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上)一调历史试卷(Word版 含解析).doc

上传人(卖家):LY520 文档编号:368401 上传时间:2020-03-14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17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上)一调历史试卷(Word版 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育资源分享店铺 网址:https:/ 微信号:kingcsa3332017-2018学年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一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分从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1有学者指出: “多元起源的文明火种,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汇聚中原,成为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母体。”当时,构成中华文明母体的内涵之一是()A早期政治制度开始萌发B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形成C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D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2侯建新在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一文中说:“封建的就不是专制的,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其中的“封建”是指()A宗法制B中央集权制C分封

2、制D君主专制3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这说明秦汉新爵制()A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B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C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D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4商朝的“外服”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的,而西周的诸侯是周天子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皇权专制得到加强B中央集权体制形成C血缘政治开始形成D统一国家初露端倪5上古三代时期,商人将统御天下的权力看作是天帝的眷顾,并且这种眷顾是持久存在的。而当周人取代了商人成为华夏共主之后,周人首次提出了天命的迁徙,

3、统治者有可能因为失德而被天命所抛弃,取而代之者则会成为新的宠儿。材料表明上古三代时期()A政治制度带有神权与王权结合的特点B权力的传承必须凭借个人德行C最高执政集团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血缘关系成为王朝更迭的依据6周礼中有以系家庭伦常的婚礼,以示成人之道的冠礼,有敬天亊神、祈福保民的祭礼,慎终追远、显扬孝道的丧礼,也有彰明君臣大义的朝礼,教睦诸侯邦交的聘礼等。这些周礼共同维系的主要是()A周王室安全B宗族分封下的社会秩序C王位世袭制D嫡长子继承父亲的权力7在甲骨文里,“帝”字形所象的是架起木燃烧的样子,表祭祀最高天神的褅祭,属专用动词,后演变为单指被祭祀的最高天神天帝,成为名词,再从指最高天神

4、发展成人间的最高统治者。“帝”的字意演变说明()A人神共治是中国特有文化B汉字是文明的载体C君权神授催生了天人关系D皇权源于宗教祭祀8老子是一个史官,生活在春秋时代,当时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从老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判断,老子第三章中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主张的合理解释是()A老子反对下层平民间的斗争B老子反对墨子的“尚贤”C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亲亲”D老子反对世袭为官制度9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可见,道家()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一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D遵循规律,和

5、谐处世10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A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B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C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D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11公元前679年,齐国会盟诸侯达成协定,“市赋(市场交易税)百取其二,关赋(进出口关税)百取其一”。公元前678年,齐国再度会盟诸侯,“修道路,偕度量,一称数(统一斤两称数)”。材料反映()A交通改善便利了商业发展B区域之间长途贸易兴盛C区域性统一市场日渐形成D齐国通过会盟成为霸主12如表是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下列对

6、于统计表分析正确的是()类别关键词出现频次所占比例社会伦理观念仁、礼、信17586次46.53%法观念法、刑4648次12.30%财富观念利、财、富4765次12.61%公平公正观念均平4427次11.71%道德念道6367次16.58%A主流价值儒学化B法家大行其道C重利轻义观盛行D伦理脱离政治13论语载:“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成书于战国末期的管子中写道:“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这些言论共同体现了()A宗族伦理观念B“天人感应”学说C中央集权理论D“大一统”思想14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作“隶变”,这几乎使当时的汉字全部失去了象形的特点。隶书的形体、笔

7、画也比小篆有很多俭省,容易辨认。郭沫若认为:“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采用了隶书。”可见,郭沫若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A“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B“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C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成熟D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15史记武安侯列传记载:汉武帝时,丞相田蚡到宫中奏事,他所讲的意见,皇上没有不听的;他所推荐的人,有的从闲居之人一下子提拔到年俸二千石的高位。下列选项与之相符的是()A汉武帝设立刺史牵制丞相B相权膨胀,威胁皇权C丞相权力大大超过了皇帝D郡国并行制带来的弊端16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

8、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17董仲舒声称,他的学说完全由他在春秋中所发现的原理推导出来。他说的许多道理是因袭传统的:道之具是仁、义、礼和乐。这反映出董仲舒的学说()A将春秋之说发展至完善B是专业性和杂糅性的结合体C迎合儒学传统和新时代需要D对传统经典的基础性较凸显18汉代以来,儒家经典散佚,儒学内部宗派林立,各承师说,互诘不休。唐朝统治者召集当时一些著名的儒士共同撰修五经正义,并“令天下传习”。这一现象()A标志着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B为科举制

9、形成打下了基础C有利地推动了三教合一的进程D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19“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如帮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中书通事舍人,处理日常军务的制局小监,监督控制出镇州郡的藩王的典签,这类位卑权重的官职都掌握在寒门子弟手中。这反映出()A皇帝与贵族共治天下B皇族与士族(门阀)共治天下C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D皇权振兴以图独掌天下20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并成为黄巾起义的工具。而东晋道教代表人物葛洪认为黄巾军领袖张角“诳眩黎庶,纠合群愚,招集奸党,称合逆乱”;同时强调“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信道求仙者应“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葛洪的主张()A体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B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C

10、反映了下层民众的诉求D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21南北朝时期,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隋唐时期,城煌职掌又增加了雨早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等。这说明()A儒教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B城隍崇拜扩大了部分行政职能C官府借助城隍信仰加强统治D城市发展拓展了城隍信仰空间22在中国古代,“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这一条在某种程度上蕴含着言论自由的原则,每每令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人倍感兴趣”。这里所评述的制度()A有利于完善君主专制B加强了中央集权C使君臣关系趋于平等D为官员升迁提供方便23有学者认为魏晋南北朝后期的选官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地位低下的寒人的要求,从而

11、孕育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对这种新制度的评述,恰当的是()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B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C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D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24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直接封拜官职,因心怯,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A分散相权加强了君权B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C促使行政决策民主化D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25隋至唐朝初年实行的府兵制,规定府兵出征时自备武器、粮食等,与农民一样分得田地。到开元年间,府兵制被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的募兵制所取代。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自耕农土地增

12、加B国家财政收入增加C均田制遭到破坏D藩镇割据逐渐严重26唐太宗认为,政之清浊,犹如江河,关键在其源头;他规定,皇帝的诏书必须通过中书门下审查并盖上红印,才可以下发。这反映了唐太宗()A认为限制皇权具有必要性B重视唐代民主政治建设C意识到顶层制度的建设事关全局D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27宋代官制分官、职、差遣三种,只有得到“差遣”了才能掌握实权,南宋史尧弼描绘道:“无其事虚设其官,无其功而空食其禄。”这种现象使得宋代()A中央政府的权力削弱B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C地方势力得到增强D官僚队伍膨胀及滥政28“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

13、二品这直接原因是因为明代()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B中枢机构设置调整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29美国历史学家珀金斯指出,1420世纪中期,中国人口、耕地面积和农业总产量都在增长,但劳动生产率却没有提高。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闭关锁国政策的长期推行B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农业的发展C自然经济的简单再生产形式D传统科学技术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30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

14、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31如图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A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B租佃关系开始产生C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32唐代太学招生限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子孙、取事官五品的期亲,或三品的曾孙,以及勋官三品以上有封之子;宋代太学招生可招庶民的俊异者。这一变化有助于()A皇权向社会基层扩展B强化基层百姓的德行修养C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D增强中央政府的向心力331900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物金刚经,末尾题有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印品雕刻精美,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浓厚匀称,清

15、晰显明由此判断正确的是()A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B唐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C此经书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D印刷术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34唐代的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称:“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韩愈这祥做的目的是()A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学源流B抬高孟子地位,宣扬格物穷理C顺应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D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35宋孝宗是个围棋爱好者,为此内廷中供养着一名叫作赵鄂的围棋国手。赵鄂自恃得宠,向皇帝跑官要官,孝宗说:“降旨不妨,恐外廷不肯放行。”由此反映出()A宋代皇权

16、受到一定制约B朝政混乱,大权旁落C赵鄂自恃得宠失去信任D外廷权力急剧膨胀36元朝政府将读书人编入儒户,可以享受免除差役的权利。但南宋遗民郑思肖却在其著作中写道:“鞑法:一官、二吏九儒、十丐”。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元代的户籍制度阻断了读书人的上升空间B元朝政府给予读书人的优惠待遇并未实行C郑思肖对元代读书人地位的认识存在偏见D元朝政府在实际上推行了歧视儒户的措施37元朝通过南北大运河漕运江南米粮供应都城官民;明太祖时期则基本不再依靠大运河进行漕运;明成祖以后又全面恢复大运河漕运。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北方地区局势持续动荡B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C海路潜运有明显优势D政治中心的变迁影响运河漕

17、运3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解决这一制度问题的措施有()A实行节度使制度B创立三省六部制C任命文官做知州D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39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 “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借”。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A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B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削弱中央,加强地方权力D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40宋梦粱

18、录载“杭都旧俗,自初一日至端午日,家家买桃、柳、葵、蒲叶、伏道,又并市茭、粽、五色米团、时果、五色瘟纸,当门供养。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这主要反映了宋朝()A迷信色彩的风俗沿革B商业环境的相对宽松C城市职能的发展完善D坊市制下的商业发展41程颢、程颐兄弟认为,不是物喜己悲之乐,而是悟本达源之乐、超凡脱俗之乐,这种至善圆满之乐是建立在觉悟“白心”基础上的。这反映出()A理学对修身养性较为注重B理学有教人消极处世之意C佛道文化对理学影响至深D二程彻底改造了传统儒学42东京梦华录记载:“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街北都亭骚相对,梁家珠子铺,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

19、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街心市井,至夜尤盛。”由此可知宋代()A城市布局依然保留市坊分离传统B商业经营凸显品牌特色C商业活动仍未突破时间限制D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43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44明代中后期,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

20、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这反映了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B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C市民阶层队伍壮大D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45朱熹曰:“颜子高明,不过闻一知十,亦是大段聪明了。学问却有渐,无急迫之理。有人尝说,学问只用穷究一个大处,则其他皆通。如某正不敢如此说,须是逐旋做将去。不成只用穷究一个,其他更不用管,便都理会得。岂有此理!”朱熹强调的是()A知行并重的关系B只格一物便通万理C认识的渐进性D穷理的目的在于至极46明清两代,先进地区耕作方法向落后地区传播,稻麦间作和双季稻的种植,以及玉米、番薯等高产品种的引进和经

21、济作物的显著发展,引起一定的地域性分工。当时农业发展带来的主要影响是()A粮食产量大幅提高B传统经济结构改变C农业生产力的革新D新的生产关系萌芽47顾炎武说 “释道犹劝人以善,小说专导人从恶,奸邪淫盗之事,儒释道书所不忍斥言者彼必尽相穷形,津津乐道。以杀人为好汉,以渔色为风流,丧心病狂,无所忌惮”这反映了当时()A小说改变了儒释道的伦理观念B小说对社会价值观有诱导作用C官方文化与大众文化对立冲突D佛教批评儒学败坏了社会风气48雍正四年初有军机处时,仅为西北两军设,皇帝明其便利隐秘,但其权仍小,为户部一分支下属。至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这表明军机

22、处()A可以避免大臣专权B逐渐成为中枢机构C与内阁的地位相当D已失去其绝密特性二、非选择题:(第49题20分,50题16分,51题16分,共52分)49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时间史料出处类别文帝三年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汉书文帝记生产和消费并贷元狩三年徙贫民,衣食皆仰给县官,假予产业史记平准书生产和消费并贷本始四年遣使者振贷困乏汉书宣帝纪生产性借贷地结三年假田与贫民,贷种、食汉书宣帝纪生产和消费并贷初元元年假公田与贫民,家资不满千钱者,赋贷种食汉书元帝纪生产和消费

23、并贷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年份地区事由贷放措施赈贷物康熙三年浙江海宁刮飓风、修海塘动款货币康熙五年广东旱灾动支通省积谷散赈谷物康熙十年淮扬民饥截留漕粮6万担,开仓米4万担粮米康熙三十七年江南海州等九州县水灾发常平仓谷谷康熙四十二年山东济南水灾免额赋、发帑金、截漕粮钱、粮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及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整理 材料二 对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 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

24、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 材料三 夫发仓廪,本以利民,而其弊反甚:仓舍一启,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富。公家之积,只以饱市井游食之徒;而野处之民,曾不见得糠秕。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摘自徐光启农政全书荒政(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并说明国家农贷不能保持小农“不贫不富”状态的原因。(3)材料三反映出国家农贷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境”?50材料 汉景帝以前,各级官吏多数按军功爵位高低选拔,亦有部分选自侍卫宫苑和随从

25、皇帝的小官。 汉武帝时,原来的选官办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于是下令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各级官吏荐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通过考核,择优录用。尔后,又采用不受资产多少限制,依照人口数量,按比例进行选举的办法。对那些确有才干而不肯出来做官的人,通过“征召”的方式,由汉武帝亲自召见,确实有真才实学的,即授给官职。同时,还利用上书言事的形式选官。天下官吏百姓都可上书,只要对国家发展有建树的,就视其所长,授予职位。史称:“式拔于刍牧,弘羊擢于贾坚,卫青奋于奴仆,日碑出于降虏,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朋已。汉之得人,于兹为盛。”董仲舒进言在长安开设太学,挑选“英俊”子弟入学读书,研读儒家经典

26、,得到汉武帝的采纳。公元前136年,设诗经尚书易经礼经春秋五经博士,专门传授经学。公元前124年,又为博士官置弟子50人,每年考试一次,学业优异的补为郎中、文学、掌故等官。从此,攻读五经成为进入仕途的必由之路,以致在当时的朝廷官吏中“多文学之士”。摘编自徐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革新与变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选官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选官制度改革的影响。51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当下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张謇“凿空”、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

27、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 材料二 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 “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

28、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 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丝绸

29、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2017-2018学年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一调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分从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1有学者指出: “多元起源的文明火种,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汇聚中原,成为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母体。”当时,构成中华文明母体的内涵之一是()A早期政治制度开始萌发B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形成C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D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考点】1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侧重于考查的是早期政治制度的时间【解答】A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

30、正处于中国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和夏商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我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故A正确;B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形成,应该是在春秋战国之后,故B错误;C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故C错误;D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的时间也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故D错误故选A2侯建新在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一文中说:“封建的就不是专制的,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其中的“封建”是指()A宗法制B中央集权制C分封制D君主专制【考点】12:西周的分封制【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切入,结合分封制进行思考【解答】A与题意无关;“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意义是封建不是君主专制,高度集权,所以排除B

31、D;分封制下,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周天子没有直接管理地方事务的权利,符合题干中的“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故选C3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这说明秦汉新爵制()A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B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C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D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考点】16: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分析】本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需要掌握新爵制制度的作用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进行分析理解【解答】依据题干“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

32、,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可知,强调的是爵制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打破了贵族阶层对政权的垄断,破除了官员来源的唯一通道,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故B项正确自耕农阶层的分化与爵制制度变化没有直接联系,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的稳定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可知,新爵制制度为普通百姓向官僚阶层转变提供可能,没有提到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B4商朝的“外服”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的,而西周的诸侯是周天子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皇权专制得到加强B中央集权体制形成C血缘政治开始形成D统一国家

33、初露端倪【考点】12:西周的分封制【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并逐步构织出全国的交通网络【解答】商周时期还未建立皇帝制度,皇权专制局面始于秦,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中央集权体制形成于秦,故B项错误;血缘政治始于夏朝,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故C项错误;据材料“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可知,周朝通过血缘分封,管理广大国土,说明统一国家初露端倪,故D项正确故选D5上古三代时期,商人将统御天下的权力看作是天帝的眷顾,并且这种眷顾是持久存在的。而当周人取代了商人成为华夏共主之后,周人首次提出了天命的迁徙,统治者有可能因

34、为失德而被天命所抛弃,取而代之者则会成为新的宠儿。材料表明上古三代时期()A政治制度带有神权与王权结合的特点B权力的传承必须凭借个人德行C最高执政集团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血缘关系成为王朝更迭的依据【考点】1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的特点,侧重于考查的是通过材料得出特点【解答】商人和周人都把“权力”和“天帝”“天命”结合起来,这说明统治阶级把政权同王权的结合故选A6周礼中有以系家庭伦常的婚礼,以示成人之道的冠礼,有敬天亊神、祈福保民的祭礼,慎终追远、显扬孝道的丧礼,也有彰明君臣大义的朝礼,教睦诸侯邦交的聘礼等。这些周礼共同维系的主要是()A周王室安全B宗

35、族分封下的社会秩序C王位世袭制D嫡长子继承父亲的权力【考点】1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本题考查礼乐制的作用礼乐制没有编入人民版、人教版课本,岳麓版教材有介绍需要同学们多加注意【解答】分封制的目的是“以藩屏周”,也就是维护周王室安全,排除A;礼乐制是维系奴隶社会等级规范的制度,B正确;王位世袭制和礼乐制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嫡长子继承父亲权利是宗法制的规定,排除D;故选B7在甲骨文里,“帝”字形所象的是架起木燃烧的样子,表祭祀最高天神的褅祭,属专用动词,后演变为单指被祭祀的最高天神天帝,成为名词,再从指最高天神发展成人间的最高统治者。“帝”的字意演变说明()A人神共治是中国特有文化B汉

36、字是文明的载体C君权神授催生了天人关系D皇权源于宗教祭祀【考点】3I:汉字的形成演变【分析】本题以甲骨文关于“帝”字的描述为考查背景材料,考查对汉字形成、演变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综合阅读理解能力【解答】A、人神共治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错误;B、材料提到的是在甲骨文里,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故正确;C、天人关系催生君权神授,不是君权神授催生天人关系,故错误;D、皇权不是源于宗教祭祀,故错误;故选B8老子是一个史官,生活在春秋时代,当时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从老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判断,老子第三章中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主张的合理解释是()A老子反对下层平民间的斗争B老子反对墨子的“

37、尚贤”C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亲亲”D老子反对世袭为官制度【考点】32:百家争鸣【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理解老子的思想【解答】“不尚贤,使民不争”意思是:不提倡具体的贤能德行,才会避免民众效仿形式而争夺贤名,人们才会各安其分,以利于选拔真正的贤能由此可见,老子强调的是选贤,不是下层平民间的斗争,故A项错误;墨子生活在战国时代,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故B项错误;老子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主张是在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的背景下提出的,因此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亲亲”,故C项正确;春秋时期实行的是世袭为官制度,老子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故D项错误故选C9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

38、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可见,道家()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一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考点】32:百家争鸣【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着重是道家思想,了解道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主张,认识其思想出现的社会原因及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解答】反对掠夺,拯民疾苦,是墨家的主张,A项不符合题意;“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但“追求平等”则不是道家主张,故B项不正确;道家虽然消极处世,“无所不容”,但绝不是与世完全无争,而是采用如“以弱胜强”式的或缓和斗争方式,在“无为”的前提

39、下达到统治的目标,故C项也不正确;“道法自然”,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和谐处世的理念,故D项正确故选D10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A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B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C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D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考点】32:百家争鸣【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考查学生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战国时期是社会变革时期,儒家学说和

40、墨家学说并不代表历史潮流,只有法家的思想是代表历史潮流的,是顺应社会变革的,所以面对复杂的政治军事形势官方要想富国强兵、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只可能采用法家学说,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11公元前679年,齐国会盟诸侯达成协定,“市赋(市场交易税)百取其二,关赋(进出口关税)百取其一”。公元前678年,齐国再度会盟诸侯,“修道路,偕度量,一称数(统一斤两称数)”。材料反映()A交通改善便利了商业发展B区域之间长途贸易兴盛C区域性统一市场日渐形成D齐国通过会盟成为霸主【考点】2V: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侧重于考查春秋时期商业方面的内容【解答】A齐国会盟采取

41、改善交通、统一税收、度量等多种方式促进商业经济发展,故排除;B明清时期,区域长途贩运兴盛,故排除;C通过会盟采取多种推动商业经济发展措施,有利于春秋时期逐渐形成统一的市场,故正确;D材料强调齐国会盟采取的经济举措,而未提及其政治地位的变化,故排除;故选C12如表是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下列对于统计表分析正确的是()类别关键词出现频次所占比例社会伦理观念仁、礼、信17586次46.53%法观念法、刑4648次12.30%财富观念利、财、富4765次12.61%公平公正观念均平4427次11.71%道德念道6367次16.58%A主流价值儒学化B法家大行其道C重利轻义观盛行D伦理脱离政治【考

42、点】35: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分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演变情况,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题的关键【解答】根据材料中体现的信息“仁、礼、信”占多数,结合儒家思想在两汉的发展情况可知A正确两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故B项错误汉代以来,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因此重利观念盛行的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我国的封建伦理观念是为政治服务的,故D项错误故选A13论语载:“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成书于战国末期的管子中写道:“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这些言论共同体现了()A宗族伦理观念B“天人感应”学说C中央集权理论D“大一统”思想【考点】38: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43、分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的“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解答】材料“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大致意思是:世道清明,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天子,强调大一统的重要性;材料“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强调的是制度上的大一统故D正确A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B在西汉由董仲舒提出,故排除D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故选D14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作“隶变”,这几乎使当时的汉字全部失去了象形的特点。隶书的形体、笔画也比小篆有很多俭省,容易辨认。郭沫若认为:“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采用了隶书。”可见,

44、郭沫若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A“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B“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C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成熟D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考点】3I:汉字的形成演变【分析】本题考查汉字的形成演变,秦始皇采用隶书,有利于中央政令的贯彻【解答】根据题干中隶书容易 书写、辨认的特点可以判断,隶书可以使下层人逐渐地书写和掌握,秦始皇采用隶书,有利于中央政令的贯彻,由此可知“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故B正确;ACD选项没有准确反映本题的立意,故排除故选B15史记武安侯列传记载:汉武帝时,丞相田蚡到宫中奏事,他所讲的意见,皇上没有不听的;他所推荐的人,有的从闲居之人一下子提拔到年俸二千石的高位。下列选项与之相符的是()A汉武帝设立刺史牵制丞相B相权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考试试卷 >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上)一调历史试卷(Word版 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LY520)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