前571571年诞生,春秋
2、时年诞生,春秋时期期楚国楚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道家学派创始人创始人,被唐武后封为,被唐武后封为太上太上老君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道德经(又称(又称老老子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尊为道祖。道祖。老子道家学术,孕育三千年的中国老子道家学术,孕育三千年的中国心灵鸡汤心灵鸡汤,助您洗涤心灵。助您洗涤心灵。
3、老子是一位出色的智者,他所撰的老子是一位出色的智者,他所撰的道德经道德经是一个知识宝库,是一个知识宝库,内藏的哲理使不少迷茫的心灵内藏的哲理使不少迷茫的心灵得到解脱得到解脱,几年前的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古今十,几年前的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大作家之首。关于道德经 道德经道德经又名又名老子老子,文约义丰,仅五千言,却包含着文约义丰,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
4、展变化的,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而“道道”是世界的本源。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无为”,认为,认为只有无为才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但他对社会矛盾。但他对“侯王侯王”的告诫,如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上
5、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却是很精辟的。老子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小国寡民”的时代,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来”。老子的思想精髓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在他的老师学,知识渊博。在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老商容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究底,对知识非子总是寻根究底,对知识非常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常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老子经常观察日月星辰,惑,老子经常观察日月星辰,思考天为何物,以致经常
6、睡思考天为何物,以致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推荐老不着觉。后来,商容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这段经历,子入周都深造。这段经历,使老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使老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也使他远近闻名。也使他远近闻名。老子生活于春秋时期,当老子生活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周朝式微,时的社会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不断发动战争。残酷的战争不断发动战争。残酷的战争让老子目睹了民间疾苦,作让老子目睹了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室史,他提出为周朝的守藏室史,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民的主张。了一系列治国安民的主张。老子一书所述的内容便老子一书所述的内容便反映了他的思想和主张。反映
7、了他的思想和主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辐: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句式详解1毂:毂:车轮的中心部位。车轮的中心部位。当其无,有车之用:当其无,有车之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无无 指车毂的中空处。指车毂的中空处。户牖:户牖:门窗。门窗。三十根辐条汇集到车轮中心的车毂中,正是因为有了车三十根辐条汇集到车轮中心的车毂中,正是因为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车轮才能转动,车的作用才得以发挥。毂中空的地方,车轮才能转动,车的作用才
8、得以发挥。揉和黏土做成器皿,正是因为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器揉和黏土做成器皿,正是因为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器皿才能发挥装东西的作用。开凿门窗以建造房屋,正是皿才能发挥装东西的作用。开凿门窗以建造房屋,正是因为有了门窗内的空虚部分,屋子才能发挥供人居住的因为有了门窗内的空虚部分,屋子才能发挥供人居住的作用。所以,作用。所以,“有有”能给人带来便利,是因为能给人带来便利,是因为“无无”所所发挥的作用。发挥的作用。句式翻译1本章论述“有”与“无”的辩证关系,以车轮、器皿、房屋等为例来说明“有”与“无”是互相依存的。当然,不能片面夸大无的作用,车轮、陶器、房室这些有形物体的存在,中空的无。才随之存在。常
9、人眼睛只盯着“有”和“实”,无视“虚”“空”“无”。老子用具体的器物告诉人,“有”和“实”是事物的条件和凭借,能用则需要“空”和“虚”。本章所讲的这个观点对人们颇有启发,即不能仅仅关注有形物的价值,更要关注无形的东西(如精神,知识,智慧等)的价值。2.“有无”有三种不同含义:其一,指个体事物的不同部分,实有的部分为“有”,空虚的部分为“无”;其二,指个体事物在生成、存在、消亡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或状态,既有之后、未消亡之前的状态为“有”,未有之前与既终之后的状态为“无”;其三,有形、有名的具体事物或其总和为“有”,超越一切个体事物的无形、无名的本体或本原为“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
10、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企者不立: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者不行: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见者不明:自见者不明: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是者不彰:自是者不彰:自己为是的不能彰显。自己为是的不能彰显。句式详解2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明;自我夸耀的不能建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明;自我夸耀的不能建立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立功勋;自
11、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通晓道义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厌恶它们,所以通晓道义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句式翻译23.“3.“企者不立企者不立自矜者不长。自矜者不长。”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这里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结果都是不好的,会使人们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4.4.如何理解如何理解“企者不立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跨者不行”“”“自见者不自见者不明明”“”“自是者不彰
12、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自矜者不长”包含的意味?包含的意味?这些语句中包含辩证意味,其表现及结果往往是对立统一的,贯串着以退为进和所谓“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但它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所以要灵活运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强(qing)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句式详解3认识、了解他人叫作聪明,而认识、了解自我才是真正认识、了解他人叫作聪明,而认识、了
13、解自我才是真正的明智。能够战胜别人可以说是有力量的,而能够战胜的明智。能够战胜别人可以说是有力量的,而能够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懂得满足是富有的,勤勉而行的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懂得满足是富有的,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人就是长寿。句式翻译35.5.结合本文内容,谈谈怎样理解结合本文内容,谈谈怎样理解“人贵有自知之明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这句话?“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最难能可贵的。“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一个人倘若能审视自已、坚
14、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执行,那他就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解读】【解读】本章侧重于探讨人生哲理,主要讲修身养性的问题,老子主张人们应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总之,本章主要讲个人修养和自我设计,老子认为人通过后天的修为可以具备“智”“明”“力”“强”“富”“志”“久”“寿”等这些品格和素质,使自己保持饱满的精神风貌,与大“道”合为一体,并垂范后世。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
15、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句式详解4其安易持: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其未兆易谋: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其脆易泮: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泮,同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泮,同“判判”分离。分离。句式详解4其微易散: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为之于未有: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事物处于安稳状态的时候比较容易保持,问题未露出征兆以前比较容易事物处于安稳状态的时候比较容易保
16、持,问题未露出征兆以前比较容易对付,事物处于脆弱状态的时候比较容易消解,事物在刚刚萌芽的时候对付,事物处于脆弱状态的时候比较容易消解,事物在刚刚萌芽的时候比较容易解决。做事情要在还没有发生问题之前就妥善处理,治理国政比较容易解决。做事情要在还没有发生问题之前就妥善处理,治理国政要在祸乱刚刚萌芽的时候就将其扼杀。两臂才能环抱起来的大树,是从要在祸乱刚刚萌芽的时候就将其扼杀。两臂才能环抱起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极高的土台,是从一堆泥土开始构筑的;千里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极高的土台,是从一堆泥土开始构筑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跨出第一步开始的。施以强有力的统治,往往会把事情弄的远行,是从
17、跨出第一步开始的。施以强有力的统治,往往会把事情弄糟;想要掌控天下,反而会失去天下。因此,圣人不妄自作为就不会招糟;想要掌控天下,反而会失去天下。因此,圣人不妄自作为就不会招致失败,不妄图执掌一切就不会丧失一切。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致失败,不妄图执掌一切就不会丧失一切。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的时候遭遇失败。只有在事情快结束的时候仍然像刚开始时那样保持功的时候遭遇失败。只有在事情快结束的时候仍然像刚开始时那样保持谨慎的态度,才不会把事情弄糟。因此,圣人往往追求别人所不追求的,谨慎的态度,才不会把事情弄糟。因此,圣人往往追求别人所不追求的,从不重视稀有难得的货物。圣人总是学习别人所不学的,
18、补救众人所常从不重视稀有难得的货物。圣人总是学习别人所不学的,补救众人所常犯的过错。圣人以此辅助天地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妄加干涉。犯的过错。圣人以此辅助天地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妄加干涉。句式翻译46.6.老子以老子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排比句式来强调积累的的排比句式来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也曾强调积累的重要性,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也曾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两者的思想是否相同?两者的思想是否相同?观点一:相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强调只有从小处
19、开始积累,才能完成大事。荀子劝学中“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强调从小处积累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两者的思想是相同的。6.6.老子以老子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排比句式来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的排比句式来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也曾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两者的思想是荀子在劝学中也曾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两者的思想是否相同?否相同?观点二:不相同。两者的思想有某种继承关系,或者说荀子吸取了老子的部分观点。但荀子与老子的结论是不同的,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
20、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主张;而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强调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树立信心,坚定意志,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四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中心思想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1.说理形象。说理形象除了体现在老子对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还体现在他善于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具体事物
21、中概括出抽象的哲理,善于用辩证法来说理。比如,连举生活中的三个例子,用车子、器皿和屋室说明世间万物无不存在“有”和“无”的对立与统一。“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2.善用逆向思维。善用逆向思维是指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领悟的效果,比如,老子所说的“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就是逆向思维的体现。3.语言准确。本文行文简洁,警句居多,如歌如诗,显示出独特的魅力。语言上,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非常出色,整散结合,使得文章说理准确严谨,层层推进,气势如虹。总结全文四章阐述了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和“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人
22、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告诉人们要始终保持慎重,要依照自然规律,要有坚定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同时,引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课堂小结四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一、论道 辩证分析“有”与“无”的联系 二、修身 谦下守中,不可急躁冒进 老子四章 三、修身 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 四、治国 事物发展变化,注意萌芽状态儒道智慧,不可或缺孔子教我们高调做事(建立功业,轰轰烈烈)老子教我们低调做人(宁静致远,平平淡淡)课 下 作 业四章中,老子关于“有”与“无”的论述,闪烁着深邃的辩证思想的光芒,至今仍值得我们反复思考。近些年来,读书无用论大行其道,在一些人看来,没有能够立马见效的,就是无用功,也就没有必要去做。这是盛行的功利主义在作祟,表现为做每一件事,都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只要能够奔向目标,过程并不重要。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究竟该怎么看待“有用”与“无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