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政治认同: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充满自豪,增强对祖国的热爱,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科学精神: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科学理性对待中华文化和外来文化。 公共参与:树立文化自信,积极投身到振兴中华文化的实践中去。,基础自测,考点突破,热点聚焦,基础自测,点击进入 基础填空,易错诊断,1.汉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提示:。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2.史书典籍记载了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提示:。文字记载了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汉字是中华文明
2、的重要标志。,3.汉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的延续。( ),提示:。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提示:。文学艺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5.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提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4.科学技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
3、特作用,文学艺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提示:。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但地理环境不能起决定作用。,7.中华文化是中华各地域、各民族文化的总和。( ),提示:。中华文化是由中华各地域文化和中华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但不能认为是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6.地理环境决定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提示:。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8.中华文化中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而日趋同一。( ),9.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也就不 同。( ),提示
4、:。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提示:。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兼收并蓄并不是“全盘外化”,不是说借鉴和吸收一切外来文化。对外来文化我们应坚持辩证的观点,吸收和借鉴其积极成分,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10.包容性即包容一切文化,中华文化能够吸收、借鉴一切外来文化。( ),考点突破,考点一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考点精讲,1.源远流长的见证,2.博大精深的表现,知识拓展,区分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知识拓展,中华文化、区域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考点精练,精练角度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典型例题 (2019江
5、苏卷,23)犁”的古文字如图,反映了农民驱使耕牛耕种的画面,其中有默默付出的耕牛,有对丰收的期望,有犁地的工具。透过这个小小的汉字,我们仿佛可以看见先民们在田地里艰辛劳作的身影。由此可见( ) 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百花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 中华文化兼收并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A. B. C. D.,解析:C “犁”的古文字反映了农民驱使耕牛耕种的画面,说明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正确;先民们在田地里艰辛劳作的身影,体现了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
6、的关系,排除;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能够吸收外国优秀文化成果,材料中未体现,排除。,强化训练 (2019陕西四校联考)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五千多年绵延不绝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顽强的生命力。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 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汉字是世界上生命最长的文字 我国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 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综合性的特点 A. B. C. D.,解析:B 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汉字是世界上生命
7、最长的文字以及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表明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正确;强调的是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排除;强调的是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排除。,精练角度2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典型例题 (2019北京卷,25)一碗妈妈做的炸酱面,是挥之不去的儿时记忆;一碗豆花,融溢着对外婆的深深思念;一碗羊肉泡馍,沉淀着浓浓的乡愁食物温暖了胃,也温暖了心;味蕾会恋上食物,心会记起那个人。这说明( ) A.食物所承载的文化是不断发展的 B.情感与思念是饮食文化发展的源泉 C.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相互交流,不断融合 D.一方水土养一
8、方人,食物承载着家的温暖和故乡情怀,解析:D 一碗妈妈做的炸酱面,是挥之不去的儿时记忆;一碗豆花,融溢着对外婆的深深思念;一碗羊肉泡馍,沉淀着浓浓的乡愁,这表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食物温暖了胃,也温暖了心;味蕾会恋上食物,心会记起那个人。这说明食物承载着家的温暖和故乡情怀,D正确;材料未涉及饮食文化发展的相关内容,A与题意不符;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源泉,B错误;材料未涉及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的相关内容,C与题意无关。,强化训练 (2015广东卷,31)岭南一年四季多湿热,气温较高,人们喜用凉水冲淋以消暑爽身,粤语一般称之为“冲凉”,冲凉房在民宅中不可或缺;北方天气多寒凉干燥,人们喜用
9、热水浸泡以去垢爽身,北方话多称之为“洗澡”,盆浴、池浴盛行,澡堂子随处可见。这说明( ) A.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的特性 B.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差异和冲突 C.方言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差异 D.洗浴文化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解析:C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点。北方和岭南关于“洗澡”(“冲凉”)的方言不同,体现了北方和岭南对“洗澡”(“冲凉”)作用和方式的认识不同,这些认识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当地的地理环境不同,C符合题意;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A说法错误;B与题意无关,材料没有涉及“冲突”;D与题意无关,材料没有涉及洗浴文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精练角度3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典型例题 (201
10、9福建龙岩期末)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提出,要“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一格局( ) 体现了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特点 体现了各民族文化因交流互鉴而日趋同一 是多民族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有利于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 A. B. C. D.,解析:B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一格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特点,有利于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正确;中华各民族
11、文化虽然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但也保留着各自的民族特性,中的“日趋同一”说法错误,排除;多民族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是促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因素,但不意味着多民族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必然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的“必然结果”说法错误,排除。,强化训练 (2019四川凉山三诊)2019年9月,第十一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在郑州市举行,这是我国级别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比赛项目均是各少数民族具有典型特色的传统项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会组团参赛。此举有利于( ) 推动各少数民族文化在交流中渐趋一致 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 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促进少
12、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A. B. C. D.,解析:C 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比赛项目都是各少数民族具有典型特色的传统项目,因此举办少数民族运动会可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发展,也能够更好地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中“渐趋一致”说法错误,排除;此举有利于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排除。,考点二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考点精讲,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内涵: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2)意义: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
13、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用图示法表示为:,(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前后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知识拓展,(1)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吸收。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不仅指中华文化能和外来文化和睦相处,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积极成分,也指中华各民族文化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彼此吸收、借鉴各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3)包容性,不是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也不是融入其他文明,更不是全盘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而是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4)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既包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14、与发展,即对历史的包容,也包括对不同区域文化间的交流、借鉴和吸收,即对不同区域文化的包容。,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5)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可以促进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文化和各区域文化的发展,促进整个中华文化的繁荣,最终也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 (6)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交流借鉴、吸收借鉴等。,2.中华文化的力量,典型例题 (2019内蒙古包头二模)中华文化有极强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既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和睦相处,又能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下列能体现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是( )
15、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汇 岭南文化同异质文化嫁接形成独特流派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前列 “孔子学院”“鲁班工坊”掀起中国文化热 A. B. C. D.,考点精练,精练角度1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解析:A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汇、岭南文化同异质文化嫁接形成独特流派,都说明中华文化兼收并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符合题意;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前列,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无关,排除;“孔子学院”“鲁班工坊”掀起中国文化热,体现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升,不能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排除。,强化训练 2014广东卷,37(3),节选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
16、题。 材料 粤港澳地相近、人相亲、语相通,共同秉承中华文化。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三地文化也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当前,三地交往更加深入密切,加强文化合作意义重大。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谈谈在文化合作上应该持有的合理态度。,解析:本题考查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设问的知识指向是“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所以要分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可运用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促进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等知识进行分析;从中华文化的角度看,可运用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等知识进行分析。,答案:(1)既要认同本地文化,又要尊重其他地区
17、文化,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2)要坚持各区域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促进中华文化的进步。 (3)坚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坚持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典型例题 (2019安徽联考)千百年来中华儿女胼手胝足的劳动,一代又一代人薪火相传的守护,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唯一从未中断的文明。伟大民族精神,蕴藏于诸子百家、诗词曲赋,闪耀于大好河山、广袤粮田,凝结于交织交融、同心同德的56个民族,体现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前行。材料表明( ) 中华民族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中华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石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博大精深和兼收并
18、蓄的特质 中华文化的力量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之中 A. B. C. D.,精练角度2 中华文化的力量,解析:B 伟大民族精神,蕴藏于诸子百家、诗词曲赋,闪耀于大好河山、广袤粮田,凝结于交织交融、同心同德的56个民族,体现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前行,这表明中华民族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华文化的力量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之中,正确;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石,错误;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的特质,而不是中华民族精神,错误。,强化训练 (2019安徽联考)走进数字沉浸体验展,冰嬉乐园、门神佑福、花开岁朝、戏幕画阁、赏灯观焰、纳福迎祥六大部分相互映衬,
19、存在于书画、器物的祥瑞与期许,苏醒于数字技术、虚拟影像中,游客真正获得了“宫里过大年”的全新体验。2019年春节,故宫博物院举办“紫禁城里过大年”文物展览,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充满年味儿的紫禁城。举办“紫禁城里过大年”的文化意义在于( ) 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感受中华文化魅力 汲取中华文化精髓,弘扬传统民俗文化 让博物馆走近公众,增加文物文化价值 让文化遗产融入生活,增强百姓归属感 A. B. C. D.,解析:B “紫禁城里过大年”活动,让文化遗产融入生活,让人们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感受中华文化魅力,增强百姓的文化厚重感和归属感,符合题意;我们弘扬的应该是优秀传统民俗文化,错误;博物馆走近公众不能增
20、加文物自身的文化价值,错误。,热点聚焦,携手推动民族复兴 实现和平统一目标,背景材料,2019年10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团结全体中华儿女,继续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奋斗。,两岸关系发展历程证明:台湾是中国一部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和法理事实,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认同,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台海形势走向和平稳定、两岸关系向前发展的时代潮流,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国家强大、民族复兴、两岸统一
21、的历史大势,更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问题探究,分析:(1)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在台湾近代史上,台湾文化承受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但台湾同胞始终保持中华民族的尊严和中华文化的特征。 (2)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台湾地区人民坚持“中华衣冠”,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 (3)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两岸人民对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归属感。,1
2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的事实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依据。,分析:(1)加强对中华文化的学习,共同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 (2)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台独”。 (3)积极参加海峡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彼此的了解与沟通。,2.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海峡两岸青年学生应如何增强促进祖国统一的责任担当?,1.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同根同源、同文同种,这是最深沉的凝聚力、最深情的牵绊,更是实现同胞心灵契合、增进和平统一认同的最大助力。中华文化已经渗入每个中华儿女的血脉骨肉,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
23、属。两岸同胞要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材料( ) 表明了中华文化始终是维系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体现了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追求 印证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A. B. C. D.,热点预测,解析:D 中华民族精神才是维系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错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不是团结统一,错误;正确且符合题意。,2.自古以来,闽台关系源远流长。来自中原的文化辗转流传到福建,再由福建流传至台湾,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人文变迁,形成了目前海峡两岸共同的闽台文化体系。闽台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连、商缘相系。台
24、湾八成民众祖籍福建,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在台湾有着广泛影响,每年都有大批台湾同胞来闽朝拜祈福、寻根谒祖。这一事实表明( ) 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峡两岸关系中发挥决定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是维系海峡两岸关系的精神纽带 海峡两岸携手合作,共促中华文化伟大复兴 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海峡两岸人民骨肉相亲 A. B. C. D.,解析:D 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峡两岸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错误;材料未体现;正确且符合题意。,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台湾是中国一部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和法理事实,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
25、的!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认同,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自古以来,闽台关系源远流长。来自中原的文化辗转流传到福建,再由福建流传至台湾,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人文变迁,形成了目前海峡两岸共同的闽台文化体系。台湾八成民众祖籍福建,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在台湾有着广泛影响,每年都有大批台湾同胞来闽朝拜祈福、寻根谒祖。近年来,福建推动湄洲岛妈祖庙等7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和闽南、妈祖、客家、朱子等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加强闽台文化学术研究交流,赴台举办涉台族谱展等活动,提高了台湾民众对“根、祖、脉”的认同。,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福建的上述做法对促进祖国
26、统一的意义。,解析:本题属于意义类试题。根据材料信息“提高了台湾民众对根、祖、脉的认同”说明有利于让台湾民众更好地了解闽台文化体系的渊源,认同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的事实;“台湾八成民众祖籍福建,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在台湾有着广泛影响,每年都有大批台湾同胞来闽朝拜祈福、寻根谒祖”说明有利于加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闽台文化保护,共同传承闽台文化,增强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共同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答案:(1)让台湾民众更好地了解闽台文化体系的渊源,认同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的事实。 (2)加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闽台文化保护,共同传承闽台文化,增强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共同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