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学效应在教育中的应用真实的谎言:罗森塔尔效应 1968年,罗森塔尔对18个班的学生做未来发展预测,然后将最优秀的学生名单通知校长和任课老师。8个月后复试发现名单上的学生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原因:“期望”的神奇魔力。老师们对罗森塔尔的话深信不疑,对指出的学生产生积极期望;学生感受到这种期望,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标准。教师的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的未来!实例 文化苦旅中有一篇三十年的重量 余秋雨14岁时,在一个夏天的黄昏,他坐在一个小板凳上一挥而就地就写完一篇作文,好象是为了应付暑假作业,一写完就飞奔出去玩了,结果他的作文被刊登在报纸上,而且作文后面印有口气堂皇的长篇评语,这
2、些评语是一位大学教师给审批的,那位大学教师从审题、选材、详略取舍、辞章修养上一一加以赞扬,这位大学教师可以说是给他做了一次决定他终身地指点。后来余秋雨踏上了文学的道路,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思考 应用:多给学生贴积极标签,促进孩子向着期待的积极方向发展;禁止贴上“大脑迟钝”、“不可救药”等消极标签,防止负罗森塔尔效应的出现。破窗效应 由来:多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辛巴杜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他把停在帕罗阿尔托社区的汽车保持良好状态,把停在布朗克斯街区的那一辆车牌摘掉了,并且把顶棚也打开车牌摘
3、掉了,并且把顶棚也打开。结果停在布朗克斯街区的那辆车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停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停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停在帕罗阿尔托那辆用锤子把停在帕罗阿尔托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车就不见了。后来,人们把这一现象称为破窗效应。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地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在班级管理中也会出现“破窗效应”,
4、比如,班级环境比较杂乱,很多同学就会无意识地随地乱扔东西,如果班级环境班级环境非常干净、整洁,就会出现相反的效果。我们经常感受到的一种现象是在非常干净的星级宾馆星级宾馆内,我们很难发现随地吐痰的现象,这就是“破窗效应”发挥了作用。“破窗效应”不仅表现为环境方面的功能,班级同学的行为习惯等也会受到“破窗效应”的影响,所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一定要防患于未然,警惕“破窗效应”的发生。责任分散效应 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吧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时,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
5、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喊叫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或道德日益
6、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教育上的应用?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一定要注意责任明责任明确,职责分明,确,职责分明,否则容易出现责
7、任分散现象,管理的效率明显降低。魏书生在班级管理中提出的“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管理原则就可以避免责任分散效应的出现。想吃活鱼怎么办:鲶鱼效应 由来:从前,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们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只有一条渔船能做到带活鱼回港。后来,人们发现这人们发现这条船的鱼槽内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而已条船的鱼槽内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而已。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沙丁鱼发现这一“异类异类”后,也会因紧张而加速游后,也会因紧张而加速游动。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延长了寿命。这就是“鲶鱼效应”。应用 运用鲶鱼效应,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对
8、群体 起到竞争作用,它符合人才管理的运行机制。目前,一些机关单位实行的公开招考和竞争上岗,就是很好的典型。这种方法能够使人产生危机感这种方法能够使人产生危机感从而更好地工作。从而更好地工作。教育中的应用?比如班级中新转入非常优秀的个体时,经常可以激发班级一部分同学甚至是全体同学的学习动力,我们也可以在班级管理中引进一些竞争机制,制造一些鲶鱼效应,激活班级管理的平稳状态,促进班级快速发展。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
9、,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地批评,使孩子从内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学校教育中的真实案例:一位教师在考试讲评课上反复批评一个学生,并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把该生的试
10、卷撕烂了。该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用手中的钢笔戳向老师的脸,使这位老师的脸上留下了“永恒的记忆”。可见,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美味的肉汤:登门槛效应 心理学家费里德曼和费雷泽的一项研究 证明,让人们先接受较小的要求,能促使其逐渐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登门槛效应”。加拿大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直接提出要求,多伦多居民愿意为癌症学会捐款的比例为46;而如果分两步提出要求,前一天先请人们佩戴一个宣传纪念章,第二天再请他们捐款,则愿意捐款的人数的百分比几乎增加一
11、倍。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在不断满足小要求的过程中已经逐渐适应,意识不到逐渐提高的要求已经大大偏离了自己的初衷。也因为,人们都希望在别人面前保持一个比较一致的形象,希望在别人面前保持一个比较一致的形象,不希望别人把自己看作“喜怒无常”的人,因而,在接受别人的要求,对别人提供帮助之后,再拒绝别人就变得更加困难了。如果这种要求给自己造成损失并不大的话,人们往往会有一种“反正都已经帮了,再帮一次又何妨”的心理,于是,登门槛效应就发生作用了。目标分解法在1984年的日本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和1986年的意大利米兰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矮个子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外地两次夺冠,令人们大惑不解。十年后
12、,他在自传中解开了这个谜:“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的终点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教育上的应用?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对教师、学生先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
13、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使每个人都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尤其是对年龄较小的孩子的教育引导,使用目标分解法,运用循序渐进原则,则更会奏效。延伸 心理学家查丁奈还发现,当人们拒绝接受一个较大的要求后,认知上的不协调会驱使他们建立新的平衡,因而容易接受一个较小的要求。当小要求与大要求有明显联系,且紧跟在大要求之后提出时,人们更容易接受这个小要求。感人心者莫乎情: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相约比武,看谁能把路上行人的衣服脱掉。于是北风便大施淫威,猛掀路上行人的衣服,行人为了抵御北风地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而南风则不同,它轻轻地吹,风和日丽,行人只觉
14、得春暖身上,开始解开钮扣,继而脱掉大衣。北风和南风都是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态度和方法不同,结果大相径庭。教育上的应用?教师教育学生要讲究方法,你怒对学生拍桌、打椅,甚至体罚,会使你学生的“大衣裹得更紧”;采用和风细雨“南风”式的教育方法,你会轻而易举地让学生“脱掉大衣”,达到你的教育目的,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南风效应案例有个初三的女学生深深地爱上了她的已婚的男教师而不能自拔,于是写了一封热烈的情书投入了邮箱,过后他又自怨自恨,恐惧万分,怕家长知道责骂,怕同学知道讥讽,怕这位老师从此鄙视她,她因此而感到无地自容,甚至想到死。他想将信从邮箱取出,但已不可能。第二天只好硬着头皮上学。但看看老师的
15、眼光,正常;同学的目光,正常;家长的目光和举动也没有什么异样。她的恐惧感渐渐地减弱了。但依然未免还有些紧张。过了几天,这位男教师借故在班上发了一通牢骚,说现在的邮局真不负责任,常常将我的信件给弄丢了。这位女生听了,一块巨石终于落地了。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这位男教师对这件事可以有多种处理方式:它可以将信交给校长,以表明自己的清白;可以交给家长,以显示自己的高尚。这样做,核心是一个“私”字。他也可以找学生来教育一番,但感情这东西,似乎是不能以说教来阻止的。于是这位教师选择了善意的谎言。这是高尚的纯洁无私的爱,处理这件事也可以说是炉火纯青的艺术。教育者应从心理的因素研究入手,力图消除被教育者的对立情
16、绪,创造心理相容的条件,从而开启学生的心理围城,让他们脱去紧护心灵的外衣,敞开心扉,与教师“心有灵犀一点通”。赫洛克效应 心理学家赫洛克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被试分成四个等组,在四种不同诱因的情况下完成任务。第一组为表扬组,每次工作后予以表扬和鼓励每次工作后予以表扬和鼓励;第二组为受训组,每次工作后严加训斥每次工作后严加训斥;第三组为被忽视组,不予评价只让其静听其他两组受表扬和挨批评不予评价只让其静听其他两组受表扬和挨批评;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不予任何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不予任何评价评价。结果工作成绩是前三组均优于控制组,受表扬组和受训斥组明显优于忽视组,而受表扬组的成绩不断上升
17、。启示:及时对工作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工作动机,对工作起促进作用。适当表扬的效果明显优于批评,而批评的效果比不予任何评价的好。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 莎士比亚的名剧罗米欧与朱丽叶描写了罗米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他们相爱很深,但由于两家是世仇,感情得不到家里其他成员的认可,双方的家长百般阻挠。然而,他们的感情并没有因为家长的干涉而有丝毫的减弱,反而相爱更深,最终双双殉情而死。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见到这种现象,父母的干涉非但不能减弱恋人们之间的爱情,反而使感情得到加强。父母的干涉越多,反对越强烈,恋人们相爱就越深,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这是因为人们都有一种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够
18、独立自主,而不愿意自己是被人控制的傀儡,一旦别人代替自己做出选择,并将这种选择强加于自己时,就会产生一种心理抗拒,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事物,同时更加喜欢自己被迫失去的事物。某中学初一年级的两位学生由于相互吸引而走到了一起,一开始,老师和家长都竭尽全力干涉,然而,这种干涉反而为两个孩子增加了共同语言,他们更加接近,俨然一对棒打不散的鸳鸯。后来,校长改变了策略,他将孩子和老师都叫去,没有批评孩子们,反而说老师误会了他们,把纯洁的感情玷污了。过后,这两个孩子还是照样来往,但是没过多久,他们就因为缺乏共同点而渐渐疏远,最终由于发现对方与自己理想中的王子和公主相差太远而分道扬镳。顶着光环行走的人:晕轮效应
19、 由于对人的某种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较深刻、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点的现象。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象月亮周围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他品质或特点。所以就形象地称之为晕轮效应,又被称为光环效应。实例 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娜坦丽虽然容貌惊人,但与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那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启示?抽刀断水水更
20、流:禁果效应 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望 应用 一次上新课的时候,老师对学生说:“我这里有一道难题,本想让你们做一做,可连我都没做出来,看来你们就更难了。”好几个学生立刻请求老师把题写在黑板上。老师装作无可奈何的样子写了题,全班同学都忙碌起来,不一会儿,一半同学举起了手。当学生清晰地说出解题思路时,老师故意装出甘拜下风的样子说:“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看来这堂新课你们自己就能学会,有没有信心?”学生的回答当然是“有”!3+15-1:增减效应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在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
21、讲话了。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粟子,而晚上给你们三颗栗子,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猴子们听了,都想晚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三颗,晚上再给你们四颗,这样该可以了吧?”猴子们听了,以为晚上的粟子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这就是标准的“增减效应”,其实结果都一样,但是以不同的方式给予,给人的心理感受可能就截然不同。应用?当你评价学生时可以先说学生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因为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随堂作业心理学效应给你的启发?罗森塔尔效应 鲶鱼效应 破窗效应 责任分散效应 超限效应 登门槛效应 南风效应 赫洛克效应 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 晕轮效应 禁果效应 增减效应谢谢大家!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