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联合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卖家):悟卿 文档编号:364883 上传时间:2020-03-1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2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锦州市联合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辽宁省锦州市联合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联合校2019-2020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常常被人叫做“礼乐文化”。所谓“礼乐文化”,也就是明确表明在这种以培养人格、造就文明社会为目的的文化中,礼乐起着核心的与基本的作用。其中,乐既是个人修身成德的途径,也是理想社会和政治的旨归。这与古人对“乐”的认识有关。虽然儒家一直讲圣人制礼作乐,实际上古人并不将乐视为纯粹人为主观的产物。乐之本,在天不在人。古人将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将五声对应于五行或四季,在现代人看来是牵强附会甚至是无稽之谈,却

2、未看到古人的良苦用心。音律是由人制定的,但却是“天之道也”。音乐与人的主观情感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更不是情感的产物。一方面,与乐相比,人的情感是主观相对的,因人因地因事而不同,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写到:“夫殊方异俗,歌哭不同。使错而用之,或闻哭而欢,或听歌而戚,然其哀乐之怀均也。今用均同之情而发万殊之声,斯非音声之无常哉?”另一方面,悲伤的音乐未必使听者悲伤,喜庆的音乐也未必使听者开心。乐如果本出于天,为何又是人的产物呢?这是现代人才会有的问题,现代人相信天人永隔;对于古人来说,天人有别,但天人相通:“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天道运行有一定的节律,史记律书中说:“律历,天所

3、以通五行八正之气,天所以成孰万物也。”天之节律即人之节律,此节律也是人事的最高规范,依它行事,天下太平,万物和谐,人心安泰,即为王道。所以乐论中曾提出这样的观点:“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合其体,得其性,则和;离其体,失其性,则乖。”因此,乐作为一种政治教化的体制,它的规范应该具有绝对普遍性,不能因人因事因地而异,因为这种规范性乃人类伦理生活的基本原理与范式,它绝不是主观任意的,而是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具有先天的绝对性。否则,它就不再是一种公共的体制而只是私人产物了。教化如果变为实现任何个人或人群的利益的工具,便不是教化,而是洗脑了。圣人不是根据自己的意见,而是承袭天道作乐。正如阮籍所说

4、:“昔者圣人之作乐也,将以顺天地之体,成万物之性也。”礼乐乃是“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而不是圣人出于一己之私的发明。但是,不管怎么说,乐之本质虽然是客观的,它的具体表现却是极为感性的,所以即便是嵇康,也从未否认乐对人情感的巨大作用,“声音和比,感人之最深者也”。但乐不是像大笑或哭泣那样的纯粹私人情感的宣泄;乐是通过感性的方式使人扬弃了自己狭隘的主观性而上升到存在和宇宙的普遍性,达到人生和世界的理想状态,使宇宙人生因此变得完美。(摘编自张汝伦论“乐”)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礼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着核心作用,对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B. 古人

5、把音乐与自然现象的一些要素分别对应起来,以体现他们对音乐本质的理解。C. 天的节律与人的节律彼此相通,它们共同构成人们从事各项活动时的最高规范。D. 在古代社会,乐可以提供普遍且相对稳定的基本规范,它承担了政治教化的功能。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第2段从两方面阐释了音乐与人的主观情感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乐本不在人。B. 文章第3段从对比入手,分析了古人和今人眼中不同的天人关系,论证乐本出于天。C. 文章第4段为了证明圣人承袭天道作乐看法,引用阮籍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D. 文章第5段补充论证了乐对人情感的作用,指出乐可以使人生变得完美,论证更严密。3. 根据原

6、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乐作为政治教化体制具有先天绝对性,因此圣人作乐时要将自己的意见与天道相融合。B. 礼乐文化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人心的安泰,统治者推行礼乐文化,就能达于王道。C. 乐具有客观性,人的情感是主观的,可见琵琶行中作者的感受与乐曲本身关系不大。D. 乐可以使人上升到存在和宇宙的普遍性,这对于个人修身成德和建成理想社会都很重要。【答案】1. C 2. B 3. 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

7、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同时要注意副词、代词等。遇到代词可将代词还原。本题C项,“它们共同构成人们从事各项活动时的最高规范”错误,如原文“天之节律即人之节律,此节律也是人事的最高规范”中“此”指代天的节律,即天的节律是人事的最高规范。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划记每段的中心论点,并明确论据以及论证方法、论据与论点的关系。一般考查论证方法,论据与观点是否一致。B项说法错误,原文“乐如果本出于天,为何又是人的产物呢”,对比分析古人和今人眼中不同的天人关系是为了说明乐“为何又是人的产物”。故选B。【3

8、题详解】本题考查信息筛选、整合、推断的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如副词、代词、关联词等;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选项的说法要看根据原文是否可以推断出。尤其对与过于绝对的说法,要看原文是否有这样的表述。A项“圣人作乐时要将自己的意见与天道相融合”错。原文是说“圣人不是根据自己的意见,而是承袭天道作乐”,注意“不是而是”这样的关联词;B项“统治者推行礼乐文化,就能达于王道”表述过于绝对;C项原文最后一段提出乐对人的

9、情感有巨大作用。所以“情感关系不大”错误。故选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全面二孩”政策效果持续显现,2017年二孩出生人数比2016年明显增加。这一现象令人欣喜。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现象是2017年一孩出生数量下降较多。人口问题是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人口问题也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广大育龄夫妇要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广大育龄夫妇要有全局意识,始终将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放在第一位。进入21世纪后,我国人口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均出现重要转折性变化,在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的用

10、时,诸多新问题和潜在风险形成的挑战已不容回避。目前,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在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全面二孩”落实之初,一些专家对此并不看好,认为在当前形势下,这项人口政策调整并不能扭转人口出生低速的趋势。之前,一些地区调查也显示,在已生有一个孩 子的家庭中,只有一小部分有生育二孩的意愿。两年来,“全面二孩”政策的实 施效果证明,专家的预期过于悲观了。高龄妈妈们带着对二孩的深深渴望,在顽强跨越生育极限的同时,也让“全面二孩”释放出应有的政策红利。但一孩出生数量下降较多,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信号。这表明在生育观念转变、生活压力加大、结婚年龄推迟等原因的综合作用下,我国的整体生

11、育意愿正在被进一步压低。这提醒有关部门,当前不但要继续坚持“全面二孩”政策,让生育率保持在合理水平,而且应尽快出台其他配套的福利政策,完善育龄妇女的劳动保障制度,让广大育龄夫妇首先“敢于”生下第一个孩子。(摘自北京青年报2018年1月22日)材料二:注:人口统计不包托香港、澳们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人口。(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因为涉及人口普查,部分年份有微调)(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2018年2月5日)材料三:近些年来,导致我国人口出生率低的原因,绝对不止计划生育政策而已。一方面,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国外的先例几乎无一例外地证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儿育女这

12、件事的意愿会日渐下降。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普遍有着“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观念,人们生儿育女的目的之一,就是为自己和家族提供经济上的保障和希望,而随着人们的生活日益富足起来,这种观念自然会日渐式微。 另一方面,现在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了,从出生到上学到就业结婚买房都得父母操心。而二孩的出生大多是已经功成名就的中年人,中年人有能力有意愿养育第二个孩子,但是高龄产妇的不断出现,不利于中国人口的优化,更不利于孩子的教育。(摘自中青在线2018年1月19日)材料四:人口变化趋势往往带有巨大惯性,甚至暗含自强化机制。世界各国已有经验中,一旦总和生育率降至1.5水平(即每个妇女生育1.5个孩子)以下

13、,扭转生育率下降趋势就会变得极为困难。但是中国的情况有其特殊性,因为中国的低生育率起码从其源头上起自一个强有力的外部因素计划生育。因此,这就使得此前关于人口问题的讨论中,存在大量事先很难被证伪的主观性假设(如一旦生育政策放松,中国有可能迎来大规模、集中性的补偿性生育高峰)。这种假设使得中国的人口政策在前瞻性、系统性、协调性等方面凸显不足。(摘自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1月29日)4. 下列关于导致我国人口出生率低迷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二孩政策”没有扭转人口出生低迷的趋势,人们生育二孩的意愿不大,女方年龄普遍偏大,育龄妇女占比不断下降。B. 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走低,一孩出生率

14、下降较多,生育观念发生转变,生活压力加大,结婚年龄推迟。C. 中国经济的长足进步,以生儿育女为自己和家庭提供物质保障的观念日渐淡泊,导致了当代中国人养儿防老观念的式微。D. 从孩子出生到教育、婚嫁、住房,现代社会抚养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导致事业还没有发展成熟的年轻人缺乏生育的勇气。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入21世纪之后,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不再是人口增长过快现象,而是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现象。B. “一孩”和“二孩”出生率的反差表明,“全面二孩”政策目前已取得初步效果,但我国生育率的低水平状况依然严峻。C. 进入21世纪之后,一孩出生率偏低,整体

15、出生人口逐年减少,说明“全面二孩”政策不足以解决我国当前出生率过低的问题。D. 一旦总体生育率降低到一定水平,要想扭转生育率下降趋势就会变得极为困难,但中国抑制生育率上升的计划生育政策一旦松绑,必然会迎来一次生育高峰。6. 怎样才能有效改变我国生育率偏低的局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4. A 5. B 6. 政府出台相关配套的福利政策,完善育龄妇女的生育、劳动保障制度;继续坚持实施“二孩政策”乃至进一步放宽生育政策,使生育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广大育龄夫妇要有全局观念,将国家民族繁荣富强放在第一位。【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

16、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关于导致我国人口出生率低迷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到文中圈出“导致我国人口出生率低迷的原因”的内容,再浏览选项,并与文本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A项,“二孩政策没有扭转人口出生低迷的趋势,人们生育二孩的意愿不大”错误,从材料一看出,“二孩政策没有扭转人口出生低迷的趋势”只是某些专家的悲观预期,材料一明确指出“两年来,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效果证明,专家的预期过于悲观了。高龄妈妈们带着对二孩的深深渴望”。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

17、”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错误,原文是“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文中说的是“重大课题”,选项变成“主要问题”。C项,“整体出生人口逐年减少”错误,从材料二的图表看出,出生人口并非逐年减少。D项,“必然会迎来一次生育高峰”错误,材料四中“存在大量主观性假设”和“这种假设使得凸显不足”等语句表明这是一种主观性假设。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

18、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带着题目要求回归文章,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答题区域,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本题要求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怎样才能有效改变我国生育率偏低的局面。通读文章,可以确定答题区域为材料一,仔细阅读材料一,可以从中筛选出“广大育龄夫妇要有全局意识,始终将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放在第一位”“当前不但要继续坚持全面二孩政策,让生育率保持在合理水平,而且应尽快出台其他配套的福利政策”“完善育龄妇女的劳动保障制度,让广大育龄夫妇首先敢于生下第一个孩子”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分条概括怎样才能有效改变我国生育率偏低的局面即可。【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

19、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

20、的文字,完成各题。鸟音衣向东“今天又不会有鸟了。”张宏英听到风沙踩着他的脊背“呜呜”地走过,心里空荡荡的。张宏英执勤的任务是打鸟。新兵连结束后,他被分到戈壁滩上的一个实验基地的警卫中队,中队长发给他一支枪,命令他看守眼前的废水池。中队长在向张宏英交代任务的时候,神色严肃地说:“你的主要任务是打鸟,凡是饮了废水的鸟,就要像对待敌人一样,一个也不放过!”其实,水池的废水看起来是那么清澈,在戈壁滩上汪出了一处风景。无风的时候,水面上波光粼粼,荡漾起一层又一层的诱惑。早晨天一放亮,张宏英就掮起枪巡逻,一直到天黑的时候才撤回。起初,张宏英绕着水池巡逻的时候,心里异常紧张,恨不得眼睛一眨不眨。他给自己定了

21、一条原则,只要从他视线飞过的鸟,一个也不放过,谁能断定它是否饮过废水呢?宁可错杀一千,决不漏过一个!他总是担心由于自己的疏忽,让饮过水的鸟儿飞走,把核污染带到戈壁滩外。他最怕看到天空中的飞翔物,心里祈祷说:“小鸟呀小鸟,你从我的眼前绕开吧,别走进我的枪口里,如果你不听我的劝告,就别怪我太无情了。”有时候,风沙把戈壁滩上的一簇干枯的红柳或是一片废纸吹上天空,在风沙中上下飞舞,由远而近地向废水池降落,张宏英就拉出了战斗的姿态,举枪跟踪瞄准飞行物。如此折腾了几次,却始终没有看到真正的鸟儿出现,他便有些灰心丧气。一天,中队长问他巡逻的情况,他竟有些委屈地说:“打鸟打鸟,连根鸟毛也没看到!”中队长并没有

22、理会张宏英的委屈,说:“永远没有一根鸟毛才好呢。”但是,张宏英却不这样想了,他开始盼望鸟儿出现,很想能在戈壁滩上听一听鸟儿的鸣叫。这个季节,在他的家乡,应该是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景象。没有鸟叫,张宏英就自己吹口哨学鸟叫,希望以此招引鸟来。但是,三个月过去了,他把嗓子都吹哑了,连个鸟的影子都没见到。他开始怀疑连人影都少见的戈壁滩上是否会有鸟儿光顾。今天沙暴刚刚过去,按说更不会有鸟儿存在。然而,就在张宏英灰心丧气的时候,一只鸟儿却突然间飞进了他的视线,竟让他怀疑自己看花了眼。他用力揉了揉眼睛,确信这个越来越清晰的黑点就是一只鸟儿。显然,这只鸟是尾随在沙暴身后赶来的,很疲倦的样子,因此在它发现池水后降

23、落的时候,几乎是任凭身体的重量向下坠落,一头栽倒在池水旁。张宏英兴奋的样子就不必说了,他冲着鸟儿小声说:“叫一声呀,你叫一声呀!”但是疲倦的鸟儿一声不吭,朝着池水一步一步地走去。就在这个时候,张宏英突然喊叫起来:“快走开,哟兮”张宏英一边奔跑,一边“哟兮、哟兮”地喊叫,试图轰开朝池水逼近的鸟儿。但是,鸟儿已经听不到他的叫喊了,它的眼前只有一池碧蓝的水,它盯住这个目标奋不顾身地走去。张宏英站住不动了,他发现鸟儿已经把嘴插进了水里,一起一伏尽情地饮着。鸟嘴是粉红色的,碧蓝的水在粉红色的鸟嘴的啜饮下,轻轻地颤动起来。他轻轻举起了枪,瞄准了鸟儿,却迟迟不扣动扳机。即使是废水也让鸟儿饮个痛快吧,他相信饮

24、水后的鸟儿一定会发出几声酣畅淋漓的鸣叫。他举着枪,满怀了希望,等待着。鸟儿终于满足地仰起头,四下张望了一眼,然后拖着笨重的身体起飞了,它饮的水,足够它飞出戈壁滩了,于是它有力地扇动翅膀,朝着它向往的山清水秀的地方飞去。它始终没有叫一声,它是积攒了所有的力气,用于飞越茫茫戈壁滩的搏击中。当鸟儿即将飞出张宏英的瞄准区域时,他扣动了扳机。中弹的鸟儿挣扎着滑翔,一会儿降落,一会儿滑起,几经折腾,开始坠落了。鸟儿明白自己飞不出茫茫戈壁滩了,就在它告别蓝天的瞬间,它拼尽了所有的力气,发出了两声悠扬的鸣叫,声音婉转清丽。张宏英清晰地看到鸟儿的两声呜叫,划出了两道优美的曲线,垂挂在戈壁滩碧蓝的天空中。7. 下

25、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运用补叙手法,将张宏英在戈壁滩上打鸟的缘由进行了说明,使小说的情节发展更加完整。B. 张宏英的任务虽是打鸟,但他最初却不希望鸟来。鸟来了之后他不愿扣动扳机,这体现了张宏英的善良。C. 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为打鸟,暗线则是张宏英对家乡的思念,正因此文章多次提到张宏英希望听到鸟音。D. 本文通过描写一人一鸟的对峙,人最终在无奈之下射杀了鸟,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坚守在戈壁滩的忠于职守的军人形象。8. 小说结尾有什么好处?请从艺术手法和内容两方面作简要说明。9. 矛盾冲突是小说的灵魂所在,请简要分析本文的主要矛盾冲突并赏析其作用。【答

26、案】7. C 8. 运用了通感的修辞,将鸟的鸣叫变成了两道优美的曲线,写出了两声鸣叫给张宏英带来的心理上的震撼。照应题目“鸟音”,两声鸣叫,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终结,也意味着另外一个生命因此而自责与愧疚,使小说的主题变得更加意味深长。 9. 矛盾冲突:主要是张宏英自己内心矛盾冲突。他的职责是打鸟,但又不希望鸟来送命;长时间没有鸟,他又开始学鸟鸣引鸟,而鸟真的到来之后他又不愿扣动扳机。一方面是职责所在,一方面是无辜的生命,主人公始终处于一种两难挣扎的冲突中。作用:有利于突出张宏英忠于职守而又尊重生命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小说的情节发展在其内心的冲突中有序展开,自然顺畅,曲折有致;使小说的主旨更

27、为深刻,当人们面对自身职责或其他更重要的目的时,总要于无奈中做出取舍,而这种取舍可能会让人背负一辈子的愧疚,这就是人类不得不面对的两难抉择。【解析】【7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C项考核文章的结构安排,BD项考核人物形象,其中C项,“暗线则是张宏英对家乡的思念,正因此文章多次提到张宏英希望听到鸟音”对原文理解错误,“希望听到鸟音”更多的是要完成他自己的使命,实现其工作的价值。【8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题干中该处分析的对象“艺术手法和内容”两方面,从艺术手法上看

28、,“晰地看到鸟儿的两声呜叫,划出了两道优美的曲线”是典型的“通感”的手法,化听觉为视觉,使鸟的声音可视,突出张宏英带来的心理上的震撼,结构上和标题“鸟鸣”照应;从内容的角度文章的结尾应该和主旨相关,两声鸣叫,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终结,也意味着另外一个生命因此而自责与愧疚,使小说的主题变得更加意味深长,升华文章的主旨。【9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要求探究的对象是文章的矛盾冲突和作用,首先根据文章的内容明确冲突的内容“他的职责和无辜的生命”之间的内心矛盾冲突。作用注意从情节、人物性格和主旨的角度分析,从情节看小说围绕冲突行为,矛盾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从人物的角度看张宏英一方面要坚守职责,

29、另一方面要尊重生命,再冲突使是人物的性格跟家丰满;从主旨的角度看,当人们面对自身职责或其他更重要的目的时,总要于无奈中做出取舍,而这种取舍可能会让人背负一辈子的愧疚,这就是人类不得不面对的两难抉择。点睛:小说中的探究题往往就文中的某个情节发表自己的看法,答题时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论证时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不要信马由缰。注意观点明确,论证理由充分。二、古诗文阅读(3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贺逢圣,字克繇,江夏人。与熊廷弼少同里闬,而不相能。为诸生,同受知于督学熊尚文。尚文并奇二生,曰:“熊生,干将、莫邪也;贺生,夏瑚、商琏也。”举于乡。家贫,就应城教谕。万历四十四

30、年,殿试第二人,授翰林编修。天启间,为洗马。当是时,廷弼已再起经略辽东矣。广宁之败,同乡官将揭白廷弼之冤,意逢圣且沮之。逢圣作色曰:“此乃国家大事,吾安敢小嫌介介,不以明!”即具草上之。湖广建魏忠贤生祠,忠贤闻上梁文出逢圣手,大喜,即日诣逢圣。逢圣曰:“误,借衔陋习耳。”忠贤怫然去。翌日削逢圣籍。庄烈帝即位,复官,连进秩。九年六月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加太子太保,改文渊阁。十一年致政。十四年再入阁。明年再致政。逢圣为人廉静,束修砥行。帝颇事操切,逢圣终无所匡言。其再与周延儒同召,帝待之不如延儒。及予告宴饯便殿赐金赐坐蟒感激大哭伏地不能起帝亦汍澜动容焉是时,湖广贼大扰。明年春,张献忠

31、连陷蕲、黄,逼江夏。有大冶人尹如翁,逢圣门生,走三百里,持一僧帽、一袈裟来贻逢圣。逢圣反其衣曰:“子第去,毋忧我。”如翁去。五月壬戌晦,贼陷武昌,执逢圣。叱曰:“我朝廷大臣,若曹敢无礼!”贼麾使去,遂投墩子湖死也。贼来自夏,去以秋云。大吏望湖而祭,有神梦于湖之人,“我守贺相殊苦,汝受而视之,有黑子在其左手,其征是。”觉而异之,俟于湖,赫然而尸出,验之果是,盖沉之百有七十日,面如生。以冬十一月壬子殓,大吏挥泪而葬之。(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五十二)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及予告宴饯便殿/赐金赐坐蟒/感激大哭/伏地不能起帝亦汍澜动容焉B. 及予告宴饯便殿赐金赐坐蟒感激

32、大哭伏地/不能起帝亦汍澜动容焉C. 及予告宴饯便殿/赐金赐坐蟒感激大哭伏地/不能起/帝亦汍澜动容焉/D. 及予告宴饯便殿赐金赐坐蟒感激大哭/伏地不能起帝亦汍澜动容焉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诸生”是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B.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依次称为状元、探花、榜眼。C. “致政”,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意同“致仕”或“致事”。古代官员一般在70岁时退休,有疾患则可提前退休。

33、D. “壬子”是干支纪日法。古人用干支依次、循环地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辰。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贺逢圣饱有文才。做生员时就受到督学熊尚文的赏识,殿试考中第二名,后来湖广建造的魏忠贤生祠的上梁文竞误传出自他手。B. 贺逢圣刚正不阿。广宁战役失败之后,他不计前嫌,起草奏章为熊廷弼鸣冤;权臣魏忠贤登门拜访,他据实言明,绝不趋炎附势。C. 贺逢圣清廉沉静。门生尹如翁远道送来衣帽,他坚决拒收,原物奉还;皇上虽然对待他和周延儒有厚薄之别,但他始终没有进言纠正。D. 贺逢圣临难不屈。在武

34、昌被贼寇逮捕,他毫不畏惧,义正词严,呵斥贼寇无礼,贼寇没有杀他,而驱使他离开,他毅然投墩子湖而死。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逢圣作色日:“此乃国家大事,吾安敢小嫌介介,不以明!”(2)觉而异之,俟于湖,赫然而尸出,验之果是,盖沉之百有七十日,面如生。【答案】10. C 11. B 12. C 13. (1)逢圣变了脸色说:“这是国家大事,我怎么敢对自己小的仇怨耿耿于怀,不把熊廷弼的冤枉辩明!”(2)醒来后觉得这个梦奇怪,就在湖边守候,尸体令人惊讶地出现了,察看尸体果然是这样,大概沉入水底一百七十天,面目和活着的时候一样。【解析】【10题详解】试题分析: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

35、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和谓语的确定。一般情况下,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须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11题详解】试题分析B: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依次称为状元、榜眼、探花。这是一道文化常识的考核的题目,去年在大纲卷中出现,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以后还会坚持。文言的选文是人物传记,那主要的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

36、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考点:理解常见古文常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12题详解】试题分析:C移花接木,贺逢圣没有进言匡正的应为“帝颇事操切”,而非“其再与周延儒同召,帝待之不如延儒”。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

37、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3题详解】试题分析:(1)作色,变了脸色,即生气。嫌,仇怨。省略句式:不以之明。明,辨明。(2)词类活用:异,意动用法,觉得奇怪。介宾短语后置句式,“俟于湖”在翻译时应调整为“于湖俟”俟,等。生,活的、活着的。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

38、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贺逢圣,字克繇,江夏人。从小与熊廷弼住在同一里巷,但是彼此不亲善。作生员的时候,一同被督学熊尚文赏识。熊尚文认为这两个生员都有突出的才能,说: “熊生,是干将、莫邪;贺

39、生,是夏瑚、商琏。”乡试中举。家境贫寒,就任应城教谕。万历四十四年,殿试考中第二名,授官翰林院编修。天启年间,任洗马。正当这个时候,熊廷弼已被再次起用任辽东经略了。广宁战役失败,同乡的官员准备为熊廷弼鸣冤,认为贺逢圣将会阻止这件事。贺逢圣变了脸色说:“这是国家大事,我怎么敢对自己小的仇怨耿耿于怀,不把熊廷弼的冤枉辩明!”立即起草奏疏呈献朝廷。湖广建造魏忠贤的生祠,魏忠贤听说上梁文出于贺逢圣之手,非常高兴,当日就去拜访贺逢圣。贺逢圣说:“错了,这不过是利用别人的声誉、地位的陋习罢了。”魏忠贤不高兴地离开了。第二天就除去了贺逢圣的官籍。庄烈帝即位,贺逢圣恢复了官职,接连晋升官阶。九年六月以礼部尚书

40、的身份兼任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辅佐国政,加太子太保的官衔,改任文渊阁大学士。十一年辞官。十四年再次入阁。第二年再次辞官。贺逢圣为人清廉沉静,约束自己磨练德行。皇上办事过于急躁严刻,贺逢圣始终没有进言匡正。他再次与周延儒同时被征召,帝上对待他不如周延儒。等到他休假回家(予告:汉朝制定的官吏休假制度。官吏休假称“告”,二千石以上官吏经考课居最,法令可带职休假,则称予告。予告不得归家,但居官不视事。)皇上在便殿设宴为他饯行,赏赐金银、绣着蟒的椅垫。贺逢圣感动得大哭,伏在地上不能起身,皇上也为此流泪动容。这时,湖广贼寇大肆侵扰。第二年春天,张献忠接连攻陷蕲、黄,逼近江夏。有大冶人尹如翁,是贺逢圣的门生

41、,跑了三百里,拿了一顶僧帽、一袭袈裟来送给贺逢圣。贺逢圣把衣帽还给他说:“你只管离开吧,别担心我。”如翁于是离开。五月壬戌为月末,贼寇攻陷武昌,逮捕贺逢圣。贺逢圣呵斥说:“我是朝廷大臣,你们胆敢无礼!”贼寇驱使他离开,贺逢圣于是投墩子湖而死。贼寇从夏天来,到秋天去。地方长官对着湖水祭祀贺逢圣,有神托梦给湖边的人,“我守护贺逢圣宰相很辛苦,你把他接过去守护,他的左手有黑子,他的特征就是这个。”醒来后觉得这个梦奇怪,就在湖边守候,尸体令人惊讶地出现了,察看尸体果然这样,大概沉入水底一百七十天,面目和活着的时候一样。在冬天十一月壬子装殓,地方长官挥泪把他埋葬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4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初到黄州苏轼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注释】员外置:指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此时授检校水部员外郎。水曹郎:水部员外郎。梁代的何逊、唐代的张籍、宋代的孟宾子皆以诗名,且都曾任水部郎,压酒囊: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这里说,检校官的“折支”,多用官府中酿酒用剩的酒袋来抵数,作者曾自注:“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14.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开篇两句,用语简洁,诗人借“自笑”“为口忙”“转荒唐”之语,以自嘲的口吻回顾了自己的人生道路。B

43、. 三四两句宕开一笔,描绘初到黄州,风尘仆仆之中,见江波而思鱼美,望修竹而羡笋香,伤感之情,溢于言表。C. 最后两句反话正说,如绵里藏针,平和中见锋颖,谈笑诙谐之际,表明诗人贬官到此,将会破费朝廷许多抵作俸禄的“压酒囊”,体现出一种幽默之感。D. 诗歌语言平实清浅,但内涵丰富,写出了诗人复杂微妙的感情,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表达技巧。15. 本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答案】14. B 15. 难言的伤感。开篇两句诗人回顾人生道路,“荒唐”二字看似轻松,实则自伤。初到的喜悦。诗人初到黄州,看长江而思鱼美,望好竹而羡笋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包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苦中作乐,乐观旷达。尾联既

44、有自嘲,也有对朝廷权势者的嘲笑,刻画了诗人被贬黄州时复杂矛盾的心绪,深刻地表明诗人无论遭受多大打击和迫害,决不向命运低头,更不为此摇尾乞怜,始终保持旷达的情怀,在逆境中寻求生活的乐趣。【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B项,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伤感之情”错,应是喜悦之情,是描述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憧憬。故本题选B项。【15题详解】试题分析:

45、题干是“本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概括作品内容,分析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需要结合诗歌内容和诗后注释进行分析,重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首先要读懂全诗,关注注释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元丰二年底,苏轼得脱“乌台诗案”之狱,被贬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并于次年抵达黄州。这首诗,从题目看,可知是苏轼初到之时所作,它表现了诗人面对即将到来的严峻生活,内心复杂微妙的感情。开篇二句,诗人以自嘲的口吻回顾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初就科举,便以其惊人才华一直为朝廷重臣所注目,被视为宰相之器。然而,二十余年后,不但

46、没有“功成名遂”,反而蹉跌至此,无怪诗人自笑老来荒唐。其实他这时才四十六岁,正是壮盛之年。“荒唐”二字,看来轻松诙谐,却内含多少难言的自伤之情。颔联描绘初到所见。黄州三面临江,著名的武昌鱼便产于附近;大江两岸青山连绵,秀色可人,素来以产竹著称。苏轼于初到之际,风尘仆仆之中,见江波而思鱼美,望修竹而羡笋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其中“知”、“觉”二字,以想象之词入实见之景,描写对即将到来的生活的憧憬,紧扣初到题意。颈联的出句是承接前面两联并更由此转下:既然自己平生一无所成,而黄州鱼美笋香,身为窜逐之人,在此作一名闲官。苏轼借用古今诗人自喻,自我宽慰,不无牢骚。“不妨”、“例作”二字,牢骚之中兼带诙

47、谐与放达,很能体现苏轼的个性。末联则是反话正说,谈笑诙谐,表面是自惭尸位素餐,实际上是说贬官到此,今后将会破费朝廷许多抵作俸禄的“压酒囊”,勾勒出一种风趣而带讽刺性的喜剧气氛。这既是诗人苦中作乐的自嘲,也是对朝廷权势者的嘲笑。却又以超旷的胸襟对待自己的遭遇,在自然中发现美,在逆境中寻求生活的乐趣,表现了诗人一贯的豁达、乐观。这首诗深刻地刻画出苏轼初到黄州时的复杂矛盾的心绪,体现出苏轼乐观超旷的人生态度在逆境中寻求生活的乐趣,使生命永远充满活力和笑声。综上,本题从看似轻松,实则自伤、初到的喜悦、苦中作乐,乐观旷达等角度回答,再结合诗句分析即可。【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从题材入手。同一

48、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寂有关。(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将进酒中直接表现对人生易老、光阴易逝感慨的诗句是“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考试试卷 >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辽宁省锦州市联合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为本站会员(悟卿)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