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念奴娇•过洞庭作业精选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第30课念奴娇.过洞庭 一、基础知识 1念奴娇.过洞庭情景默写 念奴娇.过洞庭中“_,_”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词人的豪迈气概。 念奴娇.过洞庭中的“_,_”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 洞庭湖是澄澈的,词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念奴娇.过洞庭表达物境与词人心境相会,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句子是:_,_。 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里用“_,_”表明自己的光明磊落、襟怀坦白。 念奴娇.过洞庭中“_”写因夜气清冷,所以觉得头发稀疏,如今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但词人的气概
2、却丝毫不减,“_”,表现出词人不管处境如何,自己心神毫不动摇的气度。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憧憬(chn)鸟瞰(kn)吮吸(shn)溘然长逝(h) B伉俪(kn)市侩(kui)中肯(zhn)身体羸弱(li) C追溯(s)歼灭(qin)混淆(xio)朝暾夕月(tn) D窸窣(s)标识(zh)纰漏(p)悬崖勒马(li) 3下列对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更无一点风色”一句,写出了洞庭湖碧波万顷,水波不兴,幽然之境令人神往。 B“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两句,词人幻想自己在清冷的月色中泛舟,心志坚定,绝不动摇。 C下阕“尽挹西江”一句,以西江水为酒
3、,极尽夸张之能事,凸显豪放之风。 D本词天光与水色、物境与心境,全都和谐相融,给人以光明澄澈之感。 4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清秀山清水秀千金千斤重担 B衣襟衣锦还乡停止停滞不前 C急风疾风劲草风声谈笑风声 D违犯违反纪律申明郑重声明 二、基础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念奴娇.过洞庭 宋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这首词作于孝宗乾道二年。当时
4、,词人因谗言而被贬职,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青草:指与洞庭湖相连的青草湖。西江:长江连通洞庭湖,中上游在洞庭以西,故称西江。 5词的上片主要通过_、_的修辞手法来营造月下洞庭湖广阔清净、上下澄明的美好意境。 6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生查子 (宋)张孝祥 远山眉黛横,媚柳开青眼。楼阁断霞明,帘幕春寒浅。 杯延玉漏迟,烛怕金刀剪。明月忽飞来,花影和帘卷。 【注】延:嫌弃。 7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远山眉黛横,媚柳开青眼”两句变代了女主人公的外貌特点,从韦庄的“一双愁黛远山眉,不忍更思惟”可知远山眉往往含有愁情。
5、B“楼阁断霞明,帘幕春寒浅”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阵阵寒气袭入了女主人公的住处,直接写出了女子独处深闺的无聊和内心的寂寞。 C“明月忽飞来”一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描绘了月亮忽然出现如天外飞来的情景。月亮似乎对人也有情,在女子深居寂寞之际,忽然拨云而出。 D“花影和帘卷”一句描写了女主人公将帘幕和照在帘幕上的花影一同卷起来的情景,通过对动作的描写来表达出女子想要看月的心理。 E从词中写景来看,先是写傍晚时的霞明,然后写深夜时的烛暗,最后写忽然之间的月明。词中人物的心悄也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 8“杯延玉漏迟,烛怕金刀剪”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三、提升阅读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词必须有跳跃,这是它与散文、小说很大的区别之一。诗人是最能飞翔的,享有最大的自由。诗的腾空跳跃远远超出逻辑思维的轨道,更多是无意识的侵入。这种跳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比当代中国新诗出现得要频繁。 如苏轼的永遇乐,写词人留宿于已故好友张建封的别墅燕子楼,梦见张建封的爱妓盼盼。张建封去世后盼盼因怀念故情仍留住在燕子楼十余年。苏轼在词中将这段真挚的爱情的终结与人生命运飘忽联系起来。词的开头写景不带很多感情色彩: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但紧接突然转入一种深夜的神秘,在无人见中自然地运动: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从平直的写实陡然跌入
7、自然的神秘中。既然“无人见”又如何看见“圆荷”,听见“滴露”,看见“曲港”中鱼在“跳跃”?这些自然又是在写词人的不眠,和夜在寂静中的神秘搏动。这个跳跃是从平常外在的夜跳入神秘的夜的内心深处。接着又写道: “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这是由夜的神秘跳入词人恍惚的梦境迷离中。“铿然”两字的奇妙在于它传达了夜的极端静寂,一叶落地才会铿然有声,但也写词人入睡不熟,落叶声竟大得如夜间三鼓声那么响,惊断了词人本来就黯然神伤的梦魂,因为他正梦见“盼盼”。“盼盼”作为高唐赋中的爱神“神女”出现在词人梦中。这又从沉寂无人的自然夜景突然跌入人间难以长留的爱恋真情的悲伤中。词人醒来后激动不已,出户在月下的
8、燕子楼前园中徘徊。但又突然设想他年别人看见今夜的自己。自己的漂泊的一生又与爱情的无常、生命的短暂、死亡与流浪重叠在一起,思路又转而考虑生命和爱情的短暂: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这时词人开始了时间的跳跃,设想他日他人看见自己站在空了的燕子楼前将如何想呢?于是写道: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这是用历史的第三双眼睛观看人、物、己,得出时空外的超前的景观。“跳跃”至此达到极峰,人类渺小,宇宙无穷,旧欢新怨只是梦境,自身的漂泊经营,也不过是令后人浩叹而已。这种跳跃从个人的爱情、生死,突然跌入宇宙的黑洞,顿时为诗
9、增加了多少时空的深度。超越渺渺的旧欢新怨的情网,与“营营”的狭窄天地,这种感叹绝非消极,反是突破狭小天地的智慧,又充满血肉的真情。全词在104字内经历了7次大的意境的跳跃;以词人的眼睛,历史的眼睛进行了穿透时空的观察,表述了超越的感情,说明苏轼在古典诗词方面登峰造极的创造是新诗未曾达到的。 跳跃于古今、生死、今昔之间是诗人在小小的百来字的狭小空间中所以能超出时空达到思想感觉的自由天地的重要原因,没有跳跃就不能有精练深邃的诗,诗忌冗长松散、迟缓、平板、浮华,而这些都因为跳跃得到医治,可以说诗的精灵要求跳跃,没有跳跃就没有诗,但没有卓越的天才,就像鸟没有翅膀,如何能跳跃飞越。有跳跃不一定就是好诗,
10、但没有跳跃也就没有了诗的精灵,诗也就不过是尸存而已。 (摘编自郑敏谈“时空的跳跃”) 材料二: 清代赵执信在谈龙录中记有司寇王士祯这样一段话说:“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王士祯,在这里所强调的是从龙之部分表现龙的神韵,从而体现龙的存在。这说明作为抒情性的诗歌语言,必须具有跳跃性,从而写出“见首不见尾”“一爪一鳞”的“龙”的神韵,否则,就只能是“雕塑绘画”的造型艺术。诗歌语言的跳跃性是建立在诗人与读者之间某种默契上的,就像两个恋人之间,哪怕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能彼此心领神会。是所谓“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梅尧臣语)。唐代释皎然在诗式中说:
11、“壶公瓢中自有天地日月。时时抛针掷线,似断而复续,此为诗中之仙。拘忌之徒,非可企及矣。”当诗人抛出有形的连线把相距较远的事物放在一起的时候,知音的读者照样能正确领悟,而且恰恰由于诗人不是直接说出的。因此当读者领悟了这一诗境的时候必然伴随着一种强烈的愉悦感,“此为诗中之仙”,而“拘忌之徒,非可企及矣”。 看诗人如何以跳跃的语言抒情的。如唐代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诗题,有的作夜雨寄内,这为我们理解诗意增加了透明度。内,指妻子。“君问归期未有期”,是说,妻子来信问他何时能回,他自言自语地说我哪有个准确的时间呢!此句写两人思念之情的深厚
12、。按常理,诗的下句应回答“未有期”的原因。但本诗却一下子跳到了写景,“巴山夜雨涨秋池”。字面上看似写景,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是对思念之情的深化。何也?诗人现处在“巴山”茫荒凄凉之地,更何况诗人正处“巴山”凄凉之地、潇潇“夜雨”之时、“秋”风瑟瑟之日,其离愁之深、思念之切可见。这种跳跃,不动声色地回答了“未有期”的无奈。“巴山夜雨涨秋池”,似乎是纯客观的写景。但诗歌作为一种抒情文学,不可能不表现情感。它只是在句式的衔接上不像散文那样讲究语法和表述的连贯性、逻辑性,而在跳跃中显示出诗歌内在意脉和感情的逻辑性。这就使得诗篇和句式,都出现了不拘一格、灵活多变的跳跃性语言。诗的后一联中的“巴山夜雨”是诗人
13、悬想日后与妻子相聚后诉说当时的情景,其浓郁的情思,需细味、补充想象才能深刻领会。 (摘编自刘礼君漫谈诗歌语言的跳跃性)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超出逻辑思维的限制,呈现出语言跳跃性的特点,这是诗歌不同于散文、小说文体的一个特征。 B苏轼永遇乐的第二次跳跃是,从词人主观色彩的神秘夜景跳入未来人们看见自己站在燕子楼前的情景。 C苏轼在古典诗词中的创造在于,他能超越人类渺小个体的感情,以穿透时空的观察思考整个宇宙的无穷话题。 D诗歌的精练深邃离不开跳跃性,没有跳跃的诗一定不是好诗,但具有了跳跃性也不一定是好诗。 10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跳跃
14、是诗歌的灵魂,对读者来说,要想把握一首诗的深层内涵,必须通过想象补充诗歌语言之外的空白。 B诗人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语言的跳跃来创设一种诗境,读者能够正确领悟后,必然会产生审美的愉悦感。 C“巴山夜雨涨秋池”虽然没有正面回答关于归期的问题,但是通过写景暗含抒情的方式,委婉回答了对方归途无期。 D诗歌不像散文在句式的衔接上讲究语法和表述的连贯性、逻辑性,因此诗歌的感情逻辑比散文差一些。 11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能体现诗歌语言时间跳跃性的一项是() A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B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5、(杜甫登高) C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D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12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的相同的论证方法。 13诗词具有跳跃性,请从这个特点分析鉴赏诗词要注意什么。 四、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一) 新华网北京3月17日电据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报道,春暖花开时节,中原大地充满生机。习近平17日来到他在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联系点河南兰考县。兰考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工作过的地方。一下车,他就直接来到焦裕禄同志纪念馆。2009年
16、4月,习近平曾来兰考参观焦裕禄事迹展,并种下一棵泡桐。 参观过程中,总书记认真听取讲解。在焦裕禄半身铜像、“十条工作方法”电子屏、“干部十不准”图示、办公桌和旧藤椅等展品前,他仔细察看。遇到前来参观学习的河南省中牟县的党员、干部,总书记说:“我们来是同一个目的,我也是来学习的。” 总书记说,虽然焦裕禄离开我们50年了,但焦裕禄精神是永恒的。焦裕禄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样,体现了共产党人精神和党的宗旨,要大力弘扬。只要我们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要我们还是共产党,这种精神就要传递下去。党中央号召全党继续学习焦裕禄精神。 (二)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习近平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
17、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注】焦裕禄当年为了防风固沙,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提倡种植泡桐。如今,兰考泡桐如海,焦裕禄当年亲手栽下的幼桐已长成合抱大树,人们亲切地叫它“焦桐”。焦裕禄临终前说:“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党组织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14两段文字,所写的共同话题是什么?从体裁和表达方式看,有何不同? 15结合两段文字,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评论。(150字
18、左右) 参考答案: 1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的默写。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玉鉴、顷、一叶、悠然、萧骚、襟袖、沧浪。 2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汉字字音
19、的辨析和修改。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高考字音考查的对象主要有多音字、形声字和异形(包括形似)同音(包括近音)字三种,所以,平时复习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以上三种字的读音。 A项,“溘”读k; C项,“歼”读jin; D项,“勒”读l。 故选B。 3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语言以及技巧的能力。 B.“幻想”错误,“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这两句是写词人当前在洞庭泛舟,是实写,并非幻想。这句是说,自己安稳地泛舟于浩淼的洞庭之上,心神没有一点动摇。 故选
20、B。 4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汉字字形的辨析和修改。对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要辨明其义。考生只有对字的含义有了正确的理解,做到了解形、音、义,才能准确辨别错别字。要学会对字形进行分析、比较。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平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 C项,谈笑风生:有说有笑,兴致高。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生:生动;风,风趣。所以“谈笑风声”中的“声”错误,应改为“生”。 故选C。 5比喻夸张 6“孤光自照”,写出了词人不被人理解的孤独。“肝胆皆冰雪”,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自身的清白,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品质的坚守。“短发萧疏襟袖冷”,抒发了词人年华逝去的感叹和仕途失意的落寞、
21、苍凉。词的后五句,运用想象,通过动作和心理描写抒发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豁达和豪迈。 【解析】 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常见的修辞包括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鉴赏时首先要准确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的具体运用,并指出其作用。上片“玉鉴琼田三万顷”一句中,“玉鉴”就是玉镜;琼是美玉,“琼田”就是玉田。把湖水比作“玉鉴琼田”,运用比喻的手法,形容湖水的平静、明净、光洁。“三万顷”,运用夸张的手法,形容湖面广阔。因此,作者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营造了月下洞庭湖广阔清净、上下澄明的美好意境
22、。 6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赏析诗词情感类的题目,首先要通读诗词,在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通过题目、作者、注释、意象特点、抒情的词句、抒情手法等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孤光自照”,“孤”,既是孤单,又是孤高。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表现了既不为人所了解,也无须别人了解的孤高心情。“肝胆皆冰雪”,冰雪都是洁白晶莹的东西,用来比喻自己襟怀坦白、品质高洁。“短发萧疏”,形容头发的稀疏短少,借以慨叹年华不在。“襟袖冷”,“冷”字,可指夜晚清冷、身体寒冷,也可以形容词人因谗言而被贬职的心灰意冷。“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三句,词人展开想象,以“西江”为酒,
23、以“北斗”为杯,以“万象”为宾客纵情豪饮,尽显胸怀的广阔与豪放不羁。“扣弦独啸”“不知”通过动作和心理描写更加表明词人沉浸其中不为世事羁绊的豁达心境。 7BC 8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杯延玉漏迟”表面上是写酒杯嫌漏壶漏的慢,实则是将女主人的情感转移到了酒杯上,写女主人嫌时间过得慢,长夜难耐的心情。“烛怕金刀剪”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蜡烛害怕再被剪刀剪的心境,展现了女子一晚上独对孤灯,把烧焦的烛芯剪了又剪,坐待天明的孤独与愁苦。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B项,应是间
24、接抒情,而非直接抒情。C项中“比喻手法”有误。 点睛:诗词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就是把握景、情、意之间的关系。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鉴赏时不仅要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而且要分析、评价作者运用这些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效果。本题重在对情和景的关系(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考核。 9B 10D 11A 12举例论证。如材料一以苏轼的永遇乐为例阐发诗词跳跃性,材料二以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为例阐发抒情的跳跃性。比喻论证。材料一将“卓越的天才”比作鸟的“翅膀”,将“跳跃”比作“诗的精灵”;材料二将“诗歌”比作“神龙”。对比论证。两则材料都将诗歌与
25、散文进行了对比。 13在句式上,诗词的语法和表述连贯性不强充满跳跃性,补充完整才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诗歌语言的跳跃性是建立在诗人与读者之间某种默契上的,所以要与诗人做知音正确领悟。诗歌跳跃中有内在意脉和感情逻辑性,需要读者整体把握,细味、补充想象。 【解析】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第二次跳跃是”错误,从材料来看,第二次跳跃不是到“未来人们看见自己站在燕子楼前的情景”,由文中“这是由夜的神秘跳入词人恍惚的梦境迷离中”可知,第二次应跳跃到“词人恍惚的梦境迷离中”。 故选B。 10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D.“因此”错误,因果关系不成立。根据原文“它只是在句
26、式的衔接上不像散文那样讲究语法和表述的连贯性、逻辑性,而在跳跃中显示出诗歌内在意脉和感情的逻辑性”推断,诗歌有内在的感情逻辑,并没有与散文比较,所以不能说比散文差一些。 故选D。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 A.体现了词人由眼前阶下囚身份看到的“春花秋月”,感受到的“小楼东风”,跳跃到以“往事”“故国”为代表的过去帝王生活,这种跳跃是由眼前情景跳跃到过去情景的时间跳跃。 BCD三项所描写的都是眼前景象,无法体现诗歌语言时间跳跃性。 故选A。 1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找到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使用的论证方法。 如举例论证。材料一第二段说“如苏轼的
27、永遇乐”是以苏轼永遇乐为例来阐述诗词的跳跃性;材料二第二段“看诗人如何以跳跃的语言抒情的。如唐代李商隐夜雨寄北”,这是以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为例来阐述抒情的跳跃性。 如比喻论证。材料一最后一段“这些都因为跳跃得到医治,可以说诗的精灵要求跳跃,没有跳跃就没有诗,但没有卓越的天才,就像鸟没有翅膀,如何能跳跃飞越”使用比喻论证,凸显“跳跃”之于诗词的意义;材料二第一段“诗如神龙这说明作为抒情性的诗歌语言,必须具有跳跃性,从而写出见首不见尾一爪一鳞的龙的神韵”也使用比喻,凸显抒情的跳跃之于诗歌的意义。 如对比论证。材料一“诗词必须有跳跃,这是它与散文、小说很大的区别之一”和材料二“但诗歌作为一种抒情文学,
28、不可能不表现情感。它只是在句式的衔接上不像散文那样讲究语法和表述的连贯性、逻辑性,而在跳跃中显示出诗歌内在意脉和感情的逻辑性。这就使得诗篇和句式,都出现了不拘一格、灵活多变的跳跃性语言”都是将诗歌与散文进行比较。 13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材料二第一段“诗歌语言的跳跃性是建立在诗人与读者之间某种默契上的,就像两个恋人之间,哪怕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能彼此心领神会”“是所谓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当诗人抛出有形的连线把相距较远的事物放在一起的时候,知音的读者照样能正确领悟,而且恰恰由于诗人不是直接说出的。因此当读者领悟了这一诗境的时候必然伴随着一种强烈的
29、愉悦感”可知,读者在鉴赏诗词的时候要能够做诗人的知音,去领会诗人的内心所想。 由材料二“在句式的衔接上不像散文那样讲究语法和表述的连贯性、逻辑性,而在跳跃中显示出诗歌内在意脉和感情的逻辑性。这就使得诗篇和句式,都出现了不拘一格、灵活多变的跳跃性语言。诗的后一联中是诗人悬想日后与妻子相聚后诉说当时的情景,其浓郁的情思,需细味、补充想象才能深刻领会”可知,诗词的语法和表述的连贯性不强,读者需要进行补充连贯,这样才能正确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由材料一“跳跃于古今、生死、今昔之间是诗人在小小的百来字的狭小空间中所以能超出时空达到思想感觉的自由天地的重要原因”和材料二“作为抒情性的诗歌语言,必须具有跳跃性
30、”可知,诗歌在跳跃中有内在的意脉和感情的逻辑,读者要整体把握领会。 14共同话题是学习焦裕禄。前者为消息,后者为词;前者是实用文体(新闻文体),后者是文学体裁;前者重记叙,后者重抒情(直抒胸臆)。 15一、优秀的民族产生优秀的民族文化,优秀的民族文化培育永恒的民族精神。这种优秀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一经产生与出现,就超越时空,为全人类所吸收,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和精神财富。而同时,世界也会向她送出感激的目光,并报以深情的微笑。 无疑,焦裕禄这个人,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民族记忆。焦裕禄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自立、坚忍不拔的精神符号,在人民心中巍然屹立起永恒不倒的民族精神长城。 二、习
31、总书记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的词从艺术特色上讲做到了以情胜、以意胜、以气胜。 发自肺腑,饱含深情。是对焦裕禄的深情怀念,默默地表达了对祖国前途、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与忧虑。中国共产党人坦荡无私的家国情怀,赤子之情,可谓跃然纸上。 意境开阔,通体透明。立意点全在国家、民族和执政党。作者和盘托出一个共产党人的心境。这样的胸襟与心境足可以温暖人心、温暖社会,引起读者的心灵回响。 正气流贯,天地动容。20世纪90年代来追思焦裕禄,体现了习总书记的不同凡响,目光远大,大处着墨,升腾起一种安排山河、指点时令的天地浩然之气。 【解析】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辨析文本体裁的能力。 第一则材料,结
32、合第二段“遇到前来参观学习的河南省中牟县的党员、干部,总书记说:我们来是同一个目的,我也是来学习的。”,以及第三段“党中央号召全党继续学习焦裕禄精神”可知,话题是“学习焦裕禄”;第二则材料,从题目“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及词的内容可知,话题是“学习焦裕禄”; 第一则材料,结合“新华网北京3月17日电据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报道”可知是实用文体(新闻文体);结合“习近平17日来到他在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联系点河南兰考县”“一下车,他就直接来到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参观过程中,总书记认真听取讲解。在焦裕禄半身铜像、十条工作方法电子屏、干部十不准图示、办公桌和旧藤椅等展品前,他仔细察看”可知,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第二则材料,从“念奴娇”可知,体裁是词,结合“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等可知,主要表达方式是抒情。 15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写评论,可以是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