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政以德复习三、章节梳理 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评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成语 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拱,环线在周围保卫着,拱古作共。北,北辰,北极星。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本章内容教民。【评析】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
2、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治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治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提问:材料提出哪两种治理百姓的方法?孔子认为哪一种更好?13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评析】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姓只富不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所以,在
3、这里,一定要注意深入理解孔子的原意。12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本章内容是富民、正己。问:孔子在本文段中论述的是政府的问题还是老百姓的问题?说说你对“民无信则不立”的理解。答案:孔子在本文段中论述的是政府(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从古到今,粮食、国防、信义都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本问题。粮食充足可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军备充足就不会有“落后就要挨打”的危险,取信于民就可以使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使社会进步而繁荣。如果有一天,人民对社会,对政
4、权都已经失去基本的信任,那才是一个民族真正可悲的。(答案不求统一,只要合理即可。若论说成老百姓的问题,论说民无诚信则不立,也可。)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本章内容是正己。【评析】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提问:治理国家要注意哪些问题?(要做到哪些)成语 节用爱人:节约财用,爱护百姓。161季氏将伐颛臾。【评析】这一章的内容是正己,也又反映出孔子的反战思想。他不主张通过军事
5、手段解决国际、国内的问题,而希望采用礼、义、仁、乐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此外,这一章里孔子还提出了“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朱熹对此句的解释是:“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这种思想对后代人的影响很大,甚至成为人们的社会心理。就今天而言,这种思想有消极的一面,基本不适宜现代社会,这是应该指出的。提问 课文练习P5第二题。成语 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陈力,献出才力。就列,归入行列。持危扶颠:扶助将要倾倒的。比喻扶持大局。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后比喻放纵坏人。既来之,则安之: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来”
6、、“安”都是使动用法。“之”指代上文的“远人”。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之”虚化,起补充音节作用。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分崩,破裂。离析,散开。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大动干戈: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现在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11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本章内容是举贤(去恶)。孔子对冉求的批评。成语 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攻,声讨。12
7、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评析】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二的税率,即使如此,国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紧张的。这里,有若的观点是,削减田税的税率,改行“彻税”即什一税率,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本章内容是正己。12
8、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本章内容是正己、教民。(德政)【评析】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这里讲的人治,是有仁德者的所为。那些暴虐的统治者滥行无道,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对。提问:治理国政采用什么样方法?成语 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风行,风吹过。偃,倒伏。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一般。偃草,草被风吹倒。2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
9、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本章内容是正己、教民、举贤。【评析】本章内容还是在谈如何从政的问题。孔子主张“礼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于当政者仍是如此。当政者本人应当庄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又努力干活。145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本章内容是正己。(德治)【评析】孔子是道德主义者,他鄙视武力和权术,崇尚朴素和道德。南宫适认为禹、稷以德而有天下,羿、奡以力而不得其终。孔子就说他很有道德,是个君子。后代儒家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
10、主张,要求统治者以德治天下,而不要以武力得天下,否则,最终是没有好下场的。四、典型问题阐释例1: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3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1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12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根据
11、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答案:1.以德、礼导民。2.富而后教。3.节用爱人,使民以时。4.反对横征暴敛。5.“足民”藏富于民。例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161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36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219 季康子问政
12、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2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答案: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君子的要求,他才可能为国家做事,也才能够做成事。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张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孔子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就如北极
13、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如果这样,就没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样,孔子自然反对武力征服,主张“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统治者自身的榜样是对老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例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139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
14、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答题要点:(对此看法可以不一,但要注意避免静止看问题,要把这两条材料和其他材料结合起来看。)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民一说,是在特定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当然,从总体来说,孔子对礼教强调更多。例4: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解释为“各得其分”,你认为有没有道理?
15、答题要点:“均无贫”与“均贫富”两者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是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因此,朱熹的解释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1.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庶民 遮掩 摭拾 甘蔗 B.颛臾 祥瑞 揣测 水流湍急 C.案牍 渎职 牛犊 买椟还珠 D.郾城 都江堰 偃旗息鼓 揠苗助长 为政以德巩固训练C 2.下列划线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陈力就列(摆出来;职位)相夫子(辅佐)B.齐之以刑(齐备)使民敬、忠以劝(
16、努力)C.有国有家(邦国;家庭)萧墙之内(宫门照壁)D.尔言过矣(过分)尔是过与(责备)为政以德巩固训练A 3.下列对加点字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使民以时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民免而无耻 节用而爱人 A.相同,相同 B.相同,不同 C.不同,相同 D.不同,不同 为政以德巩固训练D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尚德哉若人 君子之德风 B.敬事而信 民无信不立 C.羿善射 举善而教不能 D.富之 季氏富于周公 为政以德巩固训练A 5.下列划线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曰:“富之。”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故人不独亲其亲 齐之以礼
17、,有耻且格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吾妻之美我者 A./B./C./D./为政以德巩固训练B 6.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B.民免而无耻 C.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D.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为政以德巩固训练C 7.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 B.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C.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D.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为政以德巩固训练D 8.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无乃/尔是/过与 B.无乃/尔是过/与 C.无/乃尔/是过/与 D.无乃/尔/是/过与 为政以德巩固训练B 9.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A.季氏将有
18、事于颛臾 B.无乃尔是过与 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D.季氏富于周公 为政以德巩固训练B为政以德巩固训练B 10.下列成语的来源与孔子的言论无关的一项是:A.祸起萧墙 B.舍本逐末 C.分崩离析 D.既来之,则安之 为政以德巩固训练C 1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并且兼记孔子某些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在文学上没有什么价值。我们学论语,主要是要掌握儒家思想,并用以指导我们的生活。B.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不能苛求孔子,因为当时社会混乱不堪
19、,思想当然也难免混乱。C.“仁”是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思想的诸多方面多与“仁”有关。仁的基本含义是仁爱。仁是一种普遍的爱,但并不是一视同仁的爱,而是有亲疏远近之别的有差等的爱。D.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其次才是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12.找出划线词词义不同的项()A.无乃尔是过与 B.是社稷之臣也 C.是谁之过与 D.夫如是,远人不服 为政以德巩固训练A 13.找出划线词用法不同的项()A.危而不扶,颠而不持 B.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资
20、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D.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为政以德巩固训练B 14.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为政以德巩固训练 表引进动作的对象,不译 介词,对,对于 介词,从 介词,在 介词,到 介词,在 15.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项:A.既来之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C.则安之 D.吾恐季孙之忧 为政以德巩固训练D为政以德巩固训练D 16.从孔子的话中,可以看出冉有季路违背了先生的政治主张的行为是()A.相夫子 B.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C.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D
21、.谋动干戈于邦内 为政以德巩固训练D 17.从课文中看,孔子的政治主张是()A.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B.均无贪,和无寡,安无倾。C.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为政以德巩固训练 分崩离析:国家分崩、破裂。既来之,则安之:把他们招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祸起萧墙:祸患起于内部。18.请从季氏将伐颛臾中找出三个成语并作解释 成语:释:成语:释:成语:释:为政以德巩固训练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将伐颛臾的真正阴谋 19.文中能反映出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的句子是_,_,_,这句话一语道破了季氏_。为政以德巩固训练首先揭示谎言可恶其次阐明政治主张最后指出错误严重 20.孔子批评冉有,说了哪几点道理,作出简要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