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年高考,考点一 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 A组 自主命题北京卷题组,1.(2014北京文综,17,4分)下图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的风俗画。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 会生活变革的有 ( ),墙上画作的风格 人物的发型 照明手段 饮食方式 A. B. C. D.,答案 B 本题以图画的形式创设历史情境,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应注 意“民国时期”这一时间限制,同时仔细观察画中的人物造型、家具摆设等细节,然后进行解 读。画中人物的发型各异(有长辫和短发),有电灯,这些都能反映出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变 化。故选B项。,命题评审 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时代变迁的重要表现,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反映在
2、日常 生活的方方面面。本题以风俗画的形式呈现,形式活泼,启发考生从轻松有趣的日常生活元素 中感知与体会历史发展与变迁的痕迹,培养敏锐的历史感。,2.(2013北京文综,37,14分)(节选)计时记时纪史 材料二 1874年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建立了观测台,19世纪80年代这一观测台利用上海 法租界内的信号塔开始报告正午时刻,为外国船只服务。这一时间标准被称为“海岸时”。1 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控制下的清朝海关采用“海岸时”,使用的是东经120的时刻。此后 “海岸时”逐渐被铁路、航运、邮政、电报等行业采用,并延及京奉等铁路沿线和长江流 域。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1927
3、年将北京时定为标准时。1929年国民政府 以南京时为标准时,每天通过电报和广播发布;上海、天津、南京、北平等地的车站、码头、 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标准钟。与此同时,汽笛、午炮或寺庙的钟声等报时方式仍在使 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东八区区时定为北京时间。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解读从“海岸时”到北京时间在近现代中国的变化历程。(14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答案 (3)示例1: 19世纪70年代“海岸时”由来华传教士提出,首先在租界使用,目的是满足西方人在华活动需 要。20世纪初,在西方列强掌控下的清朝海关握有发布标准时间的权力,表明清政府
4、开始接受 标准时间,并将其应用于新兴行业。辛亥革命后制定标准时间的权力先后由北洋政府、南京 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掌控,一般以首都时间为标准。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标准时 间被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人群所采用。 上述材料表明,标准时间的引入最初带有殖民色彩。后来它由通商口岸、东南沿海不断向内 陆扩展,对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影响越来越大。但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性质、传统的经济形 态和复杂的社会地理环境,使标准时间的普及曲折、缓慢。 示例2: 标准时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由点及面,影响由弱到强,既是西方殖民扩张的产物,也是中国社会 发展的客观需要。20世纪之前中国现代化程度较低,“海岸时”发布者为传教士;用
5、于天文与 航海,在通商口岸有一定影响。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列强势力的扩张和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深 入,列强控制的中国政府部门海关成为标准时间的发布者;标准时用于铁路、航运、邮政,等行业;影响到铁路沿线及长江流域等地的居民生活。民国年间,中国与国际进一步接轨,标准 时间的发布者变成国家,原来采用的地方时也随之调整;借助先进通讯技术,标准时间开始在全 国范围使用;其影响已深入到大中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由于近代中国发展不平衡, 传统的计时方式依旧在偏远地区使用。 示例3: 标准时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由点及面、影响由弱到强。从发布者角度看:19世纪70年代是传 教士,20世纪初是西方列强控制的海
6、关,辛亥革命后依次变为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 人民共和国政府。从传播地域看,由通商口岸、沿海大城市逐渐向内陆扩展。从使用范围看, 首先为西方人在华活动服务,后逐渐应用于中国近代新兴的航运、铁路、工矿、通讯等行业, 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从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看,标准时间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积 极作用逐渐凸显,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传统的计时方式依旧在中国偏远地区使用。,解析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预设的标准答案,考生可以从中国近代半殖民地程度不断加 深、中国早期现代化、近代科技与社会生活等角度切入,以纵向的方式进行历史考察,或者以 专题方式进行横向分析。除上述常规角度外,考生
7、亦可根据自身专长选取其他新颖角度加以 解读,只要言之成理、论证清晰、充分即可。不论何种角度,关键是要遵从“论从史出”“言 必有据”的学科原则,以史料为根本,并把它放到中国近代历史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通过对史 料的梳理与分析,揭示其背后隐藏的历史信息,并用自己的观点、方法加以概括和总结。,命题评审 本题文字材料介绍了中国近代采用国际标准时的演变过程,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 的案例,以此考查考生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特点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方面旨在以材料 解读的形式,考查考生处理史料的能力,即对史料的深入理解与分析阐释的能力。试题具有很 强的开放性,为考生发挥特长,展示历史思维能力提供了平台。,B组
8、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1.(2019江苏单科,7,3分)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如何脚带 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 缠脚遭凌虐。”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 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 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 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答案 C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的能力。试题以清末卖宁波脚带歌谣为背景材料,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 生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材料“如何脚带竟
9、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反映了当时脚带畅销,说明女子缠足仍然普遍存在, A项错误,C项正确;妇女普遍解放是在新中国成立后,B项错误;材料涉及的只是清末卖宁波 脚带歌谣,无法说明废止缠足成为社会共识,D项错误。,2.(2019浙江4月选考,12,2分)观察下侧两图(绘制时间:1924年)。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项中表述 正确的是 ( ) 20世纪上半叶男装流行长袍马褂 知识女性着装宽松肥大 男性着装凸显等级身份,女性服饰趋向短袍窄袖 A. B. C. D.,答案 A 观察图片,结合所学,很显然女性服饰趋向短袍窄袖,男装流行长袍马褂。故A项正 确。图片中的服饰显然并不宽松肥大,也体现不出图片中的女性为知
10、识女性;男性着装凸显等 级身份在图片中也无从体现。故错误。,3.(2019浙江4月选考,16,2分)科学技术是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力量。从“马拉火车”的天下 奇观到磁悬浮列车的运行,“行行复行行”的历史面貌下,其所反映的是 ( ) 交通事业近代化的开始 新式交通工具改变民众生活 交通工具左右地区经济发展 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 A. B. C. D.,答案 D 从“马拉火车”的天下奇观到磁悬浮列车的运行,这体现的是近现代交通的变化 历程和社会进步,近现代交通工具的进步显然对民众的生活产生深刻影响。符合题意,故 D项正确。交通工具影响地区经济,但并不能左右其发展,题干并未体现的内容,故错
11、 误。,4.(2018江苏单科,7,3分)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右图 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 ( ) 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 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 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答案 D 清朝末年,上海张园门前既有黄包车、电线杆、洋楼等新式景象,又有传统的交通 工具马车,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新旧杂陈。故选D项。该年画属于写实画,无法体现 以形求神,排除A项;年画仅涉及上海一个地区的个别情况,无法说明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排除 B项;年画中并未出现当时世界上先进的交通工具汽车,排除C
12、项。,5.(2017课标,29,4分)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 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 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答案 B 本题以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为切入点,旨在考查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 力。材料中新郎着蓝袍黑褂和新娘穿粉色旗袍体现了中国元素,新娘头披白纱和乐队演奏钢 琴曲体现了西方元素,这反映了当时上海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不涉 及婚礼中的配偶是否出于自愿及当
13、时的择偶标准,无法说明民众是否实现了婚姻自主、门当 户对观念是否已被颠覆,A、C两项错误;仅从举办集体婚礼无法说明政府主导整个社会习俗 演变,D项错误。,知识拓展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欧风美雨”的影响;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文化; 建国后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经济发展是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6.(2017江苏单科,7,3分)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 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由此推断 ( ) 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
14、除陋习 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答案 D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变迁。由材料信息可知,从1880年到1907年,万国 公报上发表的禁止女子缠足、兴女学和介绍外国妇女的文章逐渐增多,这说明随着社会的 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故选D项。万国公报是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A项 排除;B项中“实现了言论自由”的表述不当,排除;材料信息无法说明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 清政府革除陋习,故C项错误。,7.(2016江苏单科,10,3分)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 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
15、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 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 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答案 C 材料表述的是成都妇女,并非所有妇女,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妇女剪发齐眉,没有 体现男女平等的信息,B项错误;“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表明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 了传统习俗,C项正确;成都警察厅发布的通令无法体现民国法治精神,D项错误。,8.(2015四川文综,6,4分)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 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
16、为一生 绝大的纪念品”。该事例说明 ( )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 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 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 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答案 B 从题干看,这位新潮社社员为新式青年,但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仍然看重八字、 命书,且认为这些命书是人生重要的纪念品,故选B项。材料无法反映出A项;题干中新潮社某 社员的行为只是个例,题干也未体现不认同西式婚俗,C项错误;D项明显错误,排除。,命题评审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婚姻习俗的变化,主要考查考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 分析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抓住时代特征。,9.(2015课标,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
17、列要求。 材料 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 因。(12分),答案 评分说明: 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 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 示例: 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4分) 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 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8分)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解析 解题首先找到角度,然后看
18、变化趋势。从法定假日总体数量看,从少到多;从结构看,成 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分析原因时要注意节假日属于民生问 题,它必然受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与政治体制、政治理念与思想的影响。,命题评审 本题考查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从节假日切入,考查考生提炼表格信息的能 力。难度中等偏易。,C组 教师专用题组,1.(2014课标,30,4分)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 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 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19、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答案 C 从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20年代,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中国电影拷贝 流通税费较重,这会造成国产影片在上海以外的地方放映时成本大大增加,而外国影片拷贝到 中国并放映,其成本并无大的变化,因此出现了京津地区外国片与国产片放映比例远高于上海 地区的情况。故选C项。A项与材料信息无关;仅凭材料信息无法推知京津地区民众对外来事 物是否更具热情,也不能推知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是否更为开放,故排除B、D两项。,2.(2014课标,28,4分)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
20、必自易西 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宋恕认为“易西服”是“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的前提,即 “易服”可以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故B项符合题意。作者旨在强调“易服”与变革之间的 关系,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长袍马褂代表守旧势力,排除D项。,3.(2014江苏单科,6,3分)右侧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 )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 C.旧有观念根
21、深蒂固 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答案 C 从漫画可以看出,主人公将发辫作为国粹保存,反对将代表旧事物的发辫全部剪掉, 表明当时社会上有一部分人的旧有观念根深蒂固,C项正确。A项没有体现“保存国粹”的信 息;B项没有体现“崇尚西法”的信息;D项与题干要求不符。,4.(2014浙江文综,16,4分)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 ) 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 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答案 B 本题以中国历史上男子由蓄辫到剪辫的变化考查中国历史的变迁。甲图反映的是 清初男子剃发蓄辫,本质是清朝统治者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措
22、施;乙图体现的是民国初年男子 剪辫的情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对民众生活习俗的影响。两幅图都反映了政治历史的变化对生 活习俗的深刻影响。因此可知B项正确。蓄辫和剪辫的行为不能从本质上体现习俗的先进与 落后,因此A项错误。甲、乙两图所体现的历史现象不能反映专制王朝的命运以及专制与民 主的斗争,C、D两项应排除。,命题评审 本题以两幅图片创设历史情境,通过男子发式的变化折射出中国历史的变迁,考查 考生解读历史图片、挖掘历史本质的能力。,5.(2014福建文综,15,4分)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 因是 ( )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
23、思想观念变化 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答案 B 新式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旗袍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 装,是由于辛亥革命后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只涉及城市女性着装, 不具有普遍性,故A项错误;仅从着装一个方面的情况,不能体现城市化的进程和女性对时尚的 引领,故C项错误;D项只是旗袍本身的特点而非社会原因,不符合题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 住设问角度进行辨析。,6.(2014安徽文综,13,4分)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 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
24、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 钱浪掷轻利权。”这表明 ( )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答案 D 题干文章指出了当时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停留在日常行为的模仿和日常用品的 争购上,忽视西方文化的核心“利权”意识,体现出大众传媒对社会时尚的理性分析,故D 项符合题意。材料描述的只是一部分“新少年”的西化状况,并不能得出西装普遍化、西方 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生活主流的结论,B、C两项错误;文章已经指出了西方文化的核心 “利权”意识,说明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并不是过于肤浅,A项错误。,7.(2014浙江
25、文综,17,4分)右图是20世纪初某报截图,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 ) A.出版业的发展 B.广告业的进步 C.婚姻礼俗之变迁 D.世界文明之演进,答案 D 本题利用20世纪初的报纸截图,主要考查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该报截图可以 作为当时出版业发展的直接史料,故A项不符合题意。报纸刊登的求婚信息,反映了当时婚姻 礼俗的变化,同时登报求婚也体现了广告业的进步,故B、C两项也不符合题意。一幅报纸截 图及其中的信息并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世界文明的演进,故D项符合题目要求。,8.(2014天津文综,1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
26、。康乾年间,“奢靡风 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 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向曰扬气尽事奢华也”。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1)阅读材料一,回答何谓“扬气”。它的出现对思想观念有何影响?(5分) 材料二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 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 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2)材料二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
27、的原因。(6 分) 材料三 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 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3)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4分) (4)综上,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3分),答案 (1)始创于扬州盐商的一种奢靡生活风气。 冲击了儒家的正统思想;传统的俭朴观念发生变化。 (2)西方式生活时尚。 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
28、影响。 (3)19世纪后期,中国人被动接受西方文化和简单模仿西方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积 极主动地学习并融入世界。 (4)时代特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外来影响。,解析 (1)据材料中“作事轩昂,向曰扬气尽事奢华也”得出“扬气”的含义是一种 奢靡的生活风气。分析影响应着眼于其对传统的儒家思想及俭朴的生活观念的冲击。 (2)据材料可知“洋气”指的是“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即生活方式的西化。分析 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应注意材料中所蕴含的时代背景“天津通商后不出十 年”。结合所学,从西方列强的侵略、通商口岸的开辟、西方商品和文化的入侵等角度分 析。 (3)应将材料二、三进行比
29、较,主要从时代的变迁、文明的演进中认识到中国从被动卷入世 界、效仿西方文明到主动融入世界、丰富世界文化的转变和进步。 (4)综合三则材料,分析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应从时代特征的角度入手,从经济的发展、政 治形势的变化、西方文化的影响等方面归纳。,9.(2014四川文综,14,10分)(节选)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 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近代中国出现的新事物(部分),材料三 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 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
30、解释材料二图片中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 现。(10分),答案 (2)整理:材料二图片中所示新事物具体表现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 信工具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等几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因果: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中华文明的冲 击;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向西方学习和社会变革运动的影响。这些新事物的出现,促进了人 们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10分),解析 (2)材料三中的观点,一是整理历史知识,二是探讨因果,实质上是对图片中出现的新事 物进行归类,并探讨这些新事物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分析即可。,考点二
31、近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A组 自主命题北京卷题组,1.(2017北京文综,19,4分)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答案 C 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古代、近现代的科技。李时珍的本草纲 目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属于传统科技的总结性著作,且这仅是医学方面的成就,因此由李时 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无法得出明代科技水平全面提高,排除A项;康熙帝向西方传 教士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更多的是出于个人兴趣,并不能由此得出清初全社会关注西方自 然科学,排除B项;电影的发明是近代科技进步的结果,京剧被拍成电影,体现了近代科技使传统 戏剧获得新的传播形式,因此C项正确;联
32、合国向世界推广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把它作为解 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项战略计划,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尚未得到成功解决,排除D项。,方法技巧 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本题选取古代和近现代文化的部分内容, 将其各分为“史实”与“结论”两部分,让考生判断其中正确的逻辑关系。解答本类题型时, 考生需要具备对史料的基本判断和分析能力,并且以史料为基础,“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在 正确史观的指导下,进行历史逻辑的推演,得出恰当的结论。,2.(2014北京文综,19,4分)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 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是 ( ) A.教育领域拨乱
33、反正的重要措施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答案 A 抓住时间信息“1977年”和历史事件信息“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可分 析得出A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在1995年,B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 在1978年,C项错误。“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是邓小平在1983年提出的,D项错误。,审题方法 题干材料用“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来锁定核心知识,提示特 定历史阶段(“文革”结束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四个选项中,B、C、D三项所 涉及的方针政策都不属于这个阶段。改革开
34、放酝酿时期恢复高考制度,是教育领域的拨乱反 正,是解放思想的前奏,A项符合题意。,3.(2016北京文综,37,10分)(节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 材料二 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 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 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 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 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
35、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 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10分),答案 参考答案要点: (2)特点: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 分析:清末思想家提出,人才培养的标准以西方的自由、平等理念为核心;这一主张一度成为中 华民国的教育宗旨;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后,强调培 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全面发展的人。,解析 (2)第
36、一小问直接从材料二中严复、蔡元培的教育主张或宗旨及毛泽东提出的教育方 针、教育法的规定中概括,并注意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第二小问应结合清末、民国初年、全 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四个历史阶段面临的历史主题进行分 析。,4.(2015北京文综,41,10分)(节选)世界博览会通过展示科学技术成果,预示世界发展方向。196 2年世博会在美国西雅图举行。 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第一个 遨游太空的人,美国随即提出阿波罗登月计划。1962年,在西雅图举办了主题为“太空时代的 人类生活”的博览会。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
37、指出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的国际政治背景;(4分)列举20世纪60年代 以来我国取得的航天成就。(6分),答案 (2)参考答案要点: 政治背景:冷战时期美苏争霸;太空军备竞赛。 我国航天成就:人造卫星;长征系列火箭;神舟系列载人飞船;探月工程;宇宙空间站。(答出三项 即可),解析 (2)第一小问注意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当时正处于美苏冷战、激烈对抗时期,从美苏争霸 这一角度阐述其国际政治背景。第二小问回顾教材知识作答即可。,疑难突破 本题以1962年美国在西雅图举办的“太空时代的人类生活”世界博览会为切入 点,考查考生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内容的掌握与理解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国际关系 格局的走向
38、。第一小问,考生要根据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两国各自取得的太空成就并结合 所学,对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的国际政治背景作出准确陈述。第二小问,要求考生列举20世 纪60年代以来我国取得的航天成就,引导考生思考科技进步、国家富强与国际格局之间的关 系。,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1.(2019课标,31,4分)下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 ) 数他劳动强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答案 D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艺和经济建设,旨在考查考生了解历史事实
39、、分析 历史结论的能力。试题以年画作品切入,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 爱劳动。 1953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人们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经济建设中。从材料信息看, 年画数他劳动强突出对劳动的宣传,引导人们热爱劳动,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 新风,故选D项。传统文人画注重写意,年画数他劳动强属于写实画,故A项错误;中国社会 主义制度于1956年基本确立,故B项错误;1956年,党中央提出“双百”方针,C项与题干时间不 符,排除。,解题思路 时空定位法。注意题目中的时间信息“1953年”,结合当时中国经济建设状况回 答即可。,2.(2018江苏单科,13,3分)我国
40、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到:“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 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 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 A.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B.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答案 B 根据题干时间信息“改革开放以来”,迁移所学可知,2003年10月,“神舟五号”飞 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的国家,B项符合题意。1970年,我国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 功;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杂
41、交水稻新品种,均属于改革开放前取得的科技成果,故排除A、C、 D三项。,3.(2017课标,31,4分)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 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 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 )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答案 C 本题以中国高校发展的相关数据作为背景材料,考查现代中国的教育这一主干知 识点,同时考查学生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
42、力。本题中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大幅增 加,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也迅速发展。这就为各行各业提供了所需的人才,从而适应 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据此分析C项正确。21世纪,中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尚有缺口,尚未得 到完全解决,故A项错误。题干并未提及“半工半读”的教育模式,因此并未体现高等教育与 生产劳动的结合,故B项错误。直到今天,我国尚未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故D项错误。,方法点拨 解答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要过文字关:绝大部分历史选择题都是以文字叙述的方式 展现出来的,要想正确解题必须先过文字关。过“文字关”并不是咬文嚼字,而是结合设问方 向来解读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或者依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引发对设问的联
43、想或推理。例如原 因类试题可以结合题干中的“缘”“由于”“因为”等来寻找目标,事实类试题则需找到关 键词句。,4.(2015课标,31,4分)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 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答案 D 新中国成立初期,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开展国家经济建设。在教育上广 泛开展俄语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借鉴苏联经验,故D项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并未发生转
44、变,A项错误;到1952年底,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建 立,故B项错误;“俄语热”不能体现文化教育改革问题,C项错误。,命题评审 本题以教育现象为切入点,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考查考生理解历史现象本质的 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特征。,5.(2015山东文综,19,4分)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下表所列为19491978 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 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丁”指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答案 C 194
45、91978年,中国史学研究受意识形态影响,呈现出颂扬革命、否定资产阶级改 良的倾向,对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研究较多,论文数量也多,戊戌变法主张改 良,最容易受到史学界轻视的是戊戌变法,故C项符合题意。,命题评审 本题以史学研究的方式考查新中国成立后30年间的思想状况,考查考生的知识迁 移能力,难度较高。解题的关键是从整体上把握新中国成立后30年间的社会环境与时代特 点。,6.(2019课标,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汤姆叔叔的小屋描写了美国内战前奴隶制下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主人公黑奴 汤姆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逆来顺受,受尽折磨而死。该书是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
46、美国小 说,并被多次搬上话剧舞台。 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据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等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答案 略。,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同时考查考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试题以对文学作品的介绍为载体,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等多种素养,引导 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解答本题,首先要把汤姆叔叔的小屋的故事梗概与中国的翻译与改动情况进行比较,根据 不同的时代特征思考翻译与改动的原因,选好角度拟定论题;其次结合材
47、料信息,联系不同时期 的中国社会状况对论题进行阐释。注意论题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7.(2018课标,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 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 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 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 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1978 年11月,中央正式
48、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 实处。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 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 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9分),答案 (1)“十年浩劫”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改革开放;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 (2)内容:建立统管全
49、国科技工作的机构,恢复、新建科研机构,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落实知 识分子政策,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影响:实现科技领域拨乱反正,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推动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推 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解析 (1)国内背景主要从“文革”和改革开放这两个角度总结,国际背景结合世界科技革命 的影响作答。 (2)第一小问主要内容,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以概括即可,注意要点要全面。第二小问影 响,要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主要从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促进科技发展、推动改革开 放和现代化建设等角度进行总结。,C组 教师专用题组,1.(2016浙江文综,19,4分)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已进入核时代。曾长期领导核科学事业的聂荣臻 元帅回忆道:“我们国家很大,不可能靠购买武器来支撑国防唯一的出路只有尽可能吸取 国外先进成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