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翻译的原则翻译的原则直译直译为主,为主,意译意译为辅为辅直译为主,就是要“一对一一对一”地进行翻译,地进行翻译,要竭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造词法造词法)意译为辅,由于文言文句式灵活,省略句、倒装句较多,而且词类经常活用,有时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够明确。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通假字和特殊实词。准确判定翻译得分点准确判定翻译得分点得分点有三:关键词语关键词语,特殊句式一词多义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词类活用 通假通假 同义复用偏义复词同义复用偏义复词2020年高考总复习年高考总复习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翻译一、多义实词:溯源辨流,紧扣语境一、多义实词
2、:溯源辨流,紧扣语境,1、对常见常用的多义词,以其本义为基础找出其他义项,以及义项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从:会意字,像两个人相随行走在路上。本义:跟随、随从。如“吾从而师之”。引申义:听从、服从,如“从善如流”;次要的,如“从犯”;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叫从,也就是堂,如“从弟”。2.紧扣语境推敲理解试写出“黠”字在句中的意思。(1)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促织)(2)齐武成帝子琅琊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黠:狡猾。(贬义词)聪明。(褒义词)类义词类义词(一义多词一义多词)表示“庄稼收成不好、荒年”的有:凶、俭、歉、饥、馑
3、。表示“责备”的有:让、过、望、谴、非、尤、咎、责、诛、折。表示“赞许”的有:多、称、誉、许、道、与、嘉、褒。表示“私下、暗暗地”的有:阴、潜、间、私、窃、微、暗、密、偷。表示“掌管”的有:典、当、知、守、掌、职、执、序、司。表示“去、到、往”的有:之、适、如、造、诣、徂、至、趋。表示“轻视、看不起”的有:小、易、轻、少、鄙。表示“代理”的有:假、行、权、摄、署。表示“等到”的有:及、至、逮、迨、洎。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意思不同的现象。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
4、”,古义只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古义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增强。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如“逢迎
5、”,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二、古今同形异义词:了解词义演变特点二、古今同形异义词:了解词义演变特点1.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词义,并说明其古今词义的变化特点。(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古义:亲,内亲。戚,外戚。(2)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3)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外交使者(5)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古义:悬赏(6)秋天漠漠向昏黑古义:秋日的天空(7)颜色不少变 古义:容颜,脸色(8)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古义:遗憾,不满(9)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中性词(10)仲长统字公理,
6、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统过幹(并州刺史高幹),幹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A.博涉书记 B.幹善待遇 C.访以当时之事 D.可以自娱答案C 解析A项书记:同义复词,意为“书籍”,不同于今义。B项待遇:同义复词,意为“对待”,不同于今义。D项可以:两个词,意为“可以用来”,不同于今义。三、活用实词:三、活用实词: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名词活用1、
7、名词作状语。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名词一定活用作状语。(翻译加介词)2.名词用作动词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在现代汉语中,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3.名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如“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中的“利”,就是“使得到利益”的意思。4.名词的意动用法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1)东犬西吠 (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3)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5)而相如廷叱之(6)常以身
8、翼蔽沛公二月草已芽:芽,发芽 君子不齿:齿,并列云青青兮欲雨:雨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吃饭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十步,走十步 鹪鹩巢于林:筑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打鱼砍柴 国人不敢言,道路以目:走路塞者凿之,陡者级之:级,砌成石阶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衣、怀 籍吏民,封府库:籍缇骑按剑而前:前 客逾庖而宴:宴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梦动词活用1.动词用作名词在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的修饰限制,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即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2.动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
9、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3.动词的为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所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哀:为哀叹)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死:为而死)(三)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用作名词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就是“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的意思。2.形容词用作动词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而是表示
10、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就是“走到尽头”的意思。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1)穷山之高而止:穷,活用作一般动词(2)不耻相师:耻,意动用法(3)始指异之:异,意动用法(4)阙秦以利晋:利,使动用法(5)何必劳神苦思:苦,使
11、动用法(6)齐彭殇为妄作:齐,意动用法四、通假字:依据条件,准确判断通假,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对于通假字,除靠平时的积累外,还要依据通假条件,判断该字是否通假。这两个条件为:通假字自身特点,a.读音相通(有些字因语音演变今天已看不出相通了),b.字形相似;语境条件,在具体句子中,当某个字用它的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可以考虑通假。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兹”,通“滋”,更加。因为“兹”主要是“这”义,用“这”义无法解释,且“兹”与“滋”又音同形近,符合通假特点。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A.父没,或劝之仕B.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C.星队、
12、木鸣,国人皆恐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答案B 解析B项属:连,跟着。A项“没”通“殁”。C项“队”通“坠”。D项“辩”通“辨”。五、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特殊实词多关注五、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特殊实词多关注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一般是一个字一个词;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合成词)为主,两个字一个词。但古代汉语中也有特殊现象,存有少量双音节词(即复词),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就是较典型的两类词。同义复词,是指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相同。如“根本”中“根”“本”都是指“植物长在土里的部分”,“谤讥”中“谤”“讥”都是“批评”的意思。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而词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
13、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如“无毛羽以御寒暑”(汉书刑法志)便可白公姥 昼夜勤作息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奉使往来,无留北者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文言实词推断方法1.对称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1)充分利用句中加“粗”的字来推断红色字的意思。殚其地之出,竭竭其庐之入。戴朱缨宝饰之帽,腰腰白玉之环。则思慎始而敬敬终。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人众车舆舆,万物殷富。(2)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体会一下对称法的运用。孟子曰:“以力假
14、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向东,自南向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译文:依靠道德施行仁义的可以称王,称王不必要等到具有大国的条件。推断方法:由该句的上句“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意为“凭借武力假托仁义的可以称霸,称霸必须具备大国的条件”,可以推断该句意。这叫对称推断。古人行文很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近、相反或相对的特点。2.语境推断法主要是利用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语句连贯、相承相接的特点,其意义也是上下连贯、相承
15、相接的特点来推断实词含义。文言文的语境,有三个层面的理解:一是短语语境,就是实词所在的短语的词性特征和结构特征。比如说“谲佞残妒”是四个形容词构成的并列结构,可知,谲,谲诈。二是句子语境,就是实词所在句子的结构特征和特定句义限定。“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我们只要对此句作简单的主谓宾结构分析,就知道“寿”在句中作谓语,使长寿。三是上下文语境,就是实词所在的上下文语段构成的语境。(1)利用语境推断法推断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意思,并说出推断过程。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庆
16、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2)利用语境推断法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并说出推断过程。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布辞之官。3.语法推断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
17、,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1)划分句子成分法“信义著于四海”(“信义”作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烟涛微茫信难求”(状语,确实)“楚王贪而信张仪”(谓语,信任)(2)看搭配“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文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1)运用语法推断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吾得兄事之。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
18、伯夷之义者。(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节选自荀子天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大天而思之 大:尊崇,形容词用作动词B.因物而多之 多:与“少”相对,指数量多C.孰与物畜而制之 物:把当作物一样,名词作状语D.思物而物之 物:把当作物,名词的意动用法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孰与骋能而化之骋:施展 B.孰与有物之所以成 有:掌握C.故错
19、人而思天 错:错误 D.则失万物之情 情:本性4.联想推断法联想推断法有课本联想推断法和成语联想推断法两种。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不少成语源于文言文,因此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实词推断常常联想到的成语实词推断常常联想到的成语干名采誉(求取)形影相吊(慰问)严惩不贷(宽恕)亟来问讯(屡次)既往不咎(责备)细大不捐(抛弃)披荆斩棘(拨开)不期而遇(约定)不速之客(邀请)毁家纾难(解救)冠盖相属(连接)屡试不爽(差错)不赞一词(助)垂帘听政(管理)求全责
20、备(要求)口诛笔伐(讨伐)(1)利用课本联想推断法,解释字的意思。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听:联想:听臣微志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 迫:联想:时北兵已迫修门外C.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 壁:联想: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之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度:联想: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2)利用成语联想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接近、到。联想成语“若即若离”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掩饰。联想成语“文过饰非”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迫近、接近。联想成语“日薄西山”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寻找、寻求。联想成语“求全责备”5.字形推断法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
21、义。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丧失,汉字本身即为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如“樯橹”,“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冷字,但“樯”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另外,“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月”与肉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利用字形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看(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田地(3)生而眇者不识日。眼盲(4)平民虽平价不能籴。买进粮食6.邻字推断法文言文中的同义复词实际上是同义复用,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1)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年幼(2)益跅(tu)弛,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放纵(3)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检举、告发。7.通假推断法(也叫字音推断法)推断只是推断,不是确定;推断不是万能的,它只是考场上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而且推断方法技巧往往不是单一使用的,而是要综合运用。关键在于平时多积累,不断提高文言文的综合阅读能力。并且,这些推断方法技巧需要运用娴熟,能内化为一种习惯,方可有效、高效,在考场上“过关斩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