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基本概念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大行类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 二、五行学说的起源和形成 殷商时期-“五方”说 春秋时期- “五材”说 左传“天生五材,民并用之,缺一不可。” 尚书大传“水火者,百姓是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是所兴作也,土者,万物是所资生,是为人用。” 尚书 洪范始明确提出“五行”一词,“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 从革,土爰稼穑。”标志五行学说初步形成。 战国后期,出现了五行的相生相克学说,标志者五行学说的建立。并和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成为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三、五行学
2、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 火曰炎上 土爰稼穑 金曰 从革 水曰润下,木曰曲直,引申 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引申 温热、向上(升腾)、光明、茂盛 等性质或作 用的事物。,火曰炎上,引申 生化、承载、受纳 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土爰稼穑,引申 沉降、肃杀、收敛 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金曰从革,引申 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水曰润下,(二)事物的五行分类 (三)五行的生克乘侮 1、相生:五行中某一行对另一行的促进和助长作用。 2、相克:五行中某一行对另一行的抑制和制约关系。 3、制化:相生和相克的结合。 4、相乘:相克太过。 5、相侮:有反克。,直
3、接分类法 间接分类法,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及相互关系 1、解释人体的组织结构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2、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 取象比类法,五脏功能和五行特性相类比 3、说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生相克解释五脏之间相互协同、互相制约的关系 4、说明人 体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二)解释系统五脏系统疾病的传变规律 1、母子相及的病理传变 母病及子:“肝肾精血不足”、“水不涵木” 子病累母:“心肝火旺” 2、相乘相侮的病理传变 相乘:“木旺乘土”、“土虚木乘” 相侮:“木火刑金”、“金虚木侮” (三)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诊断 1、指导疾病的定位诊断 2、判断疾病的传变趋势 3、推测疾病的预后转归,(四)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治疗 1、控制五脏疾病的传变 2、情志相胜疗法 3、确立五脏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1)根据相生规律确立 虚则补其母:滋水涵木、培土生金法 实则泻其子:心肝火旺,或肝火独胜,清心火泻肝火 (2)根据相克规律确立 抑强:抑木扶土、佐金平木 扶弱:培土制水、壮水制火 4、指导脏腑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