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测试二-课内文言文阅读-(共35张).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3930542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测试二-课内文言文阅读-(共35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测试二-课内文言文阅读-(共35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测试二-课内文言文阅读-(共35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测试二-课内文言文阅读-(共35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测试二-课内文言文阅读-(共35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部分专题测试专题测试二 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测试(一)(二)(三)(四)(五)总分分数专题测试(六)(七)(八)(九)(十)总分分数(一)小石潭记(节选)(10分)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差互,不可知其源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去。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

2、的意思。(3分)(1)潭中鱼可可百许头()(2)俶尔俶尔远逝()(3)乃记之而去去()大约。忽然。离开。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_。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_(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写出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孤独、忧伤和苦闷的心情。B.作者感情由“乐”变“凄”:作者遭贬失意中来到山水中寻求

3、解脱,发现小石潭,看到水中景物感到高兴;感受到潭上凄清的环境,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孤寂悲凉的心境。C.文章第2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勾画了一幅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和可爱。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C(二)北冥有鱼(10分)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1)怒怒而飞()(2)志志怪者也()(3)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记载。盘旋飞翔。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_(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_这种鹏鸟,在海水运动时就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海。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运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大鹏起飞的气势,以此赞美大

5、鹏的神异。B.本文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C.作者在想象中进行对比,极写鲲、鹏之大,与之相呼应的,作者又举出了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D.作者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营造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A(三)记承天寺夜游(10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欣然起行。念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

6、中的意思。(3分)(1)欣然欣然起行()(2)念念无与为乐者()(3)相与相与步于中庭()高兴的样子。考虑,想到。共同,一起。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中“起”“至”“寻”“步”等词,精约简洁,把作者夜游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B.文章虽写“夜游”,却紧扣“

7、闲”字着笔,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C.“闲人”既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又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之情。D.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写出了院中积水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月下美景。D(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0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解释

8、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1)举举于版筑之间()(2)人恒过过()(3)衡衡于虑()选拔、任用。犯错误。同“横”,梗塞、不顺。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_(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_所以用这种方法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往往会走向灭亡。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开头连用六个历史名人的例子,说明担当重任的人并非是天生的,是要经历艰苦的磨炼

9、,引出论题。这样排比说理,气势磅礴,力度非凡。B.孟子从个人事例对比推理,归结到统治者的治国方式上,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当时主要是针对最高统治者而言。但这一观点现在的使用范围更广,几乎深入到所有领域。C.作者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篇末得出中心论点。其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例的高度概括。D.忧患与安乐相伴而生,在安乐中思忧患,在忧患中求上进。范仲淹也正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学习孟子这样的古仁人,以居安思危的“忧乐观”,鞭策自己和友人,也告诫后人。B(五)湖心亭看雪(10分)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是日更定矣,余拏

10、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2)湖中焉得更更有此人()(3)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客此()消失。还。客居。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_(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_冰花

11、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一片。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等,共同构成了一个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B.“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从听觉方面写景,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表现出作者孤寂的情怀。C.作者以议论的表达方式收束全文,画龙点睛。舟子的喃喃之语是引俗人之见,以正面描写表现“相公”之痴。D.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C(六)爱莲说(10

12、分)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宜乎众矣。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1)不蔓不枝()(2)亭亭净植()(3)宜乎众矣()生藤蔓。耸立的样子。应当。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_(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_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

13、但不显得妖艳。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他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B.文章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莲的气度和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D.陶渊明“独爱菊”表现了他面对污浊的环境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爱菊者的高度赞美之情。D(七)曹刿论战(10分)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间焉?”刿曰

1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5、(3分)(1)又何间间焉()(2)小信未孚孚()(3)必以情情()参与。使信服。诚,诚实。这里指诚心。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_(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_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碾出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B.“远谋”是文眼,曹刿的远谋在政治上体现为战前预见“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并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16、。C.本文略写战争的经过而详写战前和战后议论,主要是因为本文的重点在于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与中心关系不大的内容无须详写。D.课文主要记叙曹刿与庄公的对话及指挥作战的史实,说明只有取信于民和战略战术得当,把握好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C(八)邹忌讽齐王纳谏(10分)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

17、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1)臣

18、诚诚知不如徐公美()(2)臣之妻私私臣()(3)期年期年之后()确实。满一年。偏爱。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_(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_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魁梧,容貌光艳美丽。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上等奖赏。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选文第1段主要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以及邹忌的冷静思考,说明邹忌头脑清醒,不为奉承所迷惑。B.选文第3段写齐王下令,按上、中、下等次奖赏进谏的群臣吏民,从“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反响来看,齐王之“蔽”得到了根本整治。C.选文第3段

19、写燕、赵、韩、魏“皆朝于齐”,作者以夸张之语收束全文,意在从正面突出邹忌的治国之才。D.选文在语言上运用了众多排比句,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使之朗朗上口,造成了一种步步进逼的语势,给人无可辩驳之感。C(九)鱼我所欲也(10分)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

20、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1)蹴尔而与之()(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3)此之谓失其本心()踩踏。同“德”,感恩、感激。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

21、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_(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_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求得生存,有的人却不愿采用;通过某种方法就可以躲避祸患,有的人却不愿意这么做。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测试二 课内文言文阅读(共35张PPT)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测试二 课内文言文阅读(共35张PPT)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开篇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作者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B.连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困低贱的乞丐都

22、能不吃“嗟来之食”的这一事例,生动地说明了人们生来把义看得比生命更加珍贵。C.贤者与普通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不仅懂得“舍生取义”的思想,而且还能始终以这种思想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严于律己,终有成就。D.文中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重义轻生的人和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把道理说得更加清楚,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C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测试二 课内文言文阅读(共35张PPT)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测试二 课内文言文阅读(共35张PPT)(十)送东阳马生序(节选)(10分)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

23、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测试二 课内文言文阅读(共35张PPT)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测试二 课内文言文阅读(共35张PPT)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

24、享。同舍生皆被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测试二 课内文言文阅读(共35张PPT)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测试二 课内文言文阅读(共35张PPT)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2)同舍生皆被绮绣()(3)腰白玉之环()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_(2)盖余之勤且艰若此。_因此。同“披”。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能够有所收获。我(求学时)的勤

25、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测试二 课内文言文阅读(共35张PPT)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测试二 课内文言文阅读(共35张PPT)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诉马生:学业要有所得,主要在于拜一位学识渊博又要求严格的老师。B.“门人弟子填其室”说明前来求教的人多;“未尝稍降辞色”说明老师态度严肃认真,要求严格。C.作者通过述说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来劝勉后辈马生,显得情真意切,语重心长。D.本文运用夹叙夹议手法,寓理于事,娓娓动听,头头是道。A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测试二 课内文言文阅读(共35张PPT)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

26、:专题测试二 课内文言文阅读(共35张PPT)1.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2.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

27、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3.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前理解”的统一。的统一。4.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

28、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5.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

29、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6.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

30、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7.汉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书法家可以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使写的字成为一种表现生命的艺术。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从中吸取对生命形象的构思,使“子”字有着鸟飞形象的暗示,成为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8.书法家要想使字表现生命,就要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许慎说:“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测试二 课内文言文阅读(共35张PPT)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测试二 课内文言文阅读(共35张PP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测试二-课内文言文阅读-(共35张).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