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专题 06 06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重难点梳理】【重难点梳理】 一、近代中国经济一、近代中国经济 (一)近代中国经济类别(一)近代中国经济类别 1 1、封建自然经济、封建自然经济 2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3 3、洋务企业、洋务企业 4 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5 5、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6 6、新民主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 (二)几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趋势及相互关系(二)几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趋势及相互关系 相互关系是: 自然经济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阻碍民 族资本主义;
2、同时其他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都在瓦解自然经济。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 资本主义相互勾结、依赖和相互矛盾。民族资本主义在封建经济、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主 义夹缝中生存,具有两面性(革命性和依赖性)。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受着中外反动经济 的重要阻碍,同时其发展在日益改变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状况。 发展趋势及政治影响: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外反动势力压制和排挤下, 日益 萎缩,证明在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走向末路。封建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 本主义经济处于揣落消亡, 中国反动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的国民党政权走向覆灭。 新民 主主义经济日益发展成熟壮大, 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 中国半
3、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状况最终终结。 二、现代中国经济二、现代中国经济 (一)中国现代经济发展阶段(一)中国现代经济发展阶段 1 1、过渡时期、过渡时期 19491952 年,党在军事和政治上巩固政权同时,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以恢复 和发展国民经济。19531956 年,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制订一五计划,进行一化 三改造。1956 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 义公有制经济建立起来。1957 年,一五计划大部分经济建设指标提前超额完成。 2 2、全面建设和文革时期(、全面建设和文革时期(1956195619761976 年)年) 全面建设的十年中, 八大
4、形成了正确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 一五计划超 额完成。 但由于政治上对阶级斗争问题的错误估计,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违背了稳步前进的方 针,急躁冒进,1958 年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劳动积极 性受挫。政治上“左倾”进一步泛滥,中断了纠左工作,加上自然灾害和中苏关系恶化等原 因导致三年严重困难局面。1960 年,党开始在农村纠左,并提出国民经济“八字方针”, 国民经济得以调整恢复。文革十年,左倾错误直接波及到经济领域,使经济建设遭受到空前 的挫折和损失。 由于周恩来和邓小平的调整工作和广大人民的抵制, 经济上也取得一定成绩。 3 3、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
5、、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 文革结束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一时期,由于能正确总结建 国历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特别是吸取了文革的教训,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上, 决定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 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 1987 年十三大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方针以及“三步走”战略。1992 年十四大又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目标。 生产关系的调整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 力,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二)知识深化(二)知识深化 1 1、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改变及教训、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
6、大改变及教训 第一次:建国初到 1956 年,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 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 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高速度。 主要原因是照搬苏联模式,主观上追求急于实现工业化。 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 极作用,并取得一定成就。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其严重的弊病是使企业失去活力。 第二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从单一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 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 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 市场经济为辅的经济。
7、 核心内容: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工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主要原因是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特别是吸收了 “文革”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结果:增强了企业的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腾飞,成就举世瞩目。 第三次:从 90 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 化经营转变。 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主要原因是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决定加快改 革开放步伐,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结果: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迈向 21 世纪。 教训:发展工业
8、,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经济规律,改革和变革 生产关系要遵循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原则, 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的 道路。 2 2、建国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败得失的规律与认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败得失的规律与认识 取得成就的原因: 主要原因是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 制定 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 根本原因是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热情在新的社会制 度下得到发挥。党的领导干部及群众能及时纠正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取得的成就说明:只有 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失误的原因:对中国国情认识不清: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
9、验;理论根源是 1957 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后逐步否定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 违背了实 事求是原则;没有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 经验教训: 应该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来;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 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成功;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 思主义思想路线;既要反右,又要防“左”,主要是防“左”。 【单元巩固训练】【单元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1212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4 4 分,共分,共 4848 分分) ) 1 光绪年间的一本书描绘当时的上海 “百货阗(充满)集” “西人所
10、购者, 以丝茶为大宗” “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消亦不细(销售量也不少)” 。这反映出( ) A民族工业集中于上海 B中国“闭关锁国”局面开始被打破 C上海成为国际大都会 D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据统计,1890 年,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般工人平均月工资是 5 元银元左右,同一时期 武昌织布官局的工人月工资是 710 元,熟练的技术工人能达到 30 元甚至更多。而 1883 年直隶普通农民除去各种赋税折算每月收入不过 1 元多。这说明了( ) A农民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尖锐 B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C新的生产方式推动经济发展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3(2018钦州一模)下表为 1
11、8951911 年间,江苏开办的 140 余家民族工矿企业信息 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创办者身份 企业数量 资本额占比 官僚、士绅 47 家 67% 买办 7 家 7.2% 其他(包括地主、商人、手工工场主等) 89 家 20% A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B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C封建经济占据主导 D民族企业投资多元 41903 年,清政府在中央设立商部,这改变了中国几千年重农抑商的传统;清政府还 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商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这些措施表明清政府 ( ) A国家的机构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 B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开展“实业救国”维护专制统治 D为工商业者提供
12、了法律上的保护 5日本投降后,美国一些不法商人通过军舰大肆进行走私、贩私活动,使得大量低价 商品长驱直入并在华倾销,青岛民族资产阶级兴办的工厂仅有四分之一勉强能够维持运转。 这反映出( ) A民族工业发展环境仍未改变 B美国继日本后控制了中国 C二战后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 D抗战结束后国内物资匮乏 6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 我国学术期刊中有很多 “社会主义” “商品生产” “市场规律” 等词语。这一学术动态反映了( ) A社会主义改造成就显著 B经济领域出现了极“左”思潮 C市场经济理论得到认可 D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 7总和生育率也称总生育率,是指该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
13、妇女平均的 生育子女数。 如图反映出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总和生育率总体居高, 其主要原因是( ) A新中国建立和人民生活逐渐富裕 B土地改革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C重男轻女观念推动家庭多生求子 D国家为增加劳动力鼓励人口生育 81958 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以法规的形式限制农村户口迁往 城镇。近年来,我国逐渐放宽城市户籍政策,出现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的现象。发生这一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经济调控的消失 B城乡二元体制的终结 C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9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城市化路径可以概括为“双轨城市化” ,即“自下 而上城市化”和
14、“自上而下城市化” 。其中与“自下而上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的是(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10在改革开放初期,广东有一个说法:遇到绿灯往前走,看到黄灯赶紧走,碰上红灯 绕着走。但 1992 年他们说:北京送来了更通畅的绿灯。这说明( ) A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B经济体制之争备受关注 C思想解放加速了改革开放 D简政放权取得初步成效 11原先的学堂,上课开始之前,学生有拜孔子、拜先生的礼节,后来代之以上课铃声 响起,全班学生起立,并问候“老师好” ,老师鞠躬还礼。这种变化最有可能开始于( ) A鸦片战争之后 B洋务运动时期
15、 C中华民国初年 D新中国成立后 12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拍摄了红旗谱 燎原 平原游击战 董存瑞 白毛 女等一系列影片,一方面是对战争胜利的歌颂,另一方面是对旧社会的一种控诉。这主要 体现了电影的( ) A教化价值 B娱乐价值 C商业价值 D艺术价值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 (第第 1313 题题 2525 分,第分,第 1414 题题 1212 分,共分,共 3737 分分) ) 13(2018茂名模拟)自古以来,中外城市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变迁。城市化问题是影响 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
16、岛等长期为 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 业和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较 大的发展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 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 发展滞后“中国工业发达愈慢,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愈小” 。 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等 材料二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 从 18 世纪后期到 19 世纪中叶, 城市人口占 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 20%上升至 51%。 约克郡的城镇数量由 1801 年的 15 个增长到 1891 年的 63 个。从 1820 年到 1830 年,曼彻
17、斯特、伯明翰等主要工业城市的人口增长达 40%以上,是 增长最快的 10 年。 摘编自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等 材料三 城市的水泥丛林使人疏离了自然的美好; 城市的废气、 噪音和污水侵蚀了人的 健康; 城市的尔虞我诈污染了人的心灵所有这些沉重的代价, 只不过为我们换来了表面 上看似富足一点的物质生活而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并结 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英两国城市发展差异很大的原因。(15 分)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人类城市化进程的利与弊。(10 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某同学在探究学习新中国经济建设内容
18、时,根据相关资料编写的提纲。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二、国民经济发展的受挫和经济政策的调整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第一次探索 2人民公社化和经济的困境 3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恢复 三、 “文化大革命”和国民经济最严重的挫折 1 “文化大革命”初期的社会经济 2国民经济发展的两次转折和受挫 四、新时期的经济建设 1国民经济的前进和徘徊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深化改革、推进开放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提纲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要求:观 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1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