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阅读理解 答题模板答题技巧考点1 标题和拟题1、 分析标题的含义:(1) 答题策略:表层含义:标题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及指代义;深层含义:标题的修辞义、双关义;揭示主旨;揭示人物性格形成的深层原因。(2) 答题模板:表层含义十深层含义。2、 文章标题有什么作用/好处/表达效果(为什么以为标题):(1)作用:(内容上)交代写作对象,渲染环境,提示背景,概括主要内容、情节;(结构上)是文章线索;(形式上)用词新颖别致;疑问句式,引人深思;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格式新颖,条理清晰(小标题);(情感上)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寄托感情,奠定感情基调;(主旨上)作为文章的文眼,含蓄/形象地揭示
2、文章中心,点明/示主旨;(写法上)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双关、象征等表现手法,突出主题;(标题风格)准确鲜明、含蓄巧妙、简洁凝练、意味深长。(2)答题模板:标题含义(表层含义十深层含义)十作用(以上中的一点或几点)。3、 文章标题xx能否改为另一标题:答题模板: 表态。(一般情况)标题不能改;分析原标题的作用(内容上写了,结构上.表达了主旨,运用手法四个角度);改换后,新标题没有这种效果,所以不能改。4、 给文章拟写标题:答题模板:写人的文章:主人公十性格;记事的文章:什么人十做了什么事;咏物或借物抒情的文章:可用这个事物为题目;文章线索为标题;文章主旨为标题。考点2 分析文章线索1、 本
3、文的线索是什么:(1) 答题策略: 以关键句为线索。开头句、结尾句、议论句、抒情句、中心句。(情线);以反复出现的事物、词语和句子为线索。(物线、事线);以标题为线索。很多文章标题揭示了线索或包含线索因素;以情感变化为线索。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词句;以时空变化为线索。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把握文章的线索。(2) 答题模板:文章以xx(事物)/xx(人物)/xx事件/xx思想感情的变化时间推移/空间变化/xx的所见所闻为线索。2、 线索的作用:答题模板:本文以为线索,贯串了全文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明线是;暗线是,这样双线并行,相辅相成
4、,具有深化主题的作用。考点3 概括文章内容1、 概括内容:(1) 答题策略: 标题扩展:关于“人物”的补充事件,关于“事件”的补充人物及相关情节,关于“中心”的围绕六要素展开;串联要素:提炼六要素,用“何人+在什么情况下十做何事十结果如何”的句式组合;合并段意:概括每段段意,根据文意取主舍次,用过渡词语串联关键句;摘录句段: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概括句、议论句、抒情句、主旨句;关键词提炼:抓表示时空转换、提示语境、总起、概括等提示作用的词语。(2) 答题模板:(六要素)什么人干什么时间干什么地方十起因十经过十结果。2、 梳理故事情节:(1) 答题策略:抓时间标志: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抓地点转
5、移:表示地点转移的词语;抓情节发展:指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或“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抓情感变化:理清作者的情感变化。(2) 答题模板:何时十何地十何人十何事。3、 说说xx具体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答题策略:结构上:承上启下;环境上: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人物心情;人物上: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的品质;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鲜明;衬托或侧面烘托人物;主 题上:揭示/表达/寄托/暗示的主题;情节上:补充叙事,提示矛盾关系;为下文情节做铺垫;设置悬念;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考点4 划分文章层次,概括段意1、 划分文章层次:答题策略:以时间的先后划分。(注意表示时间的词);以地址的
6、变换划分。(注意表示重点的词、高潮、结局)以故事情节的发展划分。以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注意人物心理变化及表达情感的词)以文字结构特点划分。(如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以表述角度的不同划分。2、 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答题策略:按事情的发展。(起因一经过一结果);按时间的推移。(找表示时间的短语);按空间位置的变化。(找表示地点的短语);按内在的逻辑关系。(总一分,分-总,总一分一总,先概括后具体)。3、答题策略:摘句法。可抓段首总起句、段尾总结句和段中过渡句;连词法。寻找、连接关键词语;归并法。串联段意、层意。考点5 整体感知,把握主旨1、 概括主旨(情感):(1) 关注文章标题、开头和结尾
7、。有的开篇点明中心,有的篇末总结全文,深化中心;关注关键句、议论句、抒情句(段)。有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作用;关注人物事件;了解文章背景。理清内容与时代背景的关系,掌握写作意图。(2) 答题模板:本文通过的记叙(描写、介绍),表现(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抒发了的感情。(写人:表现了xx精神;写事:揭示了道理;写景状物:抒发了感情;游 记:表达了感情;童话寓言:揭示了道理。2、 多个主题探究:(1) 答题策略:表明自己的观点,即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通过文章讲述的故事或塑造的人物形象揭示文章的主题。(2) 答题模板:人物事件=主题思想。有几类人物就有几个主题,概括主题,要
8、围绕相关人物、事件概括。考点6 理清记叙顺序1、 文章用xx顺序叙述(的作用(好处):答题模板:顺叙:按事件发展顺序来写,结构完整;读起来脉络清楚,令人印象深刻;倒叙:把结局或重点片段提前交代。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一波三折,增加生动性;强调主要内容,突出中心;插叙:暂时中断叙述线索,插入与情节相关内容,丰富内容,揭示原因,补充情节,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中心,深化主题;补叙:在文章结尾补充交代前文的人或事,推动情节发展;结尾画龙点睛,出乎意料;充实人物形象,突出中心。2、 第x段与第x段能否调换顺序:答题模板:(一般情况) 不能调换;第x段写的是,第x段写的是;原
9、文的段落之间有一定的内在关联;与前文存在一一对应关系: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规律;符合文章内在的行文思路;所以不能换。3、 补叙内容能否删去:答题模板:(一般情况)不能删去;)第X段写的是.这些内容是基本事件中的有机环节,去掉会影响事件的完整性,所以不能删。考点7 分析人称的作用1、 文章使用的是什么人称?作用是什么:答题模板:(第一人称)使文章更具真实性: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人称)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加亲切感,利于交流感情;有拟人效果,利于直接抒情,表达感情;(第三人称)直接客观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2、 第一人称叙事的作用
10、是什么:答题模板: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我”的见闻感受,表现或烘托人物的形象;在“我”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情感(希望)。3、 叙事时人称变化有什么作用:答题模板:表现形式: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两种不同人称的交叉;作用: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考点8 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1、 自然环境描写:答题模板: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衬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揭示
11、主题。2、 社会环境描写:答题模板: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时代背景),揭示人物的社会关系;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所,为人物性格表现做铺垫;暗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现实;深化主题。考点9 理解段落作用1、 第x段的作用是:(1) 开头段:答题策略:结构上:开门见山,总领全文;引起下文;点明主题;做铺垫,埋伏笔;内容上: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引发思考;表达情感,奠定基调;呈现美好意境,增加文采;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气氛,引出下文,为情节发展做铺垫。答题模板:此段写(结构上)引出的内容,为下文做铺垫,(内容上)表达人物的情感。(2) 中间段:答题策略:(结构上)承上启下;埋下伏笔、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内容上)
12、承接引起是主旨句/中心句,点明主旨;是插叙段,补充说明内容;是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暗示人物命运;对比或衬托人物形象。答题模板:这段文字在结构上承接的内容,引出的内容,为下文做铺垫,内容上写出(人、事、景的特点),表达的情感。(3) 结尾段:答题策略:(结构上)照应题目,呼应开头,总结全文;(内容上)交代结局,揭示真相,使情节完整;点明主题,卒章显志/升华主题/抒发情感;引人深思,给人警醒。答题模板:此段结构内容上表达了人物的情感,揭示了文章的主题。2、 第x段与第X段能否调换属顺序:答题模板:(一般情况)不能;这几段和存在对应关系/这几段存在逻辑上的先后顺序 (递进、转折、因果、由现
13、象到本质);若调换,就不符合这种对应关系/逻辑顺序,所以不能换。3、 第x段能否删去:(1) 答题策略:(记叙类语段)让故事更完整;让情节有照应;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旨;增强了趣味性和可读性;增添了文化内涵和诗情画意;增添了浪漫色彩和传奇色彩;虚实结合;强化中心等;)(描写类语段)交代自然环境;象征社会环境;染现场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衬托人物形象;引出主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暗示心理变化;刻画人物形象;表现精神风貌等;(抒情议论类语段)升华内容;画龙点睛;直陈中心思想;表达爱憎之情;点明哲理;收束全文;卒章显志;照应上文;呼应题头。(2) 答题模板:(一般情况)不能;分析表达效果(根据语段表达
14、方式选择上面中的一个);若删去,就破坏了这种关系,不能很好地表达主题,所以不能删。4、 引用古今名言(古诗词、歌谣等)有什么作用:答题模板:增强文学色彩,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丰富文章内容,突出作品主题/用于表情达意,抒发作者感情/承上启下,照应(铺垫)文章上文(下文)内容。考点10 赏析词语1、文中xx词语指的是什么:答题策略:指示代词:在上下文中找,一般先往前找,再往后找,由近及远地找。“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某“某类”是不定指;非指示代词:从理解词义入手,找到关键词句,把指代的具体对象和内容代入原句,看与原文的思路、意思是否一致。2、说说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5、(1)答题策略:明确词语本义揣摩词语语境义把握引申义(指代义、临时义、修辞义、象征义)分析表达效果联系主旨。(2)答题模板:xx词原指(本义),这里指(语境义),写出了的特点(状态、情态),表现了的心情(品格)。3、 xx词语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1)答题策略:词义角度。理解词语本义分析词语语境义表达的情感;修辞角度。运用的修辞手法修辞的作用表达的情感;词性角度。判断词性表现出的作用(人物形象、品质等)。A.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B.副词:修饰(限制)了xx一词,贴切形象地体现了的特征,表达了的情感;C.拟声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态美,流露的情感D.叠词:音律和谐,富有
16、节奏感,加深语意;感情色彩角度。运用反语或褒贬反用,在特定语言环境中表达特殊感情。(2)答题模板:XX词有的意思,写出了的情景,表达了的思想感情;xx词写出了(结合文章内容)表达了的思想感情;xx词运用手法,表现/揭示/突出了事物/人物的特点,表达了的思想感情。4、 xx词语能否删去:(1) 答题策略:从词语含义角度。注意词义的不同侧重点;从词语感情色彩角度。褒义词不能用于贬义,贬义词不能用于褒义; 从词语生动形象角度。(2) 答题模板:“可以”或“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结合句子分析效果)该词强调突出/限制/说明/修饰了形象/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特点; 如果删掉,则不能体
17、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等,所以不能删。5、 xx词语能否改换成xx:(1) 答题策略:(一般情况)不能;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动词)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成xx后,没有这种效果,所以不能换。(2) 答题模板:(一般情况) 不能;因为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该词与上文的是一对应的关系;这些词为递进关系,环环相扣,所以不能调换。考点11 理解句子含义,赏析句子1、 xx句子的含义是什么:(1) 答
18、题策略:抓关键词:(重点代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本义十语境义/比喻义/言外之意。抓修辞(双关、比喻):本义十比喻义(分析人物心情、品质或形象特点)十抒发的情感;抓句子位置:确定句子位置十结构意义十内容意义;追问原因:追问“为什么”,回答这个事件的原因; 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2) 答题模板:词语角度:运用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准确/形象地写出了事物或人物的特征,表达了的感情;修辞角度: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调/突出了事物或人物的特点/品质/精神,表达了的感情;描写角度:人物:人物描写角度: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的描写方法,通过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物的心理或心情,表
19、现了的品质或表达了的感情;环境:细节描写角度:运用细节描写,通过运用词语,写出了的细节,表达了人物的感情或表现了人物的特点。景物描写角度:对景物的描写,渲染了气氛,衬托或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或特点,为下文情节做了铺垫;场面描写角度:通过描写场面,表达了人物的感情或表现了人物的特点;情感角度:这个句子写了的内容,蕴含的哲理/饱含的思想情感,给人的启示;结构角度:这是一个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具有总领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后文做铺垫/前后呼应(照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或升华中心的作用;句式角度:这是一个xX句,具有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矛盾句:看似矛盾,却蕴含着作者的深意。疑问句:制
20、造悬念,吸引读者。设问句:自问自答,加强所表达的思想,引发思考。反问句:加强语气。感叹句:便于抒情,感情强烈。重复或回环句:反复强调,加强气势。长短或整散句:错落有致。生动活泼,节奏明快。对称句:引人注意,句式整齐);表达方式角度:运用的表达方式,点明/写出/抒发/交代了(描写句:根据语境分析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意义。抒情句:联系全文感情,结合语境,分析句子表达的感情。议论句:联系全文主旨,结合语境,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表现手法角度:运用的表现手法,表现了事物或人物的感情或特点,突出强调了,起到了的作用。考点12 表现手法1、伏笔:(1) 特点:伏笔通常比较隐蔽。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应笔”之
21、前,貌似“闲笔”;伏笔通常只是点到为止。(2) 作用: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情节发展合理。(3) 模板:xx(句、段、物),表明,为下文埋下伏笔,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2、铺垫:(1) 特点: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以引起读者注意;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2) 作用:突出主要人物、事件,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3) 模板:通过对的描写,表现(渲染)了,突出了,为下文做了铺垫。3、前后照应:(1) 特点:前面提到的内容,后面有着落;后面讲的情节,前面有所交代。(2) 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3) 模板:与相互照应,
22、为下文情节做铺垫,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4、托物言志:(1) 特点: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达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思想和感情。(2) 作用:表达含蓄,深刻,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感染力强。(3) 模板:抓住了与相似特点,通过对的准确刻画,含蓄地表明作者的情感。5、衬托(正衬反衬):(1) 特点: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2) 作用: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地感受,增强文章的表现力。(3) 模板:用衬托,使形象更鲜明,
23、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6、对比:(1) 特点: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分为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两种形式。(2) 作用: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其本质;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读者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衬托、突出主体事物的特点,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3) 模板:运用对比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从而鲜明地表现或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7、烘托渲染:(1) 特点: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用衬托或夸张的艺术手法使事物形象鲜明突出。(2) 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24、。(3) 模板:通过对人物或环境的描写,层层铺叙,营造意境,使描写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8、欲扬先抑(欲抑先扬):(1) 特点:“扬”指褒扬、抬高。“抑”指向下压、贬低。作者想要褒扬(贬抑)某个人物或事物,却不从褒扬(贬抑)处落笔,而是从相反的贬抑(褒扬)处落笔。(2) 作用:凸显变化的节奏美,使情节曲折动人;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形成鲜明的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卒章显志的作用。(3) 模板:作者的本意是,而先形成鲜明对比,使情节更曲折,形象更丰满。9、设置悬念:(1)特点:在文章的某部分设置疑问或矛盾冲突,以引起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心的心理.(2)作用:使情节环环相扣;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3)模板:先把抛给读者而不说原因,层层设疑,激发读者的读兴趣。10、以小见大:(1)特点:通过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广内容。(2)作用: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3)模板:从人们所熟知的入题,让人们从平常小事中领悟的深刻道理,更具震撼力。11、 卒章显志:(1) 特点: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揭示主题。(2) 作用:结尾自然、有力,揭示文章主题。(3) 模板:文章用结尾,自然、有力,增强了感染力,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第 18 页 共 1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