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美育基础试卷(课程代码0040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提倡诗教美育思想的是( D )A.道家 B.墨家C.法家 D.儒家2.在审美欣赏中,“充实之谓美”所属美的领域是( C )A.社会美 B.自然美C.艺术美 D.科技美3.“趣味教育”实质上是( C )A.道德教育 B.智力教育C.情感教育 D.劳动教育4.当代技术美学的思想萌生于( D )A.罗斯金 B.马克思C.席勒 D.莫里斯5.美育所引导与发展的是人的( C )A.理性能力 B.肉体运动能力C.感性能力 D.感知能力6. 1907年,在论小学校唱歌
2、科之材料一文中认识到了感官培养在美育中的价值和地位的是( A )A.王国维 B.梁启超C.蔡元培 D.丰子恺7.美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其主要的方式与手段是( C )A.认识活动 B.伦理活动C.审美活动 D.科学活动8.美育学科实践的方法和原则是( C )A.美学 B.艺术学C.教育学 D.心理学9.决定审美能力提升的重中之重是( C )A.审美感受力 B.审美鉴赏力C.审美思维 D.审美境界10.“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这一论断出自( A )A.李泽厚 B.朱光潜C.蔡元培 D.丰子恺11.“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
3、现美的眼睛。”这一论断出自( B )A.苏霍姆林斯基 B.罗丹C.达尔文 D.亚里士多德12.作为一切教育的基础,对一个人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道德水平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作用的是( B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C.社会教育 D.国家教育13.家庭美育首先表现在( A )A.仪表美 B.行为美C.语言美 D.心灵美14.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构成了学校美育的三部曲,要着重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力的阶段是( D )A.学前教育 B.小学教育C.中学教育 D.大学教育15.下列不属于人化自然的是( C )A.苏州园林 B.桃花源C.可可西里无人区 D.颐和园16.美育的最主要途径
4、是欣赏( B )A.自然美 B.艺术美C.社会美 D.科技美17.“腹有诗书气自华”指的是人的( B )A.形体美 B.风度美C.表情美 D.服饰美18.现代的儿童观念得到完整的、饱含热情的呈现是在( B )A.夸美纽斯的母育学校 B.卢梭的爱弥儿C.康德的判断力批判 D.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19.20世纪下半叶,现代儿童观在联合国层面获得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表述.其文本成果是( A )A.儿童权利公约 B.儿童义务公约C.儿童教育公约 D.儿童发展公约20.儿童通过吮吸、抓、抚摸、咬等对环境中的物体作出动作反应,建构自己的感知系统和感知内容,形成最初的世界认知,这属于( A )A.感觉运动
5、阶段 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21.美育从学前的审美素养启蒙阶段到了有序丰富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在( B )A.幼儿园 B.小学C.中学 D.大学22.在教育形式上,小学美育要( D )A.以启蒙教学为主 B.以情感教学为主C.为素质教育为主 D.课程教学与课外美育实践活动相结合23.在教育方法上,小学美育主要运用( A )A.直观教学法 B.讨论教学法C.讲授教学法 D.自主学习法24.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按照美的规律,将日常生活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并增强其艺术表现力的特殊能力,即教师的( B )A.课程审美化技能 B.语言审美化技能C.艺术表现与批评技能 D.生活审美化技能2
6、5.培养教师审美素养最根本的途径是( C )A.理论学习 B,生活经验的积累C.审美实践活动 D.课堂教学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26.亚里士多德强调音乐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认为音乐能够( ABCDE )A.提供娱乐 B.陶冶性情C.涵养理性 D.塑造性格E.激荡心灵27.以下不属于美育的特点的是( DE )A.形象性 B.情感性C.愉悦性 D.功利性E.严肃性28.美育的具体任务是( BCD )A.提高智力 B.树立正确的审美观C.塑造高尚的品格 D.提升审美能力E.培养强健体格29.当代美学家李泽厚关于审美愉快层次的划分包括( CDE )A.悦口悦心 B.悦
7、身悦意C.悦耳悦目 D.悦心悦意E.悦神悦志30.美的特质有( AC )A.和谐 B.冲突C.愉快 D.杂乱E.痛苦31.中学美育中应当注重的是( ABC )A.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 B.增强审美领悟能力C.主动接受美的熏陶 D.构建校园美育环境E.增强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感32.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应引领学生( ABCD )A.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B.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C.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 D.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E.自谋出路与自主创业33.儿童的基本情绪包括( ABCDE )A.愤怒 B.恐惧C.惊奇 D.厌恶E.高兴34.小学美育的内容包括( ABC
8、DE )A.提高小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B.提高小学生对美的想象能力C.提高小学生对美的理解能力 D.提高小学生对美的创造能力E.提高小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综合素质35.小学美育教师的职业特点是( ABCD )A.示范性 B.互动性C.创造性 D.复杂性E.简单性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美育书简:德国哲学家席勒吸收并改造了康德的思想,写成了美育书简,正式提出了“美育”概念。美育书简是历史上第一部以美育为研究对象的理论著作,是美育理论形成独立体系的标志,被人称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37.情感定向:陶冶情感,首先指为情感定向。美育的情感定向就是培育与养护正面的情感
9、、宣泄与净化负面情感。38.艺术化的自然:艺术化的自然是人化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性在于这是人按照艺术的标准去改造与建构的自然。39.社会美育的民族性:审美总是按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性进行,因此社会审美教育必然 带有强烈的民族印记。我们知道社会美育的对象是所有社会成员,社会美育的目的是提升 社会成员的审美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社会和谐健康的发展。社会成员的审美 素养和审美价值观必然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凡是与本民族文化相契合的就被认为是“美” 的,就容易被接受。社会美育就是按照本国、本民族的审美标准进行审美教育,必然具备民 族性。40.自我意识情绪:自我意识情绪是
10、指儿童有了自我意识之后才会出现的情绪,包括骄傲、羞愧、内疚和难堪等。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41.简述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美育思想。答:孔子总结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认为人的修养必须从“诗”开始,通过“乐”来完成,把乐教看作是完成礼教的最后手段。也就是通过美育陶冶性情,达到道德的境界,从而把道德的境界与审美的境界统一起来,形成完美的人格。这种观点在教育上有着不可抹杀的价值,开创了儒家重视乐教的先声。42.简述学校美育的特征。答:第一,计划性;第二,循序渐进性;第三,科学性;第四,集中性;第五,系统性。43.简述美育与智育的关系。答:首先,美育在“
11、求美”,智育在“求真”;其次,美育重在“情”,智育重在“知”;最后,美育强调“想象”,智育强调“创造”。44.简述小学美育教师审美素养的内容。答:小学教师的审美素养主要包括内在审美素养和审美技能素养。内在审美素养就是在内化于教师自身的心理-文化结构中的不可见的、有着一定发展水平和稳定程度的审美素质。主要包括教师丰富的美学和美育理论知识、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以及健康人格的魅力三个层次。审美技能素养就是指流露于教师外部生活层面、具有一定技能性质的审美表现素质。主要包括教师形象美的设计技能和教学美的展现技能。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45.如何理解“美学是美育学科的理论核心”
12、?答:美学是美育学科的理论核心在学科意义上,美学是美育学科的理论核心已经成为中国美育的基本共识和制度追求。美育学科以美学为理论核心,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审美活动是艺术活动的基础。第二,美学所论述的审美、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范畴等都是作为美育的艺术教育的核心概念。“以审美为核心”的具体内容:首先,以审美为核心,意味着艺术教育课程的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设计始终放在引导儿童的感性生命朝着丰富健康的方向发展,始终为建构受教育者的感性(审美)主体服务。其次,以审美为核心,意味着艺术教育课程内容是美的、合乎感性的。再次,以审美为核心,意味着艺术教育课程中的艺术欣赏与创造必须升华到审美范畴(审美价值
13、类型)的高度。46.论述卢梭的儿童美育思想。答:卢梭在儿童教育领域有极大的贡献,被誉为“发现了儿童”。卢梭提倡的教育是自然教育,或称 自然主义教育,其核心是“回归自然”。因为卢梭认为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之中,而社会的文明特别是城市的文明使人性扭曲,回归自然就是要远离喧嚣的城市。所以 15岁前的教育必须在远离城市的农村中进行,让人回到“自然的状态”,即保持着人的善良天性的状态。这是卢梭教育的目标和根本原则。卢梭提出了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是从出生到2岁婴儿期的教育,这时的教育内容主要是体育,为使其身体得到健康的发育,要求把婴儿充分而自由的活动
14、放在第一位;接着是2到12岁儿童期的教育,这个时期儿童的理智还没有开化,在认识上是以接受形象为主,教育者不应向儿童灌输知识和道德,而应进行身体的各种感官的教育,进行视觉,触觉,味觉,听觉,嗅觉等感官的训练,特别是视觉和触觉的训练,让大自然和各种物体进入儿童的生活,让儿童积累对周围事物的感觉经验,为形成理智打下基础;其三是12到15岁少年期的教育,这一时期由于儿童身体力量的发展,需要理智对个性活动进行指导,因而,儿童应当接受智育和劳动教育;最后是15岁至成年阶段的教育,也就是青春期的教育,在这一阶段,人的情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需要加以引导,应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要回到城里去进行道德教育,因为有之前的乡村的自然教育为基础,能够抵制城市的不良影响,同时也要了解社会,走进社会。卢梭首先注意到的是儿童天性的个体差异,要求因材施教,弘扬学生的个性,使其得到全面的发展。他还十分推崇自由,强调要让孩子们充分享有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让他们完全的自由成长。卢梭认为,除了以艺术来发展学生的视、听、触觉以外,还要培养一种内在的感觉,他称为“共通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