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各地2020届高三11-12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doc

上传人(卖家):cbx170117 文档编号:420863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各地2020届高三11-12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湖北省各地2020届高三11-12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荆州市 2020 届高三 12 月质量检查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1- -3 3 题。题。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研究经历了从学 徒心态到自我反省的转变过程,包括对“西马”的学习、对外国哲学的学习、对阐释学的学 习等。其实,我们现在依然处在从“拿来主义”到“消化吸收”的转化过程之中,这也是我 国哲学研究从外在驱动向内在自觉转变的过程。但随着“学徒补课”阶段不断深化推进,我 们应逐步培养主体自觉的批判意识,适时提炼出

2、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提升中国学术话语的影响力。 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推动下, 20世纪80年代我国兴起了哲学关注现实的讨论热潮, 比如关于东方社会理论、世界历史理论、实践哲学、价值哲学等问题的讨论,都是以一种迂 回的形式回应、呼应、反映时代问题。最近这些年,党中央已走在理论界前面,比如习近平 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 将马克思主义概括为九个方面, 提出马克思主义 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这是高屋建瓴的,也是对理论界提出的“命题 作文” 。中国哲学既要深入阐释和论证这些“命题作文” ,又要关注现实,主动契合坚持和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与实践主题, 不断拓展哲学研究视域, 瞄准社会发展涌现出的新课 题展开前沿研究,努力贡献出一大批具有前瞻性、髙品质的理论成果。 哲学特別注重主体性的问题,但按照传统哲学范式, “照着讲”所能发挥的主体性是非 常有限的。我们应以哲学的方式介入其他学科,从其他学科中发掘新的哲学素材,吸取新的 哲学智慧,进而拓展“接着讲”的理论空间。如果只会用哲学的话语,只喜欢以哲学的方式 阐释哲学,我们的哲学话语必定是空洞无物的,不能引起人们的广泛思考和共鸣。如果只局 限于哲学领域搞哲学, 就很容易被其他学科边缘化, 哲学精神也很难在其他学科领域得到彰 显。我们应鼓励以哲学的方式介入文学、经济学、法学等社会科学领

4、域,介入人工智能、基 因工程、动物医学、天文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领域,促进这些学科的研究不断走向深处, 进而彰显哲学“在场”的时代价值。 增强中国的哲学自觉,必须科学把握哲学的规律、本质和社会功能,不能仅停留在文本 阐释层面的“照着讲” ,还应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和时代境遇“接着讲” ,在“照着讲”与“接 着讲”之间应该始终贯穿“中国逻辑” 。这个“中国逻辑”既是指与中国实践、中国理论、 中国价值直接统一的研究范式和立场观点, 也是指与中国历史、 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相关联 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品格。 “中国逻辑”是当代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应坚持 以新时代的重大课题为导向, 以实现人民美好

5、生活和世界和平发展为目标, 以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伟大实践为基础,以中华优秀文化为根基,以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为载体。哲学界应在紧 扣“中国逻辑”方面多下功夫,将自身的哲学旨趣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紧密联系起来, 为増强新时代中国的哲学自觉贡献更多力量。 (摘自郝立新新时代中国的哲学自觉与哲学自信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随着“学徒补课”阶段不断深化推进,中国哲学提炼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概念、 新范畴、新表述。 B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哲学已经开始以一种迂回的形式回应、呼应、反映时代问题。 C如果只局限于哲学领域搞哲学,哲学精神就不能在其它学科领域

6、得到彰显。 D “中国逻辑” 是指与中国实践、 中国理论、 中国价值直接统一的研究范式和立场观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文章主要从关注社会现实、介入其它学科的方式、把握“中国逻辑”等方面论证增 强新时代中国哲学自觉的途径和方法。 B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文章运用层进式结构论证如何实现新时代中国的哲 学自觉。 C文章第二段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中国哲学需要关注现实,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D文章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论述在“照着讲”与“接着讲”之间应该始终贯穿 “中国逻辑”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有学者认为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研究实现了从外在驱动向内在自觉的转变。 B哲学要引起人们的广泛思考和共鸣,就不能只以哲学的话语和方式阐释哲学。 C新时代,应鼓励哲学介入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彰显哲学“在场”的时代价值。 D新时代中国哲学应将自身的哲学旨趣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紧密联系起来。 1答案 B (A原文“应逐步培养主体自觉的批判意识,适时提炼“。 C过于绝对, 原文“也很难在其他学科领域得到彰显“。D以偏概全,原文“既是指,也是指“, 是两个方面。 ) 2答案 B (文章运用并列式结构。 ) 3答案 A (错误点有两个,一是“我国哲学研究从外在驱动向内在自觉转变的过程“应是 作者的观点;二是

8、“我们现在依然处在“,不是“实现了的转变“。 ) 荆州中学、华师一附中、黄冈中学等八校 12 月联考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1- -3 3 题。题。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引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 左传 是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所著,全称春秋左氏传 ,被奉为儒家十三经之一。 引言相关内容是:公元前 549 年,晋国执政范宣子向鲁国大夫叔孙豹请教何为“死而不朽” 时说: “我先祖从舜、夏、商、周以来,世袭贵族不辍,这就是不朽吧?”叔孙豹回答: “这 只不

9、过是世代为官受禄,并非不朽。鲁国贤臣臧文仲去世已久,但他的话还在流传,所谓不 朽,当如是!我认为人生最高目标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次是著书立说,如 果能在其中一点有所建树,流芳百世,虽逝犹生。 ” 叔孙豹把这种不朽观用立德、立功、立言加以界定(即“三立”或“三不朽” ) ,并对 世俗观念予以清晰的价值导向, 体现出可贵的文化自觉。 唐代孔颖达左传正义对“三立” 阐释为: “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 其要,理足可传。 ” “三立”把人生价值标准精确定位,使古圣先贤超越个体生命融入无限的 “大我”而获得精神永生, 并成为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对后世影

10、响深远。 常有人以“三立” 或“立三”为名,即取此意。历代英雄豪杰以不同方式唱响人生成功的这“三部曲” ,共同 谱写出华夏文明史,如周公、管子、孔子、孟子、张良、诸葛亮、唐太宗、范仲淹、王阳明 等等。 成就冠绝明代的王阳明是其中杰出代表,他融道德、事功和治学为一体,光大儒家内 圣外王之道。作为军事家,他出奇制胜,屡平叛乱,成为有气节、有担当的保国功臣而功德 圆满。作为思想家,他集“心学”之大成,立论认为: “致良知”就是“明明德” ,从“格物 致知”到“修齐治平” ,都是“明明德”的过程。知行合一既是“明德”之本体,又是“明 德”之功用。 “明德”是本心的德性,这意味着“明明德”需向内求,发明

11、本心,使自身德 行主体建立起来,就会自觉自发地“仁民爱物” 。他开宗立派,桃李遍天下,其传习录 、 大学问 等书皆为传世经典。 他开创一代学术新风, 并引领明清到近现代的思想解放潮流, 曾国藩、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梁漱溟等都颇为受益。诚如后人在王阳明故居用楹联对 他一生的总结: “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如明教乃万人师。 ”他终身力行“三立” , 实现人生最高价值,其思想远播日、韩、东南亚和欧美等地,至今为人乐道。 德、功、言三者关系密不可分,立德是立功、立言的基本前提,而立功、立言是立德 的自然结果。儒道释虽然各自要旨表述有异,但都以立德作为根本。 “德”是中华文化的核 心理念,本义

12、是遵循自性本心,顺应自然之道,彰显人伦价值。具体而言, “德”涵括仁义、 诚信、温良、恭敬、礼让、谦和等美好品行。周公制礼作乐,确立起以“德”为本的价值观, 后被孔孟发展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王道仁政,被礼记大学发展为“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 。 “三立”是实现人类终极关怀的三种根本途径,体现出一种崇高的价值观,即人生意 义在于奉献而非索取,个人不应只为自己活着,而应为群体着想,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为社 会作出有益贡献。 前人给我们留下丰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我们应该给后人留下些什么?人 要活得有意义,离不开立德、立功、立言的实践。 “三立”虽非易事,却是人人宜做之事

13、。 能否做到“三立” ,并不完全取决于职位高低和能力大小,平凡人也可以做到。 “三立”在当 代简单地说,即做人、做事、做学问。 “立德”就是树立德行的榜样。这就要求修养身心,尊道贵德,劝善行善,俯仰无愧。 作为员工,忠于职守。作为晚辈,孝敬长辈。我们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铸魂,以德育人,以道化人,以爱成人。 “立功”就是 建立成功的事业。这不局限于宏图大业,只要用心做事、造福他人,在日常生活和平凡岗位 都可以建功立业。 “立言”就是创立切实的言论。这要把立德立功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提炼 升华,给人启迪和激励。我们当立世界潮头,通古今之变,发时代先

14、声,多出精品力作,为 人类贡献中国智慧。 (摘编自 2019 年 8 月 27 日光明日报 ,作者赵建永)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左传被奉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它是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春秋所著, “三立” 理论引自春秋 。 B叔孙豹把他的不朽观用立德、立功、立言加以概括,他认为世代为官受禄、世袭贵 族不辍,并非不朽。 C王阳明认为, “明德”是本心的德性,只要使自身的德行主体建立起来,就会自觉自 发地“仁民爱物” 。 D “三立”是传统文化灵魂所在,三者关系密不可分,互为前提。其中,立功、立言是 立德的自然结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15、 分) A文章内容层层递进,先交代“三立”的由来和代表人物,后论述了“三立”之间的 关系及其重要价值。 B文章引用唐代孔颖达一段话,是对“三立”理论的创造性解读,这一解读弥补了叔 孙豹观点的不足。 C文章例举王阳明事迹,把他作为终身力行“三立”的典范人物,体现“三立”对实 现人生价值的影响。 D文章尾段表明,对于今天的企事业员工和社会科学工作者等人来说, “三立”依然有 着现实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首段借范宣子与叔孙豹的问答, 体现了当时的文人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引出 “三 立”这一理论。 B历代英雄豪杰如周公、管子、孔子等,都用他们不同的方式力行

16、“三立” ,唱响人生 成功的“三部曲” 。 C儒道释各自要旨表述有异,但以立德作为根本,可知“三立”是实现人类终极关怀 的三种根本途径。 D “三立”在当代简单地来说,即做人、做事、做学问,是人人宜做之事,而且平凡人 也完全可以做到的。 1B(A 项, “ 三立理论引自春秋“有误。C 项,“只要使自身的德行主体建立起来,就 会自觉自发地仁民爱物“说法有误。D 项,“互为前提“曲解文意。 ) 2 B (“是对三立理论的创造性解读, 这一解读弥补了叔孙豹观点的不足“, 这一说法有误。 ) 3C(前后强加因果。 ) 龙泉中学 潜江中学 12 月联考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7、本题共 3 小题,小题,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语言的节奏与音乐的节奏 诗是一种音乐,也是一种语言。音乐只有纯形式的节奏,没有语言的节奏,诗则兼而有之。 这个分别最重要。 先分析语言的节奏。它是三种影响合成的。第一是发音器官的构造。呼吸有一定的长度,在 一口气里我们所说出的字音也因而有限制; 呼吸一起一伏, 每句话中各字音的长短轻重也因 而不能一律。念一段毫无意义的文字,也不免带几分抑扬顿挫。这种节奏完全由于生理的影 响,与情感和理解都不相干。其次是理解的影响。意义完成时的声音须停顿,意义有轻重起 伏时, 声音也随之有轻重起伏。 这种起于理解的节奏为一切语言所公有, 在

18、散文中尤易见出。 第三是情感的影响。情感有起伏,声音也随之有起伏;情感有往复回旋,声音也随之有往复 回旋。情感的节奏与理解的节奏虽常相辅而行,不易分开,却不是同一件事。比如演说,有 些人先将讲稿做好读熟,然后上台背诵,条理尽管清晰,辞藻尽管是字斟句酌来的,而听者 却往往不为之动。也有些人不先预备,临时信口开河,随临时的情感兴会与思路支配,往往 能娓娓动听,虽然事后在报纸上读记录下来的演讲词,倒可能很平凡芜琐。前一派所倚重的 只是理解的节奏,后一派所倚重的是情感的节奏。理解的节奏是呆板的,偏重意义;情感的 节奏是灵活的,偏重腔调。 照以上的分析看,语言的节奏全是自然的,没有外来的形式支配它。音乐

19、的节奏是否也是如 此呢?旧乐理学家的答复似乎是肯定的。英国斯宾塞和法国格雷特里(Gretry)都曾经主张 音乐起于语言。自然语言的声调节奏略经变化,便成歌唱,乐器的音乐则从模仿歌唱的声调 节奏发展出来。所以斯宾塞说: “音乐是光彩化的语言。 ”瓦格纳的乐剧运动就是根据“音乐 表现情感”说,拿无文字意义的音乐和有文字意义的诗剧混合在一起。 这一派学说近来已为多数乐理学家所摈弃。 德国瓦勒谢克 (Wallashek) 和斯通普夫 (Stumpf) 以及法国德拉库瓦(Delacroix)诸人都以为音乐和语言根本不同,音乐并不起于语言,音乐 所用的音有一定的分量,它的音阶是断续的,每音与它的邻音以级数

20、递升或递降,彼此成固 定的比例。语言所用的音无一定的分量,从低音到高音一线联贯,在声带的可能性之内,我 们可以在这条线上取任何音来使用,前音和后音不必成固定的比例。这只是指音的高低,音 的长短亦复如此。 还不仅此, 我们已再三说过, 语言都有意义, 了解语言就是了解它的意义; 纯音乐都没有意义, 欣赏音乐要偏重声音的形式的关系, 如起承转合、 比称呼应之类。 总之, 语言的节奏是自然的,没有规律的,直率的,常倾向变化;音乐的节奏是形式化的,有规律 的,回旋的,常倾向整齐。 诗歌源于歌, 歌与乐相伴, 所以保留有音乐的节奏; 诗是语言的艺术, 所以含有语言的节奏。 就音节而论,诗是“相反者之同一

21、” ,像哲学家所说的;自然之中有人为,束缚之中有自由, 整齐之中有变化,沿袭之中有新创, “从心所欲”而却能“不逾矩” 。诗的难处在此,妙处也 在此。想把诗变成音乐,变成一种纯粹的声音组织,那是无异于斩头留尾,而仍想保持有机 体的生命。音乐所不能明白表现的,诗可以明白表现,正因为它有音乐所没有的一个要素 文字意义。现在要把它所特有的要素丢开,让它勉强去做只有音乐所能做的事,无论它是 否能做得到,纵然做得到,也不过使它变成音乐的附赘悬瘤。我们并非轻视诗的音乐成分。 不能欣赏诗的音乐者对于诗的精微处恐终隔膜。我们所特别着重的论点只是:诗既用语言, 就不能不保留语言的特性,就不能离开意义而去专讲声音

22、。 (摘编自朱光潜诗与乐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语言的节奏受到发音器官、理解因素和情感因素三个方面的影响。 B.斯宾塞所说的“音乐是光彩化的语言”是基于音乐起源于语言的观点。 C.音乐的音有一定分量,语言的音无一定分量,音乐比语言表现更丰富。 D. 诗的“难处”与“妙处”正在于音乐和语言的相辅相成、彼此融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采用了举例的论证方法,以阐明情感的节奏与理解的节奏的差异。 B.文章对比新旧乐理学家关于音乐起源的观点,廓清对音乐节奏的认识。 C.文章比较语言的节奏和音乐的节奏,论证诗歌重视语言

23、特性的必要性。 D.文章论证音乐和语言的根本不同点,是按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推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人们念任何一段文字,都会抑扬顿挫,是由于人是感情的动物,受情感和理解的影响。 B. 音乐的音阶是断续的,人们欣赏音乐就是要将声音联系起来,找到它们之间的规律。 C. 那种把诗歌变成音乐的想法, 是因为对诗歌的文字意义的精微之处有着深刻的理解。 D.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了解语言的特性是理解诗歌的必要条件,并非轻视诗歌的音乐 性。 一、(本大题共 9 小题,共 36 分) 1.C 解析:“音乐比语言表现更丰富”错。 2.D 解析:论证音乐和语言根本不同,是从节

24、奏的角度加以比较的。 3.D 解析: A 项,“是由于人是感情的动物,受情感和理解的影响”错。 B 项,“人们欣赏音乐就是要将声音联系起来”错。 C 项,“诗歌的文字意义的精微之处”在文章中没有依据。 荆州中学、宜昌一中、龙泉中学三校 2020 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它在中国历史上 流传了三千余年不曾中断,至令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 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琴、棋、书、画“四艺”中 居于首位。 “琴”在几千年的传承

25、与发展中,不仅创造并完善了独特的孳器、琴曲、琴谱等, 更具有了高雅的音色品质与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它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及传统音乐文化的 代表。古人对琴的评价极高,西汉时期便被文人们公认为“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 为之首”;唐人顾况甚至说“众乐琴之臣妾也”。另外,随着“琴者,禁也。所以禁 止淫邪, 正人心也”的修身养性功能被文人日益强调, “左琴右书”“士大夫无故不撤 琴瑟”等古琴音乐观念在凝固。 琴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不可替代。 琴成为历代 文人具备音乐修养厦实践技能必修的一种乐器, 也成为他们思想学识与人格情操的最佳 体现方式。 古琴的神奇魅力,首先来自于琴器所特有的音色品质,而这些品

26、质又与琴的材质、 形制、结构、髹漆等斫制工艺有着直接的关系。琴体主要是由一整块禾材腹腔开剜后 制作的面板与底板胶合而成, 内部形成一个狭长的“共鸣箱”, 然后再周身髹以厚厚的 大漆。弹拨类的弦鸣乐器,是以弹拨极具张力的弦为振动源,再与由面板和底板结合构 成的共鸣体产生共振而发音的。琴的弦位较长,音量不大但余韵悠长,面板、底板浑厚 且共鸣箱体积较小,特别是通体表层髹有厚厚的漆胎,这样特殊的斫制与构造方式,使 共鸣体振动不充分且有传播阻碍,造成琴在发音上具有轻微淡雅、深沉悠远、圆润古厚 的音色特点。 而这些特点, 恰与历代文人在音乐上追求的“中正平和”“温良敦厚”及 “虚静简淡”的审美情趣相舍。

27、可以说 古琴特殊的斫制方式决定了演奏者崇“和”尚 “雅”的审美情趣。 古琴的音色有散音、按音与泛音三大类型。散音,指左手不按弦,以右手弹弦所发 出的空弦音,其特点是浑厚宏亮,共鸣性强,余音悠长。按音,指右手弹弦,左手指顺 弦依微位按弦所发出的声音。按音没有散音清亮,共鸣性和余音亦相时较弱,但其音温 厚、结实,古琴音乐的主旋律也主要是由按音来表现的。泛音,为右手弹弦,左指对准 徵位轻点琴弦得音清亮空灵。泛音清脆、晶莹、纯净、明亮,有金属声,富于弹性, 与散音的厚重深沉、按音的沉着多变形成鲜明的对比。另外古琴还分为低音区、中音区 与高音区三个不同的发音部位低音区低沉浑厚、古朴苍老余音绵长不绝;高音

28、区则 清亮圆润富有穿透力而又具醇厚之韵。中音区取音“中和”。在琴曲中,这些充满矛 盾的不同种音色常常配合使用, 通过高妙的处理手法, 使古琴的散音、 按音、 泛音及高、 中、低音区调和在同一首曲中,使丰富的音色和谐统一。速恰与中国文人崇“和”的观 念相契合。 1下列关于古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已经流传了三千余年,它具有清、和、淡、 稚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 B琴体由一整块木材腹腔开剜制成的面板与底板胶合而成,内部形成狭长的“共 鸣箱”;它以琴弦为振动源通过弹拨与共鸣体共振而发音。 C古琴在发音上具有轻微淡雅、深沉

29、悠远、圆润古厚的特点,这与其共鸣箱体积 较小、通体表层髹有厚厚的漆胎等特殊的斫制与构造方式相关。 D古琴的发音部位分低冲、高三个音区。音色有散音、按音与泛音,弹奏时通过 高妙的处理手法,它们就调合于一曲,丰富的音色和谐统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古琴的材质、形制、结构、髹漆等特殊的斫制工艺使琴器具有独特的音色品 质,而这些品质又是古琴具有神奇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B弹奏者右手弹弦左手指或顺弦依徽位按弦或对准徼位轻点琴弦,就能弹出 时而厚重深沉时而沉着多变,时而清亮空灵的音调。 C古琴音乐的主旋律主要由按音来表现,虽然它不如散音清亮共鸣性和余音亦 较弱但其音

30、温厚结实并且与泛音相比也沉着多变。 D古琴音色的三大类型,特点各不相同;古琴的三个发音部位,乐音各不相同。 在琴曲中这些充满矛盾的不同种音色常常配合使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正是因为琴在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中具有了深沉高雅的音色品质与丰富的艺 术表现力,它才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及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 B琴被列为“四艺”之首,西汉文人公认“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 顾况说“众,琴之臣妾也”由此可见文人们对古琴的推崇与偏爱。 C古琴用来禁止淫邪、矫正人心的修身养性功能被文人日益强调,于是就逐渐形 成了“左琴右书”“士大夫无故不撤琴瑟”等古琴音乐观念。 D

31、古琴特殊的斫制方式决定了演奏者崇“和“尚“雅”的审美情趣是因为它所 造成的音色特点。与历代文人在音乐上追求的审美情趣相合。 (一) 1.B 2.B 3.A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 11 月联考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知识分子心系国家命运、思索民族未来、忧虑人民疾苦,成为推动 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在这一 “筑梦圆梦”伟大历史进程中,知识分子的作用至关重要、不可或缺。 公共性是知识分子的职业特征, 这就要求知识分子必须要关心公共社会生活, 必须对社会生 活产生正能量影响。

32、 在构成知识分子的公共精神之中, 家国情怀是维系知识分子职业标识和 价值实 现的重要内容。为此,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必须要形成以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强国 之志为核心的家国情怀,担负起职业职责和时代赋予的使命。 家国情怀已经积淀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在品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精炼地 概括了中 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在中国历史上,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知识分子素来 强调“内圣外王” 的致世理念和“以身许国”的救世情怀,自觉将个人追求与国家命运联 系在一起。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铁 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这

33、些精彩篇章向我们传递了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高责人格和优秀品质。 家国情怀是滋养知识分子社会价值的必然素质。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 是人的最高需求。知识分子的社会价值就在于通过“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 言”,回应所处时代最宏大最重要的问题,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实现自我价值。这就需要深厚 的家国情怀为知识分子社会价值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 人类历史的实践也证明, 那些能够在 历史长河中留下璀璨印记和光辉形象的知识分子,无不胸怀国家、兼济天下、心系苍生,甚 至是为了家国理想舍生取义、 杀身成仁, 为我们矗立起了一道道广为传颂的精神丰碑。 因此, 知识分子社会价值的实现不仅需要深邃渊博

34、的学识素养、 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 更加需要将 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囯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 家国情怀是现代知识分子职业精神的内在要求。 在现代社会, 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具有 新的内涵。毋庸置疑,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精神追求的差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类社会已 经发展成为一个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世界。与其他职业群体一样,知识分子 是现代职业分工体系的一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 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逐渐内化为现代知 识分子的职业精神, 时代课题的转换也为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注入了新的价值元素。 毫无疑 问,保持一颗爱国、报国、强国之心,仍是知识分子内心深处最可宝贵的精神品质。知识分 子

35、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决定了 知识分子不应单纯追求个人利益,不应置社会影 响于不顾,而应该将社会利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个人利益与公共利 益的结合。 家国情怀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丰厚精神养分。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任何社会的 发展进步都离不开知识分子发挥建设性作用。钱学森、邓稼先、方永刚、黄大年这些优秀知 识分子的先进 事迹已经表明,国家建设和国家治理的现代化需要知识分子发扬甘于奉献、 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 时代精神。支撑起这种精神气质的强大动力在于坚定不移的家国情 怀, 使得知识分子始终与国家需要和人民利益相向而行。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 参与者和建设

36、者,知识分子有责任拒绝精致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浮夸现象,有义务为科技 创新、理论创造、学术繁荣贡献力量,不辜负伟大时代赋予知识分子的光荣使命。 (选自郇雷家国情怀是知识分子的高贵品质 ,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追求, 自觉地将个人追求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 B.中国知识分子强调儒家文化的“内圣外王”的治世理念和“以身许国”的救世情怀。 C.深厚的家国情怀是知识分子实现社会价值的精神动力,将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 便可以实现人生价值。 D.知识分子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要

37、求知识分子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而不应追求个人利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条理清晰, 层次分明, 其中第四段主要论述了家国情怀与知识分子实现社会价值的密 切关系。 B.文章主体部分分五层论述了拥有家国情怀对知识分子的重要性, 每层的第一句话就是全段 的中心句。 C.文章最后一段用钱学森、 邓稼先等人的事例证明了国家建设和国家治理的现代化需要知识 分子发扬甘于奉献、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时代精神。 D.文章观点鲜明, 论证有力, 运用了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历史长河

38、中留下璀璨印记和光辉形象的知识分子, 都是胸怀国家、 兼济天下、 心系苍生、 拥有深厚家国情怀的人。 B.现代社会,知识分子应认识家国情怀的新内涵,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不辜负伟大时代 赋予他们的光荣使命。 C.社会的发展赋予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以新的内涵, 现代知识分子的职业精神将逐渐取代 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D.知识分子对于国家治理十分重要, 具备坚定不移的家国情怀更是知识分子始终与国家需要 和人民利益相向而行的保障。 1.A B项中“儒家文化的内圣外王的治世理念”说法偷梁换柱,原文第二段 说“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知识分子素来强调内圣外王的治世理念”,并未说“ 内圣外王”是儒家文化

39、;另外“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略有不同,C项中 “将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便可以实现人生价值”说法过于绝对。D项曲解文意, “不应追求个人利益”错,原文第四段说“知识分子不应单纯追求个人利益”。 2.B 第二自然段的中心论点不是第一句话。 3.C 现代知识分子的职业精神将逐渐取代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错误,原文第四段说“传 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逐渐内化为现代知识分子的职业精神”,是“内化”而不是“取代 ”。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2020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

40、字,完成 13 题。 感恩教育是通过以情动情、 以德报德、 以人性唤起人性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 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包括认知层次,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 和帮助,并在内心产生认可:情感层次,在认知基础上,衍生出一种愉悦、温暖和幸福的情 感,从而转化为自觉的感恩意识和回报的冲动;实践层次,将感恩意识和回报冲动转化成为 报恩乃至施恩的行为。 家庭是人的感恩意识认知和感恩情感培养的摇篮。 首先, 父母应在孩子稚嫩的心田里早 早播下感恩的种子,要让孩子从小学会体贴父母、关心他人。其次,给孩子讲述中国传统文 化中孝敬父母、报答恩人、与人为善的故事。其三,适度灌输中国传统孝

41、道的精华。孝是中 国古代最深入人心的观念之一, “百善孝为先”是千古流传的古训。班固在汉书中说: “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 ”通过家庭的感恩教育,弘扬传统孝道中的精华,注 重对青少年感恩认知和感恩情感的培养,为日后道德教化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校教育就是通过浇水和施肥使感恩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新加坡的许多幼 儿园,老师让每个孩子在肚子上绑一大包袱,扮成妈妈怀孕时的样子,然后让其爬楼梯或打 扫卫生,感受辛苦。这样,孩子放学回家都会给妈妈搬凳子、擦汗水,尽力所能及的孝心。 孝经借孔子之口说: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42、,孝之终也。 ”这表明,珍爱生命就是孝敬父母、承担家庭与社会责 任的具体行动。 社会如同大家庭, 互爱互帮互助是幸福与快乐的源泉。 学生在学校接受的道德教育要在 步入社会后进行全面的践履。 随着心智的成熟, 他们感激和关爱的意识会逐渐内化为自身素 质的一部分, 并外化为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具体行为。 我们的社会应大力宣传和倡导中华民族 礼尚往来、知恩图报的美德,如礼记所云: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 亦非礼也。 ”同时,应使大众牢固树立“知恩不报非君子、忘恩负义乃小人”的理念,从而 使感恩这一闪烁着人性之美的善端不断发扬光大。 感恩是做人生的加法,它让人学会关爱、珍惜生命、回馈社会

43、;忘恩负义是做人生的减 法,它让人自私狭隘、懈怠颓废、不思进取。更重要的是,感恩能使人在互助互敬互爱中共 享幸福和快乐,实现情感与道德的共赢。感恩是“小爱” ,但在善的引导下,它能使人最终 走向“大德” 。 (摘编自张自慧感恩:道德品行的善端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感恩教育是种以知恩为基础、感恩为驱动、报恩和施恩为践履的人文教育。 B感恩认知和感恩情感的培养应从孩提时起始,使之能亲其亲、善其善、孝其孝。 C学校是强化感恩教育的重要基地,要拓展学生的感恩意识,并付诸具体行动。 D学生接受的感恩意识在其步入社会后,直接外化为具体的报恩行为。 2下列

44、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文章先概括感恩教育的层次,再分别从实施感恩教育的三个途径进行层进式论述。 B文章运用比喻论证,形象地阐释了在感恩教育中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C文章第二段引述古训和汉书 ,强调家庭感恩教育中弘扬传统孝道精华的重要性。 D文章将感恩和忘恩比作加减法,通过对比论证突出其影响,是为文末的结语作铺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家庭的感恩教育包含了中华民族孝道精华的内容,故而是社会道德教育的基石。 B通过具体行动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是新加坡幼儿园实施感恩教育的重要措施。 C感恩虽然只是“小爱” ,却是在

45、做人生的加法,最终使人走向“大德” 。 D华罗庚曾经说: “人家帮我,永志不忘。 ”这与文中感恩教育的理念是相通的。 湖北省黄冈市 2020 届高三新高考备考期中监测联考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图书是一种特殊商品,多数出版社一直重视“塑造品牌”,进行“品牌化经营”。 业界流 行“睹书思社”的说法,美国著名出版家史密斯贝利说:“出版社并不因它经营管理的才 能出名,而是因它所出版的书出名。”可见,那些能让出版社出名,进而引发读者“睹书思 社”的书,就是那些能够体现出版社品位的特色品牌书。品牌图书可谓出版社的立社之本、 强社之本、优社之本

46、。一个出版社如果没有品牌产品,早晚会被市场淘汰。 事实上,品牌图书不是专家们投票评出来的,更不是出版社刻意贴标签自封的,而是在图 书市场中形成的,是通过时间隧道过滤、 积淀的结果,是读者心中的口碑。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 内,但凡称得上是强社和名社的,都有品牌图书作支撑、作招牌、作标志。 商务印书馆以出版工具书和学术名著在国内出版界独占鳌头,赢得“工具书王国”和 “学术出版重镇”的美誉。 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自出版以来就受到全国读者的 广泛欢迎,这两本品牌工具书给商务印书馆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早年推出的 “万有文库”也是商务印书馆的品牌图书。这些承载大国深厚文化和世界进步思想的招牌

47、书、品牌书铸就了商务印书馆的历史荣光。 三联书店与哈佛燕京学社共同策划的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明确定位于国内中青 年学者的原创性著作。追求的境界是只求有利于学术,不求闻达于世间。他们以推动学术进 步为目的,严格评选,鼓励创新,提倡开放。 “书比人长寿。 ”这是出版界的一句箴言。 当代编辑理应有这种追求。 但令人担忧的是, 现在大量的平庸之作充斥市场,有的甚至是垃圾书。何以出现这种让人汗颜、担忧的局面? 原因虽多,但编校人员缺乏工匠精神是一个重要因素。 何为工匠精神?就是止于至善、精益求精、执着专一,着力追求完美与极致的精神。将这 种精神融于日常的编辑工作中,就是要对文字抱有敬畏之心,如履薄冰

48、,始终坚守文化的价值, 树立文化自觉的意识;在把握文化品质、思想内涵、学术价值、语句规范、知识准确等方面, 力求做到字斟句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复推敲,精准定位。 古往今来,我们的先哲执着专一地践行工匠精神的事例不胜枚举。 战国末年,吕不韦主持 编撰 吕氏春秋 ,为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让人把全书誊抄一遍,悬挂于咸阳城门,“有能增 损一字者,予千金”。 这就是“一字千金”典故的来历。 这个经典故事,就是对以工匠精神打 造文化精品的最好诠释。 实践证明,精品力作都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而成的,品牌图书的打磨更是如此。当今, 在出版这个行业里,有一些不显山、不露水、不张扬,甘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

49、编辑,堪称 践行工匠精神的楷模,值得敬仰和效仿。 如人民出版社的责任编辑邓蜀生,为北京大学著名教 授黄绍湘美国简明史的出版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在那份手写的总计 78 页的审读意见中, 邓老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严谨认真的态度令人叹服,作为学者型编辑的典范,值得我们每一位 编辑学习。 (摘编自乔还田品牌图书是强社之本)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只有经过了时间的过滤和考验,在读者心中形成了口碑的图书,才能称得上品牌图书。 B.三联书店与哈佛燕京学社共同致力于推动学术进步,只出版国内中青年学者的原创性 著作。 C.许多人在购买字典时往往优先选购 新华字典 ,这其实是一种“睹书思社”的行为。 D.人民出版社的责任编辑邓蜀生是学者型编辑,堪称践行工匠精神的楷模,值得我们学 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考试试卷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湖北省各地2020届高三11-12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doc)为本站会员(cbx170117)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