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编制)山东省2020年新高考模拟卷语文试题06(解析版).doc

上传人(卖家):cbx170117 文档编号:404547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依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编制)山东省2020年新高考模拟卷语文试题06(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依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编制)山东省2020年新高考模拟卷语文试题06(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山东省山东省 20202020 年新高考模拟卷年新高考模拟卷 语文试题语文试题. . 2020.12020.1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 1.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2.回答选择题时回答选择题时, ,选出每小题答案后选出每小题答案后, ,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

2、上无效。上无效。 3.3.考试结束后考试结束后, ,将答题卡交回。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35 分分) ) ( (一一)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19,19 分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 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 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 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 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

3、,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 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 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 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 的解释。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 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 来的十三经注疏 ,就

4、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 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 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 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态,善述人 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 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 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 论语. 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实,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 的工作就是传天道, 兴天道。 在 论语.阳货 第十八章中, 孔子说他不想再

5、说话, 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 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 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 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 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 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 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

6、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 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话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 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帝 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 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 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 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

7、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地 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 传授、注解经典为已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 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 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

8、股 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 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 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 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 B. “述而不作”中的“

9、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 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 C. 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 “途”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 “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 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并且命题答案均以四书五经为限。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第一位教师, 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作为伟大的思想家, 他认为从事“孝” 的活动是对天道的

10、传承。 B. 孔子认为,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 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C. “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 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 D. 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 “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 “上帝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 之。” B. “倘若没有天地, 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 因此,

11、 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 ” C.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D.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 五者备矣,然后能 事亲。”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 D 2. B 3. C 4. 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孔子的言行为论据;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 严密;论证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类比论证等。 5. “述

12、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 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但教学中偏重继承,限制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又有局 限性。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 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要做好 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 念等等。 A 项,“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错误。材料一第二段原文说“这种以“述”为

13、“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 , 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可见并非“都”“发展”,选项 A 曲解文意,以偏概全 表述绝对。 B 项, “述而不作中的述,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含 义所取代”错。材料二开头一段原文中的表述是“述的内涵非常丰富。 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 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等等”,可见选项有两个问题,其一为扩大范围,把说 文解字换成“古代辞书”;其二把文中“可以理解为”偷换成“被所取代”,表述绝对,曲解文意。 C 项,“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错误。材料二第二段是

14、这样的“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 定义和述是相关的。 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态,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 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 了孝的德性”,可见选项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文中关于“述”和“孝”的统一关系是作者的认识, 也就是说“这种理解”的具体内容是本文作者的认识,而孔子并未论及孝的内涵,也没有谈论关于孝和述 两者间的关系,更没有说明二者是统一的这类观点。 故选 D 。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分析近五年高考命题,语文试卷中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悄 然在发生着变化。如果说之前在语句对照的层面

15、就能做对选项,那么现在需要在读懂的基础上对信息与说 理性进行甄别。因为考纲的要求已然发生了变化,所以考生在平时复习中一定要注重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不仅限于会提取筛选信息。 B 项, “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错误。 原文表述为“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 孔子说”,可见“三年之丧”是古代礼制,早于孔子,只是孔子对这一礼制作出了相应的解释,并非 是他提出来的。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观点的提取筛选整合能力。题干要求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 的一项是”,要做好此题首先是回归材料找主要观点,即孔子的“孝”,而论述的中心就是延续文化传统 和历史

16、传承。然后看选项信息是否与这个主要观点对应,而且是可以作为论据起支撑作用。 A 项,“上帝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 有之”,这里说的是“真理”和“安宁”的关系,不能作为材料二“孝”的论据。文本相关的信息是“对 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 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可见并没有谈到“安宁”,那么“或 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这种选择自然是与文本无关的,所以 A 项不能作为论据起支撑作用。 B 项,“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

17、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 意。”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二有关孝的观点, B 项,表达对天地自然的敬畏。 C 项,“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能作为 材料二孝道观的论据,文中确实提到了传承文化,但并非主要观点,文中相关信息仅有这么一处“在孔子 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传承文化是“孝”的内涵之一。 D 项,“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 后能事亲”不能作为材料二观点的论据,材料二中虽然提到了与父子有关的内容,“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 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

18、。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 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可见这里父子的内容仅是以比方、喻体的形式出现,本体“孝是对传统 文化的传承”才是论点重点,可见 D 项孝顺父母宗亲的内容与中心论点没有直接的关系,自然不能作为论 据。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论证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点、 论据等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 类比论证等六大类;论证结构主要包括“横向展开议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 两种。本题问“材料二

19、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答题模式为,从论证结构和方法两方面加以 总结,并举出例子简要说明。 (1)引证法:大量引用古典书籍中相关的信息以及孔子的言论,丰富文本内容,增强说服力可信度。 (2) 因果论证法:从现象看本质(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 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或由结果探究原因(“践行 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让论证深刻,说理透彻。 (3) 比喻论证法: “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 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传承

20、天道的内涵,化抽象为具体,变陌生为熟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4)举例(类比) 论证:列举了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的事例,论据新颖典型,论证充分有力。也有所表述。 (5) 对比论证:“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孝”的理解不同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 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鲜明的对比中突出了观点。 【5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 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 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次,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

21、合信息筛选要立 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 条作答。题干为“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 认识”。解答本题主要看材料三的内容。 从材料三第一段中总结出第一点,积极方面的作用是:“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 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已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 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从材料三第二和三两段总结出消极方面的内容: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 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

22、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 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 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 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 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有 (1)整体阅读语言材料。把握语言材料的内容要点,即明确文中透露的信息点。 (2)根据题干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

23、阅读,查找与题干相对应的信息源,辩别真伪,筛选所需信息。 (3)在阅读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将文章前后进行比照、勾连,归纳出文章大意。这是 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操作过程。整体感知的直接体现就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概括准确是整体感知正确的 表现,是深入解读的基础。整体感知的环节,对以往“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面面俱到”“肢解式的模式分 析”是一次革命,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理念的贯彻与落实。 ( (二二) )现现代文阅读代文阅读 II(II(本题共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6,16 分分)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复活的土地 艾青 腐朽的日子 早已沉到河底, 让流水冲洗得 快要

24、不留痕迹了; 河岸上 春天的脚步所经过的地方, 到处是繁花与茂草; 而从那边的丛林里 也传出了 忠心于季节的百鸟之 高亢的歌唱。 播种者呵 是应该播种的时候了, 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 大地将孕育 金色的颗粒。 就在此刻, 你悲哀的诗人呀, 也应该拂去往日的忧郁, 让希望苏醒在你自己的 久久负伤着的心里: 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 在明朗的天空下 已复活了! 苦难也已成为记忆, 在它温热的胸膛里 重新漩流着的 将是战斗者的血液。 1937 年 7 月 6 日,沪杭路上。 6.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腐朽的日子/早已沉到河底”,作品开篇语出惊人,腐朽的生活即将结束,

25、表达了对民族美好的未来充 满信心。 B. “春天的脚步所经过的地方/到处是繁花与茂草”,通过写河岸上欣欣向荣的春景,表达对民族觉醒的 乐观态度。 C. “播种者呵/是应该播种的时候了”,诗人呼吁播种者及时播种,就是呼吁人民大众为了民族的复兴而 奋起抗争。 D. “在它温热的胸膛里/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者的血液”,写出了诗人为了民族的奋起不惜献出自已生 命的决心。 7.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整首诗的语言是素净的、庄重的,虽然没有用到形容词,但却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震撼心魄的艺术魅力。 B. “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大地将孕育/佥色的颗粒”,运用比喻的手法,暗示大地

26、即将复活,照应标题, C. 第二节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看到春天到来大地充满生机时的激动与喜悦。 D. “就在此刻/你悲哀的诗人呀”,通过声音的延长,节奏的变化,情感得到释故,增强了抒情效果。 8. 如何理解“你悲哀的诗人呀,也应该拂去往日的忧郁”两句诗的含意? 9. 法国散文家蒙田把预兆或预言称为“内心骚动的影像”和“神圣的灵感”,艾青也说“预言是照亮灵 魂的火花”。有人说艾青就是一-个伟大的“预言家”。本诗以“复活的土地”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 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A 8. 水深火热的生活即将结束,诗人勉励自己拂去往日的忧郁;“悲哀的诗人”就是指作者

27、自己,作者 让希望在自己久久负伤的心里苏醒,也就是暗示光明即将到来;诗人也是民众的一部分,诗人所体现的 情感,就是民族的情感,所以也可以理解为借勉励自己来勉励人民大众。 9. “土地”贯穿全诗,从眼前所见的大地想到播种者、诗人和战斗者,使诗歌浑然一体;“复活的” 指看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之时,诗人发现了别人还没有看见的新事物,联想到了苦难即将过 去,发现了曙光似的预兆;多年郁积在胸中的伤痛、忧患和期待,使诗人全身心体验到了历史的风云变 幻;“复活的土地”采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人预言伟大的抗日战争即将来临,并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对 革命、对人民美好前景的向往,对中华民族的觉醒充满信心;“复

28、活的土地”中的“地”与整首诗的韵 脚更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选项首先给出相关诗句,然后解读大意和情感主旨,需要考生准确 理解,才能做出正确判断。考生要深入诗句中通过反复诵读,细致体会,联系作者及创作背景、时代等特 征,力求准确理解,达成情感共鸣,提升阅读欣赏能力。 D 项,“写出了诗人为了民族的奋起不惜献出自已生命的决心”曲解文意,偷换概念。 “诗人”“献出自 己的生命”错,这里表现的是“战斗者”因土地的复活而产生的情感激荡、热血沸腾的高昂情绪。D项主 体对象和情感解读均不正确。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本诗艺术特色的

29、分析鉴赏能力。四个选项涉及的角度有语言特色、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抒情 技巧。逐字逐句加以推敲揣悟,力求快速准确地做出判断。要做好此题考生需要掌握比喻、视听结合、常 见的语言特色、以及朗读的基本知识。 A 项,“没有用到形容词”判断错误。本诗虽不像一般的诗歌那样大量运用形容词以描述景物、抒发情感, 但也运用到“高亢”“辛勤”“明朗”“温热”等少量形容词,可见 A项表达绝对。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通常是指:结构复杂难 懂的长句;统摄全篇的中心句,即文眼;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 内涵较

30、为丰富的关键句等。重要句子的含义,指的是透过句子的字面意思所表达的深层内涵。方法:切分 挖掘法:切分句子的层次,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从正确理解句子关键词语的字面意思入手。还原法: 将该句还原到原文中去,看其在选文中所处的位置。瞻前顾后法:找出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选文中的位置, 向上下文搜索, 并注意文中过渡句、 关联词、 指代词的提示, 这样答案就能从原文中“抠”出来。 本题问 “如 何理解你悲哀的诗人呀,也应该拂去往日的忧郁两句诗的含意?” 首先抓住关键词“悲哀的诗人”“拂去往日的忧郁”“应该”何意?1937年正是抗战爆发的阶段,作为忧 国忧民的激进诗人,这里既是宽慰自己更是激励别人。所以“

31、悲哀的诗人”应该首先指作者自己,艾青希 望自己不要沉于消极的情绪中不可自拔,这里意在鼓励自己,激活内心,暗示自己光明即将到来,要充满 信心,勇敢走出阴霾;当然诗人创作的用意更在引领读者、民众,他想通过这首诗告诉大家:水深火热的 黑暗日子必将终结,勉励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人们拂去往日的忧郁;艾青是爱国诗人,他爱国家爱百姓, 作为民众的一员,诗人的情感其实抒发的就是民族的情感,所以考生还要深入去理解,这里是在劝慰鼓励 自己更是在感召激励人民大众。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标题的理解分析能力。常见标题作用:A.概括主要内容 B.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 C.点明时 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气氛,

32、奠定基调。D.交代主要人物形象 E.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F.揭示主旨,深化主题。G.具有象征意义(或者用比喻、双关等手法),对表达主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H.表 明作者的观点态度, 寄托作者情感。 题干为“法国散文家蒙田把预兆或预言称为内心骚动的影像和神 圣的灵感, 艾青也说预言是照亮灵魂的火花。 有人说艾青就是一-个伟大的预言家”。 本诗以复 活的土地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注意题中“语言”“复活”“灵感”“内心骚动” 等词语的含义。 答案是从诗歌结构上的作用而言,即诗题有线索串联作用,使得思路清晰:“土地”贯穿全诗,从眼前 所见的大地想到播种者、诗人和战斗者,使诗歌浑

33、然一体; 答案抓住关键词语,由浅到深解读含义,注意文中意是重点:“复活的”指看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充满生机之时,诗人发现了别人还没有看见的新事物,联想到了苦难即将过去,发现了曙光似的预兆; 答案从诗人本身的角度而言,题目的含义:多年郁积在胸中的伤痛、忧患和期待,使诗人全身心体验到 了历史的风云变幻; 答案从修辞手法艺术特色或者语言等角度而言:“复活的土地”采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人预言伟大的抗 日战争即将来临,并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对革命、对人民美好前景的向往,对中华民族的觉醒充满信心; 答案从诗歌的朗读角度而言,明确艺术效果:“复活的土地”中的“地”与整首诗的韵脚更和谐,读起 来琅琅上口。 【

34、点睛】“读诗使人明理”。诗歌,是文学的的精华,是对生活的高度集中与概括。读诗,是一种美的享 受,它能让人的情感得以升华,让人的心灵得以净化,让人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地提高。诗歌的艺术魅力 绝不会因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沧桑而黯淡下去。中国,是诗的国度。不仅为了明天的高考,我们要调整心 态,重识“诗歌鉴赏”这个考点,不断培养、提升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5(35 分分) ) ( (一一)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20,20 分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房玄龄,临淄人。开皇中,皆谓隋祚方永,玄龄密白父曰:上无功德

35、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于孙立长久计淆 置嫡庶竟侈僭相倾阅终当内相诛夷年十八,举进士 。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 郎者,当为国器。太宗以燉煌公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公为秦王,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 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 ,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 初不著稿。高祖曰: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隐太子将有变,王召以方士 服入,夜计事。事平,第功班赏,功第一,食邑千三百户。淮安王神通曰:义师起,臣兵最先至,今玄龄以刀 笔吏 居第一,臣所未喻。帝曰:叔父兵诚先至,然未尝躬行阵劳。今玄龄有决胜帷幄、

36、定社稷功,此萧何 所以先诸将也。居宰相积十五年,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帝遣使谓曰:让,诚美德也。一日 去良弼,如亡左右手,毋多让!会伐辽,留守京师。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忧矣。玄龄教上书劝 帝,愿毋轻敌,久事外夷 。晚节多病,玄龄顾诸子日:今天下事无不得,惟讨高丽未止,上含怒意决,群臣莫 敢谏,吾而不言,抱愧没地矣!遂上疏,帝得疏,日:是已危慑,尚能忧吾国事乎!玄龄当国,夙夜勤强, 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已有之。明达吏治,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已长望人,取人 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令各取一具,日:留 意

37、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选自新唐书房玄龄传 ) 10. 下列对文中西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 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B. 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C. 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D. 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

38、考试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考试的人,即殿试及第者。 B. 幕府,古代君王或军中将帅处理政务之地,用帐幕搭建,故称之,也泛指衙署。 C. 刀笔吏,指文职官员或掌管文案的官吏,因为古代读书人常用刀和笔修改文字。 D. 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各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房玄龄深得太宗信任。太宗巡行渭北时,房玄龄与太宗就一见如故;后来凡有战事房玄龄就一定跟随。 B. 房玄龄为国尽心竭力。他不爱奇珍异宝,一心广搅贤才,为国效力,即使病重,也不忘为国事上书进言。 C. 房玄龄才能卓尔不群。 年轻时就被高孝基誉为国家的栋梁

39、,在秦王府任职达十年之久, 展现了他的才华。 D. 房玄龄注重家风建设。房玄龄注重自身修养,见贤思齐,宽以待人,收集古今家训,警示子女遵守法度。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 (2)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14. 文中唐太宗两次把房玄龄比作汉朝名相萧何,各有怎样的目的? 【答案】10. B 11. B 12. A 13. (1)这个人机敏有学识,是应当委以重任的。每次替我的儿子陈述事情,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好像是面对 面说话一样。 (2)(你们)对这些多加用心留意,就能够保全自身了!汉朝袁

40、氏几代忠诚守节,我内心很崇尚,你们也应 该效法学习他们。 14. 第一次是为了突出房玄龄的功绩,第二次是为了突出房玄龄的才能,由此可见唐太宗对房玄龄的器重和 信任。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常见断句方法技巧:首先找出几个选项之间的不同处,一般有两三处不同,借 助排除法;然后分别说清楚在哪断开,断开的理由,比如定语状语和中心词之间不可断开,动词谓语和宾 语之间一般不断开,合成词之间不可断开;名词代词主语前需要停顿,一些虚词前后需要停顿,对称短语 或整齐句式间需要停顿。 参考句意断句:皇上本无功德,妄自诛杀大臣,夺取帝位而据为己有,又不替子孙做长远打算,混淆嫡庶 之位,

41、竞崇奢侈之俗,相互倾轧争吵,最终必会内部自相诛灭。 借助语法等辅助手段断句:“上无功德”,是独立完整句子,“功德”是并列词语作“无”(没有)的 宾语,“德”后断开,排除 AC;“攘神器有之”,“攘”,侵夺、偷窃之意,“攘”和“有”是连动关系, 共同做谓语部分,承前共用主语“上”,独立句子,“之”后停顿;“嫡庶”是固定的词语,是指嫡子与 庶子,之间不可断开;“竞侈僭/相倾阅”是并列结构,内容各自独立结构上相互照应;据以上分析排除 D 项。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古文化常识。 古文, 是很多高中生一听就头大的语文难点, 而且往往也是众多学生考试当中的“丢 分大户”。其实,如果平时学

42、习中能积累一些古文方面的常识,那么试题就会变得简单许多。文化常识的 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 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 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古代君王或军中将帅处理政务之地”错误,不包括“君王”。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 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 符合

43、之处。 A 项,“后来凡有战事房玄龄就一定跟随”,错误。文中有“会伐辽, 留守京师”,可见选项 A表述绝对。 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 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 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 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 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

44、 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1)若,此,这;机识,机敏有见识;是,这,应该;委任,交托重任;每,每次;为,替;陈,陈述;犹, 如同。 (2)留意于此,状语后置;足以,足够用来;保,保全;躬,自身;累叶,几代、几世;忠节,忠诚守节操; 尚,崇尚;尔,你们;宜,应该,师,名词活用为动词,学习,效法。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相关内容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做这类题,首先回归文本找到相关句子,然后扩展信息, 关注前后语境,可能会有一些提示,如果没有,需要考生自行根据文本信息加以推断分析,这就考查阅读 理解能力了。题干为“文中唐太宗两次把房玄龄比作汉朝名相萧何,各有怎样的目的?”这里的“目的”

45、应该是太宗的本意,这里是类比手法,同类人物通过对照想要说明或者得出相同点。考生若了解萧何其人, 会有助于答题,所以平时应该广泛阅读积累知识面,自然能够提升理解能力。民间有“成也萧何(韩信成 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 , 败也萧何 (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 ”的说法。 后来用“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 来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个人造成。可见萧何在历史上的名气之大地位之高。 第一次在劝说叔父嫉妒房玄龄功居第一心有不平时,“帝曰:“叔父兵诚先至,然未尝躬行阵劳。今玄龄 有决胜帷幄、定社稷功,此萧何所以先诸将也。”可见是为了突出房玄龄的智慧和谋略对取胜的举足轻重, 功高至伟,用萧何类比让对方哑口无言

46、。 第二次在太宗准备去攻打辽国,嘱咐房玄龄守好后方,解除帝王带军出征的后顾之忧时说“会伐辽,留守京 师。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忧矣。”可见,是为了突出房玄龄的才能,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房 玄龄在帝王心中分量之重宠爱之深,所以相信他并委以重任。 【点睛】解答文言文题型的技巧:扣语境,抓关键,明结构,辨句式。 1.着眼全句,找出关键词语,明确得分点; 2.把握结构关系,解难释疑,依境定义; 3.关注句式,找到标志,准确翻译。 参考译文: 房玄龄,临淄县人。开皇年间,人人都认为隋朝将会长治久安,玄龄暗自告诉父亲说:皇上本无功 德,妄自诛杀大臣,夺取帝位而据为己有,又不替子孙做长远打算,混淆嫡庶之

47、位,竞崇奢侈之俗,相互 倾轧争吵,最终必会内部自相诛灭。十八岁那年,应举于进士科。吏部侍郎高孝基以善于了解人而知名, 说:我观察过的人很多了,没有见过像这个人的,必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唐太宗凭着燉煌公的 身份奉命率军攻略渭北,房玄龄骑马到军营门前拜见太宗,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您作为秦王,征战各 方我未尝不跟随,众人都争相获取奇珍异宝,房玄龄我只招纳人才到我的帐中,和众位大将私下里偷偷地 诚心畅谈结为友好关系,人人都愿意为您竭尽全力。房玄龄在秦王府任职十年,下达军令发布文书,有时 驻马立成,文字简约道理详尽,并不需要先打草稿。高祖说:这人深识机宜,应当委以重任。每次为我 儿陈述事情,千里之

48、外如同对面讲话一样。 隐太子将要发动叛乱时,秦王征召房玄龄穿上方士服装潜入 王府,深夜议事。事平之后,按照顺序论功行赏,功居第一,赐予食邑一千三百户。淮安王李神通说:义 军初起时,臣领兵最先到达,如今玄龄等人凭着文字功居第一,我不明白原因?太宗说:叔父兵马确 实先到,但未曾亲历军阵中。如今房玄龄等人有决胜于军帐中的谋略并立下安定国家之功,如同汉代萧何 论功行赏要先于诸将一样。居宰相之位达十五年之久,自认为权力恩宠到达极点,多次上表请求辞职, 诏书不准。太宗派遣使者对他说:让位确实是美德。但国家靠您辅治已久,一旦失去良佐,如同失去左 膀右臂,不要谦让了!恰逢讨伐辽,命玄龄留守京师。下诏说:有您担当萧何的责任,我就没有西顾 之忧了。玄龄多次上书劝谏太宗,希望不要轻敌深入,长久讨伐外族。晚年多病,玄龄便对孩子们说: 当今天下之事无不合适的,惟有讨伐高丽不止,皇上听我的劝告很是不满心意坚决,群臣无人敢直言劝说, 我如知而不言,就会抱憾九泉了!便上疏。太宗接到表疏,说:此人生命垂危还在为我国事担忧啊! 玄龄执掌国政时,夙兴夜寐,恭勤自强,一心为公,尽心竭力,不愿使一物失所。他为人无嫉妒之心,闻 人有善,如同己有。熟悉精通吏事,审议规定法令,他一心追求宽容公平。不以己之所长要求别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考试试卷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依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编制)山东省2020年新高考模拟卷语文试题06(解析版).doc)为本站会员(cbx170117)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