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押题及答案汇总绪论 单选1. 1.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 )。 A.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B. 个别工厂生产和整个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D.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之间的矛盾,并且这些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2. 2.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的发
2、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 )。 A. 主观条件 B. 客观条件 C. 理论基础 D. 阶级基础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3. 3. 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是( )。 A. 马克思主义哲学 B.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C. 政治经济学 D. 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
3、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处于核心地位。4. 4. 以下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的是( )。 A. 法国百科全书派哲学 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 德国古典哲学 D.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吸取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2)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
4、大卫李嘉图);(3)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5. 5. 以下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科学基础的是( ) A. 细胞学说 B. 生物进化论 C. 日心说 D.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形成的自然科学基础。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科学基础的三大学说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6. 6. 马克思主义是( )。 A.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理论 B. 恩格斯对资本论进行的理论阐释 C. 建设社会主义的模板理论 D. 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
5、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或者简要地说,它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7. 7.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 )。 A.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 逻辑性和历史性的统一 C. 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D.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8. 8.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 )。 A. 实事求是 B. 改革创新 C. 与时俱进 D. 独立自主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
6、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9. 9.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是( )。 A. 推翻资本主义 B. 实现社会主义 C. 实现共产主义 D. 以上三者都是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10. 10. 我国的最高理想是( ) A. 实现共产主义 B. 成为现代化国家 C. 建设社会主义 D. 实现小康社会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最高理想,我国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11. 11. 理论联系实际是( )。 A. 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 B. 学习马
7、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C.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D.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12. 12. 关于马克思是行动的指南,说法错误的是 A.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它不提供对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 B. 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 C. 从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出发 D. 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1)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
8、的,由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2)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它不提供对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从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出发;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13.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 法国百科全书派哲学 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 德国古典哲学 D.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来源。(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2)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绪论
9、 简答1. 1.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答案: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2)简要地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 2.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答案: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科学性:揭示客观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具有深刻性;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2)革命性:彻底的批判精神;鲜明的政治立场。(3)科学性与革命性的关系不可分割:科学性源于革命性的要求,通过革命性表现出来;革命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和基础,并靠
10、科学性来保证;二者内在地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由一系列原理表现。3. 3. 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内容及相互联系。 答案: (1)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2)联系:这三者相互渗透、补充,构成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科学社会主义处于核心地位。第一章 单选11. 1. 世界观是( ) A.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B. 人们对精神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C. 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D. 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观的含义。世界观是人们对包
11、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2. 2.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 物质和时间的关系问题 B.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D. 物质和空间的关系问题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也可以说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3. 3.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在于如何回答( ) A. 世界的存在是怎样的问题 B.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C. 世界可否被认识的问题 D. 世界是否有统一性的问题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
12、是第一性的问题。回答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4. 4.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 A. 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得的 B. 思维能够能动地认识现实世界 C. 人的认识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 D. 思维能够正确地认识现实世界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能不能正确地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5. 5. 哲学上的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 世界的可知性 B. 世界的统一性 C.
13、世界的物质性 D. 世界的多样性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即万事万物有没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如果有,这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存在着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因此,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6. 6. 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 A. 火是万物本原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 一切都是“绝对精神”的体现 D. 物是感觉的集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唯心主义中的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世界的本原。如19世纪德国哲学家把“绝对精神”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上的一
14、切都是“绝对精神”的体现。7. 7. 下列观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 A. “理在事先” B. “心外无物” C. “天理” D. “绝对精神”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唯心主义中的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思想)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如:“存在就是被感知”“心外无物”等。8. 8. 客观实在性作为物质的唯一特性,表明它是( ) A. 切物质的共性 B. 具体物质的个性 C. 自然物质的个性 D. 自然物质的共性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9.
15、 9. 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 )。 A. 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 B. 夸大相对静止的存在 C. 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D. 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必然导致唯心主义。10. 10. 只承认运动,否认相对静止,这是( ) A. 形而上学的观点 B.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 实用主义的观点 D. 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世界上的物质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形而上学把静
16、止绝对化,否认运动;相对主义诡辩论只承认运动,否认相对静止。11. 11. 把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是( ) A. 形而上学的观点 B.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 实用主义的观点 D. 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世界上的物质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形而上学把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相对主义诡辩论只承认运动,否认相对静止。12. 12. “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这个谚语说的是( ) A. 时间具有有限性 B. 物质运动具有持续性 C. 时间具有一维性 D. 物质运动具有顺序性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时间和空
17、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向前发展,既不是循环,也不是倒退,具有不可逆性。 比如“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等。 13. 13. 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实践活动,这强调的是( ) A. 实践具有客观性 B. 实践具有历史性 C. 实践具有能动性 D. 实践具有社会性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的基本特点。实践具有客观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其中,实践具有社会性,是指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总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实践活动。14. 14. 实践是主体有意识、
18、有目的的活动,强调的是( ) A. 实践具有客观性 B. 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 C. 实践具有指导性 D.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的基本特点。实践具有客观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其中,自觉能动性,是指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15. 15. 下列选项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 A. 社会管理活动 B. 物质生产活动 C. 社会改革活动 D. 科学实验活动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其中,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第一章 单选21. 1.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19、A. 对立统一 B.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 联系和发展 D. 否定之否定规律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2. 2. 发展的实质是( ) A. 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B.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 事物的更新和换代 D. 新事物的前进和旧事物的倒退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 3.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 ) A. 联系具有复杂多样性 B.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C.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答案: D 解
20、析: 本题考查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两者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因为只有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才能科学地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4. 4.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 A. 对立统一规律 B. 质量互变规律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联系与发展的规律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5. 5.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在解决复杂问题时( ) A. 要具体地分析矛盾的斗争性 B. 要具体地分析矛盾的同一性 C. 要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21、 D. 要具体地分析矛盾的普遍性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也就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6. 6.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体现了矛盾的( ) A. 特殊性 B. 普遍性 C. 同一性 D. 斗争性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不同。7. 7. 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是( ) A. 主要矛盾 B. 次要矛盾 C. 度 D. 量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主要矛盾和次
22、要矛盾。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8. 8. 下列关于量和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量是质的基础 B. 量是一定质的量 C. 质和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 D. 质是多变的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质、量、度。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和量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质是量的基础,规定着量的活动范围;质总是一定量的质,量也制约着质。这种质和量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充分体现在“度”中。9. 9.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标志是( ) A. 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C. 事物的变化是否彻底 D. 事物的变化是否具有必然性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量变和质变。事物
23、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标志。10. 10. 质和量的统一规律要求我们( ) A. 坚持适度原则 B. 坚持“两点论” C. 坚持“一点论” D. 坚持实事求是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质和量的统一规律。度体现质和量的统一,把握事物的度,坚持适度原则。如“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等。11. 11. 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环节中,内容和形式反映了( ) A. 事物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B. 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间的关系 C. 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关系 D. 事物的根本性质和表面特征间的关系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事物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其中,内容和形式是
24、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这两个不同方面,反映了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间的关系。12. 12. 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环节中,本质和现象反映了( ) A. 事物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B. 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间的关系 C. 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关系 D. 事物的根本性质和表面特征间的关系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事物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1)原因和结果:反映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2)必然性和偶然性:反映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3)可能性和现实性:反映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4)内容和形式:反映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的关系。(5)本质和现象:反映事物
25、的根本性质和表面特征的关系。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13. 13. 规律是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体现了规律的( ) A. 客观性 B. 普遍性 C. 主观性 D. 特殊性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规律的特点。规律具有两个特点:客观性和普遍性。其中客观性是指规律是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14. 14. 规律不是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里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是指规律具有( ) A. 客观性 B. 普遍性 C. 全面性 D. 总览性 答案
26、: B 解析: 本题考查规律的特点。规律具有两个特点:客观性和普遍性。其中普遍性是指规律不是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里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15. 15. 以下关于意识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B.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C.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D. 意识对物质起决定作用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意识具有能动性,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意识不能决定物质,D是唯心主义观点,错误。16. 16. 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意识活动(
27、 ) A. 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 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C. 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D. 能影响人的生理活动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其中,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是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意识的能动性不仅在于反映客观世界,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目的的支配下,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人的目的的变化。17. 17. “揠苗助长”的寓言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 A. 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违背规律 B. 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规律 C. 意识的能动作用总是巨大的 D. 意识的能动作用都是积极的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尊重客观规
28、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违背规律,要按规律办事。18. 18. 把原子看成世界的本源是属于下列哪一种唯物主义( ) A.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 D. 历史唯物主义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金木水火土“五行说”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原子看成世界的本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19. 19. 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这是一种() A. 诡辩论的观点 B.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 实用
29、主义的观点 D. 形而上学的观点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不可分离: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其特点是三维性。(2)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3)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20. 20. 实践作为一种感性物质活动,强调的是( ) A. 实践具有客观性 B. 实践具有主观性 C. 实践具有能动性 D. 实践具有历史性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的基本特点。(1)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2
30、)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3)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第一章 简答+论述1. 1.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答案: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环节的中心线索; (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的根本方法;(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2. 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案: (1)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互相联结: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
31、和特殊性互相区别,不能互相代替;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2)现实意义:从中国国情出发,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 3. 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案: (1)原理: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2)现实意义: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4. 4. 试述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 答案: (1)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
32、界的能力与作用。(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这是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5. 5. 意识的本质。 答案: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创造的,个人只有在社会群体中生活,学习语言,才能形成意识。6. 6. 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答案: (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性,不仅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
33、且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2)意义:依据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依据意识具有能动性,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7. 7. 简述否定之否定规律地基本内容和现实意义。 答案: (1)基本内容:事物的发展过程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2)现实意义: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是曲折的,充分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8.
34、8. 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答案: (1)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2)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区别: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联系: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9. 9.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案: (1)原理:主要矛盾是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制约着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
35、转化。(2)现实意义: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要抓住主要矛盾,不忽略次要矛盾,要注意二者的转化,不失时机地转移工作重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0. 10.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答案: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2)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3)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住主
36、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4)“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相互包含、内在统一的。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11. 11.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案: (1)原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质变由量变规定其性质和方向;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2)现实意义: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的踏实肯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反对急于求成。12. 12. 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及现实意义。 答案: (1)原理:尊
37、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正确认识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隐藏在事物内部的必然规律揭示出来,才能以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2)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按客观规律办事;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二章 单选1. 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 辩证的观点 B. 发展的观点 C
38、. 历史的观点 D. 实践的观点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2. 2.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这句话体现了(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体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其中,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指的是只有通过实践,客观事物才会成为认识的对象,才会有对它的反映。“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体现的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
39、. 3.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强调的是( ) A. 直接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B. 真理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的 C. 间接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D. 书本知识是根本不可靠的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体现了其中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即真理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的。4. 4. 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认识主体所具有的突出特点是( ) A. 能动性 B. 社会性 C. 历史性 D. 客观性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认识主体的特点。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社会性、历史性和能动性这些特点。其中,能动性是
40、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5. 5.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体现了( ) A. 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来自于直接经验 B. 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获得知识 C. 学习间接经验是得不到可靠知识的 D. 间接经验获得的知识要用实践去检验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纸上得来终觉浅”是说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不够完善,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是间接经验。“绝知此事要躬行”是说要想深入了解其中道理必须亲自实践。6. 6. 认识客体的性质有( ) A. 客观性和社会性 B. 主观性和能动性 C. 客观性和对象性 D. 社会性和对象性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认识客体的性质。认识
41、客体的性质有两点:客观性和对象性。7. 7.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A.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B. 主体对客体的自由创造 C.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 主体对客体的简单摹写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认识的本质。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对认识本质的科学揭示,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唯心主义认识论、不可知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划清了界限:(1)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2)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是对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能不能正确认识现实世界的回答。(3)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认识过程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是辩证唯物论的
42、反映论能动性的突出表现,也是区别于机械唯物论反映论的根本标志。8. 8. 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这句话强调的是( ) A. 认识过程中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B. 认识过程中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C. 认识过程中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D. 认识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只是认识运动的一半,还要把前一阶段获得的理论用于指导实践,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要坚持认识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统一。9. 9. 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联系的是( ) A. 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B. 感性认识可以自动上升到理性认识 C.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D. 理性认识可以自动回归到感性认识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两者相互渗透。10. 10. 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是指( ) A. 形成感性认识 B.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C.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D. 从感性认识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