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文一阅读专题练习现代文一阅读专题练习(48(48 篇篇) ) 现代文一答题方法现代文一答题方法 1.逐句阅读,理清思路 ,读懂文章。 2.注意文中有关概念,理解概念含义。 3.理解文段内容及其作用。 4.注意文中有关概念,理解概念含义。 5.审清题干,根据题意反复推敲选项。 6.掌握几种常见错误原因: A.张冠李戴 B.无中生有 C.移花接木 D.偷换概念 E.以偏概全 F.强加关系 G.改变语意 H.理解错误。 现代文阅读一专题训练现代文阅读一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 13 3 题。题。 什么是好诗什么是好诗 什么是好诗呢? 大自然的景物是人所共
2、见的,如果只是将外界的景物写下来,不见得是好诗;只有同 时将心中感动的情意也传达出来,才是好诗。 先看这两句诗: “鱼跃练川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 ”再看另一句: “群鸡正乱叫。 ” 哪是好诗,哪是坏诗? “鱼跃练川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 ”一条鱼跃过像白绸一样的水面,如同一根玉 尺抛在白绸子上;黄莺穿过像丝一样的柳条,像一枚金梭在许多条丝线中穿织。你看,多么 漂亮,而且对仗工整,但只是描述风景外在的形象,没有内心的感动。这样,即使写出再漂 亮的句子,也只有文字和技巧,缺乏诗歌应有的生命。 “群鸡正乱叫”是杜甫的诗句,只看这一句,好像不是好诗。但读诗不能只看一句, 要看整体的传达。 羌村整
3、组诗,表现的是诗人历经战争离乱,与妻子儿女长期分别后回 家重逢的情形, “群鸡正乱叫”这句诗就有了一种朴实真切的叙写,更有一份亲切热烈的感 情。 写一首好诗,不是要找美的字,而是要找合适的字;不是写几个漂亮的诗句,而是要 写出诗人自己的感动。 我曾经告诫学生“修辞立其诚” ,真诚是作文与做人的基本要求。学生感动于女朋友 寄给他一片红叶,创作了诗句“红叶枕边香” 。诗句是真实的,也是真诚的,但我却无法从 他的诗句中感受到他的感动。 陆游的菊枕诗,是思念他被迫离异的第一任妻子的: “记采菊花作枕囊,曲屏深 幌閟幽香。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 ”当年他的妻子采了菊花,把菊花的花瓣缝 入枕囊,
4、 如今在曲折的屏风和深重的帷幕间还留有菊花的幽香。 每一闻到这香气就让他忆起 四十三年前的往事, 可是现在在昏暗的灯光下, 向谁去诉说这使人断肠的感情呢?这样,菊 枕的“香”就使无数的后人感动了。 所以,诗歌除了要有真诚的感动,还要将这种感动成功地传达出来,让别人也感受到 你的感动。 真正伟大的诗人, 是用他整个的生活乃至整个的生命来写诗的, 这样诗歌才有兴发感 动的生命。这种兴发感动的生命是生生不已的。内心有了感动,是这个生命孕育的开始。把 这份感动写出来,使之成形,能让读者感动,甚至能让千百年后的读者都受到感动,诗歌的 生命,从此生生不已。 学习诗歌, 要能体会诗歌中这种美好的生命, 养成
5、品味诗歌兴发感动之生命的能力, 这是读诗最为宝贵、最可重视的价值和意义。 (基于命题需要根据叶嘉莹讲稿改写) 1 1作者认为“群鸡正乱叫”是好诗的理由有哪些?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作者认为“群鸡正乱叫”是好诗的理由有哪些?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句描写了人所共见的景物,使群鸡鲜活的形象跃然纸上。 B诗句注重的是诗歌应有的生命,而不是漂亮的文字和技巧。 C诗句恰当地表达了诗人经过战争离乱与亲人久别重逢的感动。 D诗句是一种朴实真切的叙写,更有一份亲切热烈的感情。 2 2作者将“红叶枕边香”与菊枕作对比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下列表述准确的一作者将“红叶枕边香”与菊枕作对比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下列
6、表述准确的一 项是项是 A好的诗歌应该“修辞立其诚” ,用恰当的方式表达真诚的感动。 B好的诗歌往往源于真实的故事,表现真实的生活,表达真实的情感。 C好的诗歌能将自己真诚的感动成功地传达出来,让别人也感受到这种感动。 D好的诗歌具有生生不已的生命,内心有了感动就是一首诗歌生命孕育的开始。 3 3本文在品读诗歌方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本文在品读诗歌方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A读诗要体会诗中触动人心的真情实感。 B读诗要把诗句放在整首诗中来品味欣赏。 C读诗要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和生命状态。 D读诗要理解诗歌美好生命的生生不已。 (二)阅读下
7、面的文章,完成(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 13 3 题。题。 从经典到经验从经典到经验 我至今仍然记得 1998 年左右的一次阅读噩梦。当时我在读希腊学者波朗查斯的政 治权力与社会阶级中译本。我大多时候完全不知道作者在说什么,偶尔似懂非懂又觉得作 者基本上是在胡说八道。 有时候枯坐俩小时只能翻四页, 速度相当于从沼泽里往外拽一辆马 车。等读到第三个小时的时候,就杀人的心都有了。 在年少缺乏自信的时候,一旦不能读懂一本书或者读懂了但完全不知道它好在哪里, 多半会很心虚,觉得责任肯定都在自己身上:这么经典的书,我都不知道它好在哪,肯定是 我笨极了。既然如此,不但要接着读,还要在餐桌上不经意地讲
8、。 世上本没有经典,装得人多了,也就有了经典。 而我现在主张的,是一种从经验、从问题出发的读书态度,而不是从“死去的古代白 人贵族男子视角”出发的读书态度。比如,如果现在困扰我的问题是“民主化和经济发展的 关系” , 那我就老老实实去读 Prezworski、 Inglehart、 Huntington 等做相关经验研究的人, 柏拉图、黑格尔等“大师”估计也帮不上多大忙。 一切经典本质上都是基于那个作者对他所处的时代的问题的回答与思考, 那么要真正 读懂它, 你就必须对他所处的时代及其问题有相当的了解, 或者你认为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与 你现在所处的时代有相似性, 而且你能理解其相似性以及不同性在
9、哪, 由此批判地理解他的 思考对于当下的意义。但说实话,以我有限的历史知识,我往往不知道很多“大师”的具体 问题意识是什么, 其思想的土壤到底是怎么回事, 更不知道那个土壤和我今天所处的世界有 何异同, 那么我为什么要去读呢?仅仅因为它们被放在了书店的名著架上?当然我如果一定 要绞尽脑汁去体会这些经典的深意,肯定也能若有所悟,但你要绞尽脑汁去思考任何东西, 它都会有深意。电影黑客帝国里,先知使劲盯着一把勺子,都能看出宇宙的秘密。 而大多哲学和社科经典都写作于“实证”几乎不可能的时代。比如,在二战之前,基 本上不存在大规模的民意调查、完整的宏观经济和社会数据、科学上严谨的统计技术等等, 所以大多
10、数经典的写作方式只能是从概念到概念,从推断到推断,从灵感到灵感。这种写作 方式往往能创造出很多很漂亮很有启发性的理论框架, 但是很难校验这些理论的有效性, 又 因为不能校验它的有效性,即,没有“证伪”它的可能性,知识很难有效积累。既然我们现 在有条件读很多更严谨、更扎实、更细化的经验研究作品,为什么要拘泥于那些从概念到概 念的东西呢? 所以我的读书历程,基本上是一个不断从“经典”堕落为“经验” 、从“意识形态” 下降为 “实证主义” 的历程。 不是说我对经典失去了好奇心, 而是我希望引导我去读经典的, 是问题的箭头在不断指引,而不是餐桌上的虚荣心。 自从我的阅读品味大幅度“堕落”之后,我发现阅
11、读对我来说变成了一件快乐无比的 事情。我现在读书并不指望醍醐灌顶,更不觉得书架上会有什么“神明” ,仅仅希望每一本 书能推进一小点知识或者带来一个小启发。 正如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 因此需要补充的营养元素不同, 在思考自己要读什么书 之前,最好问问自己,我关心的到底是什么问题,因为只有真诚的问题意识才能将你引向真 诚的阅读阅读如此美好,任何功利心、虚荣心的杂质都是对它的玷污。 1 1下列对“我”读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的经历和感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下列对“我”读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的经历和感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读这本书不仅给“我”带来快乐,甚至让“我”内心痛苦,如同经历了一场噩梦。
12、 B因为不理解这本书的内容,当年“我”读这本书的过程缓慢而艰难。 C因为缺乏自信, “我”把读不懂这本书的原因归结为自己笨,并感到心虚、自责。 D虽然没有读懂这本书,但出于勤奋好学, “我”还是接着读并且在餐桌上讲。 2 2作者想弄清“民主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却不读柏拉图等大师的经典,下列对其原作者想弄清“民主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却不读柏拉图等大师的经典,下列对其原 因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我”对柏拉图等大师所处的时代及其问题不了解。 B “我”不能理解柏拉图等大师的思考对当下的意义。 C “我”必须绞尽脑汁地深入思考,才能找到柏拉图等大师经典背后的深意。 D柏拉图
13、等大师的经典中漂亮而有启发性的理论很难得到有效校验。 3 3从全文看,下列对本文主要观点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从全文看,下列对本文主要观点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世上本没有经典,装得人多了,也就有了经典。 B应该从经验出发,用问题来引导阅读,而不能拘泥于经典作品。 C要让阅读变成快乐的享受,不一定非要读经典。 D要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获得感悟,而不是获得虚荣心的满足。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三)阅读下面的文章, ,完成完成 1 1-3 3 题题 打开一本书的钥匙打开一本书的钥匙 第一次读老人与海,我并不喜欢这个故事。当时我还是个孩子,那不是我想看的故 事。孩子喜欢闪闪发光的英雄,他们带着荣耀和战
14、果来到故事的尾声。 老人与海的结尾却 什么都没有,甚至让人觉得那不过是一场梦。 然而大人们都说这本书好,这让我感到痛苦。 欣赏文学作品存在门槛。我把老人与海当作故事来读的时候,它于我而言是个糟 糕的故事;等我过了那道门槛,把老人与海当作隐喻来读的时候,我能清晰地觉察到海明威 想要说什么。在阅读中,最困难的事情是在隐喻和本体之间建立起直接联系。这个联系,就是 “开门”的钥匙。 人们谈到希腊神话英雄阿喀琉斯之死时说:只能怪阿喀琉斯的脚后跟没有浸到神水,不 然别人根本无法杀死他。 这句话让我一下子想起了初读老人与海的自己。那时候,我想说的话估计也类似 只能怪老头没有弄一条大船,只能怪老头不懂炸鱼的技
15、巧,只能怪老头就像做科学实验那 样,对一个故事进行技术细节和可操作方案的分析,对于故事的真正寓意却毫无知觉。 阿喀琉斯作为无敌的英雄,需要一个致命弱点。这不是他母亲给他洗澡的方式需要改 进的问题,而是必然如此。 正如北欧神话里,英雄西古尔德用龙血沐浴,一定会有一片树叶落在 他的肩膀上,让那里成为他的致命弱点这和沐浴方式没关系。 一个人无论多么孔武有力,英雄盖世,他总有致命弱点这才是这些故事真正想要表达 的东西。重点不在于为什么不去遮盖和弥补弱点,而是生而为人就一定有弱点,有弱点就一定 会遭受攻击。 所谓阅读理解能力就是这么一回事。看故事的“看”流于表面,读书的“读”则深入 文本之中,挖掘出故事
16、背后的寓意。跨过欣赏文学作品的门槛,就在于一个人需要从“看”进 化为“读” 。 老人与海里,真正的主角并不是老人;而是让他衰老,让他疲惫,让他贫困,让他等待 84 天却一无所获,让他看到从未见过的巨大马林鱼时心生希望,让他遭受鲨鱼围攻一夜之间 失去所有,让他的大鱼变成嶙峋白骨的命运之手。 这当然是个好故事,货真价实的好故事。 我在 40 岁之后重读 老人与海 ,又看到一点不同的东西:没有人能证明海上发生的一 切,证明存在过如此巨大而美丽的马林鱼,证明曾经发生过那些惊险激烈的搏斗。人生中有许 多这样的时刻,没有人见证你的努力和付出,于是你活在旁人的猜忌和嘲笑之中,并且没有人 可以倾诉,甚至也无从
17、说起。在很大程度上,这可能才是人生的常态。 但你依然可以梦见狮子。 1.作者在第作者在第段说“大人们都说这本书好”段说“大人们都说这本书好”,“我”却无法理解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却无法理解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结合结合 全文来看全文来看,下列分析下列分析正确正确 的一项是(的一项是( ) A.我只是一个喜欢看故事情节的孩子,无法理解大人们的欣赏角度。 B.我喜欢闪闪发光的英雄,想看到结尾处有战果和荣耀,可是我失望了 C.我对情节作了各种假设和分析,也不能弥补作品带给我的遗憾。 D.我没有将作品当作隐喻来解读,无法建立隐喻和本体之间的联系。 2.作者以对作者以对 “阿喀琉斯之死” 的理解为例是为了
18、说明什么“阿喀琉斯之死” 的理解为例是为了说明什么?下列表述下列表述恰当恰当 的一项是 (的一项是 ( ) A.对故事进行技术细节和可操作方案的分析如同做科学实验。 B.阿喀琉斯之踵和西古尔德之肩一样,是英雄的致命弱点。 C.一个人无论多么孔武有力,英雄盖世,他总有致命弱点。 D.阅读理解必须深入文本,挖掘出故事背后的寓意。 3.作者跨过作者跨过“门槛”找到了阅读理解的“钥匙”“门槛”找到了阅读理解的“钥匙”,他读老人与海获得了哪些领悟他读老人与海获得了哪些领悟?下下 列表述列表述不符合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故事的真正主角不是老人,而是人生经历背后那只操控命运的
19、手。 B.故事隐喻人生,人生中常常看到了希望却又转瞬失去,要乐观面对。 C.我们在人生道路上的努力和付出,别人未必能看到,也无法理解。 D.每个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只有自己知道,也无法言说,这往往是人生常态。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 1-5 5 题。题。 畅销读物无法成为经典畅销读物无法成为经典 文学经典是一个弹性概念, 通常是指那些影响长存的作品, 在文学史上具有典范、 指 标、基石的意义。其实,这些作品大多留有知识精英的印痕,切合他们的总体心理需求 因为只有读书人才能掌控评说、课堂、图书馆、文学史。经过一段不太长的岁月,很多文学 作品依赖众多读书人的齐心合力,
20、仍能顽强地保值增值,一次次重返书架。 读书人各种各样,不同读书人有着不同的文学标尺,但不管他们之间差别多大,既然 都读书, 都在书里泡, 就如同一群棋友对棋艺还是会形成大致相近的评价标准, 读书人对 “经 典”也会有相近的认识。这样,有些作品的“经典性”也许跨不出政治的边界,有些作品的 “经典性” 只在特定区域有效; 但 罗密欧与朱丽叶 西厢记 红楼梦 之类就不一样了。 这些读书人所共有的爱恨情仇,能引起更广泛和更持久的共鸣,成为兴奋的更大公约数。 这印证了一种说法: 凡经典都是建构之物, 有一个经典化的过程, 常常取决于什么人、 为了什么、凭借什么来上下其手。 在这里,较小的公约数常常离不开
21、政治、区域等方面的特定推力,而较大的公约数则 有赖于读书人更为广泛的通则和共鸣。 不过, 这并非事实的全部。 地摊上那些花哨的畅销读物能不能成为经典?那么多抓人 眼球的文字,明明挠到了很多人的痒痒肉,不胫而走,呼风唤雨,为什么就很难碰上“经典 化”的好运气?甚至捞不到一个较小的公约数?可见,建构并非无条件的,无法由知识精英 们来随心所欲。在罗兰巴特笔下,葡萄酒是法兰西人建构出来的一种文化图腾,不一定天 经地义。这也许没错。但法兰西人再任性,再有能耐,也没法把阴沟水建构成至尊国宝。这 里的区别在于: 与阴沟水不同, 葡萄酒具备了基础条件, 具备了候补图腾的可能性, 在营养、 口感、气味、色泽等方
22、面显示出无可替代的价值。这就是事实的另一半真相:思想与艺术终 究是硬道理。 天不变道亦不变,道不变文亦不变。只要人还没有变成机器人,只要这个最大的“天 (自然) ”还没变,那么人类较为广泛和持久的价值共约,就会构成经典化的隐秘门槛,把泡 沫逐渐淘汰。托尔斯泰作为一个“思想大户” ,乔伊斯作为一个“艺术大户” ,就这样跨入了 门槛。相比之下,大仲马、张恨水一类超级写手,再热闹也还是偏轻偏小,在大指标上不给 力,就可能过不了经典化的门槛。 不难看出, 经典化是一个动态过程, 却是一种有界限的分布函数。 换句话说, “建构” 是知识精英们做的加法; 而淘汰和遗忘则取决于天下人心, 是更多人在更久岁月
23、里操作的减 法,一种力度更大的减法。 前者有偶然性,后者有必然性。换句话说,前者是运之所成,靠机缘;后者则是命之 所限,靠实力和品质。 (原文/韩少功,基于命题需要有改动) 1.1.下列对“经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经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经典通常指那些具有典范、指标、基石意义的作品,经典也是一个弹性概念。 B.经典往往由知识精英们创作而成,经典作品身上大多留有知识精英的思想痕迹。 C.读书人掌控着评说、课堂、图书馆、文学史,所以经典的确定往往与他们有关。 D.经典切合读书人的总体心理需求,所以他们齐心合力,使经典的价值历久不衰。 2.2.下列对
24、“经典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下列对“经典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项是( )( ) A. “经典化” 的过程有赖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读书人对文学作品大致相近的评价标准。 B. “经典化” 往往离不开某些方面的特定推力, 更离不开读书人更为广泛的通则和共鸣。 C.“经典化”往往经由特定的人,基于特定的目的,凭借特定的方式来建构。 D.“经典化”的结果最终取决于天下人心对精英们的“建构”的淘汰和遗忘程度。 3.3.下列对“畅销读物无法成为经典”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畅销读物无法成为经典”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畅销读物往往不具备作为经
25、典所必需的良好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B.畅销读物虽然能够流行于世,但却过不了经典化的隐秘门槛。 C.畅销读物往往不符合人类长久以来秉持的较为广泛的价值共约。 D.畅销读物虽然能够被“建构” ,但却无法经受时间的检验。 4.4.对文学作品能成为文学经典的最根本的对文学作品能成为文学经典的最根本的 原因分析准确的一项是(原因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A.读的人很多,是市面的畅销读物。 B.知识精英们努力构建。 C.作品本身有较高的思想与艺术特色。 D.多年以来,读者仍然记住那些作品。 5.5.文章以法国葡萄酒为例进行说明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最准确的一项是(文章以法国葡萄酒为例进行说明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最
26、准确的一项是( ) A.说明法国葡萄酒比阴沟水更高级。 B.说明法国葡萄酒在营养、口感、气味、色泽等方面无可替代。 C.说明葡萄酒是法兰西人建构出来的图腾,它再好也要精英来构建。 D.说明建构经典是有条件的,好的文学作品需要精英建构,但前提是它必须具备 是思想性和与艺术性。 (五)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五)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 1 13 3 题。题。 记忆脑功能?记忆脑功能? 你大脑的巅峰时刻,应在何时? 人们总以为自己大脑的巅峰, 是在自己记忆力最强的时刻比如十几二十岁时。 我们 那时上知古文下背单词,能在一周内(有时甚至是一天内)学完一学期的课程,还能拿到及 格然而,十几二十岁,也是我们不
27、忍回顾的“黑历史”最多的日子说真的,如果我 们的大脑那时最棒,为什么它把我们一次次领到沟里去呢? 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大脑健康中心”的主任,桑德拉邦德查普曼认为,记忆 力远不能代表大脑功能。 用记忆力来衡量大脑功能, 就像用外表来挑选终身伴侣外表美 丑很容易被注意到,记忆力好坏也很容易分辨;外表好当然是优势,记忆力好也能带来许多 便利;然而,外表确实不是亲密关系中最重要的一项,而记忆力,也不是大脑最强的能力。 深思熟虑才是。负责深思熟虑的,是大脑最靠近前额的部分额叶。科学家们曾以为 额叶是大脑最不重要的部分, 毕竟因手术或外伤失去额叶的人也能存活, 而额叶不成熟的人 看上去活得还挺好就像是
28、十几二十岁的我们。 在涉及到幸福生活时, 额叶远比记忆力更 重要。记不住清朝皇帝顺序不是大事,总是忘记待办事项稍有点麻烦,然而,只要额叶运作 正常,你就能评估出“该使用辅助记忆的工具了” ,然后做出“用本子或软件提醒自己”的 明智抉择。 如此重要的额叶,却是大脑中成熟得最晚、衰退得最早的部分。许多人的额叶功能差不 多二十来岁才发育成熟,四十岁就开始走下坡路除非,我们努力锻炼额叶。额叶功能就 像骨密度,可以通过锻炼来提升。骨质可以储备,认知功能也可以储备。在你的大脑,你 的生产力一书中,查普曼提出,额叶功能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衡量:一是策略性注意力, 实际上就是我们的专注力。在信息超载的重压下,额
29、叶需要判断哪些信息可以置之不理,哪 些值得关注,并迅速调动大脑集中于重点信息。二是综合推理能力。额叶能从繁杂信息中提 炼出要点、解决方向,并不断观测应用效果,及时进行修正和反思。三是创新力。运作良好 的额叶不会因循守旧,而是会跳脱出固有的观念和做事方式,用不同视角理解问题,用多种 方法来解决问题。而这三种能力,都能通过持续锻炼来获得提升。 现在的研究显示, 只要没有罹患大脑疾病, 大脑的绝大部分神经元就能健健康康地陪你 一生,还会因为不断锻炼而愈发高效。比如综合推理能力,就在许多人 60 岁后才达到高峰 期。 大脑的巅峰时刻,不在过去,也非现在,而是将来但你得精心照料你的额叶。 1.1.文中说
30、“记忆力远不能代表大脑功能”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文中说“记忆力远不能代表大脑功能”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一周内能记住一学期的课程,也不代表大脑的功能很强。 B.年轻的时候记忆力非常好,但即使这样,我们也常常犯错。 C.记忆力的好坏使人容易分辨大脑功能的强弱。 D.用记忆力来衡量大脑功能,虽然易于判断但无法看清大脑能力的实质。 2.2.关于文中对“额叶”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关于文中对“额叶”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额叶负责深思熟虑,能决定大脑最强的能力。 B.即使失去额叶,人也会生活得很幸福,不会影响人的生活质量。 C.即使记忆力衰退,额叶功能仍然能帮助
31、我们做出正确评估和明智抉择。 D.额叶成熟得晚却衰退得早,因此需要精心地照料。 3.3.关于文中所说“额叶功能可以通过锻关于文中所说“额叶功能可以通过锻炼来提升”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炼来提升”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常对海量信息筛选判断并调动大脑集中于重点信息,可以锻炼专注力。 B.经常从繁杂信息中提炼要点,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可以锻炼分析综合能力。 C.经常观察解决问题的效果,并及时修正反思,可以锻炼推理能力。 D.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刻意寻找和别人不同的方案,可以锻炼创新能力。 ( (六六)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 5 57 7 题。题。 公共场所是公德教
32、育最好的学校公共场所是公德教育最好的学校 王子墨 近日,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动物博物馆科普策划人张劲硕发微博抱怨来 博物馆参观的中小学生缺乏基本礼仪,并点名批评北京一所小学,还放上当日该校学生 离开博物馆后垃圾遍地的照片为证。该条微博在网上引发很大反响,被点名的小学公开 道歉,并对学生召开主题教育活动。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孩子世界是成人世界的镜像,他们的行为 更多的是社会秩序的投射。比如近日有网友发微博称,在飞机上有一个孩子尿急难忍, 由于飞机临近降落, 厕所关闭, 家长当众脱下孩子的裤子让其方便, 招致网友一片指责。 在这起事件中,该被指责的又是谁呢? 公德失范的
33、问题不能置换为道德滑坡, 梁启超说:“吾中国道德之发达, 不可谓不早。 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 ”有“私德”而无“公德” ,才是问题所在。孟子说: “羞 恶之心,人皆有之。 ”如何引导羞恶之心成为“公德” ,或许是一个教育思路转换的关键。 可能在多年以后,对于闹出风波的孩子们来说,早已不记得在博物馆看到了什么,但 这场公德教育课是不会忘记的。 公德教育没有比公共场所更好的学校了, 公共场所是孩子们 体会群己边界最直观的场合。试想我们置换场合,孩子们在自己的房间里乱丢垃圾,可能是 一个“不讲卫生”的私德评价;随地方便的孩子,如果事发突然恰又在荒郊野外,甚至不会 有道德评价。可见,没有一个
34、规则明确的公共场所,公德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了。 笔者以为,当前的关键,是给公共场所赋权,让公共场所具备更明确的规则,具有更 多对公德行为进行裁量的空间。以博物馆为例,除了微博声讨这种不道德行为,有没有其他 约束机制,比如对团体、个人采取黑名单制度,限制甚至禁止他们的来访参观。而在飞机上 的那位孩子与家长,在其他乘客喊来空姐之后,空姐却不置可否,其实是否可以适用旅客黑 名单制度,也是可以讨论的。如果规则与机制付之阙如,公德如何树立得起来。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公德规范是社会治理的“奢侈品” ,解决好法律、权利、公平等重 大课题之后, 公德的紧迫性才会凸显出来。 落实公德教育, 法律法规要找到可操作的
35、落脚点, 个人的道德约束要找到可以契合的标准。观察发达国家的公德规范,大多是标准更细致,执 法更有力,公共场所更具权威性,而且更大地发挥了社会团体的作用,让公德在道德和法律 之间,成为更具有界定与实践意义的行为标准。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公德要求更严苛的场所会越来越多。以博物馆为例,据统计目 前我国博物馆有 4510 家左右,年均接待观众超 6 亿人次,近些年还在快速增长。这些公共 场所既是文化载体,也是公德教育的学校。场所建立起来了,公德规范的形成还需要更多的 讨论,以及更多严肃的教育,而且受教育的不仅仅是孩子。 5.5.下列对本文论题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本文论题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6、A学校教育。 B道德教育。 C公德教育。 D礼仪教育。 6.6.下列有关本文对私德与公德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有关本文对私德与公德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偏于修养私德,而忽略公德,公德失范不等于道德滑坡。 B引导羞恶之心成为“公德” ,或许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关键点。 C同样是乱丢垃圾,在自己的房间是私德问题,在博物馆却是公德问题。 D随地方便的孩子,在机舱和在荒郊野外,也分别表现出公德和私德的问题。 7.下列对“公共场所如何才能发挥公德教育作用”的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为公共场所制定明确的规则,使之对公众行为有约束的标准。 B给公共场所赋权,使之对公德行为具有执法权。
37、C对在公共场所公德失范的人采用黑名单制度。 D发挥社会团体在公共场所的监督作用。 (七)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七)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 1 13 3 题。题。 读书的“体”与“用”读书的“体”与“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以往,“读书人”的称谓专属于少数人; 如今,在“全民阅读”的时代,读书已成为大众普遍拥有的权利。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尤其 是知识生产的累积, 读书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然而, 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 怎样读书?读书有用抑或是无用?这些围绕“读书”而产生的问题似乎都悬而未决。 关于读书,可以从“体”与“用”这两个方面来理解。大致上说,“体”指的是事
38、物的本 性、本根、本体,而“用”则是指“体”外化而生成的实用功能。 从“用”的层面看,开卷有益,学以致用。这里的“有益”和“致用”都意在表明读书确 实包含着实用的功利诉求。从这个角度考量,读书利国利民、利人利己。通过读书,人们可 以获得生存技能以创造财富改善生活; 通过读书, 人们可以到达更高的社会阶位而改变命运。 然而,对实用功利的追求只是读书的一个方面,过分地强调读书的实用功能,往往会遮蔽 读书的根本要义。“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 读”,这种劝学篇,主要用读书的好处和用处来激励人们学习,会养育狭隘的读书观念。 从“体”的层面看读书,也就是探究读书这件
39、事情的根本意义是什么。当我们说“人是一 种读书的动物”,这意味着读书是一种专属于人的活动,读书与做人几乎就是同一件事。读 书的根本意义是“人性养成”“人文化成”。从这种意义出发来理解读书才可能达到读书的 至境。 一般来说,受功利之“用”驱使的读书可归为“要读书”一类,而怀有“体”之情怀的读 书则可称之为“好读书”。“要读书”乃是“五经勤向窗前读”,与之相反,“好读书”偏 偏是“闲来无事好读书”。以前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面说到“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常觉得不着边际。因为既然是读书,便应该正襟危坐,皓首穷 经,衡量得失,怎么能“不求甚解”呢?读书而不好好学习,兴之所至,
40、随性自然,算是什 么好学上进?后来,渐有所悟,是因为明白了孔子的感叹:十年有五而志于学,五十而知天 命。 这是孔子对于知识和人生宿命的感叹。 “知天命” 后也就熄灭了 “志于学” 的功利之心, 最终达到“从心所欲”,领悟人生的境界了。 归根结底,“要读书”致力于实用知识,“好读书”致力于人生体悟。后者往往可以不执 着于书本身,前者却常常陷于斤斤计较,带着患得患失的心去读书,有时候就会执着于一念 而忘记了风来水面与月到中天。 雅文深境,幽思明悟,在一方局促的生命空间里,俯仰于天地大化之间,不正是读书的本 体意义之所在吗? (文/郑平,有删改) 1. 1. 下列对读书的“用”的理解,下列对读书的“
41、用”的理解,不正确不正确 的一项是的一项是 A.读书的“用”是指读书能满足人的实用功利诉求。 B.人与一般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所有的人都追求读书之“用”。 C.追求读书的“用”,在阅读时往往会执着一念,衡量得失。 D.过分强调读书的“用”会让读书的观念变得狭隘。 2. 2. 下列对读书的“体”的理解,下列对读书的“体”的理解,不正确不正确 的一项是的一项是 A.读书的“体”指的是获得超越实用功利的人生体悟。 B.从“体”的层面看,作者对“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认可的。 C.不断追寻读书的“体”,就可能逐步达到“从心所欲”的境界。 D.“好读书”就是从“体”的层面专心读书,只关注书本身的内容。 3.
42、3.下列对读书的“体”与“用”的联系和区别,理解下列对读书的“体”与“用”的联系和区别,理解不正确不正确 的一项是的一项是 A.读书的“体”与“用”从不同方面回答了“为什么读书”这一问题。 B.读书的“用”就是读书的“体”外化而生成的实用功能。 C.读书的“体”与“用”的差别就是读书有用和无用的差别。 D.对读书的“体”与“用”的不同追求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追求。 (八)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八)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 1 13 3 题。题。 聪明人为何总是孤独聪明人为何总是孤独 徐风 现代观点认为,我们与社会交往越多,幸福感就越强。然而,心理学家却发现了一种与 此理论相背离的现象。他们发现,聪明的
43、人往往不太合群,过多的朋友和过于广泛的社 交 活动会让他们感觉很痛苦。 在一项研究中, 心理学家对 1828 岁的成年人进行了长期调查 研究并积累了大量研究数据,他们发现对大部分调查对象来说,与朋友的社会交往越频繁, 他们对生活满意的程 度也越高,但是,对于那些极端聪明的人,社会交往越频繁,他们的 生活满意度实际上越 低。专家认为,能将自己的智力和能力运用自如的高智商聪明人,不 太可能花那么多时间 庄社交上,他们的聪明才智大多集中在一些更长远的目标上,社交有 时对他们来说,是浪 费时间。 心理学家认为,对外倾性性格的人来说,人际关系会带给他们满足感,相反,没有人群 他们就不快乐。 这种好热闹的
44、做法, 实际上是在寻求补充心理能量。 而那些性格内向的 人, 在人群中会感到紧张,社交活动会过多地消耗他们的能量,因此,社交的价值感对他 们而 言是完全不同的。尽管断言聪明人总是不合群有些偏颇,但可以解释的是,聪明的人 属于 内在自我比较复杂的人,他们的脑力活跃,变化性显著,总是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 他们 的能量需求是向内而不是向外的。一个自我世界很丰富的人,可能很难从外界相同的 人身 上找到情感联结,尤其是对只专注于自己的一个领域的人而言。对他们来说,最幸福 的事 就是跟一个平等的人在一起说话,然而,要找到同他们自己一样的人并不容易。 英国伦敦 政治经济学院和新加坡管理大学的进化心理学家共同
45、提出,现代社会的快乐 根源仍是“草 原理论” 。也就是说,与人类祖先一样,现代人也需要群居才能真正快乐,与 朋友交往越多 生活满意度越高。不过,这个因素受到智商的影响。 “比较聪明”的人可能更 容易适应相对 孤独的现代生活,摆脱“祖传的”群居生活,对智商超群的天才来说,过多 的社交活动会 造成困扰,让他们无法专心追求“伟大目标” 。 (选自百科知识 5.5.下列不属于文中“聪明人”的特点的一项是下列不属于文中“聪明人”的特点的一项是 A.智商超群。 B.自如运用智力和能力。 C.自我世界很丰富。 D.追求伟大目标。 6.6.下面对“现代社会的快乐根源仍是草原理论 ”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下
46、面对“现代社会的快乐根源仍是草原理论 ”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草原理论”中的“草原”指代的是“群居生活” 。 B.“草原理论”强调的是群居生活中频繁的社会交往。 C.现代人的不快乐是因为渐渐远离了祖传的群居生活。 D.这句话要表达的是社会交往仍然能够给现代人带来快乐。 7.7.作者对“聪明人为何总是孤独”的回答,不正确的一项是(作者对“聪明人为何总是孤独”的回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聪明人追求实现长远目标,所以并不希望将时间过多地用在社交上。 B.聪明人的内在自我比较复杂,导致其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紧张而痛苦。 C.聪明人希望找到能同他平等对话的人,但这并不容易。 D.聪明人更容
47、易适应相对孤独的现代生活,其生活满意度并未受影响, (九)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九)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 1 1-3 3 题。题。 诗仙和诗圣:迥然不同的生命意境诗仙和诗圣:迥然不同的生命意境 李白和杜甫刚好跨越中国诗的黄金时代,成为两个高峰,他们只相差 11 岁,可是两个 人个性明显不同,我们称李白为诗仙,称杜甫为诗圣。 李白之所以被称为诗仙,是因为在诗的国度里,他是一个不遵守人间规则的人。 “仙” 的定义非常有趣,李白本身建立起来的个人生命风范,不能够用世俗的道德标准去看待,比 如李白的好酒,李白的游侠性格,李白对人世间规则的叛逆。可以说李白把道家的或老庄的 生命哲学做了尽情发挥,变成一种
48、典范。杜甫是诗圣, “圣”与儒家学说有关,儒家生命的 最高理想是成为圣人。 “圣”需要在人间完成。 “仙”是个人化的自我解放, “圣”则是个人 在群体生活当中的自我锤炼。 虽然同时分享了大唐盛世时的诗歌高峰, 李白呈现出来的生命意境, 与杜甫呈现出来的 生命意境非常不同。很多人喜欢争辩李白好还是杜甫好,其实生命里面常常充满两难,为什 么不可以同时喜爱李白与杜甫两个诗人? 在青春期,很自然会喜欢李白。李白的生命里所呈现出的自由形态,他的少年游 、 少年行中的青春形式,在正统文学当中不被鼓励。在整个文化体制中,受鼓励或赞赏的 是经过很多历练之后的成熟与稳重。 青年时对李白的爱好很容易理解, 因为那
49、个时候很想背 叛学校的教育,很想背叛家庭的规矩,很想像李白一样出走冒险。这未必是对李白绝对正确 的理解,可是李白令人感觉到他的生命可以豁达到孤独地出走。那时候大家聚到一起,念的 多是李白的诗句。而对于杜甫的感动,是在进入中年的沧桑之后,开始明白他对人世间的悲 悯,以及他把个人放入群体当中,对使命与责任的承担。 杜甫的社会性很强,李白根本没有社会性。李白鼓励个人把社会性的部分切断,从独与天地 精神往来的个人角度思考生命意义和价值。 儒家对于一个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一定是放在 群体当中考虑,比如孝与忠,是在家族与国家里完成自我,如果抽离了家族和国家,个人的 意义无从讨论。李白不讨论这些问题,他就是一个决然的个人。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