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级语文下册最新同步精选练习:八年级语文下册最新同步精选练习: 第第 1 课课 社戏社戏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行 辈(h ng) 絮 叨(wn) 船橹 (l) 撺 掇(chu n) B怠 慢(d i) 不惮 (d n) 家眷 (ju n) 归省 (shng) C凫 水(f ) 旺相 (xing) 屹 立(y ) 潺 潺(ch n) D竹篙 (go) 晌 午(shng) 松懈 (xi ) 舀 水(yo)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绝壁 膝盖 脑怒 欺侮 B困惑 挑剔 胆怯 委曲 C叛徒 诚肯 鉴别 宛转 D惊异 鞠躬 奖励 家眷 3依
2、次在横线处填上最恰当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年纪都相仿,_论起行辈来,_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_他们合村 都同姓,是本家。_我们是朋友,_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决没有 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_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A可 却 由于 因为 如果 而 B但 却 因为 然而 即使 而 C但 却 由于 然而 即使 可 D可 但 因为 由于 因此 而 4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借代) B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3、 (夸张) C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比喻) D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拟人) 5下列语句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将近一百年了。 B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C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D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 可好么?” 6对下面句子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
4、出的大。 A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摆脱母亲约束时内心的无比畅快和喜悦。 B作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的愿望终于实现时内心的无比畅快和喜悦。 C作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能和朋友们一起去看戏的畅快和喜悦。 D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能自由地独自去看戏的畅快和喜悦。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保护并了解“社戏”这种传统艺术,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B我们是否能弘扬传统文化,关键在于各级部门的重视。 C 社戏的作者是闻名世界的中国作家鲁迅的作品。 D 社戏中有个聪明机智的人物双喜,文中对他有许多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8加点词语在句中
5、含褒义色彩的是( ) A外祖母很气恼,怪家里的人不早定,絮叨起来。 B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 C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D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 9下面是关于课文中心意思的三种概括,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 A通过回忆“我”少年时代在农村看社戏的愉快经历,赞扬了农民孩子的优秀品质,表现了作者对劳 动人民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封建教育的不满。 B 课文写的是“我”十一二岁的时候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情景。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 优美笔触,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
6、儿童生活 画卷,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反映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 的向往。 C课文写出了一片难得的“乐土”,塑造出一群可爱的孩子,寄托着作者那时的理想,以及对新生的 希望。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13 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 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 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 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
7、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 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 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 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 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 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着在草里呢。过了那
8、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 庄便真在眼前了。 1第二段中加粗的“跑”与第一段的哪个词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形? 2选出对上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 A第一段第 3 句的“点”“磕”“退后”“上前”等词生动地表现了少年们驾船技术的不熟练。 B上文有三处写到豆麦,都是为了说明夜气里清香的来源。 C第三段中的“他”指的是“那声音”,“那声音”指的是第二段中的“歌吹”。 D作者在第四段中用“果然是渔火”“也不是赵庄”澄清了第二段所写的“渐望见依稀的赵庄”、 “料想便是戏台”的猜测,表现了作者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 3 从第一、 二、 三段中各找出一处直接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 然后分别从
9、括号里选出能恰当概括“我” 的心理活动的词语。 第一段_(A活泼 B轻松) 第二段_(A急切 B焦虑) 第三段_(A惘然 B陶醉) 4对上文大意概括恰当的是哪一项?请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 ) A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情景。 B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景物描写。 C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心理活动。 D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见闻和感受。 三、课外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看社戏(节选) 王英琦 太阳还悬在西天沉着地燃烧,便已有前村后队的人,不绝地去赶戏了。 今晚出的戏码叫老包坐监 。关于包公的戏,民间早已演得烂熟。最著名的当首推铡美记了。我 小时看过这个戏的京剧,却丝毫不记得还有
10、什么老包坐监 。我生疑这戏绝不是包公戏的正宗嫡传,这又 是当地人生造出来的老包新传。 姑不论戏码怎生地瞎编乱造,台上的老包却唱得十二分地卖力,血气沸腾,声贯丹田,包括那一招一 式都功夫极深,成熟到家。豫剧毕竟姓豫。据说“民国”三十一年,河南密县有个崔庙,四个月竟连演了 380 个不同剧目,一时传为美谈。 作为中国“四大梆子”之一的豫剧,是拥有剧团最多的全国第一大剧种。它的腿最长,生命力最强。 它不像京剧有那么多的老框老套,也不像昆曲那样的高深古雅,它的全部特征个性,就在于它的不搭架子, 不囿陈法,土极且又俗极。由于河南地处中原,五方杂居,便在客观上形成了豫剧兼收并蓄的优点。 对我而言,与其说是
11、对豫剧感兴趣,毋宁说是对当地的人文环境对看戏和做戏的人更感兴趣。生 长在城市,过去只在文学作品中看到过社戏,领略过那般“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的浑厚古 朴的乡土气息。而今,我就寄生在这“荒村鄙邑”,夹杂在这拨散发着泥土味葱蒜味的乡下人中,这个中 的滋味,确实是越咂摸越有滋味。 看至三分之一时,我忽地来了心血,抱着儿子转到了后台。但见伶人们有的在练拳脚,有的在念台词, 旁边一个把眉毛扯得细弯弯的猫儿脸姑娘,正对镜将一只翠玉簪子,斜斜地插在油光水滑的发髻上。我来 了兴致,凑上去想看仔细。这一细看不打紧,那脖上、耳根后,粗糙的皮肤,积年的老垢,全看个一清二 白。再细看那粉墨上妆的家伙,连伪
12、造的都不如。见那猫儿脸姑娘毫无忌惮地直往脸上抹,我终于憋不住 搭腔了:“这东西对皮肤有害呵!” 猫儿脸姑娘一怔,望望我道:“没事儿,俺们用的就是这,惯了。” 话既搭上,我有意多问了几句。得知这是一个自发性的农村业余梆子剧团,哪儿有庙会往哪儿赶,东 食西宿,四乡为家,有时连唱一个月也下不来。 说话间,我才注意到后台的另一端,支了个硕大无比的锅,锅边放着一案面条和青菜。我估摸这是给 伶人们用的夜餐,却又觉得太寒酸了些。这些不经饿的面条青菜能挡什么事?能支补他们一晚上大功率的 体力消耗么? 我心里酸酸的。这些伶人在台上演尽王侯风流事,替人儿女说相思,孰料,背后却包藏着生途的坎坷, 世事的艰酸。 “妈
13、,你看!”儿子蓦地打断我的沉思。顺着他的小手指望去,果见那边石头上坐着一青衣少妇,正 在奶孩子,走上前去一照眼,竟是昨晚那个武旦那个演“大刀王怀女”的女主角。 “这孩子多大了?” “六个月了。” “你又演戏,又拖着个奶孩子,太辛苦了。” 她告诉我,她五岁便进了戏班,现在戏龄已二十年了。她在这个戏班是二号台柱,平时挣的钱,除了 补贴家中二老,还要赡养儿子。 这时节,那孩子兀然地又吐又拉,弄得那女戏子一身满怀。“俺这孩儿这几天受凉了,老吐老拉” 她边说边打扫身上。我帮她抱孩子的当儿,留神到这孩子又黄又瘦,蔫蔫的一副没神样儿。 第三天晚上,猎猎地起了五六级北风。我揣了药,带了包儿子小时的裤褂,又匆匆
14、赶到戏场,但见风 雨无阻,戏场又是黑压压地坐满了人。一村演戏,众村皆至,我似乎很能理解这些乡下人戏瘾头之大。“百 日之劳,一日之乐”,对于土生土长的他们,土梆子戏不仅是劳作之余的娱乐,且是一种文化给养,精神 升华的表征。望着他们那大仰脖、圆瞪眼,全副投入的样子,我很生发一些感慨我似乎突然明白了这 “高粱棵里的玩意儿”,何以会有永恒的生命力?我似乎终于懂得了,从人生,从底层民众的角度去搞艺 术,是最原始的,却也是最本质最不朽的这一伟大真理了。 我找到了那位女戏子,把药和衣服都给了她。她正要答谢,我忙止住了她。她要说的那些话于我不是 酬慰,反是凝重和不能承受之伤感 (有删改) 1联系全文,简要概括
15、豫剧的特点。 2文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作者说自己“对看戏和做戏的人更感兴趣”,这也是本文的写作重点。作者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来 表现“做戏的人”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4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说“我似乎突然明白了我似乎终于懂得了”你从作者的“明白”和“懂 得”中悟出了哪些道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淮安过年风俗记 在淮安,一进腊月门,就有过年的气氛。过了冬至,日子飞快。十二月初八日吃腊八粥。制腊八粥 用籼米、糯米各半,另加多种干果,如莲子、枣子、白果、核桃、龙眼、花生等,以及白糖、冰糖,根据 各人口味,可以随嗜好加入煨煮。 冬至
16、,祭拜祖先。一过腊月二十,紧锣密鼓,大家忙过年。大扫除,将屋内屋外打扫干净,所有铜 锡用具,皆去垢搽光,家家户户,焕然一新。之后贴春联、挂当、年画,更觉喜气洋洋。 腊月二十四送灶,供麦芽糖、草料(稻草剪碎加黄豆) ,焚化送灶符。据说,麦芽糖可粘着灶王爷的 嘴,让他上天少说话。草料是给他赶脚程用的。 送灶多由家庭主妇拜送,然后至除夕日,再将灶王爷接回来,名曰“接灶”,俗谓“男不送灶,女 不拜月”。为何有此说法,言人人殊,无从查考。 三十晚上更忙。送了灶,就忙重阳旗子,就是重阳糕的那个旗子,跟人家多要些个,各个门上都要 贴。事先准备好一根青蒜、重阳旗子、一个葫芦葫芦上还要写字。世上说的:“瘟神老爷
17、,本姓雷, 不姓葫芦,就姓韦。”门上贴,窗户上贴,房门口贴,堂屋门口贴,被要盖大红的,并把对联全部贴好。 据淮安夯轮寺巷杨老太说,三十晚上,在杨家祠堂还要悬影。杨家是个做官人家,男像是补褂朝珠, 女像则为凤冠霞帔,好看呢,有不少幅,多少代下来了。那个亡人牌子,能装两大箱子。除夕晚上就“请 出来”悬挂起来,叫做悬影。第二天早上,各房头都来磕头,敬香烛。中间条桌上,四个豆碟早已摆下来 供奉(豆碟,就是高脚杯,底下三个足,上面是个盘子,底下一个座子,官宦人家特有的) 。四个豆碟摆下 来,当中一个漆器盒子,常供在那里,要供多少天呢。到二月二,就落影了。家族里面,各房头来人都到 影像和亡人龛子跟前磕头。
18、如老祖宅夯轮寺巷杨家、多子巷杨仲和家等等,他们都来老祖宅夯轮寺巷杨家 祠堂磕祖迎头。 除夕夜守岁,多有家族族长通宵守岁。有通宵不眠者,先辞岁,而后长辈给小辈压岁钱。除夕日, 还大开赌禁,男女老少均可尽兴,喧闹通宵。但天未明,即需迎接天地。爆竹声由除夕晚至初一上午,此 起彼伏,连续不断。 正月初一早早起来,打扮得格格正正的,不然这个家也不像样子。人还要打扮好好的,堂屋内也清 清亮亮的。遇见人都要都说些吉利话,弄个枣子给人家吃着,叫个早生贵子;弄个桔子,把人家吃着,叫 个走局走局;弄个糕给人家吃着,叫个步步登高;弄个糖给人家吃着,叫个甜甜蜜蜜都是吉利话。 大年初五,过去淮安还有个风俗就是圆坟。如淮
19、安夯轮寺巷杨家各房头都要到城东花庄、张家桥(在 季桥)杨殿邦墓园祭祖圆坟。即日,一大早,多子巷杨家、城隍庙巷杨家、吕祖殿巷杨家、小观音寺巷杨 家等杨氏家族,他们都到夯轮寺巷北街头集中,排一条街下来,伞扇轿亭、声势浩荡、车马簇簇,向城东 花庄、张家桥出发,沿街挤满了人看杨家祭祖圆坟的队伍。 正月初五,都要看皇历,出门向东迎财神,不是乱出行的!半夜子时开始接财神,燃放爆竹、松枝 与接天地、架松门同时。沿街商店自此日开市,但所营为非日需品,其他有延至正月十六日才开市的。 从初一至初七,天天要拜天灯,其中初六为人日,祭拜较为隆重。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如遇年丰,工 商业繁荣,往往举行灯会。各家争奇斗艳,竞
20、悬彩灯,并派人持灯,参加花灯大会,锣鼓喧天,爆竹连鸣。 正月初五至正月底,淮安盛行吃春酒。请酒对象多以新婚夫妇为主,遍及亲朋。像淮安大户人家杨 寿康与谢荣芳夫妇在新婚时,就有十六家子亲戚请他们吃春酒。杨老太说:有舅太太家、姨太太家(又是 叔婆) 、姑太太家、本家,共十六家子。都有厨子,都是城里有名的大户人家,少则一二桌,多至六七桌。 有时时间重叠,新郎新娘一日连赴数席。 元宵后,还有二月二祭拜土地公。至此,过年声息偃止。 (高建平/文 有删减) 1文章按照什么顺序展开叙述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文章主要从哪些方面来阐述淮安过年风俗的? 3请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作用。 据
21、淮安夯轮寺巷杨老太说,三十晚上,在杨家祠堂还要悬影。 答案与解析答案与解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行 辈(h ng) 絮 叨(wn) 船橹 (l) 撺 掇(chu n) B怠 慢(d i) 不惮 (d n) 家眷 (ju n) 归省 (shng) C凫 水(f ) 旺相 (xing) 屹 立(y ) 潺 潺(ch n) D竹篙 (go) 晌 午(shng) 松懈 (xi ) 舀 水(yo) 【答案】D 【解析】A 项, “絮”应读 x , “撺”应读 cun。B 项, “省”应读 xng。C 项, “相”应读 xi ng。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
22、项是( ) A绝壁 膝盖 脑怒 欺侮 B困惑 挑剔 胆怯 委曲 C叛徒 诚肯 鉴别 宛转 D惊异 鞠躬 奖励 家眷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字形的识 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A“脑怒”应写作“恼怒” 。 3依次在横线处填上最恰当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年纪都相仿,_论起行辈来,_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_他们合村 都同姓,是本家。_我们是朋友,_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决没有 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_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A可 却 由于 因为 如果 而 B但 却 因为 然而
23、即使 而 C但 却 由于 然而 即使 可 D可 但 因为 由于 因此 而 【答案】B 4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借代) B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夸张) C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比喻) D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拟人) 【答案】D 【解析】应是比喻,把“航船”比作“大白鱼” 。 5下列语句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
24、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将近一百年了。 B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C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D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 可好么?” 【答案】D 【解析】D 项的标点使用有误,第二个句号应为逗号。 6对下面句子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A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摆脱母亲约束时内心的无比畅快和喜悦。 B作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的愿望终于实现时内心的无比畅快和喜悦。 C作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
25、法,表达了自己能和朋友们一起去看戏的畅快和喜悦。 D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能自由地独自去看戏的畅快和喜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首先分析选项。本句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故排除 AD 两项。关于自 己的心情。结合上文分析: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母亲很为难,没有法子想。到晚饭时候,外祖 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吃饭之后,看过戏 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地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间,一个最聪 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
26、立刻撺 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们,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 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 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诚然!这十多个少 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故心情应该是:己能和朋友们一起去看戏的 畅快和喜悦。故选 C。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保护并了解“社戏”这种传统艺术,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B我们是否能弘扬传统文化,关键在于各级部门的重视。 C 社戏的作者是闻名世界的中国作家鲁迅的
27、作品。 D 社戏中有个聪明机智的人物双喜,文中对他有许多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答案】D 【解析】A 项“保护并了解”不符合认识的逻辑,应为“了解并保护”;B 项两面对一面,去掉“是否”; C 项把“的作者”或“的作品”去掉一个。 8加点词语在句中含褒义色彩的是( ) A外祖母很气恼,怪家里的人不早定,絮叨起来。 B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 C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D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要想正确的运用词语,必须准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可结合词语的感情色 彩来分析。
28、C 项含褒义,喝采:用以大声叫好。突出了船航行速度之快和驾船技术的高超,同时也反映了我 希望看到戏的迫切心情。 9下面是关于课文中心意思的三种概括,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 A通过回忆“我”少年时代在农村看社戏的愉快经历,赞扬了农民孩子的优秀品质,表现了作者对劳 动人民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封建教育的不满。 B 课文写的是“我”十一二岁的时候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情景。作者以饱含深情的 优美笔触,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 画卷,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反映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 的向往。 C课文写
29、出了一片难得的“乐土”,塑造出一群可爱的孩子,寄托着作者那时的理想,以及对新生的 希望。 【答案】B 【解析】A 项, “对封建教育的不满”表现不充分;C 项, “对新生的希望”属无中生有。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13 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 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 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 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
30、的豆麦田地 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 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 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 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 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着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
31、叉港,于是赵 庄便真在眼前了。 1第二段中加粗的“跑”与第一段的哪个词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形? 【答案】 “跑”与“飞”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船行速度快的情形。 【解析】得到家人的允许,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看戏,我的心情一下子轻松起来,眼中的景也是那样的明快, 就连那船也像飞一般,形象的表现了看戏的迫切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船行的速度之快。 。 “跑”这个字,讲 所有的景物都向船尾跑去了,说明船行之快。所以,与第一段中“飞”字相呼应。 2选出对上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 A第一段第 3 句的“点”“磕”“退后”“上前”等词生动地表现了少年们驾船技术的不熟练。 B上文有三处写到豆麦,都
32、是为了说明夜气里清香的来源。 C第三段中的“他”指的是“那声音”,“那声音”指的是第二段中的“歌吹”。 D作者在第四段中用“果然是渔火”“也不是赵庄”澄清了第二段所写的“渐望见依稀的赵庄”、 “料想便是戏台”的猜测,表现了作者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 【答案】C 【解析】 A 项, 平桥村的孩子个个都是弄潮的好手, 驾船的技术肯定很娴熟。 B 项, 文章中多处写到 “豆麦” , 主要是想表达人的情感。D 项,作者在第四段中用“果然是渔火” “也不是赵庄”澄清了第二段所写的“渐 望见依稀的赵庄” 、 “料想便是戏台”的猜测,表现了我想看戏的迫切心情。 3 从第一、 二、 三段中各找出一处直接写“我”
33、心理活动的语句; 然后分别从括号里选出能恰当概括“我” 的心理活动的词语。 第一段_(A活泼 B轻松) 第二段_(A急切 B焦虑) 第三段_(A惘然 B陶醉) 【答案】B A B 4对上文大意概括恰当的是哪一项?请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 ) A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情景。 B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景物描写。 C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心理活动。 D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见闻和感受。 【答案】D 【解析】本段主要写了我得到家人的允许之后,心情舒畅的和小伙伴一起去看社戏,在途中的“见闻和 感受” 。 四、课外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看社戏(节选) 王英琦 太阳还悬在西天沉着地燃烧
34、,便已有前村后队的人,不绝地去赶戏了。 今晚出的戏码叫老包坐监 。关于包公的戏,民间早已演得烂熟。最著名的当首推铡美记了。我 小时看过这个戏的京剧,却丝毫不记得还有什么老包坐监 。我生疑这戏绝不是包公戏的正宗嫡传,这又 是当地人生造出来的老包新传。 姑不论戏码怎生地瞎编乱造,台上的老包却唱得十二分地卖力,血气沸腾,声贯丹田,包括那一招一 式都功夫极深,成熟到家。豫剧毕竟姓豫。据说“民国”三十一年,河南密县有个崔庙,四个月竟连演了 380 个不同剧目,一时传为美谈。 作为中国“四大梆子”之一的豫剧,是拥有剧团最多的全国第一大剧种。它的腿最长,生命力最强。 它不像京剧有那么多的老框老套,也不像昆曲
35、那样的高深古雅,它的全部特征个性,就在于它的不搭架子, 不囿陈法,土极且又俗极。由于河南地处中原,五方杂居,便在客观上形成了豫剧兼收并蓄的优点。 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对豫剧感兴趣,毋宁说是对当地的人文环境对看戏和做戏的人更感兴趣。生 长在城市,过去只在文学作品中看到过社戏,领略过那般“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的浑厚古 朴的乡土气息。而今,我就寄生在这“荒村鄙邑”,夹杂在这拨散发着泥土味葱蒜味的乡下人中,这个中 的滋味,确实是越咂摸越有滋味。 看至三分之一时,我忽地来了心血,抱着儿子转到了后台。但见伶人们有的在练拳脚,有的在念台词, 旁边一个把眉毛扯得细弯弯的猫儿脸姑娘,正对镜将一只翠玉簪
36、子,斜斜地插在油光水滑的发髻上。我来 了兴致,凑上去想看仔细。这一细看不打紧,那脖上、耳根后,粗糙的皮肤,积年的老垢,全看个一清二 白。再细看那粉墨上妆的家伙,连伪造的都不如。见那猫儿脸姑娘毫无忌惮地直往脸上抹,我终于憋不住 搭腔了:“这东西对皮肤有害呵!” 猫儿脸姑娘一怔,望望我道:“没事儿,俺们用的就是这,惯了。” 话既搭上,我有意多问了几句。得知这是一个自发性的农村业余梆子剧团,哪儿有庙会往哪儿赶,东 食西宿,四乡为家,有时连唱一个月也下不来。 说话间,我才注意到后台的另一端,支了个硕大无比的锅,锅边放着一案面条和青菜。我估摸这是给 伶人们用的夜餐,却又觉得太寒酸了些。这些不经饿的面条青
37、菜能挡什么事?能支补他们一晚上大功率的 体力消耗么? 我心里酸酸的。这些伶人在台上演尽王侯风流事,替人儿女说相思,孰料,背后却包藏着生途的坎坷, 世事的艰酸。 “妈,你看!”儿子蓦地打断我的沉思。顺着他的小手指望去,果见那边石头上坐着一青衣少妇,正 在奶孩子,走上前去一照眼,竟是昨晚那个武旦那个演“大刀王怀女”的女主角。 “这孩子多大了?” “六个月了。” “你又演戏,又拖着个奶孩子,太辛苦了。” 她告诉我,她五岁便进了戏班,现在戏龄已二十年了。她在这个戏班是二号台柱,平时挣的钱,除了 补贴家中二老,还要赡养儿子。 这时节,那孩子兀然地又吐又拉,弄得那女戏子一身满怀。“俺这孩儿这几天受凉了,老
38、吐老拉” 她边说边打扫身上。我帮她抱孩子的当儿,留神到这孩子又黄又瘦,蔫蔫的一副没神样儿。 第三天晚上,猎猎地起了五六级北风。我揣了药,带了包儿子小时的裤褂,又匆匆赶到戏场,但见风 雨无阻,戏场又是黑压压地坐满了人。一村演戏,众村皆至,我似乎很能理解这些乡下人戏瘾头之大。“百 日之劳,一日之乐”,对于土生土长的他们,土梆子戏不仅是劳作之余的娱乐,且是一种文化给养,精神 升华的表征。望着他们那大仰脖、圆瞪眼,全副投入的样子,我很生发一些感慨我似乎突然明白了这 “高粱棵里的玩意儿”,何以会有永恒的生命力?我似乎终于懂得了,从人生,从底层民众的角度去搞艺 术,是最原始的,却也是最本质最不朽的这一伟大
39、真理了。 我找到了那位女戏子,把药和衣服都给了她。她正要答谢,我忙止住了她。她要说的那些话于我不是 酬慰,反是凝重和不能承受之伤感 (有删改) 1联系全文,简要概括豫剧的特点。 【答案】豫剧剧目繁多;生命力强;不搭架子,不囿陈法,土极且俗极;兼收并蓄;地域流派众多。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 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从“河南密县有个崔庙,四个月竟连演 了 380 个不同剧目” “它的腿最长,生命力最强” “它的全部特征个性,就在于它的不搭架子,不囿陈法, 土极且又俗极” “客观上形成了豫剧兼收
40、并蓄的优点”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语言要简洁。 2文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自然环境描写。“太阳还悬在西天”说明时间离天黑尚早,烘托了农民们想看社戏的热切心情, 表现了他们对精神生活需求程度之高。 【解析】此题考查环境描写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一、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 增加事情的真实性。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三、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四、反映人物的性格或 品质。五、推动情节的发展。“太阳还悬在西天沉着地燃烧”是环境描写,说明还不到傍晚时分,天色尚早。 人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去看社戏,体现了他们的精神追求。 3作者说自己“对看戏和做戏的人更感兴趣
41、”,这也是本文的写作重点。作者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来 表现“做戏的人”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通过外貌描写(如猫儿脸姑娘),表现了艺人们实际境况的窘迫。通过语言描写,(如与青衣少 妇的对话),表现了艺人们生活的艰辛。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然 后在文中找到相应的描写,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这些描写方法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 回答本题需要细读文中对猫儿脸姑娘和青衣少妇的描写,突出她们生活的辛酸。如:“那脖上、耳根后, 粗糙的皮肤,积年的老垢,全看个一清二白”是对人物的外貌描写,突出了猫儿脸姑娘生活的不易
42、;“俺这 孩儿这几天受凉了,老吐老拉”是语言描写,表现了青衣少妇的艰辛。 4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说“我似乎突然明白了我似乎终于懂得了”你从作者的“明白”和“懂 得”中悟出了哪些道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豫剧不搭架子,不宥陈法,土极且俗极,兼收并蓄,不分调名,地域流派众多,适合各地农民 的需要,是其生命力顽强的原因之一。豫剧拥有“风雨无阻”的热情的广大农民观众,将其视为劳作之 余的娱乐,是其生命力顽强的原因之一。豫剧拥有一批不顾生活艰辛,“十二分地卖力,血气沸腾”, 执着地追求艺术的朴实的演员,是其生命力顽强的原因之一。从人生,从底层民众的角度去搞艺术,是 最原始的,却是最本质最
43、不朽的。文艺要想枝繁叶茂,为大众所喜爱,必须接地气,接近人民大众。 人是需要精神生活的,一如本文中的村民对看社戏的渴望。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从“我似乎突然明白了这高粱棵里的玩 意儿 ,何以会有永恒的生命力”可知, “我”明白的是豫剧因为有敬业的演员,热情的观众,深厚的文化 底蕴,才有了顽强的生命力。 “从人生,从底层民众的角度去搞艺术”是“我”懂得的内容,即艺术应该来 源于群众,服务于群众。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淮安过年风俗记 在淮安,一进腊月门,就有过年的气氛。过了冬至,日子飞快。十二月初八日吃腊八粥。制腊八粥 用籼米、糯米各半,另加多种干
44、果,如莲子、枣子、白果、核桃、龙眼、花生等,以及白糖、冰糖,根据 各人口味,可以随嗜好加入煨煮。 冬至,祭拜祖先。一过腊月二十,紧锣密鼓,大家忙过年。大扫除,将屋内屋外打扫干净,所有铜 锡用具,皆去垢搽光,家家户户,焕然一新。之后贴春联、挂当、年画,更觉喜气洋洋。 腊月二十四送灶,供麦芽糖、草料(稻草剪碎加黄豆) ,焚化送灶符。据说,麦芽糖可粘着灶王爷的 嘴,让他上天少说话。草料是给他赶脚程用的。 送灶多由家庭主妇拜送,然后至除夕日,再将灶王爷接回来,名曰“接灶”,俗谓“男不送灶,女 不拜月”。为何有此说法,言人人殊,无从查考。 三十晚上更忙。送了灶,就忙重阳旗子,就是重阳糕的那个旗子,跟人家
45、多要些个,各个门上都要 贴。事先准备好一根青蒜、重阳旗子、一个葫芦葫芦上还要写字。世上说的:“瘟神老爷,本姓雷, 不姓葫芦,就姓韦。”门上贴,窗户上贴,房门口贴,堂屋门口贴,被要盖大红的,并把对联全部贴好。 据淮安夯轮寺巷杨老太说,三十晚上,在杨家祠堂还要悬影。杨家是个做官人家,男像是补褂朝珠, 女像则为凤冠霞帔,好看呢,有不少幅,多少代下来了。那个亡人牌子,能装两大箱子。除夕晚上就“请 出来”悬挂起来,叫做悬影。第二天早上,各房头都来磕头,敬香烛。中间条桌上,四个豆碟早已摆下来 供奉(豆碟,就是高脚杯,底下三个足,上面是个盘子,底下一个座子,官宦人家特有的) 。四个豆碟摆下 来,当中一个漆器
46、盒子,常供在那里,要供多少天呢。到二月二,就落影了。家族里面,各房头来人都到 影像和亡人龛子跟前磕头。如老祖宅夯轮寺巷杨家、多子巷杨仲和家等等,他们都来老祖宅夯轮寺巷杨家 祠堂磕祖迎头。 除夕夜守岁,多有家族族长通宵守岁。有通宵不眠者,先辞岁,而后长辈给小辈压岁钱。除夕日, 还大开赌禁,男女老少均可尽兴,喧闹通宵。但天未明,即需迎接天地。爆竹声由除夕晚至初一上午,此 起彼伏,连续不断。 正月初一早早起来,打扮得格格正正的,不然这个家也不像样子。人还要打扮好好的,堂屋内也清 清亮亮的。遇见人都要都说些吉利话,弄个枣子给人家吃着,叫个早生贵子;弄个桔子,把人家吃着,叫 个走局走局;弄个糕给人家吃着
47、,叫个步步登高;弄个糖给人家吃着,叫个甜甜蜜蜜都是吉利话。 大年初五,过去淮安还有个风俗就是圆坟。如淮安夯轮寺巷杨家各房头都要到城东花庄、张家桥(在 季桥)杨殿邦墓园祭祖圆坟。即日,一大早,多子巷杨家、城隍庙巷杨家、吕祖殿巷杨家、小观音寺巷杨 家等杨氏家族,他们都到夯轮寺巷北街头集中,排一条街下来,伞扇轿亭、声势浩荡、车马簇簇,向城东 花庄、张家桥出发,沿街挤满了人看杨家祭祖圆坟的队伍。 正月初五,都要看皇历,出门向东迎财神,不是乱出行的!半夜子时开始接财神,燃放爆竹、松枝 与接天地、架松门同时。沿街商店自此日开市,但所营为非日需品,其他有延至正月十六日才开市的。 从初一至初七,天天要拜天灯,
48、其中初六为人日,祭拜较为隆重。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如遇年丰,工 商业繁荣,往往举行灯会。各家争奇斗艳,竞悬彩灯,并派人持灯,参加花灯大会,锣鼓喧天,爆竹连鸣。 正月初五至正月底,淮安盛行吃春酒。请酒对象多以新婚夫妇为主,遍及亲朋。像淮安大户人家杨 寿康与谢荣芳夫妇在新婚时,就有十六家子亲戚请他们吃春酒。杨老太说:有舅太太家、姨太太家(又是 叔婆) 、姑太太家、本家,共十六家子。都有厨子,都是城里有名的大户人家,少则一二桌,多至六七桌。 有时时间重叠,新郎新娘一日连赴数席。 元宵后,还有二月二祭拜土地公。至此,过年声息偃止。 (高建平/文 有删减) 1文章按照什么顺序展开叙述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时间顺序。条理清晰了介绍了淮安过年风俗的全过程,使读者能够一目了然。 2文章主要从哪些方面来阐述淮安过年风俗的? 【答案】初八吃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