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护理部:XXX 时间:XXXX年XX月XX日 中医护理技术中医护理技术 之临床应用之临床应用1-目目 录录0102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中医特色技术应用2-中药应用注意事项/01013-01 01 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中药应用注意事项1.内服中成药一般用温开水(或药引)送服,散剂用水或汤药冲服。2.用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提醒医生关注。3.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对婴幼儿、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尤应注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4.服用胶囊不能锉碎或咬破;合剂、混悬剂、糖浆剂、口服液等不能稀释,应摇匀后直接服用;如番泻叶、胖大海等应用沸水浸泡后代茶饮。1.服药时间:一般情况下每剂药分23
2、次服用,具体服药时间可根据药物的性能、功效、病情遵医嘱选择适宜的服药时间例如:解表药、清热药宜饭前一小时服用,服用解表剂应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消食化积药,通常饭后服;泻下药宜饭前服;驱虫药应在早晨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补益药宜空腹服;驱虫剂宜空腹服,尤以睡前服用为妥,忌油腻、香甜食物;急诊用药遵医嘱。2.服药温度:一般情况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情况应遵医嘱服用。3.服药剂量:成人一般每次服用200ml,心衰及限制入量的患者每次宜服100ml,老年人、儿童应遵医嘱服用。内服汤剂内服中成药4-01 01 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使用前注意皮肤干燥、清洁,必要时局部
3、清创。应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出现灼热、发红、瘙痒、刺痛等局部症状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如出现头晕、恶心、心慌、气促等症状,应立即停止用药,同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并报告医师。过敏体质者慎用。1.用药前认真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2.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调配要求、给药速度予以配置及给药。3.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现配现用,严禁混合配伍。4.中西注射剂联用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前后使用间隔液。5.除有特殊说明,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静脉通路。6.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尤应加强巡视和监测,出现异常,立即停药,报告医生
4、并协助处理。7.发生过敏反应的护理:(1)立即停药,更换输液管路,通知医生。(2)封存发生不良反应的药液及管路,按要求送检。(3)做好过敏标识,明确告知患者及家属,避免再次用药。(4)过敏反应治疗期间,指导患者清淡饮食,禁食鱼腥发物。中药注射剂外用中药5-中医特色技术应用/01026-1 1、耳穴贴压法【原理】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准确地粘贴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适应症】适用于各种疼痛性疾病;炎性疾病及部分传染病;功能紊乱性疾病;过敏和变态反应性疾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各种慢性疾病等。7-1 1、耳穴贴压法【注意事项】
5、1.遵医嘱实施耳穴贴压,准确选择穴位。2.护理评估:(1)耳部皮肤情况,有炎症、破溃、冻伤的部位禁用。(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3)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3.用探针时力度应适度、均匀,准确探寻穴区内敏感点。4.耳部75%酒精擦拭待干。5.观察患者情况,若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通知医师配合处理。6.常规操作以单耳为宜,一般可留置37天,两耳交替使用。指导患者正确按压。7.观察:(1)耳穴贴是否固定良好。(2)症状是否缓解或减轻。(3)耳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等情况。8.操作完毕后,记录耳穴埋豆的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情况。8-2 2、艾灸法【原理】是一种用艾绒制成的艾炷或艾条,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和药物
6、的作用透入肌肤,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深入脏腑、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调整生理功能。【适应症】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以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证。如眩晕、贫血、风湿疼痛、肢体麻木、腹痛、呕吐、泄泻、脱肛、阳痿、遗尿、寒厥等疾病。9-2 2、艾灸法【注意事项】1.1.遵医嘱实施艾灸,选用适当的艾灸方式,如艾柱灸、艾条灸、艾盒遵医嘱实施艾灸,选用适当的艾灸方式,如艾柱灸、艾条灸、艾盒灸等。灸等。2.2.护理评估:护理评估:(1 1)施灸的皮肤情况。)施灸的皮肤情况。(2 2)患者对艾灸气味的接受程度。)患者对艾灸气味的接受程度。(3 3)颜面部、大血管部位、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颜面部、大血
7、管部位、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3.3.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4.4.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5.5.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6.6.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防止灼伤皮肤。7.7.注意施灸的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在饭前空腹或饭注意施灸的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
8、不要在饭前空腹或饭后立即施灸。后立即施灸。8.8.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需立即报告医师,遵医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需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嘱配合处理。9.9.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柱或艾条放置熄火瓶内,熄灭艾火。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柱或艾条放置熄火瓶内,熄灭艾火。10.10.初次使用灸法时,以小剂量、短时间为宜,待患者耐受后,逐渐初次使用灸法时,以小剂量、短时间为宜,待患者耐受后,逐渐增加剂量。增加剂量。11.11.操作完毕后,记录患者施灸的
9、方式、部位、施灸处皮肤及患者感操作完毕后,记录患者施灸的方式、部位、施灸处皮肤及患者感受等情况。受等情况。10-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替 适应症: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水肿、肺炎、胸膜炎。急慢性腰肌劳损,肌肉疼痛等。【原理】拔罐这是一种以杯罐作的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郁血现象的一种疗法。3 3、拔罐法11-3 3、拔罐法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拔罐,正确选择拔罐部位及拔罐方法。2.护理评估:(1)拔罐部位的皮肤情况,有皮肤溃疡、水肿、毛发
10、较多处及大血管处不宜拔罐。(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3)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忌拔罐。(4)女性患者妊娠期腰骶部禁用。3.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4.操作前检查罐口是否光滑、有无裂缝。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适宜的火罐。5.拔罐过程中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注意询问患者感觉,如有不适,及时起罐,防止烫伤。6.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7.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适宜,否则因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8.起罐后,一般局部皮肤呈现红晕或紫绀色(瘀血),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如局部出现小水泡,可不必处理;如水泡较大,消毒局
11、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9.操作完毕后,记录拔罐的部位、时间及患者的感受等情况。12-标题标题【适应症】适应于各科疾病。如頚椎病、落枕、腰椎间盘突出、软组织损伤、肩周炎;术后肠粘连、下肢静脉曲张、乳痈;胃脘痛、失眠、头痛、感冒、久泄、中风后遗症、尿潴留;月经不调、慢性盆腔炎;小儿厌食、腹泻、哮喘、遗尿;鼻炎、耳聋、耳鸣、近视等。【原理】以经络穴位按摩为主,其手法渗透力强,可以放松肌肉、解除疲劳、调节人体机能,具有提高人体免疫能力、疏通经络、平衡阴阳。4 4、穴位按摩、穴位按摩法13-4 4、穴位按摩、穴位按摩法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穴位按摩。2.护理评估:(1)按摩部位皮肤情
12、况。(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3)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3.操作者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4.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5.操作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应停止按摩并做好相应的处理。6.操作完毕后,记录按摩穴位、手法、按摩时间及患者感受等。14-【原理】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适应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
13、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4.骨关节炎等疾病。5.虚寒性便秘、高血压5 5、穴位贴敷、穴位贴敷法15-5 5、穴位贴敷、穴位贴敷法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穴位贴敷。2.护理评估:(1)贴敷部位的皮肤情况。(2)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3.充分暴露贴敷部位,同时注意保暖并保护隐私。4.膏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一般以0.20.3cm为宜,并保持一定的湿度。5.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停止使用,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予以处理。6.贴敷期间,应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的食物,避免烟酒、海味、辛辣及牛羊肉等食物。7.操作完毕后,记录贴敷的穴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16-6 6、中药熏
14、洗法【原理】使用药物的蒸气,在体表的某个特定部位熏洗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适应症】关节肿胀、疼痛和活动受限、腰酸背痛症、肩周炎、颈椎病、落枕、骨关节炎、肌腱炎、筋膜炎、促进痔术后伤口愈合、熏眼部治疗角膜炎。17-6 6、中药熏洗法【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中药熏洗。2.护理评估:(1)熏洗部位皮肤情况。(2)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3)孕妇及经期妇女不宜坐浴及外阴部熏洗。(4)心、肺、脑病患者,水肿患者,体质虚弱及老年患者慎用。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熏洗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4.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5.暴露熏洗部位,注意遮挡,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
15、私。6.熏蒸药液温度以5070为宜,当药液温度降至3740时,方可坐浴、冲洗,以防烫伤。7.熏洗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8.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及时调节药液温度。9.中药熏洗后要休息30分钟方可外出,防止外感。10.操作中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若有不适,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处理。11.操作完毕后,记录中药熏洗时间、温度及熏洗处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18-【适应症】适应于范围涉及内 外 妇儿各科,其中对因痧引起的中暑胸闷 恶心呕吐 腹痛 烦乱 胃肠型感冒 食欲不振 骨关节病 疼痛性疾病等有独特的疗效,对消除亚健康人群的常见症状如头痛 失眠 健忘 疲劳等也有一定的作用,也可以用
16、于严重脏腑功能失调 骨关节明显变形等病症的辅助治疗【原理】刮痧是以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通过特制的刮痧器具和相应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质,在体表进行反复刮动、摩擦,使皮肤局部出现红色粟粒状,或暗红色出血点等出痧变化,从而达到活血透痧的作用7 7、刮痧、刮痧法19-7 7、刮痧、刮痧法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刮痧治疗,根据部位选择适宜的刮痧用具。2.护理评估:(1)评估患者体质和皮肤情况,体型消瘦者慎用,局部皮肤瘀斑、水泡、疤痕、炎症、破溃、有出血倾向等情况者禁止刮痧。(2)评估患者证候表现,遵医嘱辨证选择刮痧油及刮痧方向。(3)评估患者耐受能力,确定手法轻重。(4)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3
17、.室温保持在2224,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暖和隐私保护。4.刮痧手法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局部皮肤发红或有紫色痧点为宜,但不强求出痧,禁用暴力。5.刮痧时不可过饥过饱,宜饭后12小时后刮痧。6.关节部位、脊柱、头面部禁止采用重手法,刮痧时间相对较短。7.糖尿病患者皮肤耐受性差,血管脆性增加,刮痧的力度不宜太大,速度不宜太快,时间不宜太长。下肢静脉曲张及下肢浮肿者,宜从下往上刮。8.刮痧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如果出现头晕、恶心,甚至晕厥等现象称为晕痧,应立即停止,迅速让其平卧,饮一杯糖盐水,报告医师配合处理。9.告知:(1)操作前:刮痧时局部可有疼痛、灼热感。(2)操作中:出现头晕、恶心、四肢无力等情况,应及时告知。(3)治疗后:刮痧部位可出现痧点或瘀斑为出痧,出痧后12天,皮肤可能轻度疼痛、发痒,属正常现象。刮痧后局部注意保暖,多喝热水,避风寒,3小时内避免洗浴。10.操作完毕后,记录实施的部位、时间及患者的感受等情况。20-谢谢观看谢谢观看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