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申论综合分析题如何多角度分析及例题讲题在近几年的省考申论中经常涉及综合分析题,综合分析涵盖了三种作答思路,包括谈理解、谈看法和谈启示。其考察难度在逐年的增加,分析对象也更加抽象化。那么今天我们着重进行综合分析题中“谈看法”思路的技巧讲解。在面对综合分析题的时候,我们首先判断一下是哪一种答题思路的题目。其中“谈看法”的常见问法是“谈谈对.的看法、认识”,或者“对.进行评价”,作答对象通常是题干中给出的某种社会现象。一、表达观点“谈看法”的答题思路,第一步是表达观点。从“看法”、“认识”等表述就可以看出,这类题需要表达观点,在表达观点的时候,需要同学们注意,这里的观点不是来自我们自己二是来自我们对
2、于材料分析得出的观点,一定要谨记材料为王。所以面对“谈看法”的题目时,同学们在审题过程中明确关键信息后,需要客观的分析材料中针对题干信息所呈现的态度,通常情况下材料中呈现的形式有:1.材料中直接给出对于题干这句话的观点,那么我们就可以直接进行抄写;2.在材料中没有直接的表述,那就压根据材料围绕这句话进行总结;3.材料中是双观点的时候,不要只采取一方观点,而是双方观点都要采纳。二、多角度分析“谈看法”答题思路的第二步是多角度分析。多角度分析就是要求同学们在题干句子这句话的相关所有方面,不是单一的某一方面进行分析,需要将这句话作为中心展开分析,梳理相关要点,诸如分析这句话的问题、原因、影响对策等。
3、这是综合分析题型的难点,所以在分析材料时一定要格外仔细。同时也建议同学们在梳理材料时结合符号批注、词、句、段的方法,通过问题词、原因词等进行引导,进行段落大意的概括,总结每段的核心内容,判断是否与作答对象相关,从而找到答案要点,进行标记整理,保证要点找全。三、总结观点/提出对策“谈看法”答题思路的第三步是总结观点/提出对策。如果材料中有关于主题的相关对策或者建议可以直接进行抄写作为结尾,如果没有对策主体又是以问题为主的那么我们可以根据问题进行推对策,以适当提1-2条比较宏观的对策解决问题,放在答案的最后;若没有问题,没有对策,但是有总结性的意义表述,可以将意义放在结尾。综合分析类题型是公务员考
4、试必考题型之一,它是以分析为主要方法、综合多种命题形式的一种试题类型,着重考查考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能准确把握题目要求,条理清晰、简明扼要地分析问题,揭示问题本质和引申意义,阐释独立思考所得的观点。例题讲题:近年来,申论考试中综合分析题所占比重和难度都有增加的趋势。与对策题、作文题相比,分析题的题材角度更为广泛。一般情况下,作文题与对策题都是要求考生针对某一社会焦点问题写作文章或是提出对策,而任何一个申论主题都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进行分析。因此,无论从题材上还是类型上,分析题都远比作文题、对策题在数量上大的多。一、综合分析类题型特点从命题意图看,此题型旨在对报考者的能力作出综合评价,要求运
5、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这就决定了这类题型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创新性和综合性。从命题形式看,此题型提供的材料,或是重大社会现象,或是引用重要论断。解答这类问题时,无固定模式可循,无现成答案可搬。这就决定了综合分析题具有新颖、多样、灵活的特点。从答题标准看,答案可以多元化。标准答案只提出考核重点和评分要求,“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着重从论述观点是否正确,阐述是否合乎逻辑等方面考查,这就决定了此类试题具有“要求全面、突出能力考查、难度较大、考生普遍感到棘手”的特点二、综合分析类题型分类综合分析题的出题方式非常灵活,就目前的出题形式而言,通常有启示型、阐释型、评论型、关系型四种。(1)
6、启示型分析题通常要求从材料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然后结合实际情况,总结出普遍适用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可行措施。考生需要注意,不能只简单描述问题或者只找出经验教训,总结经验教训尽量从正反两面论述,普适的启示和措施要分条作答,合理进行阐述。该题型的主要提问形式有“说明从中受到哪些启示”、“谈谈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提供了哪些启示”、“应从中吸取哪些教训”、“对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等。例题:如何做好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请你谈谈“给定资料1-3”对做好这方面工作有哪些启示。(20分)要求:紧扣“给定资料”,条理清楚。不超过300字。(2013国家市级第一题)(
7、2)阐释型分析题答题内容至少包括两部分:一个是解释本身,将本质含义挖掘出来,回到材料进行适当阐述,如观点句在此处的目的意义等等;二是运用已阐释的核心内容指导实践,进行适度引申,这样才是完整的答法。建议考生可以采用“因此、由此可得”等词汇使得答案首尾呼应、重点突出。其典型提问形式有“谈谈你对的认识”、“请阐释观点”等。题型关键词是“本质”、“观点”、“理解”。比如:社会道德下滑问题是近期社会关注和议论的热点问题。“给定资料7”中学者K和W教授就此表达了各自的观点,请你指出他们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20分)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简明扼要,300字。(2012河北第一题)(3)评论
8、型分析题要么是针对某一观点现象进行评论,要么是针对几种不同的观点或做法发表意见。第一种首先要破题表态,再具体分析加以论证,结尾还可以适当谈一两句启示或对策。第二种先要对几种评论对象进行概括,然后对不同观点做法进行统筹论述,吸取积极正面的经验做法,否定消极片面之处,从而给出自己的结论,加以解释论述,这是答题的基本思路。主要提问形式有“请对上述观点进行评述”、“对进行分析,谈谈你的见解”、“对此怎么评价”、“就进行分析评论”等。“评论”、“评点”、“评价”、“评述”等是该题型的关键词。比如:“给定资料7”提到,山西煤炭资源整合是场大进小退、优进劣退的改革,请结合资料内容,谈谈这一观点得出的主要依据
9、。(20分)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具有针对性。300字以内。(2010918多省考试辽宁等省第二题)(4)关系型分析题常见的也有两种:对立统一型和相辅相成型。考生在作答之初要明确题目要求分析的关系属于哪一种,作为作答的第一段。详述关系时,可以采用“一方面,对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对有的作用”的表述方式。作答过程中要注意认真分析材料,提取出相关要点,将其适当加工运用到具体关系的阐释中。在具体阐释关系体间的关系时,必须对各个关系体进行交互分析,这样才能做到分析全面、论证充分。这类题型的典型提问形式有“阐述与的关系”、“谈谈、之间的内在关系”等,即有的是要求谈二者之间的关系,有的则要求阐释三者之间
10、的关系。比如:依据给定材料,谈谈发展经济、保护环境、保障健康三者的内在关系。(20分)要求:分析合理、条理清楚,语言准确,字数不超过300字。(2010北京第三题)观点现象分析题:针对观点或现象进行分析评价的题目。原因分析题是对导致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和归纳,它和概括题比较相似。(一)原因的分类做原因分析题的基本思路是按不同的类別去寻找导致问题的原因。导致事物(问题)产生的原因一般可分为:1、内因:内因是导致事物结果的自身原因。一般内因是根本原因,主要原因,分析原因时首先要找到内因。所以在阐述分析时要略微详细一些。2、外因:外因是导致事物结果的外部特性、环境的原因。外因可分为两类:客观原因:一般
11、是客观环境、社会背景等,即所谓大环境。它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一般与人们的主观意识和行为无关。主观原因:按主体分有:政府原因、社会组织原因(企业、事业单位等)、社会个体原因、社会原因(社会观念、传统习俗等)按内容分有:思想观念原因、政策法律原因(制定和执行)、组织管理原因(财力、人力、领导)、体制原因、利益原因、监管原因等。(二)原因的分析方法1.主体分析法:根据材料出现的不同主体上去分析。例如,导致我国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就可以从政府方面(税收太高)、生产者方面(生产方式落后、效率低下)、销售者(销售环节多,层层加价)等方面去分析。值得注意的是主体分析法一般只能分析到主观原因,对客观原
12、因和内因一般难以分析出来。2.利益分析法:利益分析法是研究人类社会现象的根本方法。人的需求产生利益,利益引发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导向利益目标。这就是人的思想行为源于利益而又指向利益的规律。使用利益分析法的前提是主体分析。例如,房价居高不下的原因,就可以从地方政府的利益角度,开发商的利益角度,炒房者的利益角度去分析原因。3.因果分析法:原因分析的思维是由果及因,追根溯源的因果分析法是查找问题原因的根本方法。一般是从材料中的结果表述去反推原因。4.内外因分析法:把原因分为内外因,并逐一分析内因有哪些,外因有哪些。5.综合分析法:即综合运用以上的方法去分析。(三)原因分析题的答题要求原因分析题的
13、答题要求是:全面、具体、准确、简明1.全面一般按原因分解成几个评分要点,按点给分。因此分析全面,答重点很重要。2.具体原因分析题的概括程度没有概括题高,其答题内容要更具体一些。例如,某省公务员试题中要求,分析导致我国大豆价格上涨的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生产成本上涨”,但这样太概括,考生还必须具体答出“柴油、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3.准确准确是用最恰当的词把某一个内容的意思表达出来。考生必须把准确表明内容的关键词语答出来。4.简明:用语简洁明了。解释分析:解释分析从本质上来讲,只是综合分析题型中的一种,所以考察的能力本质上考察的是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对于解释分析而言,第一步还
14、是体现出对解释对象的理解,即对句子或词汇含义的解释,第二步要体现出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或剖析第一步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第三步做出一定的总结或提出对策。因此,解释分析的基本作答思路可以简单理解为:解释含义+充分分析+总结或提出对策。理解类综合分析题作答方法首先通过仔细审题,写出题干中特定词语、短语或句子的表层含义,即对该词语、短语或句子的字面含义进行解释。写出题干中特定词语、短语或句子的深层含义,即揭示出该词语、短语或句子的引申含义,具体作答的要素根据给定材料的内容进行取舍,一般包括问题、意义、危害、原因/根源、对策/措施/方法/办法/建议等。真题专讲:2017年国家录用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卷(省级)
15、资料3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儒,柔也”。一个“柔”字,切中要义,味道全出。宋词专家叶嘉莹先生在一档节目中就特地提到了中国文化的“弱德之美”。她由“儒”字的“柔”这一本义出发,加以阐释,把儒家所代表的中国文化性格多维度地彰显出来了。“儒”字中含一个“需”字,“需”有“等待”之义。孔子就说过:“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孔子这里说的其实就是“需”的意思,它体现的显然是一种等待的姿态。华裔英籍女作家韩素音,在描述一位华侨时说:“他是个中国人,有极好的耐心,能等待和忍耐。”这的确典型而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所特有的品性。韩素音在参观走访了中国内地之后,曾经感慨道:“我在这里重新发现了中国的弹
16、性-它所固有的柔顺性,这使它不受外界危机的影响,同时也使它克服一次又一次动乱。”因此,我们虽说“儒者柔也”,但并不是说柔就是软弱无力,就是废弃一切作为。老子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但是“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正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道理所在。俗话说的“水滴石穿”,就是“以柔克刚”的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其实,我们只有通过“水”的意象,才能最真切地体味到“儒”之“柔”。柔是“水”最为突出的特性。在中国文化中,以水喻道是有其古老传统的。譬如,老子说“上善若水”,他还说“弱者道之用”,此所谓“弱者”指的就是水的柔弱。他又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是说,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从不争夺,水中因此蕴
17、含着大道理。管子就认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们知道,水是不定形的,它被放进怎样的容器中就成为什么样子的形状,但正因为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形状,所以才能变成一切可能的形状,这正是“道”的品格。更为重要的是,它以隐喻和象征的方式,透露出中国文化的传统性格。以水来比喻道的高明之处在于,它的意义是双关的:一方面确立了存在论的基本意象,让人们能够由此及彼地去领会“道”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又奠定了道德论的基本取向,借助于水的“至柔”性格来凸显道德的品性。应该说,中国传统文化所采取的等待姿态,与儒家固有的“柔”的性格之间,是有极深的渊源关系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同自然界、
18、同他人打交道的方式。在这里,不妨比较一下古典技术同现代技术在文化性格和文化取向上的分野,我们从中可以更深切地体会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柔性特点。这种文化取向塑造出来的古典技术,不具有征服自然界的进攻性和侵略性。例如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就是采取因势利导、巧夺天工的办法,而不是采取逆自然而行的办法,使大自然为人类造福。它可以涝排洪、旱蓄水,通过自然而然的方式来对水加以调节。“给定资料3”中划线句子写道“我们只有通过水的意象,才能最真切地体味到儒之柔。”这句话内涵丰富。请你根据“给定资料3”,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15分)要求:(1)准确、全面,逻辑清晰;(2)不超过300字。第一步:解释含义解
19、释含义要以关键词为切入点,这句话中着重理解两个关键词以及关键词的之间的关系:水的“意象”、“儒”之“柔”。依据材料分析,可以看出水的“意象”主要是指水具有柔的品性,而“儒”之“柔”主要是指儒家所代表的和体现的中国文化性格。因此,结合整句话来看,应是指只有通过水“柔”的特性,才能最真切地体味到儒家所代表的中国文化性格。第二步:充分分析分析可以从多个角度或方面展开,可以谈原因、影响、重要性、具体体现等。从材料来看,可以围绕水的“意象”、“儒”之“柔”这两个关键词来分析。第一,可以思考为什么通过水的“意象”就可以体味到“儒”之“柔”呢?从材料来看,因为水具有柔的特性,而且通过以水喻道的方式体现出中国
20、文化的性格。第二,这种“柔”的特性又具有何种影响呢?中国文化的传统性格,体现在等待、耐心、忍耐、弹性等方面,它固有的柔顺性使其不受外界危机影响,同时克服动乱,又影响着中国人同自然界、同他人打交道的方式。所以,可以从原因、影响两个要素着手分析。第三步:总结或提出对策一般而言,如果材料中没有对策或不需要对策,就简要总结;反之,一般都可以提出一定的对策。结合材料来最后两个自然段可以看出,只有学会水的“柔性”,因势利导,才能处理好同自然界、同他人的关系。【参考解答】只有通过水“柔”的特性,才能最真切地体味到儒家所代表的中国文化性格。柔是“水”最为突出的特性。中国文化中,以水喻道是古老传统,通过以水喻道,一方面确立了存在论的基本意象,让人体味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不定形”等道的品格和深刻内涵;另一方面,又奠定了道德论的基本取向,借助于水的“至柔”性格来凸显道德的品性,以隐喻和象征的方式,透露出中国文化的传统性格。中国文化的传统性格,体现在等待、耐心、忍耐、弹性等方面,它固有的柔顺性使其不受外界危机影响,同时克服动乱,又影响着中国人同自然界、同他人打交道的方式。因此,要学会水的“柔性”,因势利导,处理好同自然界、同他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