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认知心理学总论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3888447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1.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婴幼儿认知心理学总论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婴幼儿认知心理学总论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婴幼儿认知心理学总论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婴幼儿认知心理学总论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婴幼儿认知心理学总论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学前教育学前教育 韩影韩影认知发展 传统的认知看法限制在人类心智特别明确的“智力”过程和产物,高级心理过程(知识,意识,智力,思维,创造,推理等)当代心理学家认为应该增加一些成 分有些低级的较少需要皮层智力的活动 (婴儿有组织的运动和知觉)认知包括:非社会认知和社会认知 非社会认知:物理认知(美好河山,世间万物)社会认知:关于人的认知(你,我,他,她)主 要 内 容 婴儿认知的生理基础 知觉:视觉(深度知觉)听觉(语音知觉)不同感官的相互联系 婴儿的非社会认知 婴儿的社会认知 概念 性质 形成条件 社会认知与非社会认知的异同 认知装置 依

2、恋的形成 自我意识 一.婴儿认知的生理基础 知觉 视觉 听觉 各感觉器官的联系 (一)婴儿的知觉最新研究表明,婴儿的知觉能力远比我们过去想象的多得多!为什么我们以前低估了婴儿的能力?理论:哲学,心理学中认为生命开始时能力是极少的方法论:由于婴儿生理方面的不足,有些实验无法进行,也很难证明结果(语言动作没有形成,)无法从肢体运动中察觉,裸眼看不到的未必就不存在。新近研究婴儿知觉的 方法:范茨1961年发明的“偏好方法”(呈现2张图片如果对其中的一张注视的时间长)说明:婴儿知觉系统能区分和辨别,并且能知道婴儿辨别了什么吸吮行为:记录婴儿吸吮频率,当有声音强化是,频率高。过一会频率降低,呈现新的声音

3、,频率高。说明婴儿能够听出二个声音的差别身体反应:心率习惯化和去习惯化:当重复出现某一刺激时,婴儿的兴趣足见下降,当呈现新刺激时,兴趣出现婴儿具备再认记忆能力 尽管刚出生的孩子显得柔弱,父母觉得他们好像除了吃喝拉撒什么都不会,但其实一个正常的婴儿出生时,很多知觉能力都已经完全地发展好了,如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但偏偏有一样,出乎一般父母的想当然,远远没有发育充分,那就是视觉。那看起来明亮亮的滴溜溜转的小眼睛,远不像我们以为的那样成熟。1.婴儿视觉视神经将眼睛和视皮层(visual cortex)(图中紫色区域)连接在一起,视皮层是视觉信息处理的中心。婴儿视皮层的细胞还没有像成人那样按照功能和

4、类型区分开来,并且,大多数细胞的外面还没有被裹上髓磷脂(myelin),这种白白的脂肪状的东西是用来辅助神经传输的。右上图显示正常发展下,左右眼球的树枝晶(dentrites)可以达到视皮层的第4层,下图受损的左眼的树枝晶明显就短了。而婴儿初生时的树枝晶就比成人的要短许多。此外还有一种主要负责分辨细致的线条和色彩的视锥(cone),在一个大人在看东西的时候,需要动用视网膜(retina)的中央凹(fovea)里的5万个视锥细胞,当然,对于婴儿来说,别说视锥远不够成熟了,他连中央凹都还没有完全形成。新生婴儿的视力在精确度上比起大人要差40倍呢!扫瞄能力只限于那些单一的,具有高度对比特征的东西。不

5、了解这一点的父母和送礼的朋友给宝宝买一堆花花绿绿的有很多细节的玩具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浪费,因为它们还比不上父母拿一张白纸,把一半涂黑让宝宝更有视觉成就感。(1)婴儿眼里看到的世界是什么的模样?视觉发展阶段:1个月 比初生的时候,在对比度的敏感程度和颜色的分辨上稍微有了一点进步,但这种分辨能力仍然很弱。声音,身体的接触,味道的接触,大人们都可以为宝宝控制在温和的水平,但是这个世界扑眼而来的视觉刺激太丰富和强烈(除非你不让你的宝宝出门),所以婴儿看似未发展充分的视力从某种程度上帮助他们防止了过度的视觉刺激。视觉发展:2个月 到了宝宝2个月的时候,他就能够扫描所有的视觉刺激了,就是说,他可以看到图像

6、内部的一些特征,而非像从前那样只能辨析轮廓。他可以分辨一些颜色了,比如红色,蓝色,和绿色。视觉的精确度和对对比度的敏感已经大大提高,但还是比大人视力差20倍。视觉发展:3个月 前面说的视皮层到了此时已经能够较好地控制视力了 形状变得更加清晰;对色彩的辨认已经和成人接近;开始能够认识到物体运动的方向;开始能够认识到不同远近距离下的物体;开始能够辨认不同的脸。视觉发展:6个月 到了孩子半岁的时候,他看到的世界的模样已经和我们看到的差不多了,仅比大人差8倍左右。他们能够像大人那样在不同的距离上聚焦。物体大小尺寸的守恒感知能力已经发展起来,也就是说,他看到的远处的皮球小,滚到面前的皮球大,但你的宝宝已

7、经知道它们是同一个大小的皮球。新生婴儿视物的最佳距离就是母亲自然抱起他在怀里时,母亲的眼睛到他的眼睛的距离,大约20厘米,太远或太近就更看不清楚了。早期教育专家们做过有趣的实验,发现新生婴儿虽然看不清楚,但已经有视觉偏好了哩(就像我们长大了更爱看美女帅哥一样)。他们此时已经具备形状恒定的感知,会在下面几样图案(patterns)上注目更久:大而单一的元素(比如一个大圆点),成圆圈状的线条(比如靶子),纵向的线条,以及轮廓分明的图像(比如黑白相间的格子)。(Slater and Morison,1985)爸爸妈妈可以打印一些诸如此类的黑白图案,让宝宝不用太费力就能成功看到这些图案本来的样子。(2

8、)深 度 知 觉 空间知觉婴儿所感知道到的是个二维世界还是三维的世界”逐渐逼近“如果你抬头,突然看到一个篮球向你逼近,你是何反应:你眨眼,头后仰,扬起胳膊,并且将采取逃避行为。尽管有时是无意识的,但是对这种反应,但你知道篮球是一个空间移动的三维物体某种深度知觉能力对于婴儿的实验一般利用投影仪,以形成很快逼近的样子,才1个月的婴儿,就会对这种刺激做出眨眼的反应,3-4个月的婴儿会产生防御性的反应“伸手触及”3-4个月形成,能根据要著我的物体的大小而改变自己的手型。陡坡作为成人我们遇见陡坡能作出密切相关的反应?1.我们会预测它的深度2.走在边沿我们甚至只是经过,感觉害怕3.我们十分明智的避免涉足这

9、样引起害怕的陡坡婴儿是否表现相似的深度知觉?E.吉布森和R.沃克的“视觉悬崖”实验 背景背景 在心理学界,人们常常提起一则有关S.B.先生的趣事。S.B.先生天生看不见东西,直到他52岁时,一种新出现的先进手术(即现在已很普遍的角膜移植术)才使他恢复了视力。虽然S.B.获得了视力,但并不意味着他自动地获得了和我们正常人一样的视知觉能力。这一点在手术后不久,他的视力还没完全恢复的时候就变得十分明显。当S.B.从医院的窗户向外望时,他十分好奇地发现在下边的地面上移动着一些小东西,于是他爬到窗边,想探出身子用手去接近并仔细观察这些东西。幸亏医院的工作人员几时阻止了他的行动。他当时住在四楼,下面移动着

10、的小东西是汽车!尽管S.B.现在能够看见东西,但他不具有知觉深度。心理学家对此很感兴趣,为了确定这种知觉能力是习得的还是天生的,必须把研究移到实验室中进行。研究者想在实验室里科学地研究深度视知觉能力。为此,他们构思并设计出了一种“视崖”的实验装置。这项研究的被试是36名年龄在614个月之间的婴儿。这些婴儿的母亲也参加了实验。每个婴儿都被放在视崖的中间板上,先让母亲在深的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然后再在浅的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结果与讨论结果与讨论在研究中,9名婴儿拒绝离开中间板。虽然研究者没有解释这个问题,但这可能是因为婴儿太过固执。当另外27位母亲在浅的一侧呼唤她们的孩子时,所有的孩子都爬下中央板

11、并穿过玻璃。然而当母亲在深的一侧呼唤他们时,只有3名婴儿极为犹豫地爬过视崖的边缘。当母亲从视崖的深渊呼唤孩子时,大部分婴儿拒绝穿过视崖,他们远离母亲爬向浅的一侧;或因不能够到母亲那儿而大哭起来。婴儿已经意识到视崖深度的存在,这一点毫无疑问的。“通常他们能透过深的一侧玻璃注视下面的深渊,然后再爬向浅滩。一些婴儿用手拍打玻璃,虽然这种触觉使他们确信玻璃的坚固,但还是拒绝爬过去。”这些研究结果能证明人类知觉深度的能力使天生的而不这些研究结果能证明人类知觉深度的能力使天生的而不是后天习得的吗?明显不能!是后天习得的吗?明显不能!这是因为这项研究中所有婴儿至少已经有了6个月的生活经历,再这段时间内,他们

12、可能通过尝试和错误而学会了知觉深度。然而6个月以下的婴儿由于不具备自主运动的能力,所以不能接受试验。不足与后续研究不足与后续研究吉布森和沃克所得的结论,受到了置疑,它们是否能证明人类天生具备深度知觉。后有研究把年龄在25个月的婴儿放在视崖深侧的玻璃,这时所有的婴儿都表现心率变慢。这种心率变慢是感兴趣的信号,而不是恐惧的信号,恐惧应伴随心率加快。这表明这些婴儿还没有习得对落差的害怕,稍后,他们将学会躲避落差的行为。这些发现与吉布森和沃克的结论恰恰相反。视崖装置的组成视崖装置的组成:一张1.2米高的桌子,顶部是一块透明的厚玻璃。桌子的一半(浅滩)是用红白格图案组成的结实桌面。另一半是同样的图案,但

13、它在桌面下面的地板上(深渊)。在浅滩边上,图案垂直降到地面,虽然从上面看是直落到地的,但实际上有玻璃贯穿整个桌面。在浅滩和深渊的中间是一块0.3米宽的中间板。使用这种装置对婴儿施测的过程十分简单。2.听觉 新生儿听觉阈限比成人高1020分贝 婴儿出生前有无听觉?婴儿出生前有无听觉?25周对声音反应出生理的变化和身体运动 28周对靠近母亲腹部的响亮的振动声音刺激,胎儿的反应是紧紧闭起眼睑,有趣的是所有不能做出这一方式反应的胎儿,在出生后往往带有听觉问题。那么胎儿听到了什么?那么胎儿听到了什么?子宫内环境的记录:植入子宫的麦克风,发现来自外环境的一些声音(噪音,母亲附近对话伙伴的言语声)最清晰传递

14、到胎儿的声音是母亲的言语声(1)语音知觉 婴儿喜欢听什么?”妈妈语妈妈语”1.语速慢,声音高,音调跨度大,有强烈的起伏性,有吸引力 2.聋哑儿也会对母亲使用的某种手势妈妈语关注 3.实验:(乳头偏好,吸吮分化范式)原因?也去是节奏和速度 出生前就受母亲言语的影响3.各感官的相互联系 视觉与听觉 视觉与触觉:实验(特殊橡皮奶头1个月的婴儿能将触觉输入到视觉领域)视觉与模仿(新生儿具有)二.婴儿的非社会认知物理知识 除了客体永久性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物理系形式。斯佩尔克关于婴儿对客体运动和重力的认识所运用的一致和不一致事件:上图婴儿出现习惯化,4个月婴儿对不一致事件的注士时间长,表明敏感于物体运动规则

15、。贝恩基拉发现6个月的婴儿对不可能事件结果的注视时间长,表明他们认识到接触和支持之间的关系。(一)婴儿的认知理论 皮亚杰认为,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变化的规律可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 (02岁)反射练习时期01个月 初步适应和初步循环反应出现的时期14.5月 有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4月9月 手段与目的分化协调期911、12 感知动作智慧时期1218月 智慧综合时期1824月 前运算阶段 (27 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皮亚杰 日内瓦学派创始人、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发生认知论的开创者,他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受到世界各国学术界的重视,对

16、发展心理学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感知运动阶段认知发展的特点感知运动阶段认知发展的特点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从出生到大约两岁这段时间,智力活动以感知和运动反射为主要形式,且智力活动依赖于眼前的人和事物,当这些人和事物不在眼前时,不能应用心里表象从事智力活动。但到达阶段的末尾时,儿童已开始具有应用心理表象的能力,虽然这种能力还不十分完备 反射练习时期01个月 初步适应和初步循环反应出现的时期14.5月 有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49月 手段与目的分化协调期911、12 感知动作智慧时期1218月 智慧综合时期1824月1.反射练习时期(01个月)这一月内婴儿的行为全是反射性的,如 吮吸反射和

17、抓握反射等。无论面临什么刺激,婴儿都以几个少数反射格式进行同化。到两三个星期时,才开始出现简单的调节。如移动头部寻找奶头等。这些同化与调节虽然简单,却构成了日后智力发展的基础。2.初步适应和初步循环反应出现的时期(14.5个月)在先天反射动作的基础上,通过机体的整合作用,婴儿渐将个别的动作联结起来,形 成一些新的习惯。例如婴儿偶然有了一个新动作,便一再重复。如吸吮手指、手不断抓握与放开、寻找声源、用目光追随运动的物体或人等等。行为的重复和模式化表明动作正在同化作用中,并开始形成动作的结构,反射运动在向智慧行动过渡。由于行为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是由当前直接感性刺激来决定,所以还不能算作智慧行动。但

18、是婴儿在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过程中,顺应作用也已发生,表现为动作不完全是简单的反射动作。3.有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4月9月)从41月开始,婴儿在视觉与 抓握动作之间形成了协调以后儿童经常用手触摸、摆弄周围的物体,这样一来,婴儿的活动便不再限于主体本身,而开始涉及对物体的影响,物体受到影响后又反过来进一步引起主体对它的动作,这样就通过动作与动作结果造成的影响使主体对客体发生了循环联系,最后渐渐使动作(手段)与动作结果(目的)产生分化,出现了为达到某一目的的而行使的动作。例如一个多彩的响铃,响铃摇动发出声响引起婴儿目光寻找或追踪。这样的活动重复数次后,婴儿就会主动地用手去抓或是用脚去踢挂在摇蓝上的响

19、铃。显然可以看出,婴儿已从偶然地无目的摇动玩具过渡到了有目的地反复摇动玩具,智慧动作开始萌芽。但这一阶段目的与手段的分化尚不完全、不明确。4.手段与目的分化协调期(911、12个月)这一时期又称图式之间协调期。婴儿动作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一些 动作格式(图式)被当作目的,另一些动作格式则被当做手段使用。如儿童拉成人的手,把手移向他自己够不着的玩具方向,或者要成人揭开盖着玩具的布。这表明儿童在作出这些动作之前已有取得物体(玩具)的意向。随着这类动作的增多,儿童运用各动作格式之间的配合更加灵活,并能运用不同的动作格式来对付遇到的新事物,就象以后能运用概念来了解事物一样,婴儿用抓、推、

20、敲、打等多种动作来认识事物。表现出对新的环境的适应。儿童的行动开始符合智慧活动的要求。不过这阶段婴儿只会运用同化格式中已有的动作格式,还不会创造或发现新的动作顺应世界。5.感知动作智慧时期(1218月)这一时期的婴儿,皮亚杰发现,能以一种试验的方式发现新方法达到目的。当儿童偶 然地发现某一感兴趣的动作结果时,他将不只是重复以往的动作,而是试图在重复中作出一些改变,通过尝试错误,第一次有目的地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 例如婴儿想得到放在床上枕头上的一个玩具,他伸出手去抓却够不着,想求助爸爸妈妈可又不在身边,他继续用手去抓,偶然地他抓住了枕头,拉枕头过程中带动了玩具,于是婴儿通过偶然地抓拉枕头得到了玩

21、具。以后婴儿再看见放在枕头上的玩具,就会熟练地先拉枕头再取玩具。这是智慧动作的一大进步。但儿童不是自己想出这样的办法,他的发现是来源于偶然的动作中。6.智慧综合时期 (1824月)这个时期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作来寻找新方法之外,还能开始“想出”新方法,即在头脑中有“内部联合”方式解决新问题。例如把儿童玩的链条放在火柴盒内,如果盒子打开不大,链条能看得见却无法用手拿出,儿童于是便会把盒子翻来覆去看,或用手指伸进缝道去拿,如手指也伸不进去,这时他便会停止动作,眼睛看着盒子,嘴巴一张一合做了好几次这样的动作之后突然他用手拉开盒子口取得了链条。在这个动作中,儿童的一张一合的动作表明儿童在头脑里用内化

22、了的动作模仿火柴盒被拉开的情形,只是他的表象能力还差,必须借助外部的动作来表示。这个拉开火柴盒的动作是儿童想出来的。当然儿童此前看过父母类似的动作,而正是这种运用表象模仿别人做过的行为来解决眼前的问题,标志着儿童智力已从感知运动阶段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皮亚杰关于客体永久性的实验图中的小婴儿还没有建立客体永久性。实验开始时,给婴儿呈现一个玩具小象,当他对这个玩具正感兴趣时,用纸板把玩具挡住,他就不再关心这个玩具了。最初的婴儿分不清自我和客体,儿童不了解客体可以独立于自我而客观地存在,只认为自己看得见的东西才是存在的,而看不见时也就不存在了。当客体在眼前消失,儿童依然认为它是存在的,这就是皮亚杰

23、所说的儿童建立了客体永久性(Object Permanent),(一般在1周岁左右)。年龄稍大的儿童则不同,当处于类似的年龄稍大的儿童则不同,当处于类似的实验情景时,儿童能够爬过遮挡用的帷实验情景时,儿童能够爬过遮挡用的帷幕,寻找他所感兴趣的玩具。幕,寻找他所感兴趣的玩具。守恒概念的获得如上图所示,实验的开始首先给儿童呈现两杯等量的水(杯子的形状一样),然后把这两杯水倒入不同口径的杯子里,问儿童哪一个杯子的水多(或一样多)。他在实验中发现,对这个问题,6、7岁以下的儿童仅根据杯子里水的高度判断水的多少而不考虑杯子的口径的大小。而6、7岁以上的儿童对这个问题一般都能作出正确的回答,即他们都同时考

24、虑水面的高度和杯子口径两个维度来决定杯子里水的多少。三.婴儿社会认知的发展 概念性质形成条件与非社会认知的异同认知装备依恋自我意识(一)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的概念 社会认知是个体关于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人类自身事件的认知 1.关于自己的认知 2.自我既有各种各样关于另一个 人和一组人的认知 3.个体间或群体间的各种不同的 关系和相互作用自我认知S O对 他 人的认知S O R O O个体间或群体间的相互关系(二)社会认知的性质(三)成功的社会认知具备的三个条件 存在:基本的认识,特定的事实或现象,是具体生活中有的。(别人难过)需要:试图进行某种社会认知行为的倾向或察觉到的需要(你可能知道别

25、人或自己处于某中情感体验,但你是否有想了解他的意愿,有可能你没想或者不想要)推论:执行社会思维技能和能力(有人知道你伤心-存在,想要了解你_需要,但是没帮上忙,或者分析错了,比如孩子看金父母吵架,母亲哭了,想要帮忙,拿了一片药.)(四四)社会认知与非社会认知的异同社会认知与非社会认知的异同 相似性 由表及里有浅至深 为当前所吸引 不变性的建构 抽象的或假设的思维 认知缺陷(自我中心)差异性 认识对象的类型不同(物.人)自我与对象的关系不同 内容不同婴儿期的社会认知发展:婴儿已经开始形成关于他人,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观念!也许你会惊奇,因为他们是如此的小,在我们看来(五)婴儿早期社会认知的认

26、识 认知装置认知装置到底是什么到底是什么?注意偏好注意偏好 跨通道感知跨通道感知 模仿模仿 社会参照社会参照 区分人与非人区分人与非人注意偏好 面孔?1.运动的,有边界的,有轮廓的,有明暗对比的,而且会发光的(眼睛)2.声音(妈妈语)3.母亲的声音(在胎儿时期就接触过)跨通道感知 伊丽莎白.斯佩尔克:声音对图象的匹配-嘴唇运动与语言模式的匹配 两张面孔均在讲话,但声音只与其中一个说话者的嘴唇相匹配 结果:3-4个月的婴儿已经表现出将声音与各种不同视觉景象联系起来的能力模仿:模仿面部表情,会注意被模仿的他人 梅尔佐夫对14个月的婴儿实验:婴儿对面坐两个成人,当幼儿行动或操作玩具时,其中一个成人模

27、仿,而另一个成人则随意做自己的动作,发现婴儿会对模仿他的人微笑并注视较长的时间 社会参照 12个月或14个月的婴儿看到一个骇人的玩具,他要拿时,他可能会先寻求母亲的表情,如果母亲开心-拿玩具,如果害怕-接近母亲 实验一:当一个物体自己运动婴儿会惊奇,而如果人走来走区他无反应实验二:当某物消失在眼前时没有而回伸手抓,而如果是人消失他发出声音喊因此很早的时候,婴儿就知道,人类与其他的对象不同的,将自发的与他们相互作用和交流区分人与非人(六)依恋的形成 依恋:婴儿与特定的个体(抚养人主要是母亲)亲密接触之间形成的情感联系.依恋理论:安思沃斯关于人的依恋的四个阶段:0-3个月:社会反应阶段阶段:几乎对

28、所有人的反应 都一样 3-6个月:有差别的社会反应:这时候由于经常接触许多陌生人,因此能将陌生人与熟悉人区分开,对人的反应开始不同,能将亲与其他人区分 6个月-2岁左右:形成依恋阶段:67个月(1)婴儿出现明显对母亲的依恋 (2)母亲离开时,婴儿哭叫形成情绪不安 (3)母亲回来时有显得愉快 (4)当与母亲在一起时回有安全感,敢于探索安思沃斯运用陌生情景实验 PEOPLETIMEACTION 备注M.B(母亲和幼儿)30秒 在陌生情景中,让母亲和孩子带在一起,孩子自己玩 M.B(母亲和幼儿)3分钟 母亲和孩子一起玩 母亲作为安全基地母亲作为安全基地 S.M.B(陌生人.母亲和幼儿)3分钟 陌生人

29、出现,陌生人靠近母亲,母亲离开 陌生焦虑陌生焦虑S.B(陌生人和幼儿)3分钟(更少)母亲离开了,陌生人和孩子分离焦虑分离焦虑 M.B(母亲和幼儿)3分钟(多一点)母亲回来,陌生人离开,母亲安慰孩子 重聚行为重聚行为 B(幼儿单独)3分钟(少一点)母亲离开孩子自己玩 分离焦虑分离焦虑 M.B(陌生人和幼儿)3分钟(少一点)陌生人出现,陌生人接近孩子 M.B(母亲和幼儿)任意 母亲归来与孩子第二次重逢!重聚行为重聚行为 实验结果反抗型10%安全型70%回避型20%母亲在场时能进行探索,对陌生人的情绪较为积极,只是偶尔和母亲靠近和母亲进行有距离的目光交流。当母亲回来时很高兴和妈妈谈笑很快会回到自己的

30、活动之中 当母亲离开时,行为也受到影响希望母亲回来,有时也哭但不大喊大叫 母亲在场与不在场没多大关系 母亲回来时,没多大影响有些时候会有短暂的欢迎母亲爱回不回母亲离开时,不予理会,有时也哭,但陌生人马上回代替母亲爱走不走母亲离开时往往大喊大叫似乎是生死离别进入幼儿园很困难母亲返回时,立刻寻找与母亲接触,一会又极力的反抗影响实质抚养方式 安全型幼儿母亲 回避型幼儿母亲 反抗型幼儿母亲 母亲抚养方式的关系质量依恋必须以交往时间为前提,但不是时间越多越好,主要看质量有爱心,能容忍,对孩子发出的信号很敏感并即使给予反馈主动调节的行为来适应幼儿而不是让幼儿来适应自己富有充满感情的积极的情绪表达喜欢和孩子

31、亲密的接触并由衷的感到快乐对孩子发出的信号不敏感,更谈不上及时的反馈对孩子没有兴趣,不喜欢和孩子接触,当孩子有意的靠近时有意的回避总是怒气冲冲(亲生后母现象母亲越来越恶孩子越来越凶)错误的理解孩子的信号与孩子接触中,母亲的态度和行为是多变的不稳定的也和孩子身体接触,孩子的需求竭力的满足依恋对今后的影响广泛的长期的:许多研究证明,依恋关系作用到成年期,影响一个人的恋情,和自己孩子的关系造成亲子关系紊乱等约翰.鲍尔比根据“印记”习性学的理论,婴儿时期旧有母婴纽带(情感纽带,如果这时缺少对母亲的依恋,在情感上会有挫折,与人格异常,压抑,情感分离)如果在婴儿期没有形成依恋在爱慕方面适应问题上就会困难。

32、到了成人时期特别明显。儿童早期依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和预测今后社会行为交往,情绪情感,认知水平的发展:成长失败,母爱剥夺综合症,神经性食欲缺乏症。-鲍尔比认为心理健康是最基本的原则,婴幼儿应当有一个与母亲之间的温暖的亲密的连续不断的关系。研究表明:在养育院张大的孩子,面目表情呆滞,语言发展缓慢爱哭。哈罗的恒河猴实验哈罗认为幼猴除了基本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外,它们一定还有一种要接触柔软物质的需求。他们制作的第一只代理母猴:用光滑的木头做身子,用海绵和毛织物把它裹起来;在胸前安装一个奶瓶,身体内还安装一个提供温暖的灯泡。然后他们又组装另一只不能提供舒适环境的代理母猴。这只母猴是由铁丝网制成,

33、外形与木制母猴基本相同,以便使幼猴用接近木猴的方式接近它。这只铁丝母猴也安装能喂奶的乳房,且也能提供热量。换句话说,这只铁丝母猴与木制母猴相比,除了在被哈罗称为“接触安慰”的能力方面有差异外,其他方面完全一样。然后,研究者把这些人造母猴分别放在单独的房间里,这些房间与幼猴的笼子相通。8只幼猴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由木制母猴喂养(用奶瓶),另外一组由铁丝母猴喂养,也提供奶。哈罗企图将喂养的作用与接触安慰的作用分离开来。他把猴子放在笼子里,并记下在出生后的前5个月中,幼猴与两位“母亲”直接接触的时间问题。结果是令人惊讶的。在最初的实验中,所有的幼猴与两只代理母猴都接触。其中一半幼猴由木制母猴喂奶,另

34、一半则由铁丝母猴喂奶。现在,你可能已猜到幼猴偏爱的是由绒布包裹的木制母猴,但是令人惊奇的是,这种偏爱程度趋向于极端,甚至对那些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而言也是如此。母猴是否满足幼猴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并不是幼猴依恋母猴的主要因素,这与当时流行的观点相反。接触安慰在幼猴对母猴产生依恋的过程中有重要影响,这一点在实验中得到清楚的证明。经过最初几天的调适后,无论哪只母猴提供奶,所有的幼猴几乎整天与木制母猴待在一起。甚至是那些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它们为了吃奶才迫不得已离开木制母猴,吃完后便迅速返回到木制母猴这里。分别由木制母猴和铁丝母猴喂养的两组猴子的行为特征进一步证明接触安慰的重要性。虽然两组猴子食

35、量同样大,体重增长的速度也基本相同,但由铁丝母猴喂养原幼猴对牛奶消化不良,且经常腹泻。这说明,缺少母亲的接触安慰使幼猴产生心理上的紧张。恐惧物体的实验进一步证明幼猴对木制母猴的依恋。每当幼猴发现自己正面对一些害怕的事物时,它们便很快跑向木制母猴,并抱住它以获得安慰的保护。随着幼猴年龄的增长,这种反应变得更加强烈。另外,无论是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还是木制母猴喂养的幼猴,其反应没有差异:当它们害怕时,都会到绒布包裹的代理母猴那里寻求安全感。哈罗的研究改变了当时的心理学流行观点,他的研究不断为许多研究接触、依赖和依恋对情感健康的作用的论文所引用.印 刻奥地利生物学家劳伦茨(K.Z.Lorenz)曾发

36、现,小鸭子在出生后不久所遇到的某一种剌激或对象(母鸡、人或电动玩具),会印入到它的感觉之中,使它对这种最先印入的剌激产生偏好和追随反应。当它们以后再遇到这个剌激或和这个剌激类似的对象或剌激时,就会引起它的偏好或追随。但是,如果小鸭子在孵出蛋壳后时间较久才接触到外界的活动对象,它们就不会出现上述的偏好或追随行为。这一现象被劳伦兹等称为“印刻”。劳伦兹在进行这项实验时,让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鸭子不先看到母鸭子,而首先看到劳伦兹自己,于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劳伦兹在小鸭子前面走着,身后跟随着几只小鸭子。小鸭子将劳伦兹当成了自己的母亲。“母亲印刻期 “分 离 焦 虑分离焦虑分离焦虑:婴幼儿与依恋对象分离时

37、表现出的恐惧和戒备反应。为什么幼儿对母亲分离感到焦虑?生态学观点:本能与危险的联系(人类进化过程中)为什么1岁后酒会减少焦虑?会走回探索认知观点:是知觉和认识的自然产物6-10个月的婴儿具备了图式(面容和环境)一旦与已知的图式不符就会害怕。幼儿入园怎样解除分离焦虑?环境环境创设温馨教师要关怀家园联系紧密。家长密切配合替代物(抚养替代,安慰性物体)具体应用:小帖画大作用:幼儿年龄的特征以生动形象的卡通画吸引幼儿,使幼儿减少对减少离开父母尖刀陌生人的焦虑照片:家庭相册,多媒体 我的小床(将父母相片帖在小床慢慢更换老师的相片)新老组合:分组法先让老生早入园,就会减少情绪波动被新生感染 浸入法如有新生

38、对老生活动感兴趣就马上邀请加入 互动法到新生家里聚会邀请认识的新生陌 生 人 焦 虑 陌生人焦虑:陌生人出现接近时,表现出的恐惧和戒备反应。怎样战胜陌生人焦虑?有熟人在身边 婴儿陪伴人要对陌生热做出友善反应 让环境更加熟悉 做一个更敏感更和善的陌生人 不要让儿童觉得你很生疏(穿着打扮)(七)自我意识 自我映像镜像自我 性别 性的好奇1.自我映像镜像自我912个月的婴儿会拍击抚摸镜子,或者其他的方式与镜子里的自我沟通点红实验:给幼儿鼻子点上颜色结果:912个月没反应尽管1岁以下的孩子在鼻子擦到较强的刺激如:粘贴纸片,已经具备了用手去擦鼻子的能力但25%的15个,75%的21个月大的孩子会在看到镜

39、子中的镜像会用手去擦鼻子。另一实验:给1 521个月的孩子看自己的相片,问相片里的名字时,会说出自己的名字。2.性别意识 18个月开始,能分辨周围伙伴的性别,但要树立性别的概念总要到2岁。对这一阶段的幼儿来说,性别与名字相似的“称呼”,相当一部分孩子认为,他们自己既是男孩又是女孩,许多男孩认为只要他们穿上裙子就是女孩,女孩认为,只要剃成短发,就会变成男孩。直到3岁才能明确知道性别是终生不变的特性。3.性别差异影响的行为方式 为什么我们与异性之间的行为不同?生理原因:不同激素方式影响孩子的行为方式例如:男孩的雄性激素决定了他比女孩更好动,攻击性行为更多 社会影响:研究发现,18个月3岁的女孩更喜

40、欢柔软的玩具,男孩喜欢坚硬的玩具 以下原因:父母的态度家长鼓励孩子玩与性别相符的玩具而且研究表明,母亲更喜欢和女儿玩,父亲更喜欢和儿子玩,其实如果能够消除日常抚养中性别差异的影响,男孩也会喜欢布娃娃,女孩也会喜欢搂着玩具汽车入睡。家庭分工:一般情况下,母亲打理日常事务,父亲外出工作。孩子就会在游戏中反应这种分工。4.性好奇 2岁半左右对周围的事物显示好奇,当然对性感到好奇。孩子经常那个会问:为什么自己与异性不同?为什么爸爸长胡子?我从哪里来?我是怎么出生的.当然,中国或者大部分的家长面对这样的问题,总是表现出害羞,遮遮掩掩,含糊其辞的告诉幼儿甚至忽略。然而这样往往使幼儿更加迷惑甚至适得其反。有的家长使用成人语,有的幼儿语委婉的告诉孩子,未尝不可。5.自慰 抚养替代安慰性物体(吸吮手指等)自慰用手抚摸,把玩自己身体器官获得满足感和舒服感。自慰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就像吸吮手指一样有的孩子喜欢在自己入睡时,抓着自己的阴茎以助入睡。当然孩子紧张焦虑时也会出现自慰现象(如同咬嘴唇,吸吮手指等),一周岁时出现自慰,对性生殖器感兴趣。父母如何做?不要直接控制 追其根源:心理压力?负荷过重?帮助转移 婴儿是好奇的,但不是无知的!如果说读书时代对孩子的爱是出于专业的话,希望大家从现在起能将孩子的成长与爱视为自己的义务和责任!结束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医疗、心理类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婴幼儿认知心理学总论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