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知识点总结归纳》.doc

上传人(卖家):卧龙小子 文档编号:405195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知识点总结归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知识点总结归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中学中学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知识点知识点 1.1.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2.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3 3近代教育近代教育 (l)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 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 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4. 204. 20 世纪后的教育世纪后的教育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 术的现代化 5. 5. 教育的人口功能教育的人口功

2、能 第一,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第二,改善人口素质,提高人口质量;第三,使 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第四,有助于人口迁移。 6. 6. 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1 1)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 第一,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第二,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 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第三,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2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第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第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第三,政 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第四,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第

3、五,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第六,教 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7. 7. 教育与生产力(经济)的关系教育与生产力(经济)的关系 (1 1)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 第一,教育再生产劳动力;第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 2)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 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第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 育结构的变化;第三,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第四,生产力的 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第五,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8.8.教育与科技的关系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1 1

4、)教育的科技功能)教育的科技功能 第一,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第二,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第三,教育具有科 学研究的功能;第四,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2 2)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第一,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第二,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 手段; 第三,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第四, 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9. 9.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1 1)教育的文化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的文化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具有文化传递、保存的功能;第二,教育具有文化选择的功能;第三,教育 具有

5、文化交流、融合的功能; 第四,教育具有文化更新与创造的功能。 (2 2)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 第一,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第二,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第三,文化影响教 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10.10.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 识形式的平行性 11.11.学校文化的特征:学校文化的特征: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 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1 12.2.学生

6、文化的成因:学生文化的成因: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 (3)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会 经济地位; (5)社区的影响。 13.13.学生文化的特征:学生文化的特征: (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 (4) 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14.14.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 的、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 (2)调查法。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研究对象 的有关资料,对取得的

7、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寻求解决 实际问题的方案的研究方法。 (3)实验法。实验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 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4)行动研究法。教育行动研究,亦称“教师行动研究” ,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 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 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 强调研究与活 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5)校本研究。校本研究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简称,指以学校自身条件力基础,以 学校校长、教师为主力军,针对学校现实存在的问题而开展

8、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 (6) 教育叙事研究。 叙事研究是以抓住人类经验的故事性特征进行研究并用故事的形式 呈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式。 即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 是通过讲述 教育故事,体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 15.15.校本研究的基本要素校本研究的基本要素 (1)自我反思; (2)同伴互助; (3)专业引领 16.16.几种新兴的教育研究方法几种新兴的教育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 (2)质性方法; (3)教育叙事研究; (4)教育随笔 17.17.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1)选择研究课题; (2)教育文献检索与综述; (3)制定研究计划; (4)教育研

9、究资料 的搜集、整理和分析; (5)教育研究论文与报告的撰写。 18.18.教育文献络检索的方法教育文献络检索的方法 (1)顺查法; (2)逆查法; (3)引文查找法; (4)综合查找法 1919. .教育目的的功能和作用:教育目的的功能和作用: (1)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3)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 20. 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3)人们的教育 理想 21.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10、 22.22.我国教育基本目的的基本特点:我国教育基本目的的基本特点: 第一, 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第二,要求使学生在德、 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第三,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23.23.德育的概念及其基本任务德育的概念及其基本任务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 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德育的基本任务: (1)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 (3)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4)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 24.24.智育的概念及其基本任务智育的概念及其基本

11、任务 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技能, 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 因素的教育。 智育的基本任务: (1)向学生系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奠定良好的 知识基础; (2)培养训练学生,使其形成基本技能;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增强 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25.25.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 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12、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2626. .素质教育的特点素质教育的特点 素质教育的特点有: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和未来性。其中,全体 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 27.27.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的内涵: 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第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第四,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重点的教育。 28.28.建立学制的依据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科

13、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 童身心发展规律; (4)人口发展状况; (5)本国学制的历史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29.29.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 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大众化; (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6)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7)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8)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30.30.义务教育的特点义务教育的特点 (1)强制性; (2)公共性; ( 3)免费性;

14、(4)基础性; (5)普及性 31. .制约课程的因素。制约课程的因素。 总的来说,社会、知识、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社会需求)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科知识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 此外,课程理论也是制约课程的因素 32.32.学科中心课程论的基本观点学科中心课程论的基本观点 学科中心课程论是最早出现、影响最广的课程理论。 该派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主张教学 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 教材必须按照科学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知心理活动来组织, 以便使 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人类

15、科学文化知识的精华。 33.33.活动中心课程论基本观点活动中心课程论基本观点 第一,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第二,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 第三,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 习,而教师发挥协助作用。 34.34.社会中心课程论的基本观点社会中心课程论的基本观点 社会中心课程论的基本主张包括以下内容: (1)课程改造的目标。要统一于未来的“理想社会”的总目标:各门学科的内容统一于 “社会改造” ;课程安排统一于解决问题的活动。 (2)课程内容。社会中心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内容

16、,它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 (3)课程组织。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主张,应以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的逻辑为主线来组织 课程。 (4)学习方式。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主张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增强学生适 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35.35.人本人本主义课程论主要观点主义课程论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1)教育的根本价值是实现人的潜能和满足人的需要; (2)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完 人” ; (3)主张平行与并行课程; (4)组织意义学习。 36. 36. 三维课程目标三维课程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目标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相当于传统的“双基教学” 。 (2) “过程与方

17、法”目标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 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强调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起积极的态度 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7. .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 (1) 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 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课程设置) 、学科顺序(课程开 设顺序) 、课时分配(教学时数) 、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 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 文件,是课程计划的

18、分学科展开。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 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 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3) 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 信息媒介,是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发展和具体化。 38. 38. 教科书的作用:教科书的作用: 第一,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 第二,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第三,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第四,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9、。 39.39.教课书编写的原则教课书编写的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和适用性; (3)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教 学法的统一; (4)理论与实践统一; (5)教课书的编排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6)注意与其 它学科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 40.40.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 (2)斯克利文的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3)CIPP 评价模式。 41.41.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1)进行社会调查; (2)审查社会活动,总结和反思教学经验; (3)开发实施条件; (4) 研究学生情况; (5)鉴别

20、利用校外资源; (6)建立资源数据库; (7)发挥络资源的作用。 42.42.我国基础教育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革的背景 (1)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时代背景) ; (2)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社会背 景) 。 (3)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 (4)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 43.43.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促进课程的适应性和管理的民主性,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2)重建课程结构 和倡导和谐发展的教育 (3)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和注重学生经验。 “ 44.44.“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基本涵义如下:“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基本涵义如下: (1

21、)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2)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 (3) 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454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 )密切课 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 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46.4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 (1)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 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

22、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 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 域。 (3)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 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4)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 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 4747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原则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原则 第一,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第二,恰当处理 学校对综合实践

23、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第三,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第四,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第五,以融合的 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第六, 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 合起来。 48.48.新型的教学观新型的教学观 (1)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 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更重过程”转变;(4)教学从“关注学科”向“关注 人”转变 49.49.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

24、生学习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 系看,教师是教育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 和开发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教师要特别注 重利用社区资源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 变化。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 引导;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50.50.新型的学生观新型的学生观 (1 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教

25、师必须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 活动;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可以获得成 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都应充满信心;第三,学生是正在成长的人,学生正在发展 与成长,所以学生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不断成长的人。 (2 2)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 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应把孩子看成孩子,而不是一个成人。 (3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可以

26、由教师任意捏 塑;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主体。 51.51.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 (1 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是以学 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2 2)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 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 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3 3)合作学习。)合作学习

27、。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 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52.52.新课程评价的改革重点新课程评价的改革重点 (1 1)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 第一、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第二、关注过程性评价;第三.考试只是学 生评价的一种方式 (2 2)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 第一、打破“唯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 评价指标体系;第二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 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第三、打破 关注教师的行力表现、 忽视学生参与学习

28、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建立 “以学论教” 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3 3)考试的改革重点)考试的改革重点 第一、在考试内容方面,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第二,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惟 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第三、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 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第四、关于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倡导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 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建议参考其他评价结果(如学校推 荐性评语、特长、成长记录袋等) 53.53.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29、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的趋势; (2)从“双基”到“四基”的趋势; (3)加强 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的趋势; (4)加强课程综合化与实践性的趋势; (5)课程个性化和 多样化的趋势; (6)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的趋势。 54.54.品德的结构品德的结构 (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也可称为道德观念,即是一种对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 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其中包括道德概念与道德信念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行 为,对人或对事做出符合自己认识水平的道德评价。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它不仅是对客观事物

30、的一种反映,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 (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的目的,积极调节自己的活动,克服 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4)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指一个人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言论和行动, 它是实现道德动 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 在品德的形成过程中,以上四种心理成分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道德认 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开端,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产生的基础;道德情感和道德 意志是品德形成的中间环节,起到一种激励和定向的作用;道德行为起促进作用。 55.55.良好品德的学习与形成良好品德的学习与形成 (1)有

31、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 罚; (5)价值辨析; 56.56.德育的意义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2)德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必要条 件; (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57.57.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 (1)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 统; (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58.58.中学德育的主要内容中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2)理想和传统教育;

32、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 育; (5)纪律和法制教育; (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59.59.德育的基本规律德育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 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 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60.60.中学德育原则中学德育原则 (1 1)导向性原则的含义与要求:)导向性原则的含义与要求: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 展。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33、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 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 2)疏导原则的含义与要求:)疏导原则的含义与要求: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 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 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含义与要求)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含义与要求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 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

34、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 德。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 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4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 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 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 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要统一社会各 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络; 处理好衔接

35、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5 5)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 根据他们的年 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 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我国的孔子提 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有区 别的教育。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根据学生个人 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 地进行教育。 (6 6)知行统一原则知行统一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德育时,既

36、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 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 一致。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1)加强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2)组织和引导学 生参加社会实践;(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 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7 7)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 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 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 合起来。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1)建立健

37、全的学生集体;(2)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 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3)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生机和 活力。 (8 8)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 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1)坚持正面教育原则,以客观的事实、先进的榜样和表扬鼓励 为主的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2)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启发自觉;(3)建立健全 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6161. .中学德育的途径中

38、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校外活动; (3)社会实践活动; (4)少 先队、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班主任工作; (6)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 习; 62.62.德育常用的方法德育常用的方法 (1 1)说服教育法)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提高中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的方法, 它重在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运用说服教育法要注意:明确目的;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注意时机;以诚待人。 (2 2)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法 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运用榜样示范法应注意

39、:选好学习的榜样;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引导学生用榜 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3 3)陶冶教育法)陶冶教育法 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通过创设和利用一定的情景, 通过有教育意义的文艺作品对学生进 行感化和熏陶,使学生在直观感受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 运用陶冶教育法的要求:创设良好的环境。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 与情境的创设。 (4 4)实际锻炼法)实际锻炼法 实际锻炼法是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良好品德的方法。 主 要是学习活动、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文体科技活动。 运用实际锻炼法的要求:坚持严格要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注意检查和坚持; 适当指导

40、。 (5 5)品德评价法)品德评价法 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 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运用品德评价法要注意做到目的明确、公正合理,以表扬、 奖励为主, 批评、 惩罚为辅。 (6 6)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是中小学重要的德育方法之一。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合作精神。 运用合作学习法要求: 要让学生明白合作是一种重要的目标; 要根据学习内容选择 恰当的合作学习策略,或者从合作策略出发,安排或设计恰当的学习内容;要规定一些重 要的合作原则;要指导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合作技巧。 63. .教学的特点:教学的特点: (1)教学以培

41、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 教学是师生双 方的共同活动;(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 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64.教学工作的意义教学工作的意义 (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 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 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3)教学是学 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教学的地位) 65.65.教学的任务教学的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

42、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潜能,特别是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 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 观。 6666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殊的认识过程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交往性; (3)认识的教育性; (4)认识的领导性 67. 67.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贯彻直接 经验与间接经验

43、相统一的规律时应注意的问题。 (2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掌握知识与发展 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时应注意的问题。形 式教育论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质教育论者认为,教学的主 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 (3 3)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 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

44、性 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 的师生交往关系。 (4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 了基础;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68.68.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学教学实际中的问题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学教学实际中的问题 (1)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 作用; (3)加强适合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 (4)重视学生的情感生活; 69.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

45、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7070.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学工作一般包括备课, 上课, 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课外辅导, 学业成绩的评价等环节。 71.71. 备课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备课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72. 72. 钻研理解教材的方法:钻研理解教材的方法: 第一种,整体把握法;第二种,单元教学法。钻研教材,也要一组组(即教学单元)进 行;第三种,单篇钻研法;第四种,教例收集法;第五种,专题比较法;第六种,立体展现 法。 73. 73.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 教师研究学生主要包括三方

46、面的内容:一是学生个体已有的知识性结构,也就是学生基 础知识水平;二是学生个体已有的能力性结构,主要是学习能力,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班 集体中共同讨论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等;三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兴趣、情感、 信心、毅力、意志、习惯、品质等。 74.74.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 调查法、书面材料分析法、调查法等等。 7575制订教学进度计划:制订教学进度计划: (1)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2)课题计划; (3)课时计划 7676综合课的结构综合课的结构 (1)组织教学。 (2)检查复习。 (3)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 (5)布置课外作业。 7777上好课的具体要求上

47、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表达清晰; (5)组织严密; (6) 气氛热烈; 78.78.作业的形式作业的形式 (1)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如复习、预习教科书等; (2)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答案, 如朗读、阅读、复述等。 (3)各种书面作业,如书面练习、演算习题、作文、绘图等。 (4) 各种实际作业,如观察、实验、测量、社会调查等。 79.79.布置作业的要求布置作业的要求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有助于学生巩固与 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 培养学生的能力; (2)作业分量要适当, 难易要适度

48、。 (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4)教师应经 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80.课外辅导的要求课外辅导的要求 (1) )从辅导对象实际出发,确定辅导内容和措施; (2)辅导只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不 能将主要精力放在辅导上。 (3)辅导要目的明确,采用启发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 极性。 (4)教师要注意态度,师生平等相处,共同讨论,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5)加强 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辅导效果。 81.81.测验的种类测验的种类 常用的测验种类有:论文式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情境测验和标准化测验。 82.82.自我评价的主要方法自我评价的主要方法

49、运用标准答案。运用核对表。运用录音机、录像机等。 83.83.中学常见的教学原则中学常见的教学原则 (1 1)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 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 和发展认识能力。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直观要与讲 解相结合;重视运用语言语言直观。 直观的方式大致分为三类: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 (2 2)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知识点总结归纳》.doc)为本站会员(卧龙小子)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