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第1节 两种电荷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相关现象;2.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感受和领悟人们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推理方法;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作用及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4.知道原子及其结构、摩擦起电的原因;5.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学习目标思考:1.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2.实验操作有什么共同之处?3.被吸引的对象具有什么共同特征?总结总结1.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一、两种电荷实验演示: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
2、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凡是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斥的带电体,必定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吸引。总结总结一、两种电荷1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2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3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C 两个电荷量分别为1库仑的带电体,相距1千米,相互作用力约为9 000 N。可见:库仑是一个很大的单位。一、两种电荷4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1)验电器的构造(2)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只用验电器能辨别带何种电荷吗?自制一个小球验电器 器材:细线、铝箔、玻璃杯、塑料笔杆。操作:
3、用实验室里的器材,使这个验电器带上正电,想办法演示一下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现象1常见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2原子结构二、原子及其结构原子核外电子 原子核电中性带正电带负电质子中子带正电不带电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束缚电子能力弱的会失去电子的物体,因为缺少电子而带正电;束缚能力强的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3摩擦起电的原因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实质实质二、原子及其结构实验1:用橡胶棒连接验电器验电器A、B金属箔的张角没有变化。验电器A的电荷量没有变化,验电器B仍不带电。AB
4、实验现象实验分析三、导体和绝缘体实验结论电荷没有发生移动,说明橡胶棒不容易导电。AB三、导体和绝缘体实验2: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减小,B的金属箔由闭合变为张开。用金属棒连接两验电器 验电器B上也带了电。有一部分电荷通过金属棒从A移动到了B,电荷发生了定向移动。电荷在金属中可以定向移动,说明金属是可以导电的。实验现象实验分析实验结论1关于绝缘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绝缘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导电B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也不能带电C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但能够带电D绝缘体内没有电子,因此它不容易导电C2通常情况下,下列物体中属于绝缘体的一组是()A人 体、大 地、铜钥匙B橡 皮、煤 油、塑料袋C铅笔
5、芯、盐 水、玻璃杯D瓷 瓶、空 气、钢板尺B如图用一段细铁丝做一个支架和转动轴,把一根中间戳有一个孔(没有戳穿)的饮料吸管放在转动轴上,吸管能在水平面上自由转动,用餐巾纸摩擦吸管使其带电。(1)把某个物体放在带电吸管一端的附近,发现吸管向物体靠近,由此是否可以判断该物体带电?(2)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带电吸管一端的附近,观察吸管运动的方向,并回答:吸管带的是哪种电?餐巾纸带哪种电?为什么?(3)吸管和餐巾纸摩擦起电时,哪个失去了电子?哪个得到了电子?摩擦摩擦起电起电两种两种电荷电荷原子及原子及其结构其结构导体与导体与绝缘体绝缘体作业布置1.动手动脑学物理 第1、2题2.预习 第2节 电流和
6、电路1本该过节的母亲却留在家里,要给母亲过节的家人却外出游玩。这一情节引人入胜;令人哑然失笑;突出了母亲形象2通读全文,我们能感受到:菜农是一位憨厚朴实、热爱生活、追求内心的宁静、做事专注认真、不怕别人嘲笑奚落的人。3.读了本文,我明白了在当今世俗的喧嚣中应保持自己内心的宁静,不为世俗所扰。文中的菜农能够在喧闹的菜市场沉浸于书本的美好中,沉浸于内心的宁静中。在生活中,我不会因某次月考的成功而骄傲。而要保持内心的宁静,继续努力前行。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通篇阅读,分出层次,梳理情节,全盘把握,根据题干要求找出事件的中心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如可概括为“我”见到菜农后发生的几件事及对他态度
7、的变化,由此表达了对菜农的敬佩之情。5.“不怕别人嘲笑奚落的人”理解错误。菜农具有憨厚朴实,做事专注认真,热爱生活,追求内心的宁静,不为名利所累的性格特点。6.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成长”的含义即可。注意从两方面。一方面特教学生的成长;另一方面:特教老师和校长的心路历程的成长。注意结合内容阐述。7.作者选择一个诗意场景和象征性物象,“花开、微风、花香”,渲染一种美好的氛围,暗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结尾再次照应渲染升华主题,达到“妈妈”和“花”互喻的效果。文字诗意灵动,唤起读者的审美感受,暗示并赞美“妈妈”最善最美的心灵 8这个镜头写出了人间父爱最动人的地方,为了孩子,做父亲的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愿意承担一切的辛酸痛苦,表现出父爱的无私、隐忍、深厚,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