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教学设计共24张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3709663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32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虚词》教学设计共24张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文言虚词》教学设计共24张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文言虚词》教学设计共24张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文言虚词》教学设计共24张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文言虚词》教学设计共24张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文言文教学二文言虚词考查内容 1、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2、常见文言虚词(共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文言虚词的特点 一、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二、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三、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四、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考查特点 1、考查方式最常用的是比较,即挑出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与用法,要求判断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的异同,有时也可以

2、在题干中给出示例,要求寻找与示例用法相同的选项。2、考查的范围均严格遵循当年考纲规定,同时对常见的虚词作多次重复的考查,如“以”“因”等字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就很高。3、不同年份考查的虚词个数不同,有时集中辨析一个,有时比较多个虚词,近几年趋向后者。4、考查的角度,要求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解题,即解释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和语法功能,包括词性和成分。5、所选阅读材料以外的例句几乎全出自中学教材,不少句子的翻译也涉及到虚词。复习指导(一)1、积累归纳,比较异同 积累文言虚词应当通过阅读的实践,结合典型句子,日积月累。将考试大纲中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纳整理出来做集中比较识记,是提高效率、

3、快速掌握文言虚词的一条途径。注意在识记时不要单纯考虑字词的解释,而要把虚词用法放在具体例句中来理解。实例(一)“而”作连词时可表示多种关系。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分析】第1句中的“而”表示并列关系,第2句中是承接关系,第3句中是转折关系。实例(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分析】第4句中是假设关系,第5句中是修饰关系,第6句中是因果关系,第7句中是目的关系。复习

4、指导(2)2、分清虚实,辨明用法 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古汉语中代词一般也归入虚词一类。特别要注意的是,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分清词意的虚实要根据语境作具体分析。实例 例1: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分析】前一个“为”是介词,义为“替”、“给”;后一个“为”是动词,义为“作出”“制定”。复习指导(2)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另一种情况是词虽不同,但却都可以表示相同的用法。如“乎”和“于”

5、都可以有介词的用法。实例 例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分析】前一个“其”是代词,代上文的“君子”;后一个“其”是副词,加强反诘语气。例3:发乎情,止乎礼。(论语)【分析】这两个“乎”都是相当于介词“于”。复习指导(3)3、借助语境,合理推断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紧密相关的,用法(常常表现为词性)不同,其意义也必然不同。所谓用法,通常是指虚词在某一语境中所处的语法地位和表达作用,用法不同,常常决定其意义不同。实例“而”1、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2、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3、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4、

6、如是而已。(师说)【分析】第1句中“而”用在“翁”的前面,作代词用,翻译成“你的”;第2句中起关联作用,表示假设,翻译成“如果”;第3句中,连接状语和谓语动词,表示修饰;第4句中,与“已”构成复音虚词“而已”,翻译成“罢了”。复习指导(4)4、特殊现象之兼词。兼词,是指一个字相当于两个词。例5:献诸抚军。(促织)【分析】“诸”,兼词,相当于“之于”。例6: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分析】“诸”,相当于“之乎”。常见的兼词有“诸(之于、之乎)”“焉(于之、于此)”“盍(何不)”等。复习指导(4)特殊现象之连用。虚词的连用,是指在同一个地方连续使用虚词以加强语气。例7:寡人之于国也,

7、尽心焉耳矣。噫吁嚱,危乎高哉!【分析】第1句中的“焉耳矣”第2句中的“噫吁唏”,都是虚词连用。复习指导(4)特殊现象之凝固。有些文言虚词在长期的使用中形成了习惯性形式而被固定下来,表示特定的意义,这就叫做凝固现象。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句式。1、虞兮虞兮奈若何?2、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子产不毁乡校)【分析】第1句中的“奈何”,第2句中的“若何”都是常见的固定句式。翻译为“对怎么办”“为什么”。常见固定句式 何为 :干什么呢?何之有:有什么的呢?无乃乎:难道不是吗?不亦乎:不也吗?得无乎:能不吗?该不会吧复习指导(4)双音异义。文言中原为两个单音词(有的两个都是虚词,有的一个是虚词,一个是

8、实词),发展到现代汉语变为一个双音虚词,而二者的意义有很大差异。实例 例9: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左周黄列传)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分析】第1句中“于是”是两个词,“在这件事上”,第2句中“其实”,是“他的实际情况”,第3句中“可以”是“可以凭借”,第4句中“以为”是“把当作”。常见错误(1)1、实词虚词不能区分。例:太子乃与见王。(说剑)例: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分析】前一个“与”是虚词,介词“和”,后面省略了代词“之”,后一个“与”是实词,“结交”“亲附”之义。常见错误(2)

9、2、把握词义不能结合语境。例:其始相助,后必相恶。吕氏春秋 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分析】不少人容易把两句中的“相”的语义混为一谈。结合语境可知,第一句中为“互相”,第二句中为动作偏指一方,翻译成“他”。常见错误(3)3、把握虚词词义没有顾及其整体结构。例12: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司马迁报任安书)【分析】句中的“为”不能单独解释,而应与“所”结合起来,共同构成表被动的“为所”式结构。常见错误(4)4、把握虚词词义时顾此失彼。例13:西伯,伯也,拘于羑里。(司马迁报任安书)【分析】句中的“也”,不能因为其在句中就误以为是在句中表停顿,起提示作用;这应看整个句中,它实际上重在与前者发生关联,“西伯,伯也”是判断句,此处的“也”为语气词,表判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文言虚词》教学设计共24张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