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庄子的社会思想庄子的社会思想 一般认为一般认为庄子庄子书中书中“内篇内篇”七篇是庄周本人的作品,七篇是庄周本人的作品,比较可信,本章主要阐发比较可信,本章主要阐发庄子庄子书中书中“内篇内篇”的社会思想。的社会思想。第一节第一节 论人世的言论争辩与价值观论人世的言论争辩与价值观 人类常以为自己的语言与自然界其他种声音有区别,人人类常以为自己的语言与自然界其他种声音有区别,人类的理由是:人类的语言是有意义的,而自然界发出的声音类的理由是:人类的语言是有意义的,而自然界发出的声音却没有意义。庄子对于这类问题提出的疑问是:难道真是这却没有意义。庄子对于这类问题提出的疑问是:难道真是这
2、样?样?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音,包括人的语言在内,都是一律平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音,包括人的语言在内,都是一律平等的。对于自然界发出的声音,庄子称之为等的。对于自然界发出的声音,庄子称之为“天籁天籁”或或“化化声声”。化声是风与气化成的声音,天籁是自然发出的声响。化声是风与气化成的声音,天籁是自然发出的声响。言语所争,在于是非。人以为世间先有是非,而后才以言语所争,在于是非。人以为世间先有是非,而后才以言语争论。但在庄子看来,事情恰好相反:人是先有了言语争论。但在庄子看来,事情恰好相反:人是先有了“成成心心”,而后才有是非之争论的。,而后才有是非之争论的。所谓所谓“成心成心”就是心态的固化,它一旦
3、形成,便凝滞而难以转移。就是心态的固化,它一旦形成,便凝滞而难以转移。对于天地万物,人知道的少,不知道的多。生命有限而对于天地万物,人知道的少,不知道的多。生命有限而天地万物无限;知识有限而知识的对象无限。但人类心理,天地万物无限;知识有限而知识的对象无限。但人类心理,往往不甘于自己的有限性,总想探寻无限往往不甘于自己的有限性,总想探寻无限,庄子认为这包含庄子认为这包含了某种我顾全。了某种我顾全。我们不妨安于所不知,听任天地造化的安排,也许这种我们不妨安于所不知,听任天地造化的安排,也许这种安排比我们人为的安排更精妙,更高明呢!安排比我们人为的安排更精妙,更高明呢!庄子认为,人所以会争辩,是因
4、为只认为自己所见到的有庄子认为,人所以会争辩,是因为只认为自己所见到的有价值,别人所见到的没有价值,进而希望别人同意自己的意见。价值,别人所见到的没有价值,进而希望别人同意自己的意见。与其站在我的立场上说我的看法不同于别人的,不如自改换与其站在我的立场上说我的看法不同于别人的,不如自改换立场,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说别人的看法不同于我的看法。这样立场,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说别人的看法不同于我的看法。这样还会有什么争论?还会有什么争论?他认为,分与辩是可以的,但要知道分与辩是人为的,在他认为,分与辩是可以的,但要知道分与辩是人为的,在未曾作分与辩之前,还有不分不辩的初始的自然状态。好辩未曾作分与辩之前,还
5、有不分不辩的初始的自然状态。好辩之人,自恃聪明,以一善一得沾沾自喜,矜夸炫耀,轻浅发之人,自恃聪明,以一善一得沾沾自喜,矜夸炫耀,轻浅发露,总希望别人能与自己一样。深一层看,这其实是一种不露,总希望别人能与自己一样。深一层看,这其实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我如果真的正确,何必非得把与自己意见不同自信的表现。我如果真的正确,何必非得把与自己意见不同者驳倒?心如者驳倒?心如“天府天府”,广大而深厚,言语辩论只居于表层,广大而深厚,言语辩论只居于表层,并不能触及心灵深处。并不能触及心灵深处。庄子并未说世间没有是非之辨,只是说是非之辨其实是辨庄子并未说世间没有是非之辨,只是说是非之辨其实是辨所不必辨。不必
6、以辩论解决是非问题。所谓所不必辨。不必以辩论解决是非问题。所谓“和和”是指各自相是指各自相异的声音相互配合发出和谐的声音。庄子对人间庞杂歧异的言异的声音相互配合发出和谐的声音。庄子对人间庞杂歧异的言论争辩问题的解决方案,与其说求解决,不如说不求解决。确论争辩问题的解决方案,与其说求解决,不如说不求解决。确切地说,这是一种切地说,这是一种“以不了了之以不了了之”、不求解决而自然解决之道。、不求解决而自然解决之道。第二节第二节 论处世方法论处世方法 庄子生值战国兵争扰攘之世,其处世态度具有偏于明哲庄子生值战国兵争扰攘之世,其处世态度具有偏于明哲保身、消极避世的特点。保身、消极避世的特点。在庄子看来
7、,人不是不该有所作为,只是生于乱世,根在庄子看来,人不是不该有所作为,只是生于乱世,根本不足以有所作为。乱世所能做的,也只能是避祸而已。概本不足以有所作为。乱世所能做的,也只能是避祸而已。概括起来,括起来,庄子的处世方法主要有以下要点庄子的处世方法主要有以下要点:一、论一、论“无用之用无用之用”庄子认为,善于保全自己生命的人,应该守持在于人无庄子认为,善于保全自己生命的人,应该守持在于人无用,于已却有大用的境地。庄孔子求无用之用的途径,就是用,于已却有大用的境地。庄孔子求无用之用的途径,就是不能贪世俗之功名,认为功名所在,就是大患所生。不能贪世俗之功名,认为功名所在,就是大患所生。二、二、“乘
8、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庄子认为,生于乱世,最好是求无用,索居闲处,沉默寂寥,庄子认为,生于乱世,最好是求无用,索居闲处,沉默寂寥,不要揽事上身,自寻痛苦。但有时难以做到这种程度。因为不要揽事上身,自寻痛苦。但有时难以做到这种程度。因为往往是人不找事,事却找人。人到底离不开社会人群,既置往往是人不找事,事却找人。人到底离不开社会人群,既置身于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中,常常是想逃都逃不掉。此时又身于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中,常常是想逃都逃不掉。此时又该怎样善尽自己的生命呢?对此,庄子又有一套该怎样善尽自己的生命呢?对此,庄子又有一套“全身全身”之之术。术。人生来就处于一定的社
9、会关系中,有不可解脱的感情,不可人生来就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有不可解脱的感情,不可逃避的义务。这些都是无可奈何的命。既然如此,就该安心逃避的义务。这些都是无可奈何的命。既然如此,就该安心听从其安排,将其看作不得已的事,该怎样做,就怎样做,听从其安排,将其看作不得已的事,该怎样做,就怎样做,一心专注于完成事情,乃至于忘我,也就无暇计较死生了。一心专注于完成事情,乃至于忘我,也就无暇计较死生了。这大概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这大概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以一种艺术心情对待世间棘手难行之事,就是庄子所谓以一种艺术心情对待世间棘手难行之事,就是庄子所谓“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
10、之处世之道的精义。之处世之道的精义。三、三、“缘督以为经缘督以为经”,“以无厚入有间以无厚入有间”在社会秩序混乱的时代,往往是在社会秩序混乱的时代,往往是“恶人多而善人少恶人多而善人少”,人受命运安排,又不得不与恶人终日相处,此时又该如何人受命运安排,又不得不与恶人终日相处,此时又该如何保全自己呢?如果显示出世人皆浊而惟我独清,为善而有保全自己呢?如果显示出世人皆浊而惟我独清,为善而有名,就不免遭恶人嫉恨而罹祸;但如果与恶人同流合污,名,就不免遭恶人嫉恨而罹祸;但如果与恶人同流合污,也同样是难免遭殃。为了解决这样的两难处境,庄子提出也同样是难免遭殃。为了解决这样的两难处境,庄子提出的处世方案是
11、的处世方案是:在这种乱世中谋生存的方法,只能是置身于善恶之间的在这种乱世中谋生存的方法,只能是置身于善恶之间的夹缝里。他告诉人们说,夹缝无论多狭窄,到底还是在空隙,夹缝里。他告诉人们说,夹缝无论多狭窄,到底还是在空隙,只要无厚,就能在其中游刃有余。庄子的所谓只要无厚,就能在其中游刃有余。庄子的所谓“无厚无厚”就是就是一无所有。一些饱经世故的成人仍不失小孩子般的单纯心,一无所有。一些饱经世故的成人仍不失小孩子般的单纯心,就是庄子所说的就是庄子所说的“以无知知以无知知”的状态。的状态。总而言之,庄子的处世态度不是要人们正视人生面临总而言之,庄子的处世态度不是要人们正视人生面临的各种问题,以求真正地
12、解决这些问题,而是让人们无视的各种问题,以求真正地解决这些问题,而是让人们无视这些问题,以不将其作为问题看待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以不将其作为问题看待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庄子处世方法的最大的目的,是在乱世中保全自己,而不庄子处世方法的最大的目的,是在乱世中保全自己,而不是改造社会。面对社会生活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他所强调是改造社会。面对社会生活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他所强调的是调整自己的心态,而不是改造社会和生态。的是调整自己的心态,而不是改造社会和生态。第三节第三节 论社会整合论社会整合 人不能离群索居,脱离社会而单独生活。但社会生活并人不能离群索居,脱离社会而单独生活。但社会生活并不是人
13、生的全部,与广大而悠久的自然界相比,社会人世到不是人生的全部,与广大而悠久的自然界相比,社会人世到底有限。庄子的精神意态似乎更多放在天地万物上,较少放底有限。庄子的精神意态似乎更多放在天地万物上,较少放在社会人世之内。在社会人世之内。庄子认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庄子认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 、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最初常由利害是非争辩引起的,利害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最初常由利害是非争辩引起的,利害是非争辩是因为眼界狭小;将眼界拓宽放远,则这些利害是是非争辩是因为眼界狭小;将眼界拓宽放远,则这些利害是非争辩根本就是无所谓的事。非争辩根本就是无所谓的事。“道道”
14、是超乎恩怨离合的,离合自有天道。以夫妻关系是超乎恩怨离合的,离合自有天道。以夫妻关系为例,中国人说为例,中国人说“天作之合天作之合”,佳偶不能强离,怨偶不能强,佳偶不能强离,怨偶不能强合,离异合自有缘分。以此类推,人际关系也大率如此,何合,离异合自有缘分。以此类推,人际关系也大率如此,何必劳神费力谋求整合?必劳神费力谋求整合?庄子认为,用于整合社会人群的智谋、约束、道德、交接庄子认为,用于整合社会人群的智谋、约束、道德、交接等,都是累赘无用之物,都应该舍弃。人们各得自由,各得自等,都是累赘无用之物,都应该舍弃。人们各得自由,各得自在,谁也不干涉谁,彼此相忘,岂不很好?在,谁也不干涉谁,彼此相忘
15、,岂不很好?社会学认为,社会人群的整合有赖于社会规范的建立。对于社会学认为,社会人群的整合有赖于社会规范的建立。对于这类问题,庄子看出的疑问是:所制定的规范和标准是否是这类问题,庄子看出的疑问是:所制定的规范和标准是否是惟一的?庄子的观点是:这些规范和标准都是由一部分人制惟一的?庄子的观点是:这些规范和标准都是由一部分人制定的,天地自然本无所谓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即使有,也只定的,天地自然本无所谓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即使有,也只能说万物各有其规范和标准,在社会群体中,也该各有规定能说万物各有其规范和标准,在社会群体中,也该各有规定和标准,不应强同。和标准,不应强同。鸟鼠不待告知利害而自然知晓趋利避
16、害,难道人还不如鸟鼠?鸟鼠不待告知利害而自然知晓趋利避害,难道人还不如鸟鼠?社会规范和行为标准常由居于高位者制定,这是以自己认为社会规范和行为标准常由居于高位者制定,这是以自己认为正确的规范和标准取消他人各自认为正确的规范和标准正确的规范和标准取消他人各自认为正确的规范和标准.。第四节第四节 老庄思想异同及道家社会思想的特点老庄思想异同及道家社会思想的特点 在道家内部,老子与庄子二家也有所不同。庄子思想有出在道家内部,老子与庄子二家也有所不同。庄子思想有出世的倾向,老子却没有。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同:老子之学与世的倾向,老子却没有。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同:老子之学与法家、兵家的权谋数术颇有渊源关系法家
17、、兵家的权谋数术颇有渊源关系,而庄子思想则富于艺术而庄子思想则富于艺术情味,中国后世的文学艺术,常作山林出世之想,这似乎可情味,中国后世的文学艺术,常作山林出世之想,这似乎可以追溯到庄子。以追溯到庄子。人们对儒家与道家做比较时,流行的看法是:儒家倾向人们对儒家与道家做比较时,流行的看法是:儒家倾向于人世,道家倾向于出世;儒家主张积极有为,道家主张消于人世,道家倾向于出世;儒家主张积极有为,道家主张消极无为。极无为。儒家与道家社会思想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处理各种社儒家与道家社会思想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处理各种社会事物的方法上,而他们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要整合社会会事物的方法上,而他们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
18、要整合社会生活秩序,并无人世与出世之分。生活秩序,并无人世与出世之分。本章要点本章要点 1、庄子从相对主义立场出发,讨论人世的言论争辩与、庄子从相对主义立场出发,讨论人世的言论争辩与价值观问题,得出人类与动植物天然平等的结论。因此人不价值观问题,得出人类与动植物天然平等的结论。因此人不能以自己的一孔之见看人、处事、待物。他认为人们往往是能以自己的一孔之见看人、处事、待物。他认为人们往往是先有了先有了“成心成心”而后才有是非之争论的,但实际上成心的形而后才有是非之争论的,但实际上成心的形成是偶然而无一定准则的。人由于偏持且不安于天地造化的成是偶然而无一定准则的。人由于偏持且不安于天地造化的安排,
19、所以才刻意要使事情如自己所愿。结果只能明于此而安排,所以才刻意要使事情如自己所愿。结果只能明于此而暗于彼;知利而不知害,见得而不见失,更不知利害得失本暗于彼;知利而不知害,见得而不见失,更不知利害得失本来就是由人们自己界定的。他认为从天地自然的立场看,利来就是由人们自己界定的。他认为从天地自然的立场看,利害得失本来就是相通的、一体的。万物的存在都有它的价值,害得失本来就是相通的、一体的。万物的存在都有它的价值,并不会因为不合人意而失去它自身的意义。所以人们不可持并不会因为不合人意而失去它自身的意义。所以人们不可持一成不变的价值观。对人间庞杂歧异的言论争辩问题的解决一成不变的价值观。对人间庞杂歧
20、异的言论争辩问题的解决方案,采取一种不求解决便可得到自然解决的态度。方案,采取一种不求解决便可得到自然解决的态度。2 2、庄子的处世及社会交往态度是:不求得福,但求免祸,、庄子的处世及社会交往态度是:不求得福,但求免祸,求求“无用之用无用之用”,在缝隙中讨生活。,在缝隙中讨生活。“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刑,缘督以为经。”庄子社会交往的态度也是从保全自己的目庄子社会交往的态度也是从保全自己的目的出发的。总之,庄子的处世与社会交往方法的最大目的,是的出发的。总之,庄子的处世与社会交往方法的最大目的,是在乱世中保全自己,而不是发行社会和生态。但庄子的一些处在乱世中保
21、全自己,而不是发行社会和生态。但庄子的一些处世和社交思想,客观上也可起到稳定社会秩序,协调人与人关世和社交思想,客观上也可起到稳定社会秩序,协调人与人关系的作用。系的作用。3 3、庄子提出的整合社会的方案的核心,是任其自然之道,、庄子提出的整合社会的方案的核心,是任其自然之道,无为而治。认为儒家及其他各学派用于整合社会人群的智谋、无为而治。认为儒家及其他各学派用于整合社会人群的智谋、约束、道德、交接等,都是累赘无用之物,都应该舍弃。其约束、道德、交接等,都是累赘无用之物,都应该舍弃。其具体措施是具体措施是“以不治治天下以不治治天下”、任其自然而抛弃一切社会规、任其自然而抛弃一切社会规范、寡欲而
22、无撄人心、掊击圣人,实行范、寡欲而无撄人心、掊击圣人,实行“坐忘坐忘”,恢复,恢复“常常然然”。4 4、庄子的社会理想将老子、庄子的社会理想将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朝自然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朝自然主义的方向更推进一步。他构想了一个人的生物本性得到充主义的方向更推进一步。他构想了一个人的生物本性得到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踏上了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踏上了“大道大道”的社会。的社会。1 1、试评庄子的社会价值观。、试评庄子的社会价值观。2 2、如何评价庄子的处世态度与社会交往观?、如何评价庄子的处世态度与社会交往观?3 3、庄子的社会整合思想的特点是什么?、庄子的社会整合思想的特点是什么?4 4、庄子社会理想的实质是什么?、庄子社会理想的实质是什么?5 5、试比较老子与庄子社会思想之异同。、试比较老子与庄子社会思想之异同。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