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ttp:/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浅谈以交际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法 交际能力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 D. Hymes)于 1971 年发表论文论交际能力( On communicativecompetence )中提出的。而交际法是西欧的学者在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并发展的,于 20 世纪 80 年代传入中国。这种英语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其特点是:( 1)交际法强调语言教学要为学生的交际需要服务。学生由 “ 配角 ” 变 “ 主角 ” ,处于更为积极主动的地位。( 2)交际法以语言功能、意念交际活动为内容。教学过程就是交际的过程,交际活动重视话语教学,重视语 言表达手
2、段的应用,如动作、体态和表情等。( 3)交际教学法重视语言的学习,以便进行有效、恰当的口头或笔头交际。( 4)交际法注重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multi-media)来组织实施教学。 交际法的理论依据尚未定型,其现存的依据在于:学习外语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结构形式,重要的是为了培养能力,这包含了两个既存在联系而又不同的观点。前者来自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说,后者来自海姆斯、乔氏的理论,要点之一是关于语言能力与语言行为的二分法概念。语言能力指的是人具有识别和理解句子的能力,并能对语言材料进行归纳,推导出语言规则,生 成合乎规则的句子。他认为这种能力是说活者潜在的语言知识,语言行为只是语言能力的实际表现。他
3、说语言学的对象应该是语言能力,语法就是对语言能力的描写。这种理论使语言学习对象由形式转向了内容。海姆斯在 1971 年发表的论交际能力被认为是交际法的直接现象依据。他的交际能力说深受社会语言学的影响。他和瓦尔斯等人认为:乔氏的语言能力说抽去了社会文化特点,舍弃了语言文化功能。 交际能力的社会文化因素 因为语言始终离不开社会而存在,他的交际能力说补充了乔氏的语言能力说之不足,并认为交际能力包括四个社会文化因素:( 1) 语法的正确性;( 2)语言的可行性,指有些话语语法虽然正确,但人们却不那样说,如: I walk on foot.( 3)语言的得体性,这是指语言应适合对话双方的社会地位、身份、
4、性别、心理等因素;( 4)语言的可接受性,指语言适合于环境。 阿布给交际能力所下的定义是:交际能力是一种语言能力、社会反应能力、逻辑能力、论证能力、符号学能力。维多森认为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之间犹如规范语法和应用语法之间的关系,两者应有机统一起来。 综上所述,乔氏只将语言能力作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不全面的,应该把语言行为也列入语言学研究对 象;在外语教学中,只传授系统语法知识是不够的,应将交际能力定为主要目标之一。 英语交际教学法 英语交际教学法的目的是通过语言来学习交际,获得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的核心是能够熟练运用所学语言在不同的场合开展得体的交际。英语交际法所强调的是语言的运用,而不是语言的形
5、式。在实践英语交际教学法时,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教学任务有些需要单个学生完成,有些需要小组集体合作。教学内容也是以学生的需要为依据,学生学了就能用,从而摆脱了 “ 被动的英语知识接受者 ” 或 “ 机械的知识学习者 ” 的地位。 我们所面临的学习者大都是 14-20 岁的中学生,他们在对事物进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开始进行理性思考,已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在跨越初级阶段后,他们对英语的认识水平已由一无所知上升到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所以这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让学生认识和模仿各种场景中人物的语言表达方式,使其逐步适应不同场合使用不同语言表达方式的能力,提高其对英语语言高度性的认识。 根据学
6、习者年龄大小、心理特征及其对英语认识水平的高低,英语交际教学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进行: 【 http:/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第一,初级阶段。这阶段的学习者大都是 5-14 岁的儿童,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大都是感性的,而且 对新事物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按照所选材料相关单元的内容(包括词汇、语法等)配合教学可适当使用一些相关的音像资料、图片资料作为辅助材料,增加学生对英语的感性认识和学习英语的兴趣,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要尽可能多地创造语言环境,使学生熟悉和了解各种场合中英语运用的不同情况。中国人学汉语时除了在学校接受有关汉语方面的教育外,家庭和社会也是我们学习汉语的好老
7、师,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对我们掌握汉语有很大的帮助。同理,对于那些把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人来说,也同样需要这种帮助,他们缺乏的恰恰就 是这种可以耳濡目染的英语应用环境。材料中所出现的英语实用情景又非常有限,因此尽可能不断地给学生提供众多的场景练习机会,最大限度地营造出贴近英美社会生活的实用语言环境是十分必要的。视、听、说教学可以在这方面大大发挥作用。当学生观看或聆听有关音像材料时,教师可以针对具体场景进行适当的讲解与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地把所学内容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展开。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编写简单的对话,进行情景练习,达到巩固所学英语知识的目的。 第二,中级阶段。这一时
8、期的学习者大都是 14-20 岁的中学生,他们 在对事物进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开始进行理性思考,已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在跨越初级阶段后,他们对英语的认识水平已由一无所知上升到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所以这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让学生认识和模仿各种场景中人物的语言表达方式,使其逐步适应不同场合使用不同语言表达方式的能力,提高其对英语语言高度性的认识。比如:在同一个场景中,说明同一件事物,说话人会根据对象的不同而采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适时地向学生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异,引起这些差异的因素有哪些。并 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场景模仿练习,同时对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加以着重讲解。这一
9、阶段的视听说教学可以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了解英美等说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从而加深对英语的理解。初级阶段使用有声资料仅是作为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进入中级阶段后,包括使用有声资料内的场景会话式教学模式应成为主要的教学手段。比如,指导学生编写内容较丰富的英语生活短剧,并作为课堂练习的一种形式,或者让学生分组模仿演练英语原版短剧中的精彩对白、表情、动作等,老师再带着学生一起讨论点评各组的表演情况,并给出适当的表扬和鼓励,这是一种收效不错的方法。 第 三,高级阶段。这一时期的学习者一般都是在 20 岁以上的大学生,或成人学习者,他们大都经历了初中、高中的英语夯实期,具备较高的英语认识水平和较强的理解力,但英
10、语运用的灵活性还有待提高,所以这一阶段的教学指导目标应着重使学生把英语当汉语一样作为日常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丰富实际使用英语的意识与能力。可以把学生感兴趣的英语原声电影、录像片、电视剧等视听材料适当地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新颖、灵活的课堂教学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由 课堂上的客体(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体。学生在观看的过程当中会自然地体会到英语口语的特点,教师再通过分析剧中人物的语言特征,结合人物不同的身份,说话的不同场合、对象,总结归纳出日常生活中英语使用的特点及规律。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英语实质的认识,
11、最终提高学生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更准确、更恰当、更丰富地运用英语的能力。另外,这一时期的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实也是贯穿于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就是反复训练,频繁练习。如:鼓励学生课后大量阅读英语原版剧本、著作或英语报刊杂志等,收听、收看英语节目,定期参加英语角活动等等 ,增加学习英语的机会,培养学生英语语感。学生也可以通过缩写英语原版剧本、翻译中文剧本、甚或自行编写英语剧本进行演练,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达到学习英语并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 以上提到的英语教学的三个阶段,始终贯穿其间的是用英语进行交际 师生间、学生间交际的多边活动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语言教学中,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
12、教学【 http:/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材料、教学法或语言分析,而更多地取决于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活动过程。语言课与其它课程不同,语言不仅是教学内容,而且也是教学手段,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才能保证教学效 果。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能形成小、中、大学外语教学 “ 一条龙 ” 系统、连贯地培养和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一定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长期以来的英语教学中的问题。 课堂交际类型 1. 纯教学交际。这种交际行为是围绕课堂活动展开的,包括要求学生作出解释,教师给予解释,以及一切有关课堂作业和活动的提示和引导。这种交际行为也包括任何以语言交际为中心的话语。换句话说,有关语言的一
13、切操练均在此列。这种交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不足是占用课堂时间较多。 2. 模仿性交际。这种交际行为的特点是,学生熟记和背诵对 话、课文,重复教师或磁带所给的范例,或利用对话进行表演,开展句型操练和小型会话。这里主要指再表达练习,它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 3. 模拟交际。在这种交际中,学生应该表现出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因为他们得根据情景、剧本或零乱的图片编成对话,根据情景刺激本能地作出反应,参加模拟讨论会和角色表演。学生必须更多地参与属于他们自己的,并能使他们更自由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讲话。 4. 真正的交际。在进行此类交际活动的时候,学生代表他们自己对话;在组织和活跃小组活动的各个阶段中,以及在小组作出决定的时候,他们都必 须积极主动地参与交际。同样当人们在进行创造性练习,自由讨论,开展真正的辩证、解答问题、结构故事等活动时,也都涉及到真正的交际。 为促进交际能力的应用,我们认为,既要重视前两种类型的交际,也要重视后两种类型的交际,两者不可偏废,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结束语 英语并不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