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2-2023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计划及全一册全部教案(定稿).docx

上传人(卖家):副主任 文档编号:3770690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06 大小:26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2022-2023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计划及全一册全部教案(定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人教版2022-2023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计划及全一册全部教案(定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人教版2022-2023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计划及全一册全部教案(定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人教版2022-2023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计划及全一册全部教案(定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人教版2022-2023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计划及全一册全部教案(定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备课本20222023学年上学期 学科: 数 学 年级: 二年一班 姓名: 教 学 进 度 表(2022-2023第一学期)年级:二年级 科目:数学 执教教师: 周次起 止 时 间天数教 学 内 容节数备注18.238.275长度单位428.309.35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49.3休息39.69.105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449.139.185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49.18(周六)上课59.209.245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49.2021中秋节休息69.2610.15角的初步认识49.26(周六)上课10.1国庆节休息710.410.95表内乘法(一)210.4-7国庆节休息10.9(

2、周六)上课810.1110.155表内乘法(一)4910.1810.225表内乘法(一)41010.2510.295表内乘法(一)复习41111.111.55观察物体、表内乘法(二)41211.811.125表内乘法(二)4周次起 止 时 间天数教 学 内 容节数备注1311.1511.195表内乘法(二)41411.2211.265表内乘法(二)复习量一量,比一比41511.2912.35认识时间41612.612.105数学广角搭配(一)七、八单元复习41712.1312.175第九单元总复习41812.2012.245期末复习41912.2712.315期末考试4 第( 一 )单元教学计

3、划教材分析测量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实际需求,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对长度的量化把握离不开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本单元教学长度单位的认识。在厘米和米的前提下,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从而对物体的长度进行量化把握,在此基础上认识线段。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还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以及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线段的认识,对后续知识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学要求1. 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 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

4、念,知道1米100厘米。3.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和整米)4. 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5.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2.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教学难点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和整米)2.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教学关键5

5、. 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时数4课时第( 二 )单元教学计划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它是在学生掌握了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编排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行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和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用画图的方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际问题,通过连贯思考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教学要求1. 借助小棒、圆片等直观学具的操作,使学生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

6、位数的式题。2. 使学生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灵活地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包括含有小括号的)。3.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有着密切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的计算教学难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关键4. 借助小棒、圆片等直观学具的操作,使学生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式题。教学时数15课时第( 三 )单元教学计划教材分析在一年级

7、下册,学生已初步认识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继续教学平面图形的知识,包括:初步认识角,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画角,有角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教学要求1. 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2. 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3. 让学生运用角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继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尝试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教学重点结合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及各部

8、分的名称,学会画角,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教学难点4. 会用尺画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教学关键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教学时数4课时第( 四 )单元教学计划教材分析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本单元教材划分为乘法的初步认识、26的乘法口诀两节,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乘法的初步认识、26的乘法口诀、乘加或乘减式题、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问题。教学要求1.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2. 让学生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的口诀是怎么得来的,熟记26的乘法口诀,会用口

9、诀熟练口算有关乘法算式。3. 使学生会用画图、语言叙述等方式表征理解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能运用加法、减法、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使学生感受到用乘法表示同数连加的简洁性;感受我国语言文字(体现在乘法口诀中)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教学难点4、6的乘法口诀是教学难点。教学关键让学生认识并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与乘法的关系。教学时数12课时第( 五 )单元教学计划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辨认从不同位置(前面或正面、侧面和后面)观察一个简单物体时看到的图形;辨认

10、从不同位置(正面、左侧面、上面、类似于三视图的位置)观察一个简单的几何体时看到的图形;在已有的观察物体经验的基础上用推理解决问题。在这里还不是教学三视图,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或同一几何体,所看到的图形是不同的,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学要求1. 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时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物体以及几何体是看到的图形。2. 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3. 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初步掌握全面、正确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4.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初步形成全面看待事物的意识。教学重点知道

11、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时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物体以及几何体是看到的图形。教学难点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教学关键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初步掌握全面、正确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教学时数2课时第( 六 )单元教学计划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会归纳乘法口诀,并熟练地掌握了26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既是前面已经学过的乘法口诀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也是后面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在知识内容和学习方法衔接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知识的类比推理,

12、自主探索79的乘法口诀。在解决问题方面,继续鼓励学生用画图、语言叙述等不同的方式表征问题结构,并能在理解题意的基础止根据加法、减法、乘法运算的意义选择相应的运算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领会运算的意义,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策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要求1. 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我,初步记熟79的乘法口诀。2.能熟练地计算表内乘法,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通过编制乘法口诀的洗,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学习新知识。4.通过记忆乘法口诀的活动,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教学重点理解每一句乘

13、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教学难点1.如何使学生较好地记忆口诀。2.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学会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学关键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知识的类比推理,自主探索79的乘法口诀。教学时数11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单元教学计划教材分析这是一节“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课。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测量经验,并将直接经验与某此间接经验相结合,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活动分为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选择合适的标准测量单位,测量身边熟悉物体的长度或高度。第二个层次是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测量或表述一种物体的长度。第三个层次让学生自主进行操作和实践,利用身边熟悉的“单位”(标准)

14、表示未知的物体的长度或高度。教学要求1.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尺子量物体长度、高度的方法。2.通过测量自己和身边物品的长度、高度等实践活动,对所测对象形成清晰的表象,为以后估计、认识其他物品的长度提供更多的参考标准,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3.体会测量的实质,能选择合适的标准(“单位”),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表示物品的长度或高度,增强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同进初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长度观念和数感。4.在活动中体会合作、交流和表征方式多样性的乐趣,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辛辛苦苦愿意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尺子量物体长度、高度的方法。教学难点体会测量

15、的实质,能选择合适的标准(“单位”),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表示物品的长度或高度,增强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同进初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长度观念和数感。教学关键通过测量自己和身边物品的长度、高度等实践活动,对所测对象形成清晰的表象,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教学时数1课时第( 七)单元教学计划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面和整时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同时学会合理地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时。它可以为学生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本单元的具体内容分为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主要是认识时间单位“分”,学会从钟面上读出“多少分”,并认识时和分的关系;第二个层次是认识几时几

16、分与几时半,重在掌握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的方法;第三个层次是让学生借助推理解决关于时间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要求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借助钟面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1时60分。2.结合直观演示和操作,知道在钟面上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初步认识几时几分(5分5分地数),会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3.会运用时间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观察、比较的方法,并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5.初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教学重点结合直观演示和操作,知道在钟面上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初步认识几时几分(5分5分地数),会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几时

17、几分(5分5分地数),会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会运用时间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关键运用直观的画面和实际操作活动学习知识。教学时数3课时第( 八 )单元教学计划教材分析“数学广角”是人教版教材独有的内容。其意图在于系统而有步骤地把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借助一些操作等直观手段向学生进行渗透。从二年级开始设置“数学广角”单元。本册教材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方法,发现3个不同数字组成两位数的排列数、3个数字两两求和的组合数,初步渗透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以及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

18、欲望,同时积累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进而达到标准(2011)第一学段的要求: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教学要求1.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发现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体会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2.在发现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恰当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3.使学生初步感受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发现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19、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体会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体会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教学关键注重以学生动手操作等活动体验为基本学习方式。教学时数2第( 九 )单元教学计划教材分析本单元有3部分内容:一是成长档案,它是对本册所学内容的复习与整理,包括对数学知识的整理和对学习中有趣事情的回顾两个方面。教材用4幅图展现了本册教材的主要学习内容:表内乘法、角的初步认识、100以内的加、减法、观察物体。二是数学活动,教材在总复习的第二部分安排了7个数学活动,综合涵盖了本册教材涉及的所有内容。活动1是针对两位数加、减法计

20、算的巩固和提高;活动2是利用表格形式巩固表内乘法,同时渗透找规律的内容;活动3是复习巩固认识时间的知识;4是解决问题的内容,关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活动5复习巩固有关厘米和米这两长度单位的知识;活动6是针对角的初步认识的整理与回顾;活动7是复习观察物体的活动。三是综合练习,目的是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促进学生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学要求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经历对本学期所学内容的梳理过程,初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2.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学习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理解,掌握更牢固。3.通过总复习,使学生提

21、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4.通过总复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学生基本计算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难点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关键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活动过程案主备人 :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课题1.1认识厘米课 时1课 型新课教学目标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2.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3.

22、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信息技术应用手段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教学环节与时间师生双边活动二次备课谈话引入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探究新知一、统一长度单位(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预设: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学生自由发言:生1:5拃。生2:5拃半。)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教师小结。师生量课桌

23、。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预设: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预设: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教师指出刻度线、O刻度、长度单位 “厘米”并明确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2认识1厘米。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

24、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我们发现了什么?师: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3认识几厘米。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4教学例3(量一量)。(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教师边讲解边示范: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

25、?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巩固新知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cm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量法: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签检组长检教导处检 校长检教学活动过

26、程案主备人 :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课题1.2 认识米课 时1课 型新课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2.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3.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表象。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信息技术应用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环节与时间师生双边活动二次备课复习引入1复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2引入: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这么长的布料,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觉得合适吗?教师指出: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

27、米”。(板书课题。)探究新知1.认识米尺。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说一说有什么感受?预设: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教师指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板书:1米)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师: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2观察刻度。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

28、接着是20、30、40、100。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l厘米? (板书:1米100厘米)3量出长绳。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注意:量时刻度O对准绳子的左端。)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4估量。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教师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巩固练习1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教师出示一支铅笔。)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长1米?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大约几根长1米?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

29、第4题)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口里打“”,说说理由。3操作性练习。(l)认识卷尺和皮尺。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小结: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把我们的两只手张开,大约是1米。生活中有很多长度是1米的物品,下课后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找找它们吧!板书设计认识米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1米100厘米 签检组长检教导处检 校长检教学活动过程案主备人 :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课题1.3 认识线段课 时1课 型新课

30、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的线段。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3.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找线段、量线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信息技术应用手段课件教学环节与时间师生双边活动二次备课谈话导入同学们,消防员叔叔他们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争分夺秒。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探索新知1教学例6(认识线段)。

31、(l)出示两根毛线,这两根线是直的吗?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谁能想个办法比比它们的长度?指名两个学生比较线的长短。追问:为什么要拉直以后一头对齐再比呢?教师演示:把其中一根毛线拉直贴到黑板上,另一根对齐左端点。现在,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了吗?(2)教师指出:贴在黑板上的这段直的线就是线段。(板书课题。)(3)认识线段是直的。老师手上的这根毛线,我把它放松,它是线段吗?拉直,现在呢?(是线段。)教师把线段斜拉,竖拉,不同方向拉,问:是线段吗?怎么判断?小结: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3)找线段。请你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线段?摸一摸书本的边,说一说线段的两个

32、端点在哪里?(可进行爱护书本的教育:如果把书搞坏了,边变成弯弯曲曲的或是角翘起来了,就不是线段了,因此同学们一定要爱护书本。)强调物体的边是线段。(4)量线段。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打开教材第5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把尺的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对准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教学例7(画线段)。(1)学画线段。同学们已经学会量线段了,那么你会画线段吗?你能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吗?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画的呢?教师演示:从刻度O开始,画到刻度3的地方。设疑: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画出长3厘米的线段吗?怎么画?(2)做一做。教材第6页也有一条线段,现在请你画一条和它同

33、样长的线段,说说怎样才能和它同样长?(先量一量这条线段的长度,再画一条二样长的线段。)教师点评学生所画的线段,强调: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尺子,使它不要移动。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巩固总结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1题。指名说说哪些是线段。(强调线段的特征,说出原因。)2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2题。连接每两个点画线段,一共画出了几条线段,说说画出的是什么图形。3巩固应用。(l)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2题。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出示图形,先估计,再用尺量。量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对边相等。)量正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四条边相等。)(3)完成

34、教材“练习一”的第7题。看看哪条线段长,再量一量。4.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板书设计认识线段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签检组长检教导处检 校长检教学活动过程案主备人 :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课题1.4 确定长度单位课 时1课 型新课教学目标1.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2.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3.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信息技术应用手段课件教学环节与时间师生双边活动二次备课

35、复习旧知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探索新知1教学例8。教师谈话: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引导:方法一:排除法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方法二:推算法。把

36、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2巩固新知。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指名汇报,说说理由。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37、3做一做。(l)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引导:60米是多大?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让学生自己推算:操场的长是28米。(2)选择合适的单位。我们的教室长6( ) 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高90( )巩固总结1辨析题。(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8题)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9题)圈出合适的答案。先圈估计的,再圈实际测量的。3谁说得对?(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0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4量一量。(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1题)请你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5.这节课你有什么

38、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小结: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会确定长度单位。板书设计 确定长度单位旗杆的高度是13米。 签检组长检教导处检 校长检教学活动过程案主备人 :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课题2.1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课 时1课 型新课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计算。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教学重点1.理解相同数位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2.掌握笔算的法则,并能熟练地计算。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

39、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对位”问题。信息技术应用手段教学环节与时间师生双边活动二次备课情境导入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全班汇报发现。二(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列出式子后有没特别的方法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合作交流掌握算法一、教学例1师:例1问题的解答式子我们刚才已写出来了,你是怎么算的,尝试做做看。预设:有学生用口算的方法算,有做对的,也有做不多的。有的可以马上用竖式计算,学生说想法及理由。师:到底谁做得对呢?那我们用小木棒摆摆看。(教师在

40、黑板上演示,学生认真听)师:从摆小木棒的过程,你发现那个结果是正确的?是怎么算得?师:除了那种方法还有没别的方法呢?谁来说下。怎样列?能否把它算出来,等会并说说你的算法。师:从刚才的同学陈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在用竖式计算加法时,应该要注意哪些问题?总结:1.个位和个位一定要对齐。2.个位和个位数字相加。完成P12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二、教学例2师:刚才问题我们已解决了,要是老师换一个问题,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怎样解决?谁来?师:能否能用竖式来计算?(请学生上黑板完成)师:写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计算又要注意什么问题呢?一般从哪位起呢?师:总体来说,在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应该怎样做?要注意什么问题?总结: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起,相同数位相加。师:是否会自己做了呢?试试看(让几个学生上黑板完成)巩固总结1.P13第1、2题2.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学生:1. 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起,相同数位相加。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例1 例2十 个 十 个 3 5 3 5+ 2 +3 2 3 7 6 7注意: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起,相同数位相加。 签检组长检教导处检 校长检教学活动过程案主备人 :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课题2.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课 时2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数学 > 人教版(2024) > 二年级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人教版2022-2023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计划及全一册全部教案(定稿).docx)为本站会员(副主任)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