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复习提纲与测试卷汇编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1、起源:(1)时间:原始社会后期(2)条件: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交换的出现。(3)目的: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2、发展:(1)古代中国时期表现商朝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贸易遍及商代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西周“工商食官”,手工业者和商人由官府供养,为官府服务。春秋战国“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出现私商。秦汉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隋唐到两宋随着商品
2、经济的发展,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元明清随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拓展延伸】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变化(1)商业市镇的兴起。(2)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4)白银的广泛使用。(5)形成许多区域性大商帮。(6)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出现。(7)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能力提升】从唐到宋商业发展变化的趋势(1)市的范围扩大,突破时空限制。(2)出现专业化市场。(3)不再受政府直接监管。(4)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2)古代世界地区表现古埃及商业的
3、历史十分悠久,在金字塔的壁画上,已经有了人们在市场上交换产品的场景,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国王经常派商队到国外从事贸易活动。古希腊各城邦形成了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十分活跃。古罗马征服地中海周围的地区后,商贸逐渐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拜占庭帝国一度垄断了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阿拉伯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两河流域古巴比伦商业繁荣;亚述还开辟了海外贸易;新巴比伦手工业和商业曾一度繁荣。3、贸易通道:(1)丝绸之路(陆上)地位: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作用:通过丝绸之路,商人们将中国生产的丝绸等运往中亚、西亚、
4、欧洲和北非,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2)丝绸之路(海上)路线: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商船从东南沿海出发,近达南洋,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商品:中国出口商品,除丝绸外,还有瓷器、纸张、茶叶等;管理机构: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3)朝贡贸易含义: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是以“厚往薄来”为原则的官方贸易;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求购各种异域珍宝特产,满足统治者对于奢侈品的需求;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府垄断对外贸易,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影响:加强了与周边国家及海外诸国的交流,扩大了中国的对外交往和国际影响;逐渐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5、;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负担,影响了正常的对外贸易的发展。瓦解的原因:国力下降;厚往薄来,不顾经济利益;西方殖民势力冲击。(4)广州“十三行”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1757年,清政府将通商口岸限定在广州一处,对外贸易皆由官府指定的“十三行”行商代理。4、影响:(1)对人类: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2)对中国:通过陆、海两条对外贸易渠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琉璃等。(3)对世界:中国丝绸一度成为西方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中国的瓷器、茶叶流行于亚、非、欧三洲,丰富了当地人的生活。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1、货币(
6、1)产生:随着商业规模的扩大,人们开始以货币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换。(2)表现:中国早在商朝就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金属铸币。(3)意义:货币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并成为财富的象征;货币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2、信贷(1)古代世界信贷的发展公元前22前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公元前16前11世纪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借贷程序化,受到法律保护。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专业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的货币经营业开始兴起,出现了汇票
7、的雏形。16世纪意大利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人创立了银行,为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人提供信用。(2)古代中国信贷的发展西周周礼中已经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唐朝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当铺合法化,成为独立金融机构。宋朝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明朝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清朝除传统借贷关系外,资本性借贷也有显著发展,出现本票性质的庄票。3、商业契约(1)古代世界古埃及:公元前3000年左右,商业契约广泛使用。凡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所有权。两河
8、流域:公元前2600年左右,已使用契约;古巴比伦时期,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契约除明确规定当事人双方在所从事活动中的责、权、利以外,在末尾必须有双方的盖章,以及几位证人的签名。(2)古代中国商周时期:出现契约;汉朝以后:凡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3)作用:有利于维护契约关系双方的利益;有利于促进商品交换活动的有序进行;有利于促进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拓展延伸】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2)秦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3)汉朝
9、:为休养生息,防止商人囤积居奇,对商人征收重税,降低商人地位。(4)唐宋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鼓励海外贸易和实行官商分利)。(5)明清:重农抑商政策回归传统,不鼓励商业发展。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一、世界市场的形成1、初步形成(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1)时间:15C末18C中期(2)过程: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大规模殖民掠夺。1718世纪,荷、英、法等欧洲国家纷纷加入殖民地争夺行列,建立海外殖民地。(3)影响: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起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基本形成(工业革命)(1)时间:18C60S19C中期(工业革命)(2)过程
10、:工业革命后,大机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工厂产品大量增加,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与原料产地;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3)影响:资产阶级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他们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世界市场基本形成。3、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1)时间:19C70S20C初(第二次工业革命)(2)过程: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输出商品和掠夺原材料外,还利用资本输出,控制落后国家的经济命脉,榨取大量的财富;为了抢占更多的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主要资本
11、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3)影响: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被迫加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拓展延伸】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资本主义开放性和扩张的本性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动力;殖民扩张和掠夺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两次工业革命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助推剂;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2)影响: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推动了人类近代化的进程;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给落后国家和地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一种不公正、不公平的市场,也是当今世界不合
12、理经济秩序形成的根源。二、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1、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1)欧洲: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下降;里斯本、塞维尔、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城市先后成为国际贸易中心。(2)亚洲:亚洲新的贸易中心形成。葡萄牙:经营从印度经澳门至日本的三角贸易;西班牙:开辟了从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贸易枢纽:果阿、澳门、长崎、马尼拉等地成为国际贸易的枢纽。2、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1)近代世界经营方式主要史实商品交易所1531年,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阿姆斯特丹出现了粮食交易所;伦敦办起了综合交易所。银行1
13、6世纪,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人创立了银行,为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人提供资金和信用;1694年,英格兰银行创立,是最早全面发挥中央银行各项职能的银行。证券交易所17世纪后,伦敦的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中心。百货公司1852年,世界第一家百货公司在法国巴黎开业;1892年,德国出现有限责任公司,后被多国所采用。股份制贸易公司英国和荷兰分别成立东印度公司(印度及东南亚国家);荷兰和法国分别成立西印度公司(美洲及加勒比海一带)。(2)近代中国经营方式主要史实近代银行1865年,英国在香港开办汇丰银行,并在上海及许多城市设立分支行。(外国创办)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
14、银行。(中国自办)股份制企业19世纪70年代,官督商办与官商合办的民用股份制企业出现,股票也走向市场。1872年开业的轮船招商局发行股票和1876年开始筹办的开平矿务局发行的股票证券机构1882年,上海出现了最早专营股票的证券机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大型百货公司1900年,香港成立了第一家大型百货公司先施百货。3、商品种类的增多(1)烟草、咖啡、可可和茶叶等纷纷进入欧洲市场;来自东方的香料大量涌入欧洲等地,变为大众化商品。(2)非洲黑人奴隶也成为贸易商品;16世纪初,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支配了早期的奴隶贸易。(3)18世纪后期,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后来,美国等国也开始向
15、中国贩卖鸦片。4、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1)16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世界殖民霸主。(2)17世纪,荷兰是世界贸易的中心(“海上马车夫”),随后,英国逐渐控制了海上贸易。(3)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4)19C末20C初:美、德等新兴工业国家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拓展延伸】近代世界商业贸易变化的影响(1)对世界: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日益成为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2)对欧洲:从殖民地掠夺大量财富,完成原始资本积累,扩大海外市场,为工业革命的爆发奠定基础。(3)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不平等贸易严重损害了亚、非、拉的利益,造成了
16、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落后(破坏性);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进步(建设性)。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一、世界经济的发展1、资本主义世界(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继续发展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表现:垄断资本主义继续发展,但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影响: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背景:资本主义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最终导致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空前严重的经
17、济危机。表现:a.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扭转危机;b.德国、意大利、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国家干预经济),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混合经济)背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继续发展,并取得一定成功,但到7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涨”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则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表现: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以及福利政策等,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结果: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的生机,极大提高了各部门的生产效率。(4)
18、经济全球化下的经济危机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并没有解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2、社会主义世界(1)苏联与东欧(苏联模式的僵化)问题: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面对内忧外患,苏维埃俄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随后向新经济政策过度。1922年,苏联成立,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1924年,随着列宁的逝世,新经济政策逐步废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逐步建立,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曾一度使苏联工业总产值于1937年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在20世纪五六十
19、年代经济发展进程中,指令性计划和官僚化管理效率低下、运转不灵等问题突出,随后的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及东欧其他国家)也陷入困境。结果: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经济面临挑战。【拓展延伸】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认识(1)是苏联模式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2)改革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坚强的领导核心,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3)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充满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4)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抵制西方和平演变。(2)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曲折探索,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
20、。开放: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此后,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飞速发展。成就: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3)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快速发展的同时充满挑战)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先的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措施:这些国家将经济独立作为首要目标,并通过发展国有经济与制订经济计划加速自身的工业化进程;成效: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一些国家的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挑战:由于自身经济结构存在问题,加上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道路仍然充满挑战。3、2
21、1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1)特点: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2)中国的对策: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倡议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1、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背景:从19世纪7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战争与经济危机,各国通过贸易封锁与提高关税保护本国贸易,国际贸易总量增速放缓,世界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困难。(2)标志:在美国的主导下,23个国家于1947年达成关税与贸
22、易总协定。(3)宗旨: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持续增长。(4)意义: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2、国际贸易体系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1)世界贸易组织成立:1955年,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础上成立;宗旨:各成员力求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合理利用世界资源、保护环境,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和利益,建立更具有活力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影响:a.世界贸易组织成员间关税的下降和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直接降低了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费用,刺激了有效需求,提高了生活水平;b.1997年,
23、69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签署了全球基础电信协定,电信市场相互开放,大大降低了人们的通信成本;c.世界贸易组织在扩大货物生产与贸易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也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很大便利。(2)中国加入世贸时间: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影响:使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参与制定规则和竞争的有利位置,从而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深刻影响,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3)20世纪后期以来贸易形式的变化:商品贸易同国际投资、技术贸易、劳务承包等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更多样的经济合作方式;交易手段的变化:电子商务兴起后,人们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
24、术进行商品、技术和服务交换,突破了时空障碍,极大提高了商业效率,降低了相关成本,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1、国际金融体系的建立(1)标志:二战后,美国主导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2)组成:1945年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宗旨重建国际货币制度,以维护汇率的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增强会员国维持经济繁荣的信心。鼓励对外投资,促进战后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主要业务向会员国发放短期贷款,用于进行国际收支调整向会员国发放中长期贷款,用于恢复和发展经济。成立初期,贷款对象集中在西欧国家,后来重点转向发展中国家。作用稳定世界金融和
25、经济秩序恢复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2、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1)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金融机构全球扩张(2)表现: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证券市场的融资规模不断扩大;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被打破,银行、证券和保险三者的产品日益趋同并相互融合;大型金融集团和跨国金融企业不断涌现,为人们提供各种资金便利;凭信用卡跨境消费。(3)问题:现代国际金融也具有一定的风险。金融风险一旦失控,就会导致大范围金融波动,甚至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3、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逐步提升(1)2009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2)2010年,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
26、,仅次于美国和日本。(3)2015年,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4)2016年,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4、电子金融与网络金融日益普及(1)原因: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2)表现:20世纪70年代末期,自动取款机开始投入使用;20世纪末,信用卡公司实现了国际信用卡支付体系的联网;21世纪以来,互联网金融已逐渐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三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1.相关研究表明,葡萄与葡萄酒在唐宋诗词中最常作为指代西域或者丝路珍品的泛指意象,而在元诗中通常作为日常生活背景下有
27、着鲜活生动面貌的具体形象。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元朝( )A.陆上丝路商贸的不断扩大B.经济重心南移的继续深入C.新航路开辟带来物种交流D.长期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2.下表所示分别为古罗马和古代中国典籍中对某一史事的相关记载,据此可以被认定为史实的是( )史料出处(中国人)织成锦绣之绮,贩运罗马,富豪贵族之妇女,裁成衣服,光耀夺目。由大地东端运至西端,故极其辛苦古罗马普林尼自然史大秦,又常利得中国丝,解以为胡绫,故数与安息诸国交市于海中魏略西我传A.古罗马具备一定的绸缎加工技术B.古代中国和古罗马存在直接交流C.丝绸主要通过陆路运输到达罗马D.安息帝国垄断了东西方丝绸贸易3.朱元璋时期,采用折
28、变的方案,把胡椒、苏木这些珍贵的南洋香料,作为各级官员工资发放,取得良好效果。但随着郑和下西洋的开展,这一政策却遭到了群臣反对,最终被迫废除。这反映明朝( )A.中央财政状况逐渐得到改善B.香料货币功能因贸易扩大而丧失C.官方贸易加强了中外的交流D.明朝政府已经具备现代金融意识4.汉代田契曹仲成买地铅券记载了光和元年十二月十五日,曹仲成从同县男子陈胡奴手中“买田六亩,亩千五百,并直九千,钱即日毕”的信息。这可用于说明汉代( )A.契约订立注重程序规范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交换活动重视契约凭证D.政府强化经济管控5.人类社会的商贸活动最初只是地方行为,后扩大到国与国、洲与洲之间。下列关于商贸活
29、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远距离商业贸易活动的广泛开展推动了早期城市的产生B.商贸活动是以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产生为基础C.丝绸之路是贯通亚洲、欧洲、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D.货币促使商业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转向逐利增财6.如图为两个不同时期考古发掘的钱币。可以用于佐证( )贵霜帝国时期的钱币:钱币上的铭文是希腊语,人物是贵霜国王。在中国北魏墓葬中出土拜占庭帝国的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时期的金币。A.亚欧国家间商业贸易发展B.中国金属奇缺冶炼水平低C.世界货币混乱局面的终结D.世界各地已普遍使用金币7.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人出身的官员到各州出任典签。他们与朝廷关系密切,因此拥有商业特权,掌控商业网络
30、,积累了可观的财富、购买了大量土地,在乡村中也具有较大的政治影响力。这一状况表明( )A.魏晋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因战乱而被改变B.商人因政治地位提高在城乡影响力增强C.分裂割据的环境为商人执政创造了条件D.九品中正制因商人阶层的崛起名存实亡8.中国现存最早的契约是西周周恭王时期镌刻在青铜器皿上的四件土地契,将契约文字刻在器皿上,就是为了使契文中规定的内容得到多方的承认、信守。该材料表明西周( )A.履践重农抑商经济政策B.深受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C.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D.初具守信精神和证据意识9.如表是从天津(近代西北羊毛主要经天津出口)出口的西北羊毛年均出口量,据此可知,当时西北( )年份18
31、851894年18951904年19051920年19201935年出口69216担134998担225000担231124担A.贸易格局趋向合理B.与世界市场联系加深C.是羊毛出口主产区D.民族纺织业发展迅速10.下面是关于1600年由亚洲运入欧洲的部分商品统计表。据此可知( )经好望角经地中海胡椒100万200万磅300万400万磅丁香、靛蓝、肉豆蔻等35万65万磅70万100万磅A.西葡两国商业迅速发展B.欧洲商贸中心已转移C.欧洲传统商路依然重要D.世界隔绝状态被打破11.据统计,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全世界的商品出口总值从约610亿美元增加到61328亿美元,增长了将近
32、100倍。实际商品出口值也增长了15倍多。而且,世界贸易实际价值的增长速度(年平均增长%左右)超过了同期世界实际GDP增长的速度(年平均增长3.8%左右)。不属于上述时期国际贸易发展的原因是( )A.世界贸易自由化体系推动B.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C.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崛起D.货物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居主导地位12.茶叶由中国传入西方后,西方饮茶之风逐渐盛行。如英国用中国茶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高雅的品茶方式“下午茶”,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风俗习惯享誉世界;在美国高压的生活环境中,品茶成为美国人寻求心理平静的一个重要方式。这主要体现出( )A.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土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B.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
33、的主要途径C.中国茶文化对西方生活方式产生了一定影响D.人口迁移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13.如表展示了1870年、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情况,由此可知( )年份国家英国美国德国法国俄国187022%8%13%10%191315%11%13%8%4%A.英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呈下降趋势B.世界各国资本主义经济日趋平衡C.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D.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速度最快14.据调查,1906年,法国有130万个农场雇佣工人不超过5名,45000个农场雇佣人数在6至50名之间。此外,还有250个农场(全部在北部)雇佣工人超过150名。这反映出当时法国( )A.农业生产社会
34、化水平不高B.农村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C.北方工业化进程较为缓慢D.政府放松对农村经济的干预15.据统计,1960年我国农业产值占工农业产值的比重仅为21.8%,工业的比重达到78.2%;1964年,这一比例调整到农业占38.2%、工业占61.8%;1978年,农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占24.8%,而工业则高达75.2%。这表明,此时期我国( )A.经济建设陷入误区B.产业结构趋于合理C.尚未实行经济调整D.工业产能稳步提升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计55分。16.世界文化多样性,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共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进步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朝的“海上丝绸之
35、路”从广东出发,可达东南亚和南亚。武帝时有外国使者前来进献后,武帝派译长带上黄金和丝绸出海,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奇石、异物。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政府先后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宋朝主要出口纺织品、陶瓷、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和私营,以后者为主。摘编自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些生物学家认为,自哥伦布大交换发生后,生物系统中曾经截然不同的地方都变得相似了。“冒烟的草叶”是第一个扩散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产
36、品,成为大交换浪潮的浪头。大交换的影响是多方位的。马克思曾经指出:“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这个历史结果是经历了15、16世纪以来一系列重大转折之后才出现的。据吴于廑世界历史【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等整理材料三 从历史维度看,各国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从现实维度看,我们正处在一个挑战频发的世界。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历史告诉我们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儒家文化起源中国,受到欧洲思想家的推崇。
37、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罗马、安息等古国欣欣向荣,中国汉唐迎来盛世。摘编自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1)根据材料一,与汉朝相比,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有何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海外贸易繁荣的有利因素。(2)指出材料二中“冒烟的草叶”的传播路径,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15、16世纪以来世界发生的打破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间闭关自守状态的一系列重大转折。(3)根据材料三概括“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背景,并提炼丝路精神的核心内涵。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茶从“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至今,已有
38、近五千年的历史。商朝以前,茶被视为珍物。六朝时期,我国佛教盛行,茶与佛教产生互动,促进了茶文化的萌芽。唐朝时期,茶叶品种更加多样,产量也更高。同时随着茶叶贸易活动不断完善,大众饮茶习惯逐渐形成。唐代大量与茶相关的作品出现,如茶诗、茶画等。世界上第一部专门写茶叶的著作茶经出现,其内容丰富,包含生物学、生态学、制茶学、分类学及数理学等一系列学科知识,还包括当时盛行的一些关于茶文化的传说、史记资料、诗词歌赋等。摘编自郝祁花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内涵研究材料二 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的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
39、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摘编自【英】艾伦麦克法兰,【英】艾丽斯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和作用。(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9世纪茶文化在英国盛行的原因,并分析
40、英国社会饮茶的特点。(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茶文化在世界传播的积极意义。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第十一条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并依法享受税收优惠。第十三条电子商务经营者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应当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和环境保护要求,不得销售或者提供法律、行政法规禁止交易的商品或者服务。第十四条电子商务经营者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应当依法出具纸质发票或者电子发票等购货凭证或者服务单据。电子发票与纸质发票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第十五条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在其首页显著位置,持续公示营业执照信息、与其经营业务有关的行政许可信息、属于依照本法第十条规定的不需要办理市场主体登
41、记情形等信息,或者上述信息的链接标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2018年8月3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结合所学,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产生的背景,以及该法实施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葡萄与葡萄酒从唐宋时期丝绸之路上的珍品,变为元朝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主要是因为陆上丝路商贸的不断扩大,A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的继续深入与西域珍品数量增多不符,排除B项;元朝时期,新航路尚未开辟,排除C项;对外开放政策并非葡萄与葡萄酒在元朝增多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2.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贩运罗马,富豪贵族之妇女,裁成衣服,光耀夺目
42、”、“得中国丝,解以为胡绫”可以看出反映的是中国的丝绸运输到罗马后,罗马人将其进行加工,制成衣服或胡绫,这说明古罗马具备一定的绸缎加工技术,A项正确;材料不能看出“直接交流”,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丝绸运输到罗马的路线,因此不能得出丝绸主要通过陆路运输到达罗马,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安息帝国垄断了东西方丝绸贸易,排除D项。故选A项。3.答案:B解析:明朝以胡椒为代表的折俸制度来减轻财政支出,使官员不得不把香料投放市场出售,随着郑和下西洋的开展,香料货币功能因贸易扩大而丧失,官员薪俸低廉,因此遭到了群臣反对,B项正确;材料中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善中央财政状况,但这不是明朝的中央财政状况逐渐
43、得到改善的主要途径,排除A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故选B项。4.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买卖土地时,订立田契,标明交易时间、双方、数量、田价等具体内容,可用于说明汉代交换活动重视契约凭证,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契约订立程序,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汉代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排除B项;仅有一份买卖土地的契约,不能说明政府强化了经济管控,排除D项。故选:C。5.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业贸易活动的开展推动了早期城市的产生,A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A项正确;商贸活动是以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产生为基础、丝绸之路是贯通亚洲、欧洲、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
44、货币促使商业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转向逐利增财说法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亚的贵霜帝国钱币上刻有欧洲希腊语,中国北魏墓葬中出土欧洲拜占庭帝国的金币,这些可以佐证当时亚欧国家间的商业贸易发展,A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中国金属奇缺冶炼水平低,排除B项;“世界货币混乱局面的终结”“世界各地已普遍使用金币”的表述夸大,且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D项。故选A项。7.答案:B解析:由材料“商人出身的官员到各州出任典签”“购买了大量土地,在乡村中也具有较大的政治影响力”等可知,魏晋时期商人可担任官职,这表明其政治地位提高,在城乡都有一定影响力,故B项正确。
45、有商人担任官职不代表抑商政策发生改变,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经济指导思想,A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商人做官的原因或条件,C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与商人担任某个官职并不矛盾,D项错误。8.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西周时期的四件土地契及“契约文字刻在器皿上,就是为了使契文中规定的内容得到多方的承认、信守”等信息,可知西周时期已经初具守信精神和证据意识的契约精神,D项正确;重农抑商经济政策是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排除A项;儒家学说是在春秋时期创立的,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西周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排除C项。故选:D。9.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表格数据“18851894年,69216担19201935年
46、,231124担”,可以看出经天津出口的西北羊毛在逐渐的增多,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可知,西北羊毛经天津进入国际市场,反映了西北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深,B项正确;此时的贸易基本以出口手工业品,原料制成品为主,“合理”表述不准,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西北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加强,不能得出西北是“羊毛出口主产区”,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与国际的联系,并不是民族纺织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10.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600年经地中海运入欧洲的胡椒、丁香、靛蓝、肉豆、药品等商品远大于经好望角运入欧洲的数量,说明传统商路仍发挥重要的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西葡两国商业迅速发展,故A项错误;“欧洲商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