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外历史纲要(上)复习提纲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1)含义: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代表遗址:元谋人和北京人,蓝田人。(2)特点: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学会用火。2.新石器时代(1)含义:距今约1万年前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2)特点:大量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3)文化遗存代表:a.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彩绘陶器、粟)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种植水稻;养蚕缫丝技术)b.距今约50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龙山文化(黑陶,被称为“蛋壳陶”);长江下游
2、的良渚文化、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精美的玉器,较大规模祭坛、神庙)(出现阶级分化)3.原始社会的组织演变(1)原始人群(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3)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部落联盟出现。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权贵阶层出现。二、从部落到国家1.部落时期:三皇五帝,禅让制。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陶寺遗址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2.国家: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约公元
3、前1600年,夏朝灭亡。三、商和西周1.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文化:甲骨文。政治:内外服制。经济:青铜器造型雄奇。2.西周(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定都镐京。(2)政治: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3)分封制含义:周王将王畿之外的地区,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前朝贵族,在地方建立世袭的诸侯国。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特点:分封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等级森严,层层分封。诸侯义务:朝觐,随王出征,交纳贡赋,镇守疆土。诸侯权力:世袭统治权,建立军队,设置官员,征收赋税,再分封。评价: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金字塔型等级结构,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传播了中原先进
4、文化,开发了边远地区,但诸侯在自己封地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分裂割据。(4)宗法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3.商和西周的社会经济(1)实行井田制,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名义上归周王所有,分配给臣下使用,土地不能随意买卖。(2)农业生产主要使用木、石等工具,青铜农具极少。(3)青铜铸造业发达。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诸侯争霸(1)原因:周天子的控制力日渐削弱,诸侯国势力扩张,企图确立霸权地位。(2)表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三家分晋、田氏代齐。2.华夏认同
5、: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华夏”,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商鞅变法:1.背景:生产力发展,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兼并战争日趋剧烈。法家思想出现。2.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3.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制度;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
6、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社会转型,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三、孔子和老子1.孔子的思想(1)背景:礼崩乐坏,社会动荡。 (2)内容: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意为关爱他人。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2.老子的思想(1) 将天地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2) 揭示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3)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7、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四、百家争鸣1.背景: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阶级关系: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2.派别: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墨家的代表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道家的代表是庄子,崇尚逍遥自由。法家代表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3.百家争鸣的影响: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
8、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秦的统一1.条件: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安定统一。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结束分裂局面。民族交融加强。商鞅变法使秦国强盛。2.过程:灭六国,建立秦朝,南征越族,北击匈奴,修建万里长城。3.秦巩固统一的措施。(1)确立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2)设三公九卿,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主管军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3) 废除分封制,推广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皇帝直接任
9、免。(4) 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4.意义 (1)建立幅员辽阔的国家。(2)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3)秦朝确立的政治体制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二、秦朝的灭亡1.暴政的表现赋税徭役繁重严刑峻法焚书坑儒2.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3.楚汉战争以项羽的西楚败亡、刘邦建汉朝而告终。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攻咸阳,秦朝灭亡。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西汉的建立
10、与“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1)背景: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2)措施: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3)表现:经济得到明显恢复,社会稳定。2.政治制度:地方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二、西汉的强盛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政治: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掌控的内朝,削弱丞相权力,加强皇权;设刺史,负责对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2)经济: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11、;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公元前136年,朝廷设立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2.开拓疆域(1)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中西交通道路,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2)在新疆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3)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控制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并在河西走廊设郡管辖。3.新朝与东汉(1)新朝:公元9年,外戚王莽建立新朝。23年,绿林军推翻王莽政权。(2)东汉25年,刘秀建立东汉,出现了“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
12、专权;“党锢之祸”;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4.两汉的文化(1)史学:西汉司马迁撰写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东汉班固撰写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2)文学:汉赋(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乐府诗采集民歌修改而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3)医学和科技成就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九章算术;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江南的开发1.原因:
13、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大批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南方气候湿润,土地肥沃。2.影响: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了南北经济联系。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220589)三、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北魏于439年统一北方。社会矛盾尖锐。拓跋宏大力推动民族交融。2.内容: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3.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
14、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全盘汉化,丧失了鲜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失去了尚武进取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隋朝兴亡 1.隋朝的建设:兴建洛阳城,开通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2.隋朝的灭亡:隋炀帝大兴土木,征伐高丽,严重破坏了生产,激化了阶级矛盾。618年,隋朝灭亡。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贞观之治原因: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2.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1)贞观年间,反击东突厥,俘获东突厥可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2)为加强对西
15、域的管理,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3)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4)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东北的靺鞨族首领为渤海郡王。3.安史之乱(1)背景:开元年间,边境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扩大。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2)经过: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后被唐平定。(3)影响:使唐军将领拥兵自重,中央集权被削弱。唐朝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战争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北方人民大量南迁,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4.黄巢起义: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阶级矛盾激化。875年,黄巢起义。
16、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曹魏时期创立,选官标准主要看重家世,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2.科举制(1)背景: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庶族地主势力壮大,他们要求分享政治权利。(2)创立: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3)影响:使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和公平,社会下层通过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束缚了人们思想,扼杀了创造性,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二、三省六部制1.内容:隋文帝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
17、各项具体政务。2.特点: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3.影响:(1)分工明确,提高了工作效率。(2)分割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3)有利于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4)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三、赋税制度1.魏晋时期: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唐初:租庸调制(1)前提:均田制的推行。(2)内容: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3)意义: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2.两税法(1)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780年,唐德
18、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2)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3)特征:征税标准从人丁转为资产。(4)评价: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改变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儒学的发展(1)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呈现繁盛之势。(2)魏晋南北朝:儒学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佛教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3)隋朝: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4)唐朝
19、:奉行三教并行政策。2.佛教的发展与挫折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盛行,逐渐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2)反佛灭佛:南朝思想家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四次灭佛。二、文学艺术1.魏晋南北朝文学:出现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2.唐朝诗歌:李白和杜甫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3.书法: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被称为“书圣”。隋唐时期:颜真卿和柳公权最为有名。4.绘画: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是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5.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
20、。(佛教艺术盛行的体现)三、科技1.数学:南朝祖冲之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七位数字。2.农学: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3.地理学: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4.建筑: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5.唐朝有雕版印刷的佛经和书籍。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6.医药学: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著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四、中外文化交流 表现:(1)东晋的法显去天竺收集梵文经典。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2)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五、隋唐科技
21、文化辉煌灿烂 1.原因 (1)国家统一,经济繁荣。(2)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3)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互相交流。(4)中外往来频繁,吸收了外来文化优秀部分。2.影响:唐朝文化影响深远,促进亚洲文明的发展和西方文明的进步,是中华文明圈的源流。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2.措施:(1)制约钱粮:设转运司,将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2)收编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3)监察地方: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并设通判制约。设四监司,对各
22、州进行监控。(4)削弱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三。实行二府三司制: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政权。(5)崇文抑武: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实行崇文抑武,提高文官地位。3.影响: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但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和边防危机。二、王安石变法1.背景: 冗兵冗官导致财政危机。国家积贫积弱。土地兼并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目的:富国强兵。2.措施:青苗法:政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市易法:政府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保甲法:对农民进行军事
23、训练,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3.评价:(1)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2)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 (3)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4)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一、辽与西夏1.辽的建立: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宝机建立。2.辽的政治制度: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3.西夏的建立: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二、金朝入主中原 1.建立: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1115年称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 2.“猛安谋克”制:凡女真民户,每
24、三百户编为一谋克,十谋克编为一猛安。平时耕作,战时出征,兵农合一。3.意义:提高了女真军队战斗力。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1.蒙古建立:1206年,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1260年,忽必烈即位,兴建大都作为首都。2.元朝的社会治理 (1)对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也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2)对吐蕃: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3)对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4)对台湾:在澎湖设置巡检司,以经略台湾。(5)民族政策:实行“四等人制”。第1
25、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1.棉花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棉纺织业发展。2.宋朝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五大名窑。3.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4.矿冶业5.印刷业在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表现:北宋出现纸币交子。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宋朝时,坊市界限被打破。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贸易。三、 经济重心南移 表现:南宋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元朝开辟长途海运航线,主要运输江南的粮食。文化重心南移,南北分卷制度。四、 宋朝的社
26、会变化人们的门第观念淡化,科举制更加公平,大批平民进入政坛。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朝廷对土地买卖基本不加干预。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一、程朱理学1.背景:儒家学说日益僵化,宋朝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重建纲常伦理。2.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南宋的朱熹。3.内容:(1)“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2)提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3)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达到“圣人”的境界。4.地位: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5.评价(1)积极:有利于培养中华民族的
27、道德修养、民族气节和社会责任感。(2)消极:过分强调天理,扼杀人的自然欲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束缚了人们思想。二、文学艺术1.宋词繁荣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活跃。代表作家: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2.元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曲(包括散曲和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王实甫。元杂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三、科技1.三大发明: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2.科学家:北宋沈括著梦溪笔谈。元朝郭守敬编订授时历。元朝王祯编撰农书。四、少数民族文字成吉思汗命人使用畏兀儿文字,形成畏兀体蒙古文。编修蒙古
28、秘史。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2.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原因:宰相权力过重,威胁皇权。目的:加强皇权。 3.明成祖设立内阁原因:废除宰相后,皇帝政务繁忙。 内阁性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内阁职权: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皇帝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4.宦官专权:司礼监获得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二、郑和下西洋为了炫耀国威,明成祖派郑和先后七次远航海外。领先欧洲航海半个多世纪,但带来财政负担。三、明朝的边疆关系
29、1.西藏 :明廷封授当地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2.东北: 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对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3.蒙古:重新修筑长城防御。鞑靼首领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一、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1.建立奏折制度:官员直接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皇帝亲手批阅。2.设立军机处(1)特点:军机大臣皇帝钦定,兼职充任。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2)影响: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3.制造文字狱,加强思想文化控制,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二、清朝疆域的奠定1.16
30、83年,清军渡海,郑氏后裔战败投降,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2.与沙俄发生雅克萨之战,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3.击败蒙古准噶尔部,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4.平定天山大、小和卓叛乱。1762年,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5.在西藏册封达赖、班禅。派遣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确立金瓶掣签制度。6.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7.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三、闭关锁国1.表现:(1)清朝仅保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2)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
31、束,严厉禁止民间船只出海贸易。2.影响(1)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联系。(2)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3)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4)对西方的殖民侵略,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1)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推广种植。(2)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3)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手工业:(1)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2)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厂,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32、商业:(1)白银大量流入并实现货币化。(2)工商业市镇兴起。(3)区域性商帮和会馆的出现(徽商、晋商)。(4)区域间长途贸易和大额贸易的发展。2.经济局限的表现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社会的进步和转型。思想:程朱理学愈发僵化。二、明清之际的重要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 1.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明朝王守仁)主张:“致良知”为核心。(“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评价:(1)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2)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
33、逆色彩。(3)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2.黄宗羲:(1)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2)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3.顾炎武:(1)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创作天下郡国利病书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4.王夫之(1)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一切事物都是可以通过考察研究认识的。(2)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三、明清小说戏曲1.出现原因: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2.代表(1)小说:施耐庵水浒传、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吴承恩西游记、吴敬梓儒林外史、曹雪芹红楼梦(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2)戏曲:汤
34、显祖牡丹亭、孔尚任桃花扇、昆曲“百戏之祖”、(清朝)京剧“国粹”。四、明清的科技1.传统科技: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弘祖徐霞客游记。2.西学东渐(意大利人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在传教同时,也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一、鸦片战争1.根本原因:完成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2.结果:中国战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南京条约内容: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开放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3.鸦片战争的影响(1)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政治:
35、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3)经济: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4)思想: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徐继畲瀛寰志略)。(5)社会主要矛盾: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国人民肩负着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修约要求遭到拒绝。2.概况1856年,英、法两国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天津条约:(1)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2)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3)赔偿英法
36、巨额白银。(4)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5)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1860年北京条约:(1)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2)增开天津为商埠。(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4)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乘机强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3.影响(1)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严重的伤害。(2)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人民反抗。(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三、开眼看世界1.背景:受到鸦片战争的冲击,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觉醒。2.代表人物:林则徐:翻译四洲志。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书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徐继畲:
37、撰成瀛寰志略,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一、太平天国运动1.背景: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2.过程:1851年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军事全盛;天京变乱;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3.政治纲领(1)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但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目标,追求绝对平均主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严重脱离实际。(2)后期颁布资政新篇: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纲
38、领。4.失败原因: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 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不可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5.影响: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二、洋务运动1.背景: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政府内忧外患;统治阶级认识到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为了挽救国家的颓势。2.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巩固封建统治。(“自强”“求富”为目标) 指导思想:中体西用。3.内容为了自强,创办一批官办的军事工业: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为了求富,开办一批民用企业:如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
39、织布局、开平煤矿等。建立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创办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4.评价进步性:引进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局限性: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没有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道路。三、 边疆危机 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新疆地区正式建省。1885年冯子材率领取得镇南关大捷,和法国签订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1885年台湾建省。四、甲午战争(18941895
40、年)1.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为了解决发展资本主义的矛盾,制定了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导火线:朝鲜农民起义。2.过程: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英雄人物:邓世昌。3.结果:清军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内容: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4.影响(1)马关条约丧权辱国,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2)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3)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国际地位一落千丈。(4)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三国干涉还辽;抢占租借地,划
41、分势力范围;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民族危机空前严重。(5)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救亡图存运动日益高涨。(清政府被迫进行军事改革;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第18 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戊戌维新运动(1898年)1.背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维新思想兴起,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2.过程:公车上书、1898年颁布“明定国是”诏书。3.维新思想:宣传申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废除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4.失败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42、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力量弱小。(根本原因)守旧势力仍很强大;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把希望寄托于不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5.影响: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传播了新思想,促进思想启蒙。二、义和团运动(1898年)1.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西方教会欺压,反洋教斗争兴起。2.口号:扶清灭洋。性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3.评价:进步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展现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迫使列强认识到“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局限性:义和团运动存在盲目排外行为和封建迷信色彩;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阻止
43、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三、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1.原因:(1)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2.结果(1)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一定程度上保存清政府的实力和中国近代化的成果)(2)1901年被迫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内容:惩办“首祸诸臣”;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约9.82亿两(加剧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使馆区“国中之国”);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
44、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严重破坏中国的主权完整);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组织。影响: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第19课 辛亥革命一、辛亥革命的背景1.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3.西方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4.清末新政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预备立宪加深了人们对清政府的失望。二、辛亥革命的过程 1.1905年,孙中山等人在日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5、中国同盟会。2.孙中山在民报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1)三民主义内容:民族主义:即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封建统治。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不是平分土地,而是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涨价后归国家所有,国民共享。(2)评价: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3.广州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4.(1)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2)3月11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46、;国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言论、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影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三、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性1.意义: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局限性: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