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时跟踪检测12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doc

上传人(卖家):田田田 文档编号:369979 上传时间:2020-03-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课时跟踪检测12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课时跟踪检测12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课时跟踪检测12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课时跟踪检测12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时跟踪检测(十五)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写道:“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在此毛泽东认为,挽救民族危亡必须()A实行君主立宪B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C走十月革命道路 D开展“工农武装割据”解析:选C由材料信息“1919年”可知,毛泽东所说的“世界的大潮”是指十月革命这股社会主义思潮,故选C项。21926年,毛泽东号召革命同志“跑到你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乡村中间去搀着农民的手,问他们痛苦些什么,问他们要些什么”。1926年底,毛泽东回到湖南,做了32天调查,并于1

2、927年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表明()A毛泽东试图发动旧式农民革命B毛泽东非常重视农民问题C毛泽东认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D“农村包围城市”革命理论正式形成解析:选B“发动旧式农民革命”说法错误,因为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者,其所领导的是无产阶级革命,A项排除;毛泽东无论是亲身考察,还是言论号召以及所写的考察报告都体现了其对农民问题的重视,B项正确;C项不能由材料得出;“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形成是在国民革命失败之后,D项可排除。3孙中山晚年对革命进行过总结:“大凡建设一个新国家,革命军是不可少的。”“如果没有好的革命军,中国的革命,永远还是要失败。”下列毛泽东的主张与孙中山的总结最吻

3、合的是()A“枪杆子里面出政权”B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D“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解析:选A材料强调“如果没有好的革命军,中国的革命,永远还是要失败”,说明好的军队是革命成功的保障,强调军队的重要性。毛泽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观点与此吻合,故答案为A项;农民问题在材料中没有涉及,B项排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强调革命由弱到强,与材料不符,C项排除;D项旨在强调对反动的东西的态度,与材料不符。4抗日战争时期,有外国记者到延安进行考察,称延安为“思想工厂”,这主要是指()A延安地区学术氛围浓厚B延安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圣地C在此“生产”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D

4、在此“生产”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解析:选C在抗战期间,毛泽东在延安先后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一系列著作,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形成了完备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故答案为C项。5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提出对资本主义不应过早限制。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我们现在的方针是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1953年提出“利用、限制、改造”的策略。对资本主义政策的变化体现了毛泽东()A急于巩固人民政权 B决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C对国情的科学分析 D重视协调人民内部矛盾解析:选C材料主要讲述的是建国前后毛泽东对资本主义政策的变化,体现了毛泽东根据国情与时俱

5、进地科学分析了对资本主义的政策,使其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故C项正确。6毛泽东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这一观点提出的相关背景是()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D“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全面发动解析:选C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敌我矛盾基本解决,中国社会的矛盾集中体现为人民内部矛盾,这是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历史背景,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第7题11分,第8题15分,共26分)7阅

6、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毛泽东是近代最后一位伟大的领导者,他从一个农家子弟,获得神秘的幸运之神的帮助,以坚强的毅力,不屈不挠地攀登着,终于成为一个大国的统治者。他的故事是一段不朽的历史。可以说,像毛泽东这样一个统治人类四分之一人口达四分之一世纪之久的伟人,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他为中国创造了全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并留下了一部分很杰出的理论著作和评注文章,也留下了一小部分很杰出的诗词,其中很多是他在马背上吟诵而成的。他为自己规定的使命是把统治中国人民许多世纪的腐败、衰落、无能的帝制引入现代化这个使命他无法完成。作为一个小省城的小学校长,到1920年毛泽东确信只有共产主义才是使中国达到社会公

7、正和经济发展的唯一可行的便捷途径。摘编自迪克威尔逊历史巨人毛泽东(1)毛泽东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信仰马克思主义的?(5分)(2)你如何评价材料中“这个使命他无法完成”这个观点?(6分)解析:第(1)问,结合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进行回答。第(2)问,联系毛泽东在近现代中国的伟大贡献回答。答案:(1)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在北洋军阀统治下民族灾难依然深重;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受到启迪,看到希望。(2)这一评价是片面的。毛泽东虽然未能完全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但为其做出了巨大贡献。首先,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这是现代化得以发展完成的前提;其次,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

8、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最后,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制度。8毛泽东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历史人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很荣幸地接待你的代表赫尔利将军。今一旦得赫尔利将军之助,使我们有实现此目的之希望,我非常高兴地感谢你的代表的卓越才能和对中国人民的同情。我们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一向是有历史传统的深厚友谊的。我深愿经过你的努力与成功,得使中美两大民族永远携手前进。 毛泽东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信(1944年11月4日) 材料二今天,世界战争的危险和对中国的危险主要来自美国的好战分子。他们侵占中国的台湾和台湾海峡,还想发动原子战争。我们有两条:第一,我们不要战争;第二,如果有人来侵略

9、我们,我们就予以坚决回击。至于美国的原子讹诈,吓不倒中国人民。 毛泽东原子弹吓不倒中国人民(1955年1月28日) 材料三为了有利于中美高级接触,党中央从大局着眼,不把美国同台湾断交当作两国高级接触的前提条件。台湾问题应与整个国际问题联系起来加以考虑。这一政策调整奠定了中美两国在存在着重大分歧的情况下逐步接近的基础。但是,在中美建交的问题上,中国却始终坚持美国必须同台湾“断交”“撤军”“废约”三项基本原则。这三项基本原则一直贯穿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曲折过程中,为此,中国对美国试图制造“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的阴谋进行了一次次坚决的斗争。 张化毛泽东与70年代中国外交的新局面(1)结合所学知识,

10、分析材料一中毛泽东主张中美“携手前进”的目的。(5分)(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毛泽东对美国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5分)(3)据材料三分析,面对中美重大分歧,毛泽东的处理方式呈现怎样的特点?综合以上材料,从毛泽东对美政策调整的视角出发,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5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所给时间“1944年”可知,中美“携手共进”指的是抵抗日本侵略,建立民主国家。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对待美国的态度由友好到敌对;第二小问,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原因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在中美建交的问题上,中国却始终坚持美国必须同台湾断交撤军废约三项基本原则”,可以看出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是讲究原则的,不同时期由于不同的国际国内环境适时地调整外交政策,体现出了灵活性的特点;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影响国家外交方针政策的因素角度考虑得出启示。答案:(1)目的:打败日本侵略;建立民主国家。(2)变化:从友好到敌对。原因:美国对中国内政的干涉;两极格局下的战争威胁;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3)特点:原则性;灵活性。启示:以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国内外政治形势影响对外政策发展。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人教版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高中历史课时跟踪检测12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doc)为本站会员(田田田)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