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 录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第三节 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第四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第四节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第三章 人
2、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四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 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第三节 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四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第一节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第六章 社会主
3、义的发展及其规律第一节 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第三节 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七章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第二节 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三节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下面是对笔记中涉及的标注说明:1、蓝色下划线斜体:表示此处内容考试中多以单选题形式出现。2、黑色下划线:表示此处内容较多,为了方便记忆,将每一个知识点的分点内容进行标注。
4、3、红色字体:表示内容较重要,一定要背诵。4、黄色背景红色字体:表示此处内容为重点内容,必须背诵,是考试中易出题的知识点。5、橙色字体:表示此处内容为难点,不容易理解和记忆,但是考试中容易出现此类题型,所以要理解性记忆,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组织语言进行背诵。6、蓝色背景:表示颜色可以区分不同知识点,内容可理解性掌握。7、红色字体下划线:表示此处内容为教材新増内容,需着重掌握,重点考点。最后,笔记是我们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时间和精力整理而成,每年都会进行知识点的更新,但鉴于笔记是我们一字一句手动输入的,可能会存在缺点和不足,敬请各位学弟学妹的指正。祝每一位自考人自学成功,早日取证。 绪论  
5、;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三大工人运动:(1)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两次举行武装起义,明确提出了“建立共和国”的口号;(2) 1836年,在英国开始了 “人民宪章”运动;(3)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发动了起义,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口号 易出单选题二、马克思主义对
6、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注意把握要点,常以简答题方式出现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
7、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二、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重点也是难点,常以简答题方式出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 政治立场上。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
8、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再次,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3、马克中义的科学件和革命件都是以实践件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社会理想是全部理想的核心。第三节 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还是当做行动的指南,这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两种根本不同的态度。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它并不提供对一切问题 的现成答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从客
9、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二、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 注意掌握,易出单选题1、目的:(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4)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新增内容 ,考试重点 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己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我
10、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般了解(1)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3
11、)经济全球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 (4)世界新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5)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 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2、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3、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4、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5、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6、马克思主义在
12、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7、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件的统一。8、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9、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10、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11、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12、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13、我国今天所面临的最大的社会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
13、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1、世界的本质问题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此处知识点较多,要结合图表记忆区分,常以选择题出现哲学的基本问題: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 可知论(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 不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识的)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世界
14、存在状态(世界是如何存在的)辩证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运动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事物是彼此孤立的、静止不变的、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千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2、 在世界的本质问题上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一元论 唯物主义 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5、 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二元论 (代表:法国哲学家笛卡尔) &nbs
16、p; 此处知
17、识点易出选择题主要哲学流派及其观点 观点关键词代表人物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种或几种实物火,水,气赫拉克利特,王夫之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原子牛顿辩证唯物主义一切客观实在客观实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主观唯心主义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思想贝克莱,陆九渊,王守仁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黑格尔,朱熹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说明了世界的本质问题 常出简答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1)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
18、对二元论。(2) 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3) 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做出了科学的解释,指出世界的本质或者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二)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常考,常出简答题列宁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1、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2、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3、它指出
19、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牢记物质与运动、时空不可分,常出选择简答题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一方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另一方面,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形而上学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和唯心主义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运动与相对静止: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四)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1、时间与空间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物质
20、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物质的空间特性通常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体积、空间位置。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时间和空间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四维时空概念)。1、时间空间与物质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世界上既没有脱离时间和空间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二、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一)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类主体实践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客观性实践具有三
21、个基本特点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科学实验(二) 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很重要,理解有难度,常以简答题或者论述题出现1、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二重化,即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自在自然一方面是指人类产生以前的自然界,另一方面是指人类实践活动目前尚未触及的自然界。人化自然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的自然。自在自然不断转化为人化自然.实践的观点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旧唯物主义自然观区别开来。2、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旧唯物主义之所以仅仅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却陷入唯心主义,
22、主要就是由于它缺乏实践的观点,一方面,它 把人类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看成是纯粹客观的自在的东西;另一方面,它又把人的实 践活动看成是纯粹主观的东西。用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的发展去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也就是用物质的原因去说明社会历史,这才有了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旧唯物主义只看到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没有看到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不断从事实践活动.人只有不断从事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才能 生存和发展。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观点的基础。总之,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正是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超越了以往的全部
23、哲学,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2、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3、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联系的性质常以选择题出现、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一)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具有多样性。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二)世界的运动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
24、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易出简答题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二,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三)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主要表现 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对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5、。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 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范畴则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重点掌握,此处题型易失分,易出简答题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源泉就在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这是发展观的实质与核心。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主要
26、是教导人们学会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 第四,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二、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原理及意义,重要考点,以论述题出现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其基本内容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
27、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棑斥、相互对立的性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首先,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无论在任何条件下矛盾双方都会有斗争)。其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关系,要求我们在分析和处理矛盾时,必须在对
28、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唐。(2) 内因、外因及其关系非常重要,常以论述题出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同时,事物的外部条件对事物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作用。因此,必须正确认识事物的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关系。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第 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在一定条件下,外因对事物的发展甚至起
29、决定性作用。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非常重要,常以论述题出现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 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各不相同,都有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其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方面,普遍性存
30、在于特殊性之中,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了同类个别事物的共同的、 本质的东西,而没有包括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一般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具体。所以二者不能相互替代。(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4、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它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
31、:一种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另一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首先,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其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主要矛盾及其转化的原理,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新增内容,考试重点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牛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转化的客
32、观依据是,一方面人们美 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这一新的主要矛唐的形成和出现.是中围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和依据。(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双方的力量也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首先,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
33、互制约、 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另一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制约和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其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随着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又不忽略支流,都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具体表现。(二) 质量互变规律I
34、 此处知识点内容较抽象,请结合视频讲解理解性记忆1、质、量、度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和量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一方面,质是量的基础,规定着量的活动范围。另一方面,质总是一定量的质,量也制约着质。这种质和量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充分体现在“度”中。2、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 易出简答题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为在新质基础上的量变开拓道路。另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
35、性的部分质变。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 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否则会欲速则不达,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 (三) 否定之否定规律1 辩证的否定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主要内容是:第一,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 第二,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其一,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其二,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第三,辩证的否定是扬弃。2、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
36、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如果割裂了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对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举例:麦粒(肯定)=>植株(否定)=>麦粒(否定之否定)三、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主要有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
37、形式,本质和现象等。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联系。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是对立统一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的关系。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一)规律和自然规律规律就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一种本质的联系,即内在的、非表面现象的联系,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规律性与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
38、就一定重复出现。重复性是稳定性的表现。规律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客观性。第二,普遍性。自然规律是在自然界各个领域起作用的规律,是自然界中的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二)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 常以简答题出现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实现的。社会发展规律并不是存在于人们的自觉活动之外的某种神秘的东西,而是在人们的自觉活动中形成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1、在社会领域,人们的自觉活动虽然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但人们的自觉活动相 互作用、相互冲突,形成不以他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2、支配人们自觉活动的思想动机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
39、件决定的,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是有规律的。3、人们的自觉活动受着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二、意识及其能动作用(一)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常以简答题出现 1、意识的起源:首先,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包括如下三个阶段:第一,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二,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感觉的物质基础,是专门反映外界剌激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第三,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人脑)其次,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第一,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第二,劳动产生了语言,为意识的内容提供了物
40、质外壳。总之,社会性劳动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和物质外壳形成和完善的基础,是由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类意识的决定性力量。2、意识的本质: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第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主观性是指:首先,意识只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形成的主观映像,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其次,意识是通过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形式,以及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反映客观事物的。再次,个体意识之间是有差异性。最后,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客观世界,而且能够创造出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的事物的观念或形象。意识的客观性是指:首先,其内容来源于客观
41、事物。其次,意识形式都是反映着客观事物的。再次,产生个体差异的原因是客观的。最后,创造出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的事物的观念或形象,仍然来源于客观世界。意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如果抹煞意识的主观特征,把意识等同于物质或客观事物,把意识说成是人脑的分泌物,就是一种庸俗唯物主义观点。如果抹煞意识的客观性,把意识说成是主观自生的,就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第三,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从起源说,人类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创造的。(二)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创造性;3、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4、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这是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
42、的表现。由于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所以,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人的社会实践。 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错误的意识会导致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和破坏作用。(三) 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易以论述题出现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
43、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我们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第四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易出简答题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首先,实事求是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概括;其次,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再次,坚持实事求是,必须求真务实;最后,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首
44、先,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就是为了更好的做到实事求是;其次,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单选题: 1、思维和存在或竟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3、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4、笛卡尔是二元论的著名代表。他认为,物质实体是有广延性的、被动的、不能思想的。5、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我国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心
45、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6、黑格尔把“绝对精神”:朱熹提出“理在事先”,“理”乃是“天地万物之根”都是客观唯心主义;神学唯心主义也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7、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中国的“元气说”8、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还有四个明显的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9、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唯物主义 哲学的最高形态。1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11、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12、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
46、本区别。13、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4、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15、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6、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17、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8、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19、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范畴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2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47、宇宙的根本规律。2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2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23、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24、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的、革命的本质。25、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推动力量。26、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茱。27、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28、社会性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二章 &
48、nbsp;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重点掌握,常以简答题出现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一,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第二,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第三,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人们在实践中,不仅改造客观世界,而且也改造着自身的认识能力。3 实践是检验
49、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总之,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标准和最终目的,这些都是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具体表现。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1、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认识主体性质和特点:自然的物质基础、社会性、历史性、能动性(突出特点)。认识主体的结构:分为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诸层次。2、认识客体: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认识客体的性质:客观性、对象性。3、 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50、;实践关系;认识关系;相互作用。4、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真正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揭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 唯心主义认识论、不可知论 从根本上区别了开来. 而且也同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划清了界限。(1)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2)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3) 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注意掌握,易出简答题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对立统一关系。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