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伤性颅内积气目标 了解气颅的病因,发病机制。熟悉气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掌握气颅的护理要点,尤其是体位的注意点。2一 概述 颅脑外伤后,外界空气由骨折与脑膜裂隙处进入颅内,聚集在蛛网膜下腔脑室系统或脑实质内,称为外伤性颅内积气或气颅,为颅脑损伤的常见并发症,多见于颅底骨折,特别是前、中颅窝底骨折伴脑脊液漏者;部分见于开放性颅盖骨骨折、开颅术后 3病因 外伤后颅内积气几乎均由开放性颅底骨折时气体从鼻旁窦或乳突气房进入颅内而致。气体可积聚于硬脑膜外、硬脑膜下、蛛网膜下腔、脑内或脑室内,多为单侧积气,往往伴有脑脊液鼻漏或耳漏。4发病机制 可能为“球阀”机制和“倒瓶”机制 球阀机制是指空气经鼻咽
2、部漏入进入颅内,但由于活瓣作用,空气不能外出。倒瓶机制是指脑脊液从颅底漏口流出时,由于负压作用,空气迅速进入颅内填补空腔。5发病机制 气体主要有以下3 种方式进入颅内 颅骨开放性骨折时,空气经破损的头皮、骨折线及硬脑膜裂口进入颅内;穿入性颅骨骨折气体同时伴随异物进入颅内 颅底骨折伴有脑脊液鼻漏、耳漏时,随着脑脊液的外溢,颅内压降低,外界空气经外耳道、鼻孔及骨折缝和硬脑膜破口进入颅内;6发病机制 闭合性颅脑损伤时,骨折累及副鼻窦或骨折延及颅底时,伤后病人大声叫喊、咳嗽、呕吐等时,气体大量进入颅内。当大量对称或非对称空气积聚,占据颅腔空间,产生张力,压迫并刺激脑组织,使其移位而导致神经功能障碍的气
3、颅病变,则称为张力性气颅。7分类 临床上将外伤性气颅分为一般性气颅和张力性气颅。张力性气颅CT 的影像要点是:CT 所见,张力性气颅有受压移位表现,一侧或者两侧额极出现“山峰征”和(或)额间出现“富士山征”;张力性气颅积气量大,一般 4 个层面或超过65 mL。89临床表现 1.损伤本身所致的临床表现,脑脊液鼻漏或耳漏。2.脑膜脑受刺激表现:恶心,呕吐,头痛,出汗。3.张力性气颅:头痛明显,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颅内大量积气时,脑受压可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严重时可出现脑疝。10诊断 气颅早期较易遗误,诊断主要靠X线照片或CT扫描检查,可见颅腔内积气,少量气体多分散在额颞部蛛网膜下
4、腔,大量积气常在额颞顶部,尤其是额部为著,严重时双额部大量积气,在CT扫描断面图上恰似山嵴状而呈“富士山征”。11颅内积气12治疗 原则是彻底清创,尽可能缝合硬膜,密闭颅腔;同时治疗可能存在的颅内血肿等病变,术后按照开放性颅脑损伤处理。一般颅内积气在20ml左右就有发生张力性气颅的可能。必须密切观察,及时手术 13治疗 1.张力性气颅发生后必须紧急处理,应尽快行额部(积气最高点)钻孔排气,降低颅压,术后均置管接闭式负压瓶持续引流排气35 d;合并颅内血肿者,同时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否则有脑疝形成造成死亡危险。14治疗 2.脑室内积气者,可以做脑室双管,一管持续缓慢滴注生理盐水,另外一管排气,排气
5、管位置应当在病人体位和脑室积气的高处 15治疗 3 一般性气颅或合并血肿量较小、无/或有脑挫裂伤,但较轻,无明显脑占位及中线移位,给予抗生素治疗;合并脑脊液耳、鼻漏者,均保持耳、鼻道通畅、清洁,禁忌堵塞,半卧位(头高位30),头偏向脑脊液漏侧,使脑组织沉落于漏口处,以利于贴附愈合。16治疗 若脑脊液漏4 周以上未愈且合并颅内积气者,应手术修补漏口。一般性气颅在治疗的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发展,尤其中等量积气(3065mL)患者,若病情加重出现张力性气颅,应及时手术处理。17护理 1.体位(1)头高位4560度,患侧卧位,尽量保持病人安静不动,头不能忽高忽低的活动,才能借助脑组织的重力使脑组
6、织与颅底间隙缩小或消失,便于脑组织座落颅底,堵塞脑脊液漏口,促使漏口粘连愈合。取此体位最初脑脊液外流量会增多,但不要多久就会明显减少或停止。18护理(2).保持耳鼻道清洁,禁严堵深塞 外耳道用酒精清洁消毒后取无菌纱布覆盖(3).病室保持空气新鲜,安静清洁,限制探视(4).严格无菌操作,选敏感抗生素。19护理 2 脑脊液外漏 颅内压不高时慎用脱水剂 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有无头痛呕吐等。20护理 3 脑室引流护理 引流管和引流袋保持密闭,锥颅置管排气注意引流袋的高度应高于锥颅置管孔。4 防止气颅加重或再发 脑脊液彻底停止后,应保持安静维持治疗12周,避免剧烈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及颠簸活动等。21护理 5 生活护理 加强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呼吸道管理,防止并发症。6 心理护理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