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综合检测试卷3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记45分。1.战国尚书中有武成篇,载有大量杀伐与伤亡的内容,孟子认为武王伐商纣,是以“至仁伐至不仁”,不该有“血流漂杵”。汉景帝时,孔子旧宅所藏古文尚书被发现,其中的武成因无人传授和注解,至东汉竟然亡佚。这种情况反映了( )A.儒学经典服务于政治伦理B.孟子确立起学术质疑传统C.两汉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D.人文精神影响着历史著述2.资治通鉴载:“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安史之乱),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
2、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作两税法。”上述材料表明,两税法( )A.定额征税,对百姓的人身束缚减弱B.缓解了吏治腐败,减轻农民负担C.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D.保障农业生产,推动技术进步3.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夏政权,“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鲜卑人拓跋什翼健建立代国,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 )A.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B.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C.战乱频繁导致国家分裂D.黄帝是各民族共同祖先4.下图为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中央权力机构进行
3、程序性分权B.分散机构权力以加强君主专制C.崇文抑武使枢密院只有统兵权D.分工明确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5.宋朝建立初期在广州设市舶司,是专管对外贸易的官方机构,负责征收舶税。之后,陆续在杭、明、泉、密、秀等州设司,并派出专使到海外各国,招诱外商来华贸易。市舶司收入在建炎二年(1128年)占政府总收入的五分之一。由此可知( )A.舶税在两宋时成为政府主要税收来源B.两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C.两宋之前中国对外贸易缺乏政府管理D.两宋时期中国商品经济繁荣6.钱穆说:“(明代)皇帝有事交付与太监,再由太监交给内阁。内阁有事,也同样送太监,再由太监上呈与皇帝。这样,太监就慢慢地弄了权太监变成了真皇帝,掌
4、握政府一切最高最后的决定权。”据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阁臣权力等同于宰相B.宦官通过票拟掌握事权C.政务决策服从于君主D.皇帝怠政削弱君主专制7.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正所谓“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豪杰有智略之人”也多致力于经商。嘉庆、道光年间,“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甚。这表明( )A.传统四民社会加速瓦解B.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削弱C.理学义利观正受到冲击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8.陈旭麓指出:“魏源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之所以给后继者有较大启迪,因为它是时代脉搏的跳动洋务运动为了富国强兵,是师夷之长技;戊戌变法为了救亡图存,是吸取西学以变政。”他意在强调( )A
5、.政治变革具有思想启蒙作用B.鸦片战争刺激了民族的觉醒C.学习西方符合时代发展趋势D.中西交汇促进改良思想创新9.顾维钧回忆录记载:1912年的北京由“废帝宣统管辖之下的紫禁城”“东交民巷和民国首都三部分组成”;1913年,“(袁世凯)对国民党的活动采取了坚决镇压手段”“临时国会被解散了”“袁(世凯)下令逮捕许多重要的国民党党员”。据此可知,当时( )A.推翻君主专制迫在眉睫B.军阀统治丧失基础C.帝国主义势力异常强大D.民主革命任务艰巨10.八国联军登陆前夕,东南各省督抚收到了朝廷密旨,密旨上说:“沿江沿海各省,彼族觊觎已久,尤关紧要。若再迟疑观望,坐误事机,必至国势日蹙,大局何堪设想?各督
6、抚互相劝勉,联络一气,共挽危局。”这一密旨( )A.反映了清廷动员东南各省参战的决心B.某种程度上为后来的“东南互保”授权C.说明清廷对当前局势有清醒认识D.实质上号召东南清军与义和团联合作战11.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广东民间排外活动时有发生。当时的两广总督兼五口通商大臣叶名琛,对此采取默许态度,外国人的一切投诉均置之不理。后来他因为“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被称为“六不总督”。这反映出( )A.清朝官民强烈的爱国精神B.官员误国误民的渎职态度C.列强多国联手压制的结果D.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12.1923年陈独秀指出,“中国国民党目前的使命及进行的正轨应该是:统率革命的资产阶
7、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瞿秋白在同年提出:中国“得最宜于组织最易团结的无产阶级之猛进”,要“联合小资产阶级”,“督促资产阶级而行民族革命”。陈、瞿二人的共同主张是( )A.改组国民党以进行民族革命B.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C.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两步走D.坚持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13.据统计,至1933年,在革命根据地各级政权中,“多数的市、乡苏维埃妇女当选为代表的占代表总人数的25%以上,部分地区妇女代表所占比例甚至更高,如上杭县的上才溪乡,75个代表中妇女占43个,下才溪乡91个代表中妇女占59个”。这反映出当时的革命根据地( )A.民主政治得到了发展B.实现了男女
8、地位的平等C.阶级基础得到了扩大D.重视维护军民关系和谐14.1960年,中共中央确定了“努力主动地在外交上开创新的局面”的方针。1963年到1964年,周恩来总理出访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加纳等非洲十国,中国对外援助坚持平等互利,尊重受援国主权,增进了中非友谊和互信,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据此可知,当时中国的外交( )A.具有较为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B.重视发展与不结盟国家的关系C.为打破外交困局进行政策调整D.致力于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5.1963年,周恩来指出:“国民经济体系不仅包括工业,而且包括农业、商业、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国防各个方面。工业国的提法不完全,提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
9、体系比只提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更完整。”新的提法反映出( )A.领导层对现有经济结构的反思B.新历史时期社会矛盾的变化C.国家推进农业体制改革的决心D.人民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愿望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计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翻开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时期的科技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在启蒙时代、还是在革命高潮时期,法国近代科技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始终是法国资产阶级向封建贵族进行阶级斗争的强大武器,并且为法国工业化的进程做出了积极贡献。与此同时,近代科技也在革命中迅速发展起来,并在十九世纪的头
10、三十年昌明于西方。法国科技进步,不仅“大大提高了法国的科学能力,”而且使“法国在十八世纪末,很快上升到世界科技强国的地位,据不完全统计,在17811800年间,世界重大科研成果的58项中,法国就有23项,占总数的40%。”(公众号拾穗者的杂货铺)摘自王朝辉试论法国大革命与近代科技发展的关系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论文产出实现快速增长。2016年,中文科技期刊刊登科技论文49.4万篇,是1990年的5.5倍;国外三大检索工具科学论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技会议录索引(CPCI)分别收录我国科研论文32.4万篇、22.7万篇和8.6万篇,数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二、第一和第二位。论文
11、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根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论文被引用情况,2017年中国科学论文被引用次数已超过德国、英国,上升到世界第二位。摘自国家统计局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法国科技与社会演变之间的关系。(6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科学论文产出实现快速增长”的原因。(6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科技创新与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之间关系的认识。(3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年,在“重商思潮”的荡激下,明清之际在江南地区比较突出的“士商相混”现象迅速扩大
12、,成为影响遍及全国的社会潮流。同时形成了与近代特殊社会经济形态相适应的过渡性社会群体绅商,即士绅和商人两种身份的结合。例如:1895年,长江以北的南通新科状元张謇奉命兴办大生纱厂,成为“通官商之邮”的大绅商;1896年长江以南的苏州则有同治年间状元陆润库创办苏纶纱厂。“状元办厂”一时传为美谈。此外,还有许多进士与举人都弃士经商,成为知名的坤商。1905年左右,也可以说是20世纪初各地商会的普遍设立,标志着绅商阶级的形成。绅商不仅是各地商会的倡议者,而且是各地商会组织的实际把持者,就绅商在商会中的地位和人数看,也可以称商会为绅商团体。摘编自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材料二:农民工是中国改革
13、开放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即农民和工人两种身份的结合。据估算,2008年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数量为1.5亿,加上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工,全国农民工总数大约为2亿多人,成为仅次于农民而多于城市工人的第二大劳动力群体。调查表明,中部和西部地区仍然是农民工的主要流出地,而东部地区仍然是主要的输入地。农民工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人口非农化没有同步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产生。除了制度和政策原因之外,还因为其它许多因素的作用。农民工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特有现象,农民工和“民工潮”既是经济市场化改革、经济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转变及经济结构调整的产物,也是经济体制转型、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转变及结构
14、转换都还没有完成的结果,最终必然消失。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绅商阶层形成的原因及积极作用。(8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工这一社会群体产生的社会条件及“农民工必然消失”的原因。(6分)(3)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社会阶层变化的整体认识。(3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材料一:宋代海上丝路贸易勃兴和社会经济结构变迁是双向互动的历史过程。宋代“南重北轻”的经济格局、雄厚的制造实力以及领先世界的造船与航海技术为海上丝路的繁盛提供了物质支撑和内在动力,与海上经路联系紧密的工商业文明在江南及东南地区茁壮成长。改变了10
15、-13世纪中国不同文明的竞争格局;原来中原农耕文明与周边游牧文明之间的两强之争变为工商业文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的三足鼎立。不同文明间的诸种竞争张力显示历史演进处于一个分叉路口。柳平生、葛平生试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勃兴的内在经济动因长论两宋经济结构变迁与三大文明竞争格局形成材料二: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一带一路”倡议与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战略构想、江泽民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胡锦涛提出的统筹区域发展,有着密切的逻辑关系。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战略构想,主张优先发展沿海地区,落实第一个大局的建设,使中国区域发展进入非均发展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新时代国内和国际的现实状况
16、.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在继承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基础上对国家区域发展理论的创新发展,更是站在国际的舞台,为解决世界经济发展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理念所做出的中国式努力.真正体现了一个崛起的发展中国家的世界情怀。于畅“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演进及时代价值(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繁荣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战略构想有何内涵。(4分)(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21世纪中国政倡导“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时代意义。(3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城乡
17、关系的主要政策年份政策依据主要内容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1953年“一五”计划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管理条例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开具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土地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经营权则由集体经济组织按户均分包给农户自由经营。1984年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集镇落户。2002年中共十六
18、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12年中共十八大大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2019年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靠城市带动乡村,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实现共同发展。摘编自颜昌武中国现代国家建设中的城乡关系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就现代中国城乡发展或工农业发展关系提炼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完整有据,表述清晰)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武成篇的记载内容因不符合儒家的政治伦理标准,没有人传授和作注解,
19、以致亡佚。这反映了儒家对于文献的选取要符合儒家学派的思想主张和政治伦理,即儒学经典服务于政治伦理,A项正确;材料中孟子只是对武成中的记载提出质疑,并不能就此得出孟子确立起学术质疑传统,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儒家学派对于文献的选取存留,无法体现两汉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排除C项;材料中儒家只是把不符合儒家思想主张的文献采取不选取的办法,不能体现人文精神影响着历史著述,排除D项。故选A项。2.答案:C解析:据材料“及至德兵起(安史之乱),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作两税法”可知,两税法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以往赋税混乱的状况,有利
20、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两税法减弱人身束缚,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两税法的设立缓解了吏治腐败,减轻农民负担,排除B项。两税法的实施有利于保障农业生产,但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3.答案:B解析:A.材料中建立的政权不一定是人口迁徙所致,故A选项错误; B.材料中,魏晋南北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的前赵政权,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夏政权和鲜卑人拓跋什翼健建立的代国,均效仿前朝,追认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文化的认同,故B选项正确; C.材料旨在强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而非战争,故C选项错误; D材料仅涉及三个政权,“各民族”的说法有点夸大其词,故D选项错误。故选
21、:B。4.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使”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反映的是宋代的中枢机构,通过分散宰相权力加强了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材料内容为北宋通过设置机构分散权力,而非实行程序性分权,故A项错误;枢密院只有调兵权,故C项错误;宋代过度分散权力,导致官僚队伍庞大,致使行政效率的下降,故D项错误。5.答案:B解析:宋朝广泛建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表明两宋时期海外贸易量较大,海上丝绸之路兴盛,B项正确;两宋政府主要税收来源应是农民缴纳的赋税,A项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仅凭两宋的海外贸易情况不能得出两宋时期中国商品经济繁荣,D项排除。6
22、.答案:C解析:材料中“皇帝有事交付与太监,再由太监交给内阁。内阁有事,也同样送太监,再由太监上呈与皇帝”的信息说明皇帝通过利用太监运作权力,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可见太监所做的一切事务均是服务于皇权,C正确;内阁大臣并不等同于宰相,A错误;内阁首辅大臣拥有票拟权,B错误;材料中并不是说明皇帝的怠政,D错误。7.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从材料中“士商相混”“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豪杰有智略之人也多致力于经商”等信息可知,明清时期士人经商的现象较为普遍,说明理学义利观受到冲击,故C项正确;“士商相混”不能表明四民社会加速瓦解,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
23、故排除B项;D项结论由材料不能得出,故排除。8.答案:C解析:根据“之所以给后继者有较大启迪,因为它是时代脉搏的跳动”,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为了救亡图存,魏源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师夷之长技”,戊戌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他们都符合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顺应了近代化的发展趋势,C项正确。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师夷之长技”不属于政治变革,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鸦片战争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中西交汇促进改良思想创新,排除D项。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北洋军阀时期的政治。依据材料可知,“东交民巷”体现外国势力的存在;解散国会和逮捕国民党党员
24、属于专制独裁行为,结合以上信息可知,当时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专制的民主革命尚未完成,故D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此时清帝已退位;军阀的统治基础是自然经济和帝国主义势力,这些此时还存在,故B项错误;C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10.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材料中清政府让东南各省大胆做事,联络一气,实际上就是授权他们为了保护东南有较大的自主权,故B正确;清廷对八国联军和战不定,并无抵抗到底的决心,排除A;清廷对八国联军侵华,企图瓜分中国的现实,以及中国必须变革以自强的形势并无清醒认识,排除C;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后很快改变方针,镇压义和团,且材料中也未提及与义和团作战,排除D。11.答
25、案:B解析:根据材料“当时的两广总督兼五口通商大臣叶名琛,对此采取默许态度,外国人的一切投诉均置之不理”可知当时的官员对于各种事物置之不理的渎职态度,B项正确。清朝官民强烈的爱国精神与材料主旨相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官员误国误民的渎职态度,没有体现列强多国联手压制,排除C项;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市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排除D项。1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国民党进行改组主要是为了进行国民革命,打击北洋军阀,而不是进行民族革命,故A项错误;材料中陈独秀、瞿秋白主张进行革命阶级的联合,建立革命统一战线;B项正确;“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两步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
26、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故D项错误。1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据材料可知,1933年,在革命根据地各级政权中,妇女代表的比例有了很大的提升,这表明革命根据地民主政治得到发展,故选A项;B项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B项;当时革命根据地的阶级基础并未扩大,依然是工农阶级,故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军民关系,故排除D项。14.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可知,20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努力主动地在外交上开创新的局面”,为此周恩来总理出访了非洲十国,增进了中非友谊和互信,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这是当时中国为打破
27、中苏、中美关系带来的外交困局进行的政策调整,C项正确;这些非洲国家大多是资本主义制度,A项排除;这些国家当时大多不是不结盟国家,B项排除;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故在题干涉及时间内,中国的外交目标不是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项排除。1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国民经济体系不仅包括工业,而且包括农业国防各个方面”“工业国的提法不完全,提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更完整”等可知,周恩来对片面追求工业化的经济目标进行反思,提出全面的国民经济体系建设目标,这是对突出发展重工业的经济结构的反思,A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初社会矛盾并未发生变化,排除B项;材料核心不是农业体制改革,排除C项;
28、材料说的是领导层的反思,而非人民愿望,排除D项。故选A项。16.答案:(1)关系:近代法国科技进步不仅为启蒙运动提供了科学基础,也为大革命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启蒙运动所宣传的“自由”“平等”“科学”“理性”的观念深入人心,为近代科技发展做了思想观念上的准备;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较为自由的制度和较为完善的政体,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资产阶级科学教育制度的创立及普及为科技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法国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发展,同时使法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2)原因: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实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
29、强,科技研发投入持续增加;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等。(3)认识: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自主创新,以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推动我国社会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从而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夯实强大基础。解析:(1)关系:根据“翻开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时期的科技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在启蒙时代、还是在革命高潮时期,法国近代科技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始终是法国资产阶级向封建贵族进行阶级斗争的强大武器”得出近代法国科技进步不仅为启蒙运动提供了科学基础,也为大革命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根据所学可得出启蒙运动所宣传的“自由”“平等”“科学”“
30、理性”的观念深入人心,为近代科技发展做了思想观念上的准备;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较为自由的制度和较为完善的政体,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根据所学,从教育角度概括,可得出资产阶级科学教育制度的创立及普及为科技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法国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发展,同时使法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2)原因: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论文产出实现快速增长。”可从经济体制改革、科技进步、政府重视、综合国力提升、对外开放等角度概括。(3)认识:综合材料和所学可得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自主创新,以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推动我国社会各
31、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从而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夯实强大基础。17、答案:(1)原因:甲午战后,清政府鼓励商人、士绅办厂;士绅受到当时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清末废除科举制,使读书人通过传统的应试致仕继而发财的梦想破灭;商人羡慕绅士的社会地位和特权,另则是为了通过入仕保护自己的经济活动。作用:冲击了传统的“商末”“商贱”等职业等级观念和身份等级观念,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并能满足士绅合理追求财富的愿望;有利于提高工商业的社会地位,形成“工商皆本”的共识,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重义轻利”的社会价值观,既贵且富成为新的社会价值评判标准。(2)条件: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城市经
32、济体制改革的开展以及城市化的推进,一时形成了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农民工吃苦耐劳,劳动力价格低廉,能满足企业对低技术工种的用人需求;农民务农收入低于从事第二、三产业人员的收入;我国东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城乡二元制结构的影响。原因:城市化在我国大力推进,农业入口将不断减少;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对劳动力人数的需求将日趋减少;国家对经济和社会进行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农民工的自身素质使其缺少从事经济建设各项工作的知识和技能,面临转型。(3)认识:在人类历史上,每一种社会阶层都有其自身结构,并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性,但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阶层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3、的结果,反过来又会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解析:(1)关于来源:材料“同时形成了与近代特殊社会经济形态相适应的过渡性社会群体一绅商,即士绅和商人两种身份的结合”等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关于成因:依据材料“1895年,长江以北的南通新科状元张謇奉命兴办大生纱厂,成为通官商之邮的大绅商”“还有许多进士与举人都弃士经商,成为知名的绅商”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甲午战后,清政府鼓励商人、士绅办厂;士绅受到当时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清末废除科举制,使读书人通过传统的应试致仕继而发财的梦想破灭;商人羡慕绅士的社会地位和特权,另则是为了通过人仕保护自己的经济活动(2)结合材料“农民工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
34、条件下产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即农民和工人两种身份的结合”“调查表明,中部和西部地区仍然是农民工的主要流出地,而东部地区仍然是主要的输入地。农民工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人口非农化没有同步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产生。除了制度和政策原因之外,还因为其它许多因素的作用。农民工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等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体制改革的因素、农民本身的特点、中国经济地区发展的差异进行归纳分析。关于原因:依据材料“农民工和民工潮既是经济市场化改革、经济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转变及经济结构调整的产物,也是经济体制转型、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转变及结构转换都还没有完成的结果,最终必然消失”等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进
35、行归纳分析:城市化在我国大力推进,农业人口将不断减少;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对劳动力人数的需求将日趋减少;国家对经济和社会进行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农民工的自身素质使其缺少从事经济建设各项工作的知识和技能,面临转型。18.答案:(1)原因:延绵不断的战乱,阻断了陆上丝绸之路;为了增加财税收入,政府鼓励支持发展海外贸易;科技进步的推动,如指南针首先应用于航海;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造船术和航海术蓬勃发展;宋代手工业水平大幅度提高,制瓷业发达促进海上贸易的发展。(2)内涵:主张先发展沿海地区,然后发展西部和全国,实现共同发展繁荣。(3)意义:有利于中国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对外开
36、放;助力沿线各国快速发展,实现参与各方的共同繁荣;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解析:(1)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延绵不断的战乱,阻断了陆上丝绸之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增加财税收入,政府鼓励支持发展海外贸易;根据材料宋代南重北轻的经济格局、雄厚的制造实力以及领先世界的造船与航海技术为海上丝路的繁盛提供了物质支撑和内在动力可知,科技进步的推动,如指南针首先应用于航海、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造船术和航海术蓬勃发展、宋代手工业水平大幅度提高,制瓷业发达促进海上贸易的发展。(2)内涵:根据材料“主张优先发展沿海地区,落实第一个大局的建设,使中国区域发展进入非均发展阶段”
37、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张先发展沿海地区,然后发展西部和全国,实现共同发展繁荣。(3)意义:根据材料“不仅是在继承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基础上对国家区域发展理论的创新发展”可知,有利于中国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对外开放;“一带一路”助力沿线各国快速发展,实现参与各方的共同繁荣;根据材料“更是站在国际的舞台,为解决世界经济发展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理念所做出的中国式努力”可知,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19.答案:示例 观点:城乡发展由二元壁垒逐步走向一体化融合。论证: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虽然农村也实行了土地改革,但战
38、略布局是以城市为中心的。为配合城市的发展,国家实施了限制农村土地和人口流动的合作化运动和户口登记制度,建立了城乡二元体制,城乡在户籍、住宅、教育、医疗等方面都实行不同的政策。牢固的城乡壁垒阻碍了资源的流动,不利于现代化在城乡的整体推进。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率先得到发展。为改变城乡发展的隔绝状态,国家逐步放开了户籍制度,出台城乡统筹发展、城市带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城乡二元体制开始松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城乡进入一体化共同发展的轨道。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总之,现代中国的城乡关系由初期的明显分立逐步走向一体化,经历了曲折艰难的过程。消除城乡差异、谋求共同发展任重道远。(其他观点言之有理亦可,如:新中国工农业由不均衡发展到互动式发展有其必然性;城乡一体化发展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解析:首先,根据题目要求,围绕新中国成立后城乡发展或者工农业发展提炼观点。如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城乡关系由原来的严格区分逐渐发展到城乡一体化。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论证,论证时可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城乡之间出现严格的二元制,不利于城乡间的交流,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农村经济有所发展,促使城乡差距缩小,农村和城市的一体化发展加快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综述,回扣主题。第 16 页 共 1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