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最新河北秦皇岛度高一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答案解析版).doc

上传人(卖家):卧龙小子 文档编号:409038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最新河北秦皇岛度高一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答案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0年最新河北秦皇岛度高一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答案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河北秦皇岛度高一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1 / 21 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2019 学年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本试卷分第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00100 分。考试时间为分。考试时间为 9090 分钟。分钟。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考试科目填涂在答题卡上。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考试科目填涂在答题卡上。 2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铅笔把答题

2、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 涂其它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请保持卡面整洁,不折叠,不破损。涂其它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请保持卡面整洁,不折叠,不破损。 3 3第第 IIII 卷的答案使用卷的答案使用 0.50.5 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在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将答题纸和答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在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将答题纸和答 题卡一并交回。题卡一并交回。 第第卷(选择题卷(选择题 共共 6060 分)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一、选择题。每小题 1 1 分,共计分,共计 6060 分。分。 1.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

3、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 ,而鲁 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晋国是姬姓封国 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 B. C. D. 【答案】C 【解析】 注意前提和逻辑关系,层层推理。根据“同姓不婚”,鲁国是姬姓封国(周公长子伯禽代表周公受封于鲁) , 鲁晋两国不可通婚,可知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召公之子受封于燕) ,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可知 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国(商朝旧贵族微子封于宋) ,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 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正确。 2.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时段文字流行状况。

4、下列有关由 A 到 B 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主要背景是毛笔、造纸和印刷术的出现和应用 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小篆曾经成为秦朝统一的官方文字 促进了秦国实现统一大业 A. B. 河北秦皇岛度高一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2 / 21 C. D.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由 A 到 B 变化反映了秦朝统一文字,造纸和印刷术在汉代和唐宋时期,故错误;秦朝统一文字体现 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故正确;秦朝以小篆为统一的官方文字,故正确;秦朝统一文字在秦国 实现统一大业之后,故错误。故组合正确,故选 C。 3.汉武帝任命外戚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并领尚书事、为中朝之主。从此将军辅政

5、而领尚书事成为惯例。这种 做法 A. 使相权受到了制约 B. 导致武将专权局面 C. 致使行政机构膨胀 D. 推动决策权的转移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是对相权的制约,这是汉武帝在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即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武将专权是在唐朝末年而非汉武帝时期,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行政机构 膨胀是在北宋时期,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决策权仍然属于汉武帝并未转移,的转移选项 D 不符合题意, 排除;故本题选 A。 4.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三年载:“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这一做法旨在 A. 削弱门下省

6、审议权 B. 减少决策失误 C. 完善中央监察制度 D. 集权于中书省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可知中书省官员就政事发表建议, 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决策失误, B 项正确;材料主旨是中书省官员就政事发表建议而非门下省,排除 A;材料主旨是中书省官员就政事发表建 议,而非中央监察制度,排除 C;材料主旨是中书省官员就政事发表建议,而非集权于中书省,排除 D。所以 选 B 5.下列文献史料均与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关,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 是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

7、等级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A. 河北秦皇岛度高一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3 / 21 B. C. D. 【答案】B 【解析】 体现的是西汉实行的察举制,材料信息“贵以袭贵,贱以袭贱”体现的是春秋战国及 之前的世卿世禄制度,“故委中正铨第等级”体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反映的是隋时开 始实行的科举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故 B 正确。 6.清代学者储大文说:“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合河南、河北为一, 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 一县,一

8、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在此他认为 A. 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 C. 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 D. 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题目中的信息“元代分省建置黄河之险长江之险失流贼起来无所堵,去无 所侦”可知,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故选 B。由材料推断,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也 就不能加强中央集权,故排除 A。“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可见,元代行省制没有克服唐宋之 弊,故排除 C。材料没有体现“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的信息,故排除 D。 7.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

9、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 不居宰相名耳!”由此可知,明代内阁 A. 承担了宰相的职能 B. 具有最高决策权 C. 与唐代宰辅具有相同权力 D. 属于六部的下属机构 【答案】A 【解析】 【详解】“俨然汉唐宰辅”,这说明其权力很大,实际上承担了宰相的职能,故 A 正确;明代皇帝具有最高 决策权,排除 B;唐代宰相有决策权,而明代内阁没有决策权,排除 C;内阁不是六部的下属机构,排除 D。 8.下图中的四个数字分别代表中国古代的重要都城,其中发生在处的历史事件是 河北秦皇岛度高一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4 / 21 A. 嬴政创立皇帝制度 B. 汉景帝平定“

10、七国之乱” C.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 D.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答案】D 【解析】 根据地图可知,是西安;是开封;是北京;是杭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发生在处的,即发生在 北京的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故 D 项正确;A 项发生在咸阳,排除;B 项发生在西安,排除;C 项发生在南京, 排除。 点睛:首先根据地图判断出四个城市分别是什么;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个选项就可以得出答案。 9.自秦朝建立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古代政治体制演进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其 实质是 A. 强化职能和提高行政效率 B. 不同集团和阶层的利益之争 C. 权力分配和权力结构调整 D. 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

11、统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体现的中央权力内部分配的问题;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的问题,故 C 项正确;封建社会统治阶层都是封建地主阶 级,故 A 项错误;B 项与材料中的矛盾关系不大,故排除;D 项是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名师点睛】用数字归纳法记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河北秦皇岛度高一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5 / 21 10.100 多年以前,上海只是一个很小的渔村,在某一事件后的几十年里获得了畸形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亚洲

12、最大、最繁华的城市,这件事应是( ) A.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B.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 C.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首先在上海产生与发展 D. 新中国成立后优先发展上海经济 【答案】B 【解析】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 ,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上海开埠后,成为远东最繁荣的 港口和经济、金融中心,是近代亚洲的国际化大都市,故 B 正确;1978 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1949 年新 中国成立,时间不符合“100 多年以前”,排除 A、D;C 不是上海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最繁华的城市的 主要原因,排除。 1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进入南京,

13、同时又预伏着太平天国的悲剧。他们的 论旨多保守小天堂于一隅之心,少经营八表以取天下之志。同小天堂相比,北京城成了非常遥远的东西。透 过历史人物的活动,在这里真正起作用的是千百万小农保守安逸的小生产意识。这一选择的结果,带来 了太平天国事业的历史转折。”从材料来看,导致“太平天国悲剧”的主要原因是: A. 定都天京偏安一隅 B. 北京遥远,北伐军孤军深入 C.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D. 太平天国领导者沉溺于宗教 【答案】C 【解析】 由“他们的论旨多保守小天堂于一隅之心”、“在这里真正起作用的是千百万小农保守安逸的小生产意识” 等信息可知,太平天国的悲剧造成主要在于小农阶级的局限性,故选 C;AB

14、 以偏概全,D 与题干材料无关, 故排除 ABD。 12.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 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 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B.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 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 D. 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河北秦皇岛度高一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6 / 21 【答案】A 【解析】 1895 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马关条约签署,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故中国人通过不同的途径救国,故 A 正 确;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后,故 B 错误;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

15、不属于主要原因, 故 C 错误;资产阶级力量是否强大与不同的途径救国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 D 错误。故选 A。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康有为选择了变法, 孙中山选择了革命, 张謇选择了实业”, 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 1895 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马关条约签署的影响出发,即可得出三者的共同背 景,即可民族危机严重,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13.莫里森在泰晤士报上发表专电:“北京被革命爆发和军队叛乱的消息吓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清朝 危在旦夕,满朝文武,忧心如焚。”莫里森报道的事件 A. 动摇了清朝的反动统治 B. 是新旧民主革命的分水岭 C.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

16、 加速了腐朽的清王朝的崩溃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北京被革命爆发和军队叛乱的消息吓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清朝危在旦夕”可知,材料反映的事 件是辛亥革命,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赶走了皇帝,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 C 项正确;五四 运动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故 B 项错误;此时皇帝已经下台,清政府已经灭亡了,故 A、D 两项错误。 点睛:材料“北京被革命爆发和军队叛乱的消息吓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清朝危在旦夕”是解题的关键; 从中分析出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的影响。 14.陶菊隐在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一书中提到“民国来了,总统来了,内阁来了然后来的是皇帝”。材 料反映了 A. 清

17、政府灭亡已成定局 B. 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C.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D. 英雄人物创造历史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总统、内阁”指的是民主,而皇帝指的是专制,所以材料是在反 映军阀统治时期民主与专制的斗争,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军阀统治时期清政府早就灭亡了,选项 A 不 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C 不能反映材料的全部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英雄人物,选项 D 不符 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 河北秦皇岛度高一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7 / 21 15.胡适在评述某一历史事件时说:“荒唐的中老年人闹下了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子抛弃学业,荒

18、废光阴, 来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该事件是 A. 辛亥革命 B. 义和团运动 C. 五四运动 D. 南昌起义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来看,这一历史事件中学生扮演了重要角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在早期是主力 军,因此本题选择 C 选项。A 选项中没有涉及到学生内容;B 选项主要是农民阶级的运动;D 选项中也没有青 年学生的主要内容。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学生,抓住学生参与的历史事件并对应着材料给出的四个选项来进行比 较,分析出正确选项即可。 16.“首先因为军事胜利而得利的不是革命本身,而是叛变了革命的人物。这种包含着成功的失败,同辛亥革 命的结局非

19、常相似。”材料评价的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国民革命 D. 土地革命 【答案】C 【解析】 材料讲的是军事获得了胜利,但是由于革命人物叛变了革命,导致了革命的失败,这讲的是国民革命,所以 答案选 C;AB 都是农民阶级领导,最后都遭到了镇压;D 是共产党的。 17.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回溯抗日战争的历史, 指出: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一九三一年就开始了。这一开端的确立是因为当时 A. 日本展开全面侵华 B. 中日之间正式宣战 C. 局部抗日战争打响 D. 国共实现合作抗日 【答案】C 【解析】 【

20、分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局部侵华和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选 C 是 符合题意的,正确;一九三一年日本尚未展开全面侵华,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一九三一年中日之间还 未正式宣战,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国共实现合作抗日是在 1937 年七七事变之后,选项 D 不符合题意, 排除;故本题选 C。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知道一九三一年指的是九一八事变,并且还要知道九一八事变只是局 河北秦皇岛度高一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8 / 21 部抗日战争打响。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8.朱自清、闻一多等教授,共同起草一份宣言 :“辛亥迄

21、今二十余年,始有今日之局。此局一坏,恐世 界大势断不容我再有统一之机会。此次之叛变,假抗日之美名,召亡国之实祸,破坏统一,罪恶昭著。”此 宣言所述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是 A. 国民大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B. 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遭受重大损失 C. 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面临破裂危机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辛亥迄今二十余年”“此次之叛变,假抗日之美名,召亡国之实祸,破坏统一”可以得出这次事 件为 1936 年发生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对峙到合作的序幕,故 C 项正确;ACD 都与西安事变无关,不选。 19.1937 年 3 月,国民政府提出将敌

22、人拒止于长城以北平津以东,适时反攻东北,恢复已失之土地的方针, 并分别以甲、乙两案,拟订了消极与积极的两种作战态势以及全面的备战部署。国民政府此举 A. 规划了对日防御战略的方针 B. 确立了对日消极抗战的构想 C. 完成了全面抗战的准备工作 D. 创造了全面抗战的有利条件 【答案】D 【解析】 “将敌人拒止于长城以北平津以东, 适时反攻东北”“全面的备战部署”的信息说明国民党并不是消极抗战, 这一备战显然有利于全面抗战的有利条件的创造,故 D 项正确;此时抗日战争还没有全面爆发,没有进入防 御作战时期,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只是设想两种作战方针,并没有说要执行消极抗战策略,故 B 项错误;材

23、 料中是布局阶段,不是全面抗战后,故 C 项错误。 20. 年 12 月 13 日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30 万遇难同胞 71 周年祭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冥思厅的 照壁上刻有:“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 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这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沉重愿望是 A. 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B. 以史为鉴,科学发展 C. 正视历史,不容篡改 D. 铭记历史,不忘仇恨 【答案】A 河北秦皇岛度高一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9 / 21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南京大屠杀。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沉重

24、愿望是勿忘历史,珍爱和平,故选 A。 其它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的教训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1.1939 年,国民政府战时新闻局明令:表示全国团体时绝对禁用“国共合作”“组织国防政府”“阵线” 等字眼,“抗日联军”“统一战线”“联合战线”等词语应统一替换为“团结抗战”。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 A. 防止虚假信息动摇民心 B. 削弱中共的政治影响 C. 建立起高效的新闻体系 D. 维护国共合作的局面 【答案】B 【解析】 由“国民政府战时新闻局明令: 表示全国团体时绝对禁用“国共合作”“组织国防政府”“阵线”等字眼”, 使用“抗日联军”“统一战线

25、”“联合战线”等词语应,可以看出国民政府在弱化中共在抗日战争中作用和 影响,故本题答案选 B 项;A 项不选,题干中看不出“虚假信息”;C 项不选,战时新闻局命令主要体现国民 政府的政治意图, 不是为了发展新闻体系; D 项中的“维护”与“表示全国团体时绝对禁用“国共合作”“组 织国防政府”“阵线”等字眼”不符。 22.1940 年 8 月 26 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 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至深佩慰。”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斗争 A. 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敌 B. 打通了海外援华的物质通道 C. 配合了国民

26、党徐州会战的进行 D. 策应了远征军赴缅作战的行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依据材料中“1940 年 8 月 26 日”、“朱德”、“华北”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 这是百团大战。结合材料中电文内容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斗争在敌后有力的打击了敌人,支持了国 民党领导的正面抗战。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基本上是敌后战场的抗战,海外援 华物质通道的打通主要得益于国民党;C 选项错误,徐州会战发生在 1938 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D 选项错 误,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是在 1942 年到 1944 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23

27、.1944 年,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佃条例中规定:“承租人应 河北秦皇岛度高一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10 / 21 依本条例所定减租后之租额交租, 不得短少, 其有力能交租而故意不交者, 出租人有请求政府依法追缴之权。 ” 该规定 A. 旨在保护农民的既得利益 B. 有利于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延续了土地革命路线精神 D. 表明了边区政府的合法性和公平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材料信息“承租人”“不得短少”“依法追缴”等说明边区政府在一定程度上 认可了地主的土地所有权,这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进行抗战,B 项正确;材

28、料中的规定显然不是为了保护农 民既得利益而制定的,A 项错误;土地革命路线要求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这显然与材料中的规定不符,C 项 错误;D 项与材料主旨无关。 【点睛】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实行的“双减双交”方针。抗日战争进入战略防御阶段后, 由于日军“扫荡”和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封锁,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抗日根据地出现严重困难。中共中央 在陕甘宁边区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双减双交”方针。此方针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 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巩固并扩大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 24.1945 年党的七大召开之时,

29、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已从 1937 年的 3 万多发展到 121 万。这一变化 A. 决定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B. 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 C. 适应了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 D. 保证了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持抗战,承担了抗日战争的重任,吸引了 无数革命志士加入中国共产党,壮大中国共产党的力量,适应了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故 C 项正确。人民解 放战争发生在 1946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A。工农武装割据时期是在 20 世纪 30 年代初,与材料时间不 符,排除 B。土地革命发生在工农武装割据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

30、,排除 D。 25.1947 年 8 月,中共中央连续致电陈毅粟裕,希望他们指挥华东野战军“兼程急进,不惜疲劳,不要休息, 不要补充,立即渡河”,以尽速赶至鲁西南。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 A. 以战事紧要为由拒绝部队休整 B. 主张首先粉碎敌人重点进攻山东 C. 敦促陈粟出兵减轻刘邓大军压力 D. 下定决心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大决战 河北秦皇岛度高一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11 / 21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947 年 6 月,人民解放军刘邓大军向国民党统治地区大别山实施进攻。但国民党军 在人数和装备上仍占优势。大别山区的刘邓大军在国民党军重兵围困下,处境困难。陈毅粟

31、裕陈兵中原,发 动豫东战役,与刘邓大军实现配合作战。故 C 项符合题意。A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此时共产党已粉 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故 B 项错误。战略大决战是从 1948 年尾至 1949 年初。故 D 项排除。 26.国旗的变迁记载着历史。从下列中国国旗的演变最能体现的是。 A. 国家领土变化 B. 国家性质变化 C. 思想文化变化 D. 国际地位变化 【答案】B 【解析】 材料图片分别反映了清王朝的龙旗、中华民国五色旗、南京国民政府青天白日旗、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 这反映了中国由封建王朝转变为资产阶级共和国,最终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体现了国家性质 变化,故 B 正

32、确;国家领土变化不属于本质变化,故 A 错误;思想文化变化也不是材料最能体现的变化,故 C 错误;国际地位变化与国旗变化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故 D 错误。故选 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正确认识材料图片的关键信息,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清王朝、中华民国、南京国 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不同国家性质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27.某文件明确规定:“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这份文件应来源于 A. 中共八大决议 B. 论联合政府 C. 共同纲领 D. 论十大关系

33、 【答案】C 【解析】 【详解】该文件保护了不同经济成分,并指出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 业国为工业国”。依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该文件出自 1949 年的共同纲领 ,故 C 项正确;中共八大是在 1956 年,此时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将建立,故 A 项错误; 论联合政府发表于 1945 年,故 B 项错误; 论十 大关系是在 1956 年,故 D 项错误。 28.到 1951 年 10 月,全国有 27 个省、8 个行署、146 个市、2038 个县召开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到 1952 年 底,全国所有的省、市、县、区、乡都召开了人民代表会议,绝大部分乡的人民政府委员

34、会已由乡人民代表 河北秦皇岛度高一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12 / 21 会议选举产生。这表明当时: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确立 B. 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的结束 C.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 D. 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得以体现 【答案】D 【解析】 “全国有 27 个省、8 个行署、146 个市、2038 个县召开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全国所有的省、市、县、 区、乡都召开了人民代表会议,绝大部分乡的人民政府委员会已由乡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充分体现了人 民民主原则, 故选 D; A 不符合史实, 因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 1954 年确立的, 故排除 A; BC 也发生在 1

35、954 年,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故排除 BC。 29.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 年, 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时这 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 重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 B. 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 C. 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D. 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答案】D 【解析】 【详解】1954 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为当时正在开展的三大改造和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 指明了方向;1982 年宪法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故答案

36、为 D 项。1954 年宪法以 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是重建和完善,排除 A 项;1982 年宪法为拨乱反正提供法 律依据,排除 B 项;1954 年宪法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排除 C 项。 【点睛】比较型选择题是把两个以上的历史人物、事件或现象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 相同点或不同点,以考查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从试题形式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前者是将同一类性 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考查它们的相同点;后者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历史现象或同一历史 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空间的表现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本小 题

37、属于类比型试题,解答此题首先要看各自体现出的特点,再找出两者的共同点。回答此类试题一定要审准 试题的比较点和要求,注意结合课本内容逐一辨析备选项,然后选出正确答案。 30.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青色的城之意)迪化(开导、教化之 意)改为乌鲁木齐(优美牧场之意) 。这说明新中国 A. 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 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河北秦皇岛度高一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13 / 21 C.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 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答案】D 【解析】 由“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 、迪化(开导、教化之

38、意)改为乌鲁 木齐(意为优美牧场) 。”可知这些地理名称的变化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D 正确;AB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C 与材料无关,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族政策,解题的关键是对“归绥、迪化等少数民族名称与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 城) 、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的理解,结合新中国的民族政策解答即可。 31.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 ,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时间 政策 名称 1947 年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1980 年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 1997 年 设立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A.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B. 搁置分歧,民

39、族利益至上 C. 独立自主,主权不容干涉 D. 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表格信息中可以看出,我国在地方管理政策上进行了多次创新,适应了不同时期的发展要求,A 项符合题意;设立香港特区和深圳特区不属于民族问题,且搁置分歧是解决香港问题是提出的,选项 B 排除; 内蒙古自治区和深圳特区不涉及外交,选项 C 符合香港特区设立理念,选项 C 排除;内蒙古自治区设立体现 了因地制宜,民族平等繁荣的理念,深圳和香港不能反映民族问题,选项 D 排除。 32.“在私有制消灭后,党内部分同志错误地认为,民族资产阶级不存在了,民主党派作为民族资产阶级政党 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为

40、此,党中央 A. 通过公私合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B. 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C. 制定 1954 年宪法,确立政治协商制度 河北秦皇岛度高一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14 / 21 D. 将政协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答案】B 【解析】 根据“在私有制消灭后”可知,材料反映的是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根据“民主 党派作为民族资产阶级政党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结合所学知识, 共产党采取的关于民主党派的制度是1956 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B 正确;A 是三大改造期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1954 年宪法时 间是 1954 年,

41、AC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大表大会制度,D 错误。 33.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蒋介石曾责问日本右翼元老石井道:“日本豢养台独,还允许他们成立临时政府, 不是欺人太甚嘛!”之后,他指示台湾当局相关负责人和媒体发表谈话或刊发文章,揭露和谴责日本政府及 其右翼政客支持“台独”、制造“两个中国”之行径。这表明蒋介石 A. 倾向于中共和解 B. 希望台湾回归中国 C. 承认新中国地位 D. 坚持“一个中国”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无法看出蒋介石解决该问题倾向于中共和解, 故 A 项错误;其反对台独并不意味着其希望

42、台湾回归中国,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无法看出其承认新中国的地 位,故 C 项错误;其反对台独和两个中国都是其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反映,故 D 项正确。所以答案选 D。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坚持“一个中国”论 34.去年年底以来,非洲岛国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宣布与台湾断交;尼日利亚要求台湾地区驻尼机构迁出首都; 柬埔寨首相在参加一场华人华侨春节活动时宣布,不论何时何地都禁止升起台湾“国旗”。上述情况表明 A. 国际社会全力促成中国统一 B. 台湾当局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C. 国际社会普遍认同一个中国 D. 两岸关系将有历史性的突破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中“宣

43、布与台湾断交”“要求台湾地区驻尼机构迁出首都”“不论何时何地都禁止升起台湾国 旗”等信息可以得出国际社会以拒绝与台湾建立外交关系,认同一个中国,材料中没有对中国统一进行阐 释,材料中阐释的国际社会对台湾的态度,与台湾的政策无关,故 AB 项排除,C 项正确;据所学可知两岸关 系未有历史性的突破,故 D 项排除。 35.1953 年底,美国情报部门的一封电报中写道:“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 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当时中国政府 A. 参加日内瓦会议 河北秦皇岛度高一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15 / 21 B. 确立“一边倒”外交方针 C. 提出

44、“求同存异” D. 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1953 年底”“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故 D 项正确;A 项是 1954 年,排除;“一边倒”强调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关系,与信息“外 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不符,故 B 项排除;C 项是 1955 年提出的,排除。 点睛:材料中时间“1953 年”“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36.中国有句俗话:“远亲不如近邻”。联系新时期的外交活动,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外交事件是 A. 举办第九次亚太经合组织 B. 建立上海合作组织会议 C

45、.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D. 派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远亲不如近邻”体现的是加强与我国周边国家发展关系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合 作组织是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于 2001 年 6 月 15 日在上 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是我国加强与周边国家关系的重要的体现,故 B 项正确;A 项不是与周边国家 的关系,排除;C 项不是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排除;D 项不是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排除。 37.读1949-2008 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 ,对三次建交高峰解读正确是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与苏联等 17 个社会主义阵

46、营国家建交 新中国成立以来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推动了三次外交高峰的出现 70 年代中美关系的缓和推动了中国与西方一大批资本主义国家建交 90 年代第三次建交高峰出现与一批新国家的建立有关 A. 河北秦皇岛度高一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16 / 21 B. C. D.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运用曲线图考查了我国建国以来的外交政策及其成就,强调学生的识图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 力。观察曲线图结合所学知符合史实,新中国成立以来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推动了三次外交高峰 的出现,说法错误我国在建国初期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事实上是结盟了,而奉行不结盟政策 是从 20 世纪 80 年

47、代起。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外交方针及活动三次外交高峰 38.对于通过“贝壳放逐法”被放逐的政治领袖来说,“一旦流放期满,或出于国家的需要,就可以按期或提 前恢复其公民权利,让他们继续为国效力”。这表明了古代雅典 A. 公民属于城邦 B. 以法律维护民主 C. 坚持民主决策 D. 民主具有随意性 【答案】A 【解析】 A 项错误,材料主要提及的是政治领袖不是普通公民;B 项错误,因为题干没有体现“贝壳放逐法”的目的;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决策方式;由“或出于国家的需要,就可以按期或提前恢复其公民权利,让他 们继续为国效力”可以看出“贝壳放逐”是可以随意停止的,体现出其民主的随意性,D

48、项正确。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一旦流放期满,或出于国家的需要,就可以按期或提前恢复其公民 权利,让他们继续为国效力”,结合所学可知考查的是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弊端,然后选择。 39.罗马元老院于公元前 454 年成立了十人立法委员会,还派人到希腊考察法制。到公元前 451 年,他们制定 的法律终于告之民众。这些法律 A. 纵容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行为 B. 使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 C. 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D. 表明了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答案】C 【解析】 A 项错误,应该是一定程度上消弱了贵族垄断法律的行为;B 项错误,公民与非公民是依然存在区别的,公民 法只

49、适用于罗马的公民;C 项正确,罗马成文法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贵族,保护了平民的利益;D 项错误,应 该是标志罗马成文法的确立。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主要是把“罗马元老院于公元前 454 年成立了十人立法委员会,还派人到希腊考察法 制。到公元前 451 年,他们制定的法律终于告之民众”和罗马成文法的知识点进行联系起来,结合所学知识 河北秦皇岛度高一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17 / 21 进行选择。 40.古罗马法规定,不得令亲属相互作证,父亲不宜作儿子的证人,儿子也不宜作父亲的证人;家长有权不向 受害人交出犯罪的子女,即可以躲避复仇。这些规定体现了罗马法 A. 抛弃传统习俗 B. 忽视公平公正 C. 强调等级秩序 D. 尊重家庭伦理 【答案】D 【解析】 材料“不得令亲属相互作证”“家长有权不向受害人交出犯罪的子女”反映出罗马法中有许多关于亲属容隐 的规定,这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0年最新河北秦皇岛度高一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答案解析版).doc)为本站会员(卧龙小子)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