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部分传播者心理第二章传播者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含义和结构 传播者自我认知和评价的来源 传播者提升自尊水平的方法 传播者自我调节的建议本章要点第一节第一节自我意识是什么自我意识是什么目录第二节第二节传播者的自我认识传播者的自我认识第三节第三节传播者的自我体验传播者的自我体验第四节第四节传播者的自我调节传播者的自我调节第一节自我意识是什么自我意识 所谓“自我”(self),是指个体意识中关于自己的基本特征的一个总的观念、个体意识中关于自己的基本特征的一个总的观念、图式或框架。图式或框架。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存在的全部认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这是一种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的身心状况,以
2、及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身材、外貌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一、“约哈里之窗”传播心理学有关自我意识的研究最著名的理论莫过于“约哈里之窗”(Johari Window)。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者约瑟夫卢夫特和哈里英汉姆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两位学者的名字各取一部分即成为“约哈里之窗”名称的来源。一、“约哈里之窗”根据这个理论,人的内心世界被分为四个区域,每个区域都代表了某个不同的自我:开放区开放区(openopen)、盲目区()、盲目区(blindblind)、隐秘区()、隐秘区(hiddenhidden)、未
3、知区()、未知区(unknownunknown)。开放区域的自我:代表所有关于自己的信息,包括行为、态度、感受、愿望、动机和想法等。这些信息是自己对外公开、其他人都知道的。至于开放的程度,取决于我们所处的环境及交流对象。例如,面对那些让我们感到安全和舒适的人,我们更愿意透露自己的信息,而在有些人面前我们可能更喜欢封闭自己。盲目区域的自我:代表他人了解而自己却没有意识到(或不了解)的有关自我的信息,包括一些下意识的口头禅、自我防御方式或者受压抑的经历等等。隐秘区域的自我:代表自己向他人隐瞒的信息。无论是否与传播内容有关,这些信息都是自己在任何沟通过程中都不想透露的。隐秘区的自我有两个极端过度暴露
4、和完全隐藏。过度暴露者什么都说,比如婚姻、财务状况等个人隐私信息;完全隐藏者则什么都不说,他们只谈别人,不谈自己。未知区域的自我:包括所有别人和自己都不知道的有关自我的信息。这部分信息有时可以通过一些特殊技术获得,比如心理投射测试或者梦境分析。一、“约哈里之窗”“约哈里之窗”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这个关于自我的模型是一个内部可以互动的整体。在模型总体大小不变的情况下,各个部分的大小可以变化,并且此消彼长。如果一个区域变小了,那么其他一个或几个区域就会变大;如果一个区域变大了,那么其他一个或几个区域就会变小。例如,如果你披露了自己的一个秘密,扩大了“开放区域的自我”,这就意味着“隐秘区域的自我”
5、会缩小;而且,因为你主动披露了自己的信息,“盲目区域的自我”也会相应变小。这个模型强调自我的各个部分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我们可以通过内、外部的努力来改变“约哈里之窗”四个区域的分布。“约哈里之窗”同时是一个阐释自我和他人相互沟通的模型,因此也被称为“自我意识的发现自我意识的发现 反馈模型反馈模型”,用来理解自我和他人传播关系的动态变化。在人际传播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模型妥善处理自己和他人之间可能出现的冲突。一、“约哈里之窗”在人际沟通中,开放区域是两个人公开的想让对方知道的部分,这部分由于具有开放性和一致性,没有必要去互相防备,所以沟通时几乎不会产生冲突。隐秘区域是两个人
6、都有自己了解但不准备让别人知道的部分。你如果进入对方的隐秘区域,就有产生冲突的可能。不过,由于这部分是自己了解的,一般冲突均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盲目区域是自己不了解但别人了解的部分,在这部分你可能无意中触怒了别人,但由于他人了解你,可能会告诉你,不过又会担心伤害到你的感情,这也会存在一种潜在的冲突。人际沟通中最危险的部分就是未知区域的自我,即自己不了解、他人也不了解的部分,这部分极易引起冲突。为了妥善处理人际传播时可能出现的冲突,在理想情况下,我们自己应该尽可能多地了解自己,同时将大部分的自我暴露在他人面前,这样便可以形成更大的开放区域。在这个区域里,冲突是极其轻微的(当然,我们也应该适当保留
7、部分自我信息,但这部分可以尝试进行最小化)。当然,人不可能完全认识自我,有些自己没有认识的自我会被对方指出,处于盲目区域中的自我信息应该在沟通双方的努力下向开放区域转移,以减少冲突。还有些自己没有认识到的自我也没有被对方指出的信息来自未知区域,这是冲突的最大来源,应该逐渐向盲目区域转移,争取被对方认识到,或者直接被自己发现后继续向开放区域转移。二、自我意识的组成 从意识活动的形式来看,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形式、情绪形式和意志形式。认知形式、情绪形式和意志形式。属于认知形式的有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概念、自我印象、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统称“自我认识”。属于情绪形式的有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信
8、、自恃、自卑、自傲、责任感、优越感等,统称为“自我体验”,以体验的形式表现出个人对自己是否悦纳的情绪。属于意志形式的有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卫等,可以统称为“自我控制”,也称“自我调节”。自我意识的这三种形式联系在一起,共同形成个体对自己自觉的观念系统。这三个方面整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传播者完整的自我意识。第二节传播者的自我认识传播者的自我认识 传播者的自我认识属于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和控制的心理基础。自我认识主要解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自我认知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例如自我概念;自我评价是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对
9、自己做出的某种判断,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的评估,它最能代表传播者自我认识的水平。在客观的自我认知基础上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于传播者的心理健康、行为表现及协调个人在社会群体中的人际关系都具有重要作用。如果传播者在传播活动中把自己看得低人一等,缺乏价值,那么他就会产生自卑感,做事缺乏胜任的信心,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严重影响传播工作的开展;相反,如果传播者只看到自己的长处,他就会产生盲目乐观的情绪,自我欣赏,自以为是,结果往往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难以与人合作,或被他人拒绝、被群体孤立。可见,对自我的客观认知和评价,对传播者个性和事业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进行客观的自我认知并在这
10、一基础上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社会比较你对自己与他人的比较;第二,他人印象他人形成并展示出来的有关你的形象;第三,自我评价你解读和评价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方式;第四,文化习得文化规范中包含的价值观和信念。一、社会比较 社会比较理论认为,自我认知的过程是一个社会比较的过程,是个体通过对自己的价值和他人的能力及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在缺乏客观的、非社会标准的情况下,人们会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评估自己。当我们怀疑自己的能力,反躬自问“我在某方面的能力到底如何”时,会很自然地想到和别人进行比较,以判定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和形象。个体生活在社会群体中,
11、要想与他人和睦相处,适应周围环境,完成社会化,就必须十分清楚周围的社会环境,知道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产生的社会作用。如果个体对周围的社会环境不了解,就会无所适从,会感到紧张不安,甚至产生焦虑。一、社会比较【延伸阅读延伸阅读】如何在比较中认识自我如何在比较中认识自我 在一项实验中,请大学生做被试,让他们和另外一些竞争对手一起讨论参加工作的问题。在讨论前,大学生被试都接受自尊测定。之后,有一半被试看到的是衣冠不整、仪表一般的竞争对手,另一半被试所接触的是仪表端庄、谈吐文雅之士。讨论后,实验者又对大学生做自尊测验。结果显示,接触到仪表比自己好的竞争者的被试自信心明显降低;而看到仪表不如自己的竞争对
12、手的被试,他们的自信心却大大地提高了。思考:如何在比较中认识自我?比较的对象(一个群体?一类人?你自己?某个人?)比较的方式(以己之长比人之短,还是以己之短比人之长?和自己的过去或将来比?)比较的方面(某项活动?某方面能力?某科学业?)比较的结果(力争上游?谦虚向学?甘拜下风?嫉妒?自卑?优越感?)二、他人印象 我们因看不见自己的面孔,于是常常借助于镜子。同样,我们不易评价自己的品质,就得依靠别人对我们的态度和反应。根据库利(根据库利(C.H.CooleyC.H.Cooley)“镜中我镜中我”(looking-glass self)(looking-glass self)的概念,当的概念,当你
13、想要了解自己的某些特点时,可以通过他人对待、回应你的方式去了解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你想要了解自己的某些特点时,可以通过他人对待、回应你的方式去了解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我们借自己的外显行为将自己介绍给别人,而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又影响着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因此,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围人对自己如何评价。人们尤其看重那些生活中特别重要的人对自己的印象。例如,作为小孩,你会特别看重父母对自己的印象,其次是老师、同伴的评价;成年之后,你可能更看重朋友、爱人、上司对自己的印象。如果这些重要他人都高度评价你,那么从他们的行为中就可以看出他们对你的积极印象;反之,如果他们对你的评价不高,那么
14、你就会看到消极的印象。我们以这些重要他人形成的关于我们的印象为基础,来建立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当然,他人的评价并非都准确,正如镜子因凹凸不平会歪曲人的形象一样。倘若我们能和较多的人交往,注意倾听多人的意见或反映,善于从周围的不同种类他人的一系列评价中概括出一些较稳定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基础,将大大有助于提高自我认知的客观性。三、自我评价 传播者在进行自我认识时,还同时受到自身的信念体系的影响。我们常常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解读和评价,这些解读和评价有助于形成自我认识。例如,假设你认为有偿新闻不对,但如果在报道中你收受了好处费,那么你会用内化了的信念来评价这种行为,然后会对自己的这种行为做出消极反应
15、。当你的行为和信念相矛盾时,内心可能产生罪恶感;相反,如果你在采访过程中帮助某些弱势人群争取到了他们应得的利益,你可能会积极评价这种行为,这种行为会让你感到满意和高兴,从而对自我形象形成积极的认识。自我评价有两种方式:通过与自己的比较评价自己,通过内省评价自己。通过与自己的比较评价自己,通过内省评价自己。三、自我评价 与自己的比较包括两方面:一是将目前的自我与过去或将来的自我做比较,二是将自己的期一是将目前的自我与过去或将来的自我做比较,二是将自己的期望与实际获得的成就相比较。望与实际获得的成就相比较。这两方面都是形成客观、正确的自我认识与评价不可缺少的。个体的自尊、自信主要取决于个体的内在状
16、态与自我期望等主观因素,这些因素决定着个体对自己的感情、态度的判断和评估。我们往往依据自己在特定活动中的成败对自己的学识、素养和才能做出判断。例如,有的同学期望获得第一名,而以屈居第二为奇耻大辱;有的同学却为成绩及格而兴高采烈。我们不仅依据他人的态度来观察、认识自己,还会通过内省来认识和评价自己。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个体关于自己在情绪、感受、信念方面的信息主要来源于知觉自己的内个体关于自己在情绪、感受、信念方面的信息主要来源于知觉自己的内心状态。心状态。我们需要持续“内省”,把自己正在进行的心理活动作为自己注意的对象,对自己已有的心理经验有所认识。内省常用的一种方式是记日记。记日记不仅是
17、自我暴露、自我交流的手段,还是自我分析、自我认识、自我反省的手段。三、自我评价 “二十问法”是帮助你认识自己的一种方法,可以分两步进行。第一步,问你自己10次或20次:你是谁?请你把头脑里浮现出来的答案一一记录下来。例如,我是(姓名),我是学校的学生等。由于这是自我分析材料,可以不给别人看,所以想到什么就回答什么,不要有任何顾虑。回答每次提问的时间为20秒,如果写不出,可以略去,继续往下写,例如:我是_、我是_、我是_ 第二步,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分析。分析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答案的数量和质量。即一共写出了几个答案,答案中以哪些方面的内容为多。如果能写出9-10个答案,大体上可以认为对认
18、识自我没有特别的障碍。如果只能写出7个或更少的答案,则认为有可能过分压抑自己。回答时,会以感到无聊、害羞、时间不够等为借口,不能回答更多的问题。【延伸阅读延伸阅读】通过通过“二十问法二十问法”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三、自我评价 (2)回答内容的具体情况。其中有三种情况:符合客观情况的,如“我是大学生”“我是高个子”等;主观解释的情况,如“我是老实人”“我胆小”等;中性的情况,即谁都不能做出判断的情况。如果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都有,可以认为自我认识能取得平衡;如果倾向于主观或客观,则不能取得平衡。在主观评价中,最好是既说到自己好的方面(令人满意的特征),也说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令人不满意的特征)。如果只说
19、到好的,则会使人觉得是自满;如果只做不好的评价,又令人感到没有信心。(3)回答的内容是否涉及自己的未来。哪怕只有一个答案涉及未来,如“我是未来的记者”,也说明自己有愿景和理想,在现实生活中充满生机;如果没有一个答案涉及未来,则可能说明自己对未来考虑不多。此外,我们还可借助一些科学的量表或测验来了解和评价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然后综合起来,形成对自我的全面认识。目前中国常用的人格测试量表有卡特尔16PF人格测试、九型人格或大五人格测试等.【延伸阅读延伸阅读】通过通过“二十问法二十问法”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四、文化习得 我们在接受家庭和学校教育、接触大众传媒信息的过程中,逐渐会形成一整套有关工作、
20、家庭、生活的信仰、价值观和态度,以及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这些观念及规范作用于我们的意识,我们通过它们来进行自我评估。例如,关于什么是成功、如何去获得成功,在特定文化中都有相应的定义。如果获得了文化中定义的成功,将会有助于人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而没有达到文化中定义的成功,则可能令人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第三节传播者的自我体验一、自我体验的含义 自我体验是个体对自己怀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即主我对客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它反映了主自我体验是个体对自己怀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即主我对客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它反映了主我的需要与客我的现实之间的关系。我的需要与客我的现实之间的关系。客我满足了主我的要求,就会产生积极
21、肯定的自我体验,如自我满足;反之,客我没有满足主我的要求,则会产生消极否定的自我体验,如自我责备。客我能否满足主我的要求,往往与个体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个体对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自我体验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自尊心与自信心、成功感与失败感、自豪感与羞耻感等。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核心内容。自尊心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评价与体验。自信心是基于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自信心与自尊心都是和自我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尊心是一种内驱力,激励着个体尽可能地获得别人的尊重,尽可能地维护自己的荣誉和社会地位。自信心是对自己智能与精力的坚信,使
22、个体迎难而上,走向成功。但是,如果自尊心和自信心把握不当,就会产生脱离群体、追求虚荣的个人英雄主义,或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自卑、自贬,一蹶不振。二、改善传播者的自我体验提升自尊 完善自我体验对传播者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强化、提升传播者的自我体 验,可以使他们在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用一种更有价值感的心态去面对传播活 动,并在其中将自身的能力和心理资源发挥到最优程度。既然自尊心是个体自我体验的核心,那么,下面将重点探讨如何提升传播者的自尊,增强其自我意识,为促进个人成长提供一些建议。三、取消自我否定的观念 通常,有一些自我否定的想法会阻碍人达成目标,比如以下几种:你坚信自己必须完美。
23、这会使你带着一些很高的、不现实的目标去做事,无论在工作、学习还是家庭生活中,任何不完美的事都会让你无法接受。你认为自己必须坚强,而伤感、怜悯、孤独等脆弱的情绪都是错误的。你认为自己必须让他人快乐,认为自己的价值建立在他人对你的评价之上。你认为必须加快进度。这使你强迫自己做事情时加快速度,总想在单位时间里比常人做更多的事情。你认为自己必须比他人承担更多责任。这些想法确立了不现实的高标准,因此几乎注定失败。其结果是,你会因此形成消极的自我形象,并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所以,应当用一些更富有建设性的想法取代这些自我否定的想法。比如,你可以说:“我在许多事情上成功了,但我不必事事成功。”“虽然被所有人喜
24、爱很不错,但这并不是我快乐的必要条件。”四、与乐观者交往 有心理学者指出了乐观和悲观的人之间的明显区别。悲观的人喜欢指责所有事,而乐观的人更为积极,更有建设性。最重要的是,乐观的人会常常鼓励我们,让我们自我感觉更好。为了提高自尊,我们可以与乐观豁达的人相处,远离那些使我们感到悲观和消极的人。有研究表明,同情自己的文化族群有利于建立自尊。例如,对性别、性取向所属族群的认同和建立在其基础上的同情会使个体的自尊水平提升。五、追求成功经历 有些人经常选择一些注定会失败的事情,好像在自找失败。我们应该避免这些情况,去选择那些容易成功的事情。因为任何一个成功经历都有助于提高自尊,每一次成功也会让下一次成功
25、来得更容易。如果事情失败了,我们也不要将这种失败泛化,把自己定义为“失败者”。我们要意识到,任何人都会经历失败,但失败不是你内在的一部分,更不必等同于你本人。六、积极看待过往 对待过去,有些人会过分在意和夸大其中的失败,比如失之交臂的良机、人际关系中的失误等;但有些人却不那么看重失败。如果你的目的是寻找造成失败的原因,改正这些错误,那么关注失败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如果你只是集中在失败的事实本身,而没有任何改善的打算,那将只会让自己深陷痛苦,既无助于事实的改变,也会抑制自尊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可以将关注面转向积极正向的经历,不断提醒自己有意识地去回忆过往的因此,我们可以将关注面转向积极正向的经
26、历,不断提醒自己有意识地去回忆过往的成功经历,想想自己为什么会成功。当你在回忆这些成功经历的时候,试着将重点放在自成功经历,想想自己为什么会成功。当你在回忆这些成功经历的时候,试着将重点放在自己的品质上面,多想想是哪些品质促成了自己的成功。己的品质上面,多想想是哪些品质促成了自己的成功。这样,把成功的原因归结为稳定的内在品质,有助于提升自信,提高自尊水平。关于这一点,我们在第三章有关“归因”的 部分还将详细述及。七、寻求肯定 寻求肯定是指我们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和他人对自己的积极反馈上面,包括寻求自我肯定和寻求他人肯定。自我肯定是一种对于自己的积极陈述,是对自己好的和积极的方面的评价。要
27、想提高自尊水平,我们可以经常提醒自己那些被别人肯定的方面,如某些优秀品质、善行、力量和美德,和朋友、家人之间的良好关系等。一个检查自我肯定的有效方法是使用含有“我是”“我能”“我将”这些词语的句子。“我是”这类句型可帮助你将注意力集中在你怎么看待自己身上,例如“我是值得信赖的人”“我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我是一个好的倾听者”。“我能”这类句型可帮助你将注意力集中在你的能力上面,例如“我能和自己和平相处”“我能学习去改变自己”“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我将”这类句型可帮助你将注意力集中在你想要达到并可以达到的有用而适当的目标上面,例如“我将努力改善拖延症”“我将承担自己能承担的责任”“我将
28、试着给予更多的支持”。以上建议的意义在于,你和自己的沟通方式会影响你对自己的看法。如果你肯定自己,那么你的内在力量将会得到强化;如果你否定自己,就会削弱自尊水平。他人肯定是来自别人的积极反馈。我们可以有意识地与能给自己肯定评价的人交往,这样会得到更多他人的积极反馈和肯定,通过这些回应,我们调整对自己的认知,逐渐形成较高的自尊水平。第四节传播者的自我调节自我调节 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自我调节是要解决“如何有效地调控自己”“如何改变现状,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完善的人”之类的问题。自我调节主要表现为传播自我调节主要表现为传播者个体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
29、、自我控制等。者个体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检查是传播者在头脑中将自己的活动结果与活动目的加以比较、对照的过程;自我监督是传播者以其良心或内在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言行实行监督的过程;自我控制是传播者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的掌握。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中直接作用于个体行为的环节,它是一个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自我调节的实现是自我意识的能动性的表现。一、坚定自我调节、自我改善的决心 在进行自我调节之前,非常关键的准备是下定决心促进自我成长。坚定信念并非只是口头许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真正付出努力进行改变是艰难的。口头下的决心要在实际行为上实现,
30、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意志力,有时即便无法立即看到努力后的效果,也要告诉自己坚持下去。自我之所以很难改变,原因在于:其一,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它不会突然降临,也不会一夜之间改变。我们必须乐于付出持续不懈的努力。此外,还必须意识到从一开始就可能遭遇挫折,但我们不能因此动摇决心。其二,自我常常抗拒变化。有研究表明,人们其实不愿意放弃自己消极的一面,就像愿意保持良好的自我形象一样,因为惯性让我们感到舒适。改变是一个过程,而自我抗拒改变,因此坚定和持续的意志力就非常重要。相比追求一个颠覆性的大变化而言,努力争取连续不断的小进步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二、学习自我调节的知识 调节自我仅依靠决心和意志力还远远
31、不够,还需要学习有关如何进行自我调节的知识。首先,你要理解自我概念是如何形成的。首先,你要理解自我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在本章第一节中已经提到,来自重要他人、社会比较和文化中的价值观均可能影响我们自我概念的形成。你可能不愿接受别人反馈给你的所有观念和价值标准,但你有权利也有道德义务去接受那些你认为有价值的观点。其次,你需要知道自我调节、自我改善如何实施。其次,你需要知道自我调节、自我改善如何实施。有关自我调节的目标如果含糊不清,那么将无法实现,因为它们没有指明如何调节的具体方法。例如,“我想在人物采访中表现得更好”就是一个不清晰的目标。在了解自己的人格中有哪些特质是人物访谈中的优势特质之前,你无法
32、为实现这个模糊目标而做出实质努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你需要理解自身在人际交流中的优缺点,以及采访中必备的访谈技巧。二、学习自我调节的知识 最后,自我调节还需要设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最后,自我调节还需要设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如果你腼腆内向,希望在采访中放开一些,那么试着和采访对象多进行目光交流、尽量争取采访机会锻炼自己是合理的;相反,努力与每一位采访对象相谈甚欢就是一个不合理的目标。合理的目标建立在合理的合理的目标建立在合理的标准之上,对自己的不满通常来源于不切实际的期望。标准之上,对自己的不满通常来源于不切实际的期望。在强调完美的中国传统教育中,人们很容易让自我陷入不现实的高期望,从而容易有期望落
33、空的自我挫败感。如果你的目标是在各种情况下都成为完美的传播者,那么只会把自己引向失败。应确立一系列现实的小目标,比如你可以先专注于提高某一项传播技能。当你对自己在这项技能方面的表现满意后,便可以继续另一项。总而言之,确定符合实际的自我调节目标,选择合适的调节标准,是有关自我调节的重要知识。三、承认自我调节处在动态过程之中 我们知道自我的一个特性就是处于不断的变化和不断调整之中,因此,不要轻易对自我下总结性定论,尤其是静止、僵化的结论。应承认自我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我们需要接受现在的自我。不论它令人愉悦还是沮丧,我们都需要无条件接纳它,因为它就是你,你就是这样。接受自己是正视自我价值的开始,也
34、是提升自我的起点。接受自己是正视自我价值的开始,也是提升自我的起点。你不必喜欢自我中的所有方面,但重要的是把现状作为改善的基础,现在的自我是我们生活中所有关系互动和社会比较的结果。我们不能改变自己的过去,但未来却不会永远如此。只有意识到并且接受了你是谁,才能继续进步。接受自我是一个意识到自己在变化的过程。因为你在进步中,所以才会不断变化和成长。不要让自我被僵化的思路所限制,只要设定的目标符合实际,你就会有改变。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然后努力实现你所希望的变化。我们不会被锁定在现在的状态中,更不必对自我陷入绝望,我们总会处在不断的调整当中。四、创造改善自我的有利环境 当然,对我们的自我概念产生影响
35、的并不只是他人,我们也会与自己交流,因此我们关于自身的信息也影响着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一种最能削弱自我力量的暗示是自我否定式断言,即“我不行”“我学不会”“我不可能有改变”。这类自我贬低式的暗示会损害我们改变和成长的动机与信心,而我们自我否定的感觉大部分是由这些自我否定式断言造成的。事实上,我们可能比其他人更能伤害自己的自我认识,因为我们自己才是最能意识到自身的弱点和恐惧的人。所以,我们也可以肯定自己的价值,鼓励自我成长,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来建立动力和信心,我们也可以肯定自己的价值,鼓励自我成长,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来建立动力和信心,打断和改变来自自己或他人的否定信息。打断和改变来自自己或他人的否定信
36、息。例如,当你听到自己说“我做不到”,或者别人说“你无法改变”时,可以用自我暗示来打断这些不利于自我改变的企图,在心里对自己大声说:“我能做到!我可以改变!”采用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抵制关于自我的破坏性传播。当然,提升自我不单是通过不加批判的、积极的交流而完成的,我们不可能只通过不断听取表扬就获得成长与提高,尤其当有些表扬并不符合实际时。真正有助于自我成长的批评应该是建设性的批评,这样的批评能鼓励我们实现更好的自我。思考题 如何利用“约哈里之窗”理论来理解传播活动中的沟通过程?传播者客观的自我认知和评价来源于哪些方面?传播者如何提升自我的自尊水平?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怎样进行自我调节来实现个人成长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