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桃花源记一、活动导引一、活动导引1.背诵一、二段2.复习提问,温故知新二、诵读、交流活动1.请同学们自读第三、四段,借助注释,小组合作进行翻译。活动要求:明确实词含义,落实虚词用法。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桃花源中的人)看到渔人,竟十分吃惊,问他从哪里来,(渔人)仔细地回答了他。还家,设酒杀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他们)便邀请(渔人)回到(他们)家中,摆酒杀鸡做饭(招待他),村里(其他人家)听说有这么一个人,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祖上躲避秦朝时的动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再也没有出去,就跟外界的人隔绝了。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他们)问现在是哪一朝,(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和晋了。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其他的人又一一延请(渔人)到家里,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都拿出酒和饭菜(招待他)。(渔人在桃花源中)停留了几天,就辞别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说(这里的情况)。”4.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便沿着从前的路(往回走),(并)到处留下记号。到了郡城,诣太守说
3、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他)如此这般地把这件事报告了太守。太守当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桃花源),(他们到处)寻找以前做的记号,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可不久就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郡的刘子骥,是一个声望很高的人,听说这件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兴致勃勃地计划前往。结果没实现,不久他就染病死了。后来就没有问(通往桃花源的)路的人了。便要还家(同“邀”,邀请)1.欲穷其林(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2.此中人语云(名词用作动词,告诉)古义:颜色鲜艳美丽 古义:交错相通1.鲜美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2.交通 今义:运输,邮电 古义
4、:妻子和儿女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3.妻子 今义:男子的配偶 4.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古义:不要说 古义:不值得5.无论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6.不足 今义:不充足,不满 古义:像这样7.如此 今义:这样 复前行 又 乃大惊 副词,于是,就 不复出焉 再 乃不知有汉 副词,竟 便舍船 动词,舍弃 寻向所志 动词,寻找 屋舍俨然 名词,房屋 寻病终 副词,不久处处志之 动词,做标记 欲穷其林 这,那寻向所志 名词,标记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他,指渔人 武陵人捕鱼为为业 动词,作为 不足为为外人道也 介词,对,向有良田美池桑竹之之属 助词,的 渔人甚异之之 代词,代桃林 具答之之 代词
5、,代桃源人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之 代渔人说的桃源这件事 1.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译: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2.省略句(1)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主动承前省略句式。即:“山有小口,(山口)仿佛若有光。”(2)便舍船,从口入。主动承前省略句式。即:“(渔人)便舍船,从口入。”(3)问所从来。宾语承前省略句式。即:“问(之)所从来。”(4)便要还家。宾语承前省略句式。即:“便要(之)还家。”1.后世把“世外桃源”作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细读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这个理想社会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文中描绘了桃花源人的生活情景,虚构了一个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
6、安定、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2.渔人看到了、感受到了桃花源人美好的生活,为什么还要离开呢?3.渔人把桃花源中的秘密告诉了别人,你对此怎么看?4.作者写渔人以及后来的许多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意图是什么?桃花源,只是作者及无数劳动人民美好愿望的体现,表现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当然,这个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写桃花源的无迹可寻,其实是一种隐喻,隐喻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5.作者在这篇虚构的作品中,用了“刘子骥”这个真实的、在当时很有影响的人名,意图是什么?本文既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又有强烈的真实而感染的力量。一方面是因为主题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是作者始终注意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1)如文章开头就明确地向读者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的身份、职业,这就使得桃源境内发生的一切事情好像都是真的。(2)最后既与开头呼应,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还写到南阳刘子骥这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寻桃源而未果一事,更令人确信无疑。可实中又见虚,如:(1)交代渔人时,没有说明住址、名姓,于是无从考究。(2)再如标记消失,遂无问津者等也令人察觉到实中有虚。这就是文章巧妙之处,若有若无,使桃花源扑朔迷离,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增强了文章的艺术魅力。1.讨论:你愿不愿意在桃花源居住,为什么?2.想象训练:假如太守找到了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