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知识归因的语境分析法知识归因的语境分析法 2目目 录录知识的归因是指对命题知识的归因是指对命题p p是否为知是否为知识命题的判定。识命题的判定。知识归因的知识归因的语境原则语境原则 归因不矛盾性原则 语境补全原则 最佳归因语境原则结论结论31 1 归因不矛盾性原则归因不矛盾性原则 归因不矛盾性原则包括归因结果与归因语境不能矛盾、归因语境之间不能矛盾(即不能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归因语境,这条原则称同一语境原则)以及归因结果之间不能矛盾(这是归因是否正确的标准)例如,动物权利保护者对“填鸭”养鸭法必定持否认看法,如果持肯定看法,则我们会说他说错了,或者他不是一位真正的动物权利保护者。42 语境
2、补全原则(1)语境补全原则是说归因主体在知识归因时,要对直接影响归因结果的语境都进行考察,并在归因结果中补充出来。认识对象是:一根插在有水杯子里的筷子。认识结果是:这根筷子是弯的。对这个认识结果,归因主体应补充的是“在其它条件正常的情况下,一根插在有水杯子里的筷子是弯的,这是知识。”5 有人会说,这根筷子明明是直的,怎么说“它是弯的”是对的呢?把它从杯子里拿出来一看不就清楚了?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虽然把筷子从杯子里拿出来一看可以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这根筷子是直的”,但这时筷子所处的条件变化了。用这种不同语境下的结论去否认另一语境下的结论是错误的。插在有水杯子里的筷子,无论谁去观察,也不
3、论什么时候去观察,它都是弯的。我们不能因它在同一种均匀的介质如空气或水中是直的,而否认它的弯曲性。由于没有“上帝之眼”,也没有绝对客观的观察,因此我们不能说这根筷子的本质就是直的。对筷子弯直的判断,我们正确的说法可以是“在其它条件正常的情况下,在同一种介质中,这根筷子是直的”。由于“在其它条件正常的情况下”是不言自明的预设,我们可以省略不提,因此我们的说法可以变成“在同一种介质中,这根筷子是直的”。当然,如果我们把“在同一种介质中”这个条件也看作不言自明的预设,那么,我们的说法可以变成“这根筷子是直的”,但这时,我们决不可把“这根筷子是直的”看作无条件限制的绝对真理。6 把什么当作是本质也是语
4、境化的。通常认为,水的本质是H2O,其实这只是化学对水本质的理解。物理学对水本质的理解是“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在标准状态下,熔点为0,沸点为100,等等。”在饥渴者看来,水的本质是可以解渴。在厌世者看,水的本质是能淹死人。正如第一性质如长度、质量也会随着物体运动的状态而发生变化一样,因此,没有什么绝对不变的本质,也没有绝对不变的第0性质。正由于本文反对有绝对的本质,因此笔者不认为“插在有水杯子里的筷子是弯的”中要加上“看起来”三字(即“插在有水杯子里的筷子看起来是弯的”)才是正确的。7 由于影响知识归因的语境在理论上是无限的,因此,把影响知识归因的所有语境因素都补充全是不可能的,在归因实践中
5、也是不必要的。语境补全原则的要求是:在遇到竞争的认识结果时,补全直接影响归因结果的语境,对归因对象进行只有一种答案的归因。例如,对“一桶大约30斤重的水”,如果存在两种不同的认识结果:“它很重”和“它很轻”,那么,可补全为:“对3-4岁的儿童来说,这桶水很重;对举重运动员来说,这桶水很轻。”如果出现了第3种认识结果:“它不重也不轻”,则可补全为:“对3-4岁的儿童来说,这桶水很重;对青少年来说,这桶水不重也不轻;对举重运动员来说,这桶水很轻。”这说明,补全什么,也具有语境性。83 最佳归因语境原则 最佳归因语境原则主张,在进行知识归因时,最佳归因语境下的归因才是合理的。对同一认识对象,常有多种
6、认识结果,这些不同的认识结果在不同的归因语境下都可能归为知识。但由于归因者是现实社会中具体的人,由于认识目的在于实践,因此,并非所有的归因语境都是值得选择的,并非所有的语境都是平等的,并非所有的认识结果都可以归为知识,都可以成为科学知识体系中的一员。最佳归因语境原则是建立在“语境具有等级性”的基础上。9“所有的语境都是平等的”错误性(1)我们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我们本身也被语境化了。语境化的人对不同语境的评价也必定是语境化的。我们既定的生活方式限制了我们对认识目的、知识标准的选择,从而也制约了我们对语境的评价。现实生活决定我们的语境常是日常的、大众化的语境。在这种语境下,我们对反常的、哲学的语境
7、的评价必定是贬斥的。当我们处于反常的语境时,我们对正常语境的评价也会是贬斥的。无论我们处于什么语境(由于我们是语境化的,我们必定处于某种语境,而且只能处于一种语境),当下的语境才是我们评价的基础。10“所有的语境都是平等的”错误性(2)如果“所有的语境都是平等的”,如果用“C”表示语境,用“D”表示所有语境的地位,那么“所有的语境都是平等的”可表示为:这就是说对C的评价,不受C本身的语境的影响,也不受评价者语境的影响。这种语境不敏感性的评价只是一种理想的评价,而不是一种语境敏感的评价,与语境主义的观点相矛盾。语境地位的评价,也有语境敏感性,现实生活的语境是我们语境地位评价的出发点。DCCCn2
8、111“所有的语境都是平等的”错误性(3)反例1,有两人测量一块建筑地的面积,一人的结果是100,另一人的结果是1,000,000,这两个结果都可能是正确的,然而它们的测量标准却不同,前者的测量单位是米,后者的测量单位是厘米。我们能因此说这两种测量单位的地位是平等的吗?笔者的答案是否认的。正如在科学研究中,在测量星际距离时,用纳米作为测量单位(或在测量原子间距离时,用光年作为测量单位)的语境地位,比在测量星际距离时,用光年作为测量单位(或在测量原子间距离时,用纳米作为测量单位)的语境地位要低一样。因为无论是从约定的角度,还是从实用的角度,它们的地位都不能是平等的。这说明,不同的测量标准在社会实
9、践中的价值不同。12“所有的语境都是平等的”错误性(4)反例2,某人宣称一个重大发现:“纽约市没有医生。”很清楚,这种言论是耸人听闻的,是不可能真的。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得知,这个发现基于他把“医生”定义为“在三分钟之内能治好任何可想象的疾病的人”。我们不会认为,他对医生的定义与我们通常对医生的定义是平等的,知道他对医生如此定义,我们会立即抛弃他的荒谬论断。13“所有的语境都是平等的”错误性(5)反例3,梦见自己欠了别人的钱(事实上并没有欠别人的钱),梦醒后不会认为自己应该还别人钱。梦见自己还清了别人的钱(事实上并没有还),梦醒后别人不会说你把钱还给了他。这说明,在认识地位上,幻觉状态或疯狂状态
10、的地位低于正常状态。14“所有的语境都是平等的”错误性(6)反例4,在做水的沸点验证实验时,我们必须达到的实验要求是:纯净水、标准的温度计、1个大气压,等等。如果没有达到要求,我们的结果就会被认为是不可靠的或无意义的,我们自己也会这样认为。如果我们知道“水变油”、“耳朵听字”、“气功改变分子结构”之类的伪科学结论是如何受到“检验”而成为“知识”时,我们不会认为这类“检验”与科学的检验是平等的。15结论(1)说语境之间是不平等的,并不是说在不同语境下的知识归因的归因强度不同。在归因语境主义看来,在各自的归因语境下的知识归因的强度是相同的,它们有相同的可能性,有相同的确证度,有相同的相信度。说语境
11、之间是不平等的,也不能因此就说只有优势语境才有生存权,其它劣势语境都不能生存。因为随着人类社会的变化,人类会再语境化,在再语境化的语境条件下,各种不同的语境地位可能发生变化。16结论(2)语境的不平等性要求我们在进行知识归因时,选择最佳归因主体,选择最佳认识对象,选择最佳归因标准。17结论(3)科学认识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普遍性的、为社会所接受的知识,并最终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因而并非所有的主体都能成为社会认可的知识归因主体。最佳归因主体是指对于某一具体信念最有资格进行归因的人。例如,对“太阳最近一次黑子爆发将在2008年10月”这个命题进行归因,天文学家就是最佳归因主体,普通民众或迷信者则不能成
12、合适的归因主体。虽然所有天文知识的最终归因权在天文学家,然而并不是任何时候、任何天文知识的归因者必需由天文学家来进行,例如,自然课的小学老师就可以把“哈雷慧星的运动周期是76年”作为知识传给他的学生。18结论(4)知识的最终归因者是相关的权威,谁是权威由特定社会历史条件决定。权威必须是相关的而非不相关的。要爱迪生评价相对论就选错了归因主体;叫陈景润去当选美裁判也是选错了对象。19结论(5)最佳认识对象就是最具典型的认识对象。要了解麻雀的结构必需选择正常的成年的麻雀。最佳认识对象与认识目的有关。20结论(6)最佳归因标准就是既定社会所认可的归因标准,而非归因主体随意设定的标准。例如,孙女士(Ms
13、.Lax)和严先生(Mr.Stringent)在为他们的朋友张三是否幸福正在进行热烈地争论。孙女士说,张三是幸福的。严先生则说,张三是不幸福的。通过认真的旁听,我们发现,他们争论的焦点在于对幸福的不同理解上,在于幸福标准的不同。当孙女士说一个人“幸福”时,是指在这人的一生中,他的幸福时光多于不幸时光;当严先生说一个人“幸福”时,是指在这人的一生中很少有不快乐的时候。前者主张幸福是相对的,后者则主张幸福是绝对的。21结论(7)在张三是否幸福的问题上,有人会问,到底谁的说法是对的呢?语境主义的答案是:由于他们没有共享相同的幸福标准,因此他们的说法在各自的标准下都是正确的。如果孙女士和严先生都意识到
14、他们的争论源于所使用的标准不同,他们就可能同意,在孙女士“松”的标准下,张三是幸福的;在严先生“严”的标准下,张三是不幸福的。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随心所欲地采用任何标准而仍能说是合理的。例如,孙女士不能合法地把标准降到这样一个层次,以致于说由于张三在非常短暂的时间内曾有过一次幸福,因此张三就是幸福的。同样地,严先生也不能要求,只有张三不快乐在逻辑上是不可能时,才能说他是幸福的。尽管幸福的标准很广阔,但是恰当地使用仍然有一定的范围。这说明标准虽可以选择,但不能随意选择,标准的选择受现实的制约。22结论(8)语境主义分析法告诉我们,在是否有知识问题上,对大多数人或普通人来说,最佳的归因主体是科学家和普通人,而不是怀疑主义者,最佳的归因标准是科学标准而不是怀疑主义的高标准,因此怀疑主义关于我们没有知识的说法是不值得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