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天津高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七 文学类文本阅读.pptx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文档编号:358852 上传时间:2020-03-12 格式:PPTX 页数:415 大小:1.9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天津高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七 文学类文本阅读.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15页
2020年天津高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七 文学类文本阅读.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15页
2020年天津高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七 文学类文本阅读.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15页
2020年天津高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七 文学类文本阅读.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15页
2020年天津高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七 文学类文本阅读.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2019天津,1619,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 艾 平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大草原。 冰雪将茫茫草原覆盖,仿佛一片亿万年的大水晶,解析了太阳的光谱,遍地熠熠生辉。这就是草 原的春天,明亮,寒冷,空旷。呼伦贝尔草原不知“清明时节雨纷纷”“烟花三月下扬州”为何 物,沉寂始于十月、十一月,延至次年的五月,直到了六月才肯葳蕤。 呼伦贝尔在北纬53度到北纬47度之间,几近冻土带,一年只有不足一百天的无霜期,春、夏、秋 三个季节便挤在这一百天里奔跑,每一种植物都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奔跑着发芽,奔跑着开 花,奔跑着打籽,奔跑着完成生命基因的使命。你若细看草原上的那些

2、芍药、萱草、百合、野 玫瑰,就会发现它们都比内地的同类开得弱小、开得简单;那些毛发一样附在原野上的草类,更,五年高考,A组 自主命题天津卷题组,是生得低矮硕壮,因为它们没有时间拔高,必须快快成熟。乍暖还寒,草色遥看近却无,呼伦贝 尔的春天在残雪中闪出,莞尔一笑,转瞬即逝。一夜南风,醒来时百草猛然长高了半尺,草原焕 然碧透千里,如深深的海洋,波动在阳光下,泛起绸缎般的华丽。花朵们忙了一夜,终于捯饬一 新,佩戴着天上的彩霞和地上的雨露,跟着绿浪摇摆曼舞。游人醉入花丛,欢喜得忘乎所以,浪 漫地比照远方的场景,直把这草原夏日叫做草原的春天。他们不曾体验,因此不懂,草原的春天 是一场望眼欲穿的期盼,而最

3、终让你看到的却永远是结尾的那一瞬。 萨丽娃姐姐和大地一起记忆着春天。 草原的春天是妇女们含辛茹苦的季节。萨丽娃看见老祖母蹒跚在纷扬的春雪中,靴子艰难地 从冰泥里拔出来,又踩下去,湿漉漉的蒙古袍大襟冻成硬邦邦的冰片,在冷风中咔咔作响;她看 见太阳的手指伸过来,轻轻地梳拢老祖母的银发,落在那只暗红的珊瑚耳环上,老祖母汗水淋漓 的脸颊,布满了岁月的光芒。小羊羔总是走在大野芳菲之前,一个接一个降生在冰碴密布的草 地上,像洁白的云朵一样缭绕着老祖母“咩咩”嚷着饥饿。 百代千年,游牧人家在春季里寻找朝阳的地方接羔,一辈辈把长生天的教诲变成了不可更改的 习惯,留在了老祖母的银发上。长生天不是传说之中的老天爷

4、,是万物生存的法则,是必须敬畏 的大自然。四月接羔,羊羔吃着母乳等待青草,青草和它们的乳牙一起长出来,它们开始奔跑,,从此变成了原野的孩子,栉风沐雨,爬冰卧雪,生命就这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老祖母的腰是在春天累弯的,老祖母的劝奶歌是在春天里传给萨丽娃姐姐的。 “陶爱格陶爱格你的孩子在哭泣,你这当母亲的给它吃奶吧”老祖母的劝奶歌 升起来,回响环绕,哀婉之中,天空附以和声,母体般的温暖笼罩草原,万物生灵的母性开始苏 醒。母羊含泪站起身来,羊羔纷纷跪乳。饱食的羊羔肆意喧闹嬉戏,洁白的云朵在阳光里打滚 儿,然后撒开四蹄奔跑,进入季节的深处。 每年十月之后,老祖母把种公羊放进母羊群,母羊怀胎六个月,到

5、次年四月或者五月分娩,完成 一个春天的轮回。那前一年的接下的羊羔,由于仅仅吃过一个夏天的青草,骨头还未坚硬,头上 卷曲的绒毛里才露出细小的犄角。老祖母仍然叫它们羔子,风雪夜里把它们放进蒙古包庇护, 为了它们暖和,半夜起来给炉子加牛粪。萨丽娃姐姐依偎在老祖母的怀里说,好像羔子是你的 亲孙女。 后来,萨丽娃姐姐戴着老祖母的红珊瑚耳环离开了家。因为城里的暖气和热水,因为城里的漂 亮和时尚。城里的楼房虽然很舒适,可那是租来的,不是家。萨丽娃姐姐思念阿妈的奶茶、阿 爸的手把肉,好想好想骑上骏马变成草原的风,好想好想放开嗓子变成蒙古包前奔流的河。萨,丽娃姐姐总觉得老祖母的红珊瑚耳环会说话,一天天在她耳边说

6、个不停,只是那些古老的话,就 像飞来飞去的鸟,有点听不懂,想留也留不下。 萨丽娃姐姐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故乡。 枕着幽幽的草香,她看见了逝去已久的老祖母,听清了老祖母在她耳边说的话河冰不开,天 鹅不来;骏马绕不过暴风雪,大雁甩不掉自己的影子冬长夏短,谁也逆不过长生天的规矩 萨丽娃姐姐站在草原的春天里,伸出一双手,这手洁白细腻;她轻轻托出一只小羊羔,把母羊脱 落的子宫慢慢送回腹腔内,这双手浸染上羊水和血液,开始在寒风中皴裂,慢慢地,长生天的怀 抱里回来了一个顺其自然劳作的人;当这双手终于被牛奶和油脂润透,不再畏惧风霜雨雪的时 候,萨丽娃姐姐的牧场已经远近闻名。她出售的羊,是实实在在吃过三次夏牧草

7、、长了六个牙 的肥腴的羊。萨丽娃姐姐有了自己的广告词养最有品质的羊。 人们看见她家的牧场上盖起了铝合金的接羔棚圈,看到她家蒙古包后面停放着现代化的打草 机,看到她家草场的高坡上安装着一排排太阳能蓄电池。萨丽娃姐姐的故事像珍珠那般滚动 在草原上,人们传说着她那有品质的羊卖出了好价钱。当家家户户都像萨丽娃姐姐那样牧养,有品质的羊,萨丽娃姐姐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她终于把草原的春天从二月找了回来。 春天依然晚晚地来,快快地走,却把希望和富足留在了呼伦贝尔草原上。萨丽娃姐姐唱的劝奶 歌是老祖母在春天里传下来的,草原人那如云的羊群和飞驰的骏马是春天赐予的。萨丽娃姐 姐懂得这一点,在这个古老而崭新的时代里成为

8、聪明智慧的人。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草原上。 (选自2016年4月1日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草原的春天”贯穿全文,把呼伦贝尔大草原独特的风光和萨丽娃姐姐的故事有机串连,是 全文的线索。 B.呼伦贝尔草原春天短暂,气候寒冷,条件艰苦,因此萨丽娃姐姐去了城里,这说明她对草原的 情感与老祖母截然不同。 C.萨丽娃姐姐是草原新一代牧民的代表,她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把草原的花 期提前到二月。,D.作者在记叙萨丽娃姐姐艰苦创业,带领其他牧民走上致富之路的同时,赞美了新时代给草原 带来的新面貌、新气象、新希望。 E.作者运用

9、多种修辞手法,生动描摹了大草原上生生不息的物与人;引用民歌民谚为文章增添 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5分) 3.文中的老祖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一形象对萨丽娃有什么影响?(6分) 4.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一、 1.答案 BC 本题考查鉴赏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对散文中的线索、内容、修辞手法的鉴赏 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B项,“说明她对草原的情感与老祖母截然不同”错误,她对草原的情感与老祖母对草原的情 感是一脉相承的。C项,“把草原的花期提前到二月”错误,文中的“草原的春天”用的是比 喻义,是指草原的

10、生存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迎来了美好幸福的生活。 易错提醒 散文大多借助形象的语言描绘场景,用语多含蓄优美,因此要注意语言的引申义、 比喻义、象征义、情感义。C项理解的错误,就是没有注意其比喻义。 2.答案 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突出呼伦贝尔草原无霜期短暂的特点, 生动形象地描绘植物竞相生长的情景,赞美大草原旺盛、顽强的生命力(或:大草原的生生不 息)。 解析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炼字炼句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 科素养,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修养。 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是对呼伦贝尔草原的描写,句子的赏析主要从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修

11、辞的运用等几个方面来考虑。 解题思路 炼字炼句题的解题思路为:一明手法,二析具体内容,三说明好处。 3.答案 形象:老祖母是一位勤劳、坚忍、慈爱、敬畏自然的传统牧民形象。 影响:老祖母传授给萨丽娃养羊的技能;给萨丽娃的心灵打上草原文化的烙印,召唤她回归草 原;老祖母的优秀品质对萨丽娃影响深远,传统美德得以传承。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形象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鉴赏形象的特征及其作用的能力,体现了审美 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修养。 对老祖母的外貌描写体现了老祖母的勤劳辛苦与坚忍,老祖母接生羊羔和唱劝奶歌的细节体 现了老祖母的慈祥以及她对大自然的敬畏。老祖母对萨丽娃的影响表现在教会

12、萨丽娃养 羊、潜移默化地涵养着萨丽娃的性格品质以及培育她热爱草原、热爱家乡的情怀。 知识拓展 分析一个人物形象对另一个人物形象的作用多从纵向发掘,从表层的生存技能到 深层的性格特征、人文精神等方面思考。 4.答案 呼伦贝尔草原大自然的春天;羊羔生长期的春天;萨丽娃事业的春天;以萨丽娃为代表 的新一代牧民未来生活的春天。,解析 本题考查对标题意蕴的探究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学科素 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文章的标题是“萨丽娃姐姐的春天”,首先是指萨丽娃生长的环境呼伦贝尔草原的春天, 这也是羊羔生长期的春天;然后联系文章内容分析可知,该标题还指萨丽娃牧场事业的春

13、天;从 主题角度分析,该标题更指新一代牧民的春天。 解题指导 解答探究文中关键字词、句子及标题的意蕴的题目,与理解词语、句子的意思有 相通之处,但不同之处在于命题者是选择那些关涉全文意蕴的词、句来探究,换言之,通过这些 词、句、标题,考查考生能体悟到文本哪些深刻的意蕴。因此,解答此类题型一定要注意词、 句在文中出现之处,文中点明标题之处,联系全文主旨来理解。理解时可从两个方面(角度:不 同对象、不同事件、不同时空。层面:审美层面、思想层面、哲学层面)来考虑。,二、(2018天津,1619,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虹关何处落徽墨 石红许 在冬天,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孑然一

14、人蹀躞在虹关注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 里,闯进一栋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也心满意 足。行走在虹关,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处挺进,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 婺源一文友善意地提醒我,虹关徽墨以及制作徽墨的人很难找了,你这样没有目的地寻找,不啻 于白费心神徒劳无功。我不甘心,相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艺,他们 会告诉我很多关于徽墨的记忆。 欣慰的是,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总有一棵需十余个大人合抱的千年古樟,华盖如伞,累了,就 在树下坐一坐,仰望绵延浙岭,聆听“吴楚分源”的回声。穿村而过的浙源水、徽饶古道在炊 烟袅袅里把日常琐碎的生活串成一幅恬谧幽静的水

15、墨画,人在画中,画在人中,昔日贩夫走卒、 野老道者的身影渐行渐远在徽墨涂抹的山水间,一丝淡淡的忧伤悄然在心里泛浮,随着雨滴从 瓦片上、树叶间滚落下来,把人带进梦里故园。,一堵堵布满青苔的墙壁上还隐约留存着经年的墨迹,那是徽墨的遗韵吗?石板路上,不时与村 人擦肩而过;老宅门内,不时与老人目光相撞。在虹关,我拾掇了一串烙上徽墨温度的词语:质 朴、慈祥、安然,小桥、流水、人家虹关,允许我拾取半截残墨,记下一串与徽墨有关联的 大街小巷地名。 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 移情别恋,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已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

16、渐渐被人 遗忘。到后来,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墨块更是被 束之高阁,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 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履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势,氤氲香气里传 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徽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 之美誉。有权威人士言之凿凿指陈,北京故宫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徽墨无声,虹 关有幸,虹关人因此而自豪。水口、民居,显然还有徽墨等,不负众望,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 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 虹关徽墨,不小心遗失在古村落、古驿道边,等待人们去擦亮这张泛着黑色光泽的名片 “徽墨名村”。在一栋

17、民居内,我兴奋地发现,有人在挖掘、研发传统徽墨工艺,遗憾不见墨,工,不知那一双手是怎样捣鼓着黑色的诗篇。不大的台面上摆放了刀、小锤、木槽、墨模等 工具,还有一些看不懂的物品,想必都是与徽墨有关的器皿、墨料。壁板上挂有制墨工序图 一块墨的前世今生:点烟、和料、烘蒸、杵捣、揉搓、入模、晾墨、描金。从采取数种 原料到试磨鉴定墨质,一锭墨才得以面世,具体制作起来,其工序之繁复岂是图解所能说得清楚 的,想想真不容易。一锭墨,千杵万揉,浓缩的精华,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不经意间,我瞥见阁楼上稳站着一个白髯飘飘、仙风道骨的先生,便主动打招呼,他问询了我的 来意,邀请上楼喝茶座谈。我,一个找寻徽墨的陌生人

18、,沿着屋内与厢房连成一体的木质楼梯, 漫步走上阁楼,轻轻地踏在楼板上,咿呀作响,我生怕踩醒了乾隆年间经营徽墨的原始账本,生 怕踩碎了岁月的痕迹,更生怕踩破了一截遗落的留着明代指纹的徽墨。 先生姓叶,一个隐者、居士、制笔者,放弃大城市的舒适,只身走进虹关,设立工作室,执刀执笔, 刻刻写写画画。兴致来了,叶老师挥毫泼墨,正是徽墨磨出的浆液、芳香、光泽,正是新的徽墨 传人制作出的徽墨。磨墨时,细润无声,我却听到了墨与砚台的喁喁细语。触摸着徽墨的韵律, 我看到了,看到了徽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翩起舞,“入纸不晕,书写流利,浓黑光洁”。真想只 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清的湖水,每日轻柔磨墨,从容铺纸,蘸墨挥洒,

19、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 的幽静生活。,家里书桌内一角散落着几块早年留下的普通用墨,七公分长,其侧分别有描金楷书“金不换” “凝香”字样,背面还有莲荷、白鹤等图纹,虽谈不上金贵,但仍散发着幽幽暗香,还有儿时习 书的悠悠往事。回想小时候上学时,练毛笔字要买描红本、砚台,还有长条形的墨块。磨墨时 总是弄得满手漆黑,便到校外小水塘边去洗干净,再继续练字。与墨的亲密接触也就是上世纪 七十年代中期的那几年,以后偶尔再接触毛笔,已经是蘸着液态的墨汁了。我想,那时研磨的墨 一定是虹关的徽墨吧。这样一想便感到一丝慰藉,回头再看黄灿灿油菜花簇拥的虹关,一身原 生态的粉墙黛瓦着装,仿佛特别的亲切,烟雨蒙蒙中弥漫着老

20、家的气息,一股乡愁莫名袭来。 在虹关寻墨,我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在寻找徽墨中, 我领略到徽墨走过的千年历程,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这是墨润心灵 的过程,这是沉醉馨香的过程,这也是国学照耀的过程。虹关,坐落在和风细雨敲开的绿茵茵帷 幔里,是徽墨润开的一首唐诗,深入其中似穿越在一阕宋词里,时光铺陈,岁月静好。 蓦然间,发现村口一小店屋檐下旗幡招展“有徽墨出售”,我加快脚步走去,带一截虹关徽 墨,去描绘心中的故乡。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注 虹关,即虹关村,古徽州村落,是“徽墨”产地之一,位于今江西省婺源县。,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

21、当的两项是(4分) ( ) A.文章开头运用“孑然一人”“蹀躞”等词语,形象地描写了“我”寻找徽墨时身心疲惫、 孤独失落的状态。 B.“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是徽墨式微的原因,“华丽”一词运用反语手法,寄寓了 “我”内心的惋惜与不平。 C.文章写了一位“隐者”,表达“我”对其放弃大城市舒适生活、在虹关与笔墨为伴的敬慕 之情。 D.文章回忆儿时磨墨习书的一段经历,意在强调 “我”与墨的渊源,真实亲切,具有生活气 息。 E.文章以寻找徽墨始,以带走徽墨终,首尾呼应,脉络清晰;文字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和文化韵 味。,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5分) 3.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的“我”为何要寻找徽墨。

22、(6分) 4.文章在记叙寻墨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虹关古村?(6分),二、 1.答案 AB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A.“身心疲惫”“孤独失落”错,作者 虽然“孑然一人”,但未停止寻找,表明他对徽墨感情深厚,为寻找徽墨而执着坚定的态度。B. “徽墨式微的原因”结合第五段可知,还有书写工具的变化、墨汁的出现等。 2.答案 主要运用了拟人(或想象)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使用徽墨书写时鲜活灵动的状态,表达 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和对幽静生活的向往。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能力。先分析手法,以“喁喁细语”来写墨与砚 台接触的声音,以“翩翩起舞”来写以墨书写时墨落纸上的状态,运用

23、的是拟人手法,也可以说 是想象手法;再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前文作者寻墨的经历,可知他此时的欣喜之情,再结 合“真想只做一个书者幽静生活”可知,作者对这种生活充满向往。 方法技巧 分析散文句子含意“三方法” 方法一 结合语境法,尤其是篇、段的整体语境。 方法二 技巧还原法,将表达技巧等还原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方法三 联系主旨法,文章的主旨统领全篇,通过联系主旨,分析句子含意。,3.答案 喜爱徽墨,而徽墨式微,制墨技艺几近失传。 墨,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警醒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可从徽墨本身的发展

24、、徽墨所具有的 文化内涵以及作者的写作动机等方面来分析原因。结合文章第五段“虹关伫立,徽墨式微” “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可知,徽墨发展趋于衰落,而文中自始至终都表现出作者对徽墨的 喜爱之情。尤其是第七段民居内的发现,第九段观赏隐者挥毫泼墨,第十段对儿时往事的回忆 等,喜爱之情尤为明确。文中第六段“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势,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 字的博大精深”,第七段“一锭墨,千杵万揉,浓缩的精华,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等写出 墨的精神内涵。文中第十一段“在虹关寻墨,我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 对文化敬畏的心”从写作动机的角度明确点明原因。 方法技巧 分析散文内容,概括中心

25、意思“三方法” 方法一 化整为零,各个击破。逐段解读,概括中心意思。,方法二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可先确定能直接回答问题的内容,再以此为核心向前后辐射,借 此分析其他不能直接确定的内容。 方法三 抒情议论,重点关注。借助所叙述的内容来理解抒情议论的内容,借助抒情议论来概 括中心意思。 4.答案 虹关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虹关是徽墨的产地,徽墨也成就了虹关。 虹关引发了作者的乡愁。 增添了寻墨历程的情趣,丰富了主题。 (答对3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构思手法的赏析能力。描绘虹关古村的内容贯穿始终,第三、四段写 出了虹关优美的自然风光,第六段主要表现虹关的文化底蕴,第七段体现

26、出虹关与徽墨的关系, 第十段中作者在虹关忆起往事引发乡愁。在表达效果方面,增添了情趣,丰富了主题。,三、(2017天津,1619,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挺拔之姿 朱以撒 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艺术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 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 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 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亮 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

27、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 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而每一 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 了。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 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 再加工的程序。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 不禁让人生出怜悯。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

28、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 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 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 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 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 了,有风度了。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 格

29、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 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 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 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争相 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 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 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

30、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 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 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庾子 山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 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 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麈清谈、 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 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

31、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在笔墨 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 尘俗的泥淖里。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 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 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 坚韧和忍耐。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 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内蓄积着,不使外泄。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 少年时过

32、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 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 玩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 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 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 照彻。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文章第三段运用了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文意生动,兼之长句短句错杂,富

33、于变化,体现 了散文之美。 B.文章第四段认为屈原不能“砥节立行”、王维不能领悟竹的节操,而推许李白和郑板桥能 循自然之道的风骨。 C.“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这句话是说,每一个懂 竹的人都会获得内在支撑,成为有风骨的人。 D.随着年龄的增长、境遇的改变,同样的竹子,“我”却“读”出了不同的内涵。 E.文章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综合运用了记叙、说理、抒情等表达方式,谈古论今,托物言 志,旨在表达对农耕兄弟的赞美,对乡村文化的眷恋。 2.题目为“挺拔之姿”,但画线部分却写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题旨?为什么?(3分) 3.赏析文章末段的文字。(5分) 4.(9分)

34、 (1)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3分) (2)你最欣赏其中哪种精神气质?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80字左右)(6分),三、 1.答案 BE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B.“屈原不能砥节立行、王维不能 领悟竹的节操”曲解文意。E.文章没有采用倒叙手法。 2.答案 合乎题旨。竹子虽外形扭曲,但仍具挺拔之质,象征着艰苦环境下顽强奋进的人生,深 化了主旨。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能力。画线句子写竹子生长在艰苦的环境中,吃力地拱 出石块,虽总被压制,以致形状扭曲,但仍以顽强奋进的形象,展示不屈的精神,这正是“挺拔之 姿”的重要内涵所在。 3.答案 想象山野里竹子生机勃发,与城

35、市里竹子的优雅纤细形成对比。 赞美了竹子争先向上的顽强生命力,给读者更深广的思考空间。 照应前文,以景收束全篇,增强了抒情性。 (从语言角度赏析也可得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段的能力。可从内容、情感及结构等角度分析。内容上,将山野之竹 与城市之竹对比,赞美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丰富了文本内容,增强了抒情性,拓展了读者的 思维空间。结构上,首尾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4.答案 (1)坚韧忍耐、从容优雅、孤高兀傲、风骨高洁、清简、争先向上等。,(2)(示例)竹子,穿过顽石,刺破冻土,披上绿装,直插云天。寒来暑往,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历 四时而常茂,这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艰难、坚韧顽强的精神气

36、质。这种精神气质体现的正是 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解析 (1)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首先精读全文,找出关键词。然后提炼关键词, 切记要全面,不要忽略有效信息。第二段可提炼“倔强”,第三段提炼“从容优雅”,第四段提 炼“孤高兀傲、风骨高洁”,第五段提炼“清简”,第六段提炼“坚韧忍耐”,第七段提炼“争 先向上”,等等。 (2)首先,明确是哪种精神;然后,联系生活经验,描述竹子特征;接着,深入分析精神实质及其意 义。语言表达要紧紧围绕中心,用语准确、简明、连贯,句式整齐,表达要有文采。 方法技巧 探究的方法如下: (1)因形悟神法。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用此法去探究就

37、是看全文写了哪些材料,从中可以看 出哪些思想情感。,(2)见微知著法。要求善于从文本中,尤其是细微的材料中挖掘(探究)出丰富而深刻的意蕴。 (3)对立统一法。要善于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去探究文本深意。 (4)内引外联法。此法类似于读书中的“出入法”。既要深入文本,读出自己的体会;又要联系 生活、社会实际及自己的知识积累进行拓展,进而有所发现。,四、(2016天津,1619,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在母语的屋檐下 彭 程 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夜长谈。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特别 谈到了家乡方言,兴之所至,后来两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 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很

38、多方言都已忘记,不料却在此时鲜明地复活了。恍惚中,甚至忆起 了听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境,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友人感慨:真过瘾。 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知它的种种微妙和玄奥,那些羽毛上 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几乎只有母语,我们从牙牙学语时就亲吻的语 言,才应允我们做到这一点。 关于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最有情感温度,也最能准确地贴近本质:mother tongue。直译就 是“妈妈的舌头”。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浸润着爱的 声音。多么深邃动人的诗意!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

39、活,认识生命。,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是语言的极致。它可以作为标尺,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熟悉和理 解的程度。“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说的是世事沧桑,人生无常。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说的是心绪流转,昨日迢遥。没 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没有人生经历作为铺垫,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的沉痛和哀伤,无 奈和迷茫。它们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 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藏着稀世的珍宝。 “芝麻开门吧!”咒语念起,山洞石门訇然敞

40、开,堆积的珠宝浮光跃彩。 但洞察和把握一种语言的奥秘,不需要咒语。时间是最重要的条件。在一种语言中沉浸得足 够久了,自然就会了解其精妙。有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瓜熟蒂落,风生水 起,到了一定的时候,语言中的神秘和魅惑,次第显影。音调的升降平仄中,笔画的横竖撇捺里, 有花朵摇曳的姿态,水波被风吹拂出的纹路,阳光下明媚的笑容,暗夜里隐忍的啜泣。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母语,才有这样的魅力和魄力,承担和覆盖。日升月落,春秋代序;昼夜 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鹰隼呼啸着射向天空,羊群蠕动成地上的云团;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有怎样的哀怨,一声自喉咙迸发的呐喊有怎样的愤懑。一切,都被母

41、语捕捉和绾结,表达 和诉说。 我骄傲于自己母语的强大的生命力。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灾祸连绵,兵燹不绝,而一个个方块汉 字,就是一块块砖石,当它们排列衔接时,便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而坚固的壁垒,牢牢守卫了一 种古老的文化,庇护了一代代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的亿兆的灵魂。 童年在农村度过。记事不久的年龄,有一年夏天,大人在睡午觉,我独自走出屋门到外面玩,追 着一只蹦蹦跳跳的兔子,不小心走远了,一直走进村外一片茂密的树林中,迷路了,害怕得大 哭。但四周没有人听到,只好在林子里乱走。过了好久,终于从树干的缝隙间,望见了村头一户 人家的屋檐。 一颗悬空的心倏地落地了。 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母语熟悉的音调,带给

42、他的正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返归家园之感。一个 汉语的子民,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官 秩加身应谬得,乡音到耳是真归”,故乡的语言,母语的最为具体直观的形式,甚至关联到了存 在的确凿感。,因为时时相与,反而熟视无睹。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而然的, 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当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 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 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 每一种语言的子民们,在自己母语的河流中,泅渡,游憩,俯仰,沉醉,吟咏,创造出灿烂的

43、文化,并 经由翻译传播,成为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以诗歌为证,鲁拜集中波斯大 诗人伽亚谟及时行乐的咏叹,和古诗十九首里汉代中国人生命短暂的感喟,贯穿了相通的 哲学追问;中世纪的意大利,彼特拉克对心上人劳拉的十四行诗倾诉,和晚唐洛阳城里,李商隐 写给不知名恋人的无题七律,或者隽永清新,或者宛转迷离,各有一种入骨的缠绵。让不同的语 言彼此尊重,在交流中使各自的美质得到彰显和分享。 热爱来自母亲的舌尖上的声音,应该被视为一个人的职责,他的伦理的基点。他可以走向天高 地阔,但母语是他的出发地,是他不断向前伸延的生命坐标轴线上,那一处不变的原点。 (原载光明日报,有删节),1.作者回忆童年迷

44、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2.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5分) 3.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8分)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文中引用英语mother tongue,是为了引出“妈妈的舌头”这一形象说法,强调母语的温馨可 亲。 B.作者用“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来形容母语的微妙和 玄奥,是说母语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C.文中引用阿里巴巴的故事,旨在说明封存在语言中的文化基因如珠宝般珍贵。 D.文中列举“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等意象,意 在说明,只有用母语才

45、能准确言说它们的内在情韵。 E.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引经据典,华美而不失厚重,有较深的文化意蕴。,四、 1.答案 内容上,用孩子迷路比喻游子离开母语,强调母语给人带来的庇护感和安全感。 结构上,呼应题目“屋檐”,引出下面的议论。 解析 解答本题,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文章第11段描写了作者童年迷路的经历,从内 容上来看,这段文字明写孩子迷路,害怕,望见屋檐而心安,实际上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离开母 语后的不安,强调母语能带给人庇护感与安全感;从结构上来看,该段文字写孩子最终“望见了 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呼应了文章标题中的“屋檐”,并以此为喻,引出了下文的议论,呼唤 人们回归“母语的

46、屋檐”。,知识归纳 “作用类”试题解题方法: 1.准确定位阅读区间。要对语段或穿插性材料在文中的位置准确定位,因为位置不同,其结构 作用就不同。 2.从三个角度去思考: 内容本身。就是看该语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情感等有哪些作用。 上下文。即这些语段或材料对上下文起到了什么样的关联作用。如,“过渡”必须写出由 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照应”必须写出与哪些内容相照应。 表现手法本身所起的作用。 3.了解答题方向和常用答题句式:,2.答案 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揭示出人和母语之间生死难离的关系 使事理具象化,生动形象 解析 赏析句子可从修辞手法入手。从画线句涉及的“就像”、“鱼”与“水

47、”、“人” 与“母语”这些关键信息中,我们可以得出画线句使用了比喻、对比的手法。指出手法的作 用,并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 3.答案 母语可以拉近彼此关系。 母语最早打通人与世界的联系。 母语可以自由地抒情状物。 母语包蕴文化基因,守卫民族文化。 母语给人以家的归宿感。 各民族用自己的母语创造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解析 “结合全文加以概括”给我们的信息是:通读全文,对文中重点语段、关键语句进行概 括。“母语的多重意义”中的“多重”表明不止一种。,4.答案 BC B.“母语宜于意会,难以言传”无中生有。C.原文引用阿里巴巴的故事,旨在说 明“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

48、中”,而非说明“封存在语 言中的文化基因如珠宝般珍贵”。,五、(2015天津,1619,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云和梯田 张抗抗 传说中“中国最美的云和梯田”,隐匿于浙西南括苍山脉雾气迷蒙的群峰深处,弯弯绕绕的盘 山公路,倏然甩出一角空地。人已在山腰,朝山下的开阔谷地望去,错落有致的梯级田畔,覆盖 了周围山坡,似一个硕大的环状天池,嵌于青葱滴翠的崇山峻岭之间。 阳光迎面扑来,俯视崇头镇外的山中梯田,好似面对着一座宽大露天体育馆。若是早几个时辰, 此处可见著名的“云和梯田日出”奇景。无论冬夏太阳每天都攀着湿淋淋、银闪闪、 绿油油或是金灿灿的梯子,从山间的水田里升起来。 此时,眼前那些

49、高低起落、依次递接的田畔,或大或小或长或短,依山就势形状各异,顺着山坡 一块块不规则地蜿蜒开去。一层层沉降,通往山洼里黑瓦白墙的小村落;一层层升高,则通往山 顶的云端去了。 远眺层层梯田,犹如面对着一座盘旋陡立的天梯。 正是清明时节,梯田已开始灌水,咕嘟咕嘟的流水声箜箜作响,犹如节律均匀的弹拨乐。山水自 上而下流入,即使是再小的田池,边缘都留有缺口,一畦注满,便自动流向下一层的田畔,有如大 江大河里一级级的“梯级电站”。田畔蓄满水后,一畦畦平展展、亮汪汪得晃眼,似有神灵夜,半在山上置放了无数面镜子。天亮之后,整座山谷成了一个镜子创意博览会弧形椭圆形 拱形牛角形簸箕形一面一面无数面镜子,顺着山坡,妥妥帖帖地铺展开去。田埂上刚发芽 的青草,一圈圈一道道,为镜子镶上了翠绿的镜框。镜面朝天,映出蓝天里朵朵浮荡的白云 尚未到开犁节,几头水牛悠然在田间啃着嫩草,田畔里盛满明晃晃的清水。这个时节,梯田是透 明而宁静的,给人遐想的空间。水孕万物,水汽氤氲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梯田四季,如同 幻象一般浮现: 梯田在湿润的微风中苏醒,一簇簇一行行低矮茁壮的水稻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二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0年天津高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七 文学类文本阅读.pptx)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