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 地球上的土壤 测试卷 2套(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4303471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3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 地球上的土壤 测试卷 2套(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 地球上的土壤 测试卷 2套(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 地球上的土壤 测试卷 2套(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 地球上的土壤 测试卷考试时间:90分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植被是指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下列地理事项属于植被的是( )A.森林B.盆栽C.一树花枝D.几株灌木2.属于人工植被的是( )原始森林荒漠农作物城市绿地A.B.C.D.纳马夸兰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50毫米,却有超过3000种植物,其中多肉植物超过1000多种。在某些时候大部分多肉植物会选择“休眠”甚至“自残”度过。其多肉植物出口量已位居世界前列。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与内陆荒漠相比,纳马夸兰地区植物种类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A

2、.山地地形,垂直落差大,垂直分异明显B.有河流作为灌溉水源,水源充足C.冬雨和冷雾带来湿润的水汽补充了土壤水分D.有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土壤含水量大4.纳马夸兰地区多肉植物选择“休眠”甚至“自残”的时间大概是( )A.1月B.4月C.7月D.10月泰加林是由耐寒的针叶树组成的植被类型,广泛分布在北半球北部,其北界标志着森林生长的极限。我国大兴安岭北部泰加林分布广泛,兴安落叶松大约占当地森林面积的70%.由落叶松等树种构成的泰加林,因林间透光性较好,故名“明亮针叶林”。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空中俯瞰“明亮针叶林”,其最为“明亮”时可以看到( )A.百花争艳B.枝繁叶茂C.硕果累累D.千里冰封6.泰

3、加林北部边缘,与其接壤的地带性植被最可能是( )A.草甸草原B.高寒荒漠C.极地苔原D.业寒带针叶林研究者通过比较不同时期地表反射率的差异,获取我国某区域的植被生长状况,从而了解到数十年来该地植被生长季始期与末期的变化。下图示意该区域的气候资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该区域的植被类型主要是( )A.常绿阔叶林B.针阔混交林C.荒漠草原D.高山草甸8.研究者发现该区域近十年植被生长季的年际变化较大,若( )A.春季气温偏高,生长季始期提前B.夏季降水增多,生长季始期提前C.秋季气温偏低,生长季末期推迟D.冬季降水增多,生长季末期推迟勤劳智慧的中国劳动人民自古就对土壤有着深刻的认识。如吕氏春秋士容

4、论任地“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劳,劳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急者欲缓,缓者欲急:湿者欲燥,燥者欲湿。上田弃亩,下田弃甽。五耕五耨,必审以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棘者欲肥,肥者欲棘”,一般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主要标志是( )A.土壤可矿物质B.土壤水分C.土壤有机质D.土壤空气10.造成“上(高)田弃亩(垄),下(低)田弃甽(沟)”的最主要因素是( )A.成土母质B.地貌C.热量D.水分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自然发育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 )A.黑土B.红壤C.水稻土D.寒漠土12.下列成土因素,比较活跃的是( )A.气候

5、和地形B.气候和生物C.母质和生物D.地形和母质土壤有机质是指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有机质中的碳元素即为土壤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含量既与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等有机物质多少有关,也与以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的有机物质的损失有关。下表为河西走廊的黑河中游的湿地植被类型与土壤有机碳含量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土层深度(cm)土壤有机碳(g/kg)高草植被低草植被0-1014.8010.3510-2011.938.2320-408.256.4413.黑河中游湿地0-10cm土层位于土壤剖面的( )A.有机层B.淋溶层C.淀积层D.母质层14.影响高草植被与低草植被有机碳含

6、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B.地形C.生物量D.成土母质15.根据有机碳的积累原理,推测与黑河湿地相比,东北的三江平原有机碳含量( )A.更高B.更低C.夏季高,冬季低D.夏季低,冬季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5分。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分)大屿岛位于厦门市西海域海沧区嵩屿东北侧海域,与海沧大道未来海岸隔海相望。岛屿面积约0.18km2,最高海拔62m,呈长条形,近南北走向。受台湾海峡水体调节以及福建山地丘陵地形影响,岛上受季风影响明显,具有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的特征。大屿岛地势东面陡峭,西面有山坳;四面环水,具有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与陆地相比,大屿岛乔木树

7、种多样,性指数明显较小,岛上乔木植物种类较简单,生态系统较脆弱,一旦被破坏,修复困难。下列两幅图分别为大屿岛地理位置图和大屿岛不同方位乔木种群高度、冠幅、胸径结构图。(1)指出大屿岛的自然环境特征。(6分)(2)分析大屿岛岛上乔木植物种类较简单的原因。(6分)(3)指出大屿岛不同方位乔木种群高度、冠幅和胸径的分布特征,并说出其主要影响因素。(7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喀斯特天坑是一种具有巨大的容积、陡峭而图闭的岩壁、深陷的井状或桶状形态特征,平均宽度与深度均在100m以上,底部与地下河相连的特大型喀斯特负地形。由于其巨大的塌陷规模和特殊的圈闭化地形,天坑内部形成了有别于

8、周围区域的小气候,为各种动植物的繁衍和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大毛寺天坑位于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该天坑坑内与坑外两个系统并非完全独立,坑壁在其中起到了连接过渡作用,在这个特殊的生态过渡带上,植物物种多祥性在坑壁,上出现了“断裂”,且无乔木分布。下图为沾益区天坑群地理位置图和大毛寺天坑玩口坑壁坑底木本植物指数统计图。(1)指出沾益区形成喀斯特天坑群的自然条件。(6分)(2)简述大毛赤天坑从坑口至坑底木本植物指数的变化特征。(6分)(3)说明大毛寺天坑坑壁无乔木分布的主要原因。(6分)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土壤碳库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对于维护生态

9、系统碳平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地形因子通过改变局部地区的水热状况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和分解速率,导致区域间土壤有机碳含量存在显著的差异性。某地理研究团队以位于秦岭东段伏牛山的宝天曼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沿南坡和北坡从900m至1900m自下而上每间隔100m设置样地,调查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得出结果如下图所示。(1)与下层土壤相比,指出020cm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特征,并简述原因。(6分)(2)指出南北坡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海拔的关系,并从自然角度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6分)(3)气候变化导致各类极端天气增加,分析其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6分)答案以及解析答案:1.

10、A;2.B解析:1.所谓植物群落,是指占据一定地段的植物的总体,如森林、灌丛、草丛等。一树花枝是植物的组成部分,盆栽、几株灌木等属于植物范畴,而不是植被。2.农作物和城市绿地是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为人工植被。原始森林和荒漠是一定地区植物长期自然发展的产物,为自然植被。答案:3.C; 4.A解析:3.据图可知,纳马夸兰地区位于沿海低地,不是山地地形, 垂直分异现象不明显,故A错误;纳马夸兰地区河流较少,灌溉水源不足,故B错误;纳马夸兰地区冬季受西风影响,降水较多,沿岸有寒流,夏季多雾,可以带来水汽补允土壤水分,故C正确;该地区山脉无永久性高山冰雪分布,故D错误。4.1月为当地夏季,受副热带

11、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此时沙漠热浪、高温肆虐,生存环境恶劣,故当地多肉植物选择 “休眠”甚至“自残”,故选A。答案:5.D;6.C解析:5.本题考查气候的相关知识。读材料分析,泰加林分布于高纬寒冷地区,气温较低,且针叶之间的缝隙较大,透光性好,当气温最低时,该地区河流结冰,积雪量较大,冰块和白色的积雪对光线的反射作用较强,此时该地区最“明亮”,因此空中俯瞰“明亮针叶林”,其最为“明亮”时可以看到千里冰封,并不能看到百花争艳、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6.本题考查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相关知识。读材料可知,泰加林属于针叶林,广泛分布在北半球北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半球植被自南向北依

12、次为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极地苔原,因此泰加林北部边缘,与其接壤的地带性植被最可能是极地苔原。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答案:7.C;8.A解析:7.植被类型 读图可知,该区域夏季凉爽,冬季严寒,全年降水较少,且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故该地区应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植被类型主要是荒漠草原,C正确。8.植被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 植被生长季与气温关系密切,与水分关系不大,B、D错误。春季气温偏高,植被生长季始期会提前,A正确。秋季气温偏低,植被生长季末期会提前,C错误。答案:9.C;10.D解析:9.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应。四大肥力因素有:营养因素:养

13、分、水分;环境条件:空气、热量。一般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标志是土壤有机质,C正确;土壤矿物质、土壤水分、土壤空气对土壤肥力具有影响,但衡量土壤肥力水平高低的指标是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多少,ABD错误,故选C。10.高田种沟不种垄,有利于抗旱保摘;低田种垄不种沟,有利于排水防涝,且有利于通风透光。抗早主要体现在“上田弃亩”之中,抗涝则体现在下田弃甽”;在不同位置的田地,水分条件的不同,要选择不同的耕作方式,D正确;“上“下”无法体现成土母质的差异,A错误;“上“下”看似是不同地貌位置中田地的安排,实则是对不同水分条件的适应,B错误;虽然不同位置对热量具有一定影响,但主要考虑的还是水分差异,C错误,故

14、选D。答案:11.A;12.B解析:11.黑土形成于中纬度地带,植被丰富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气温低分解较慢,腐殖质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A正确;红壤形成于亚热带地区,气温高降雨多,有机质容易被分解和淋溶,含量较少,B错误;水稻土是人工种植下形成的土壤,非自然发育形成,C错误;寒漠土枯枝落叶少,缺少生物参与,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低,D错误。故选A。12.土壤的成土母质来源于岩石形成的风化物,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降水和气温实现,通过降水影响土壤的水分,通过气温影响土壤的热量,气候影响岩石的物理和化学风化过程;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气候和生物是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比较活跃的因素,B正确

15、。成土母质和地形相对稳定,不会明显变化,成土母质、地形特征对土壤的形成都有影响,但不是比较活跃的因素,ACD错误。故选B。答案:13.A;14.C;15.A解析:13.由材料可知,黑河中游湿地高草植被和低草植被都是0-1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高;由材料可知,土壤有机碳含量既与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等有机物质多少有关,也与以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的有机物质的损失有关,有机层是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故黑河中游湿地0-10cm土层位于土壤剖面的有机层,A正确;淋溶层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低,B错误;淀积层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质沉淀、积

16、累的层次,位于土壤的较深处,C错误;母质层为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不含有机质,D错误。故选A。14.表中信息表明,在同一深度条件下,高草植被条件下有机碳含量高于低草植被。材料信息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等有机质多少有关,也与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的有机质损失有关。与低草植被相比,高草植被植株高,生物量大,补充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等有机质多,因此高草植被条件下有机碳含量高于低草植被,因此生物量是影响两类植被有机碳含量差异的主要因素,C正确;表中两种植被均位于我国河西走廊黑河流域中游某地,气候、地形、成士母质等条件相似,这些条件既不影响有机质补充,而且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差异不大,因此不

17、是影响两类植被有机碳含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排除A、B、D。故选C。15.根据材料“土壤有机质是指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有机质中的碳元素即为土壤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含量既与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等有机物质多少有关,也与以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的有机物质的损失有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北的三江平原地区比黑河湿地地区降水丰富,植物丰富,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等有机物质多,同时东北的三江平原比黑河湿地地区纬度较高,气温低,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弱,因此东北的三江平原有机碳含量更高,夏季和冬季温度都比黑河湿地温度低,因此夏季和冬季东北的三江平原有机碳含量都较高,A正确,BCD错误。

18、故选A。16.答案:(1)纬度低,受海水调节,气温年较差小;四周环海,水汽充足,降水丰富;岛上风速、风力大;该岛屿面积小,淡水资源不足;该岛屿东侧地形陡峭,西侧地形较平坦。(2)该海岛四面环海,具有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该海岛自然环境较恶劣,能够存活和生长的植物种类较少;海拔低,水热条件垂直变化小,自然带谱垂直分异不明显;该岛屿与陆地和其他海岛相隔离,难以进行物种间的基因交流,造成该海岛较陆地区域植物自然演替速度慢。(3)分布特征:大屿岛乔木高度、冠幅和胸径大致自南向北减小;西南侧乔木的高度、冠幅和胸径最大(或东北侧乔木高度、冠幅和胸径最小)。主要影响因素:风向、风力;地形地势。解析:(1)本题

19、以大屿岛不同方位乔木种群高度、冠幅和胸径结构差异为背景材料,考查大屿岛的自然环境特征、大屿岛乔木种类简单的原因、大屿岛不同方位乔木高度、冠幅和胸径的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相关知识,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原理与规律的能力。大屿岛的自然环境特征甬从岛屿的风速(风力)、土壤盐分、淡水资源、裸地分布情况等方面进行思考。(2)大屿岛岛上乔木植物种类较简单的原因可从该海岛四面环水,生态系统相对独立、该海岛自然环境较恶劣,对土壤肥力、盐分要求严格的乔木难以存活,且该海岛自然环境相对独立,植物难以与陆地、其他岛屿进行物种间的基因交流,导致该海岛较陆地区域植物自然演替速

20、度慢等方面进行作答。(3)大屿岛不同方位乔木种群高度、冠幅和胸径的分布特征,可根据不同方位乔木高度、冠幅和胸径的变化特征来归纳,其影响因素可从风力、地形地势等方面进行思考。17.答案:(1)石灰岩分布面积广,且石灰岩岩层深厚;降水丰富,流水溶蚀作用强;地质结构不稳定,岩层易发生塌陷。(2)从坑口到坑底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物种多样性先减少后增加,且坑底高于坑口;物种组成的均匀度总体降低;物种优势度总体变化不大。(3)天坑四周坑壁垂直陡峭,乔木根系难以扎根生长;天坑坑壁面上多为石灰岩,土壤稀少且保水性能差,不利于乔木生长。解析:(1)该地位于云贵地区,因此石灰岩深厚分布较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

21、水量大,水的酸性强,溶蚀作用强,因此易溶蚀形成溶洞;当地地质结构不稳定,岩层易发生塌陷,故溶洞易塌陷形成天坑。(2)读图表可知,从坑口到坑底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物种多样性先减少后增加,物种均匀度呈降低趋势,物种优势度由0.729增加到0.779,整体变化不大。(3)根据所学知识,乔木的生长需要有适宜的坡度和土壤条件;天坑四周坑壁垂直陡峭,不满足乔木生长的坡度条件,乔木根系难以扎根生长;天坑坑壁面上多为石灰岩,土壤稀少且保水性能差,不适宜乔木生长。18.答案:(1)特征: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波动大。原因:地表接受枯枝落叶多,有机质输入量大;表层土壤受人类活动干扰及环境因子(如气温、降水等)影响明

22、显。(2)关系:整体来说,南坡各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海拔升高呈增加趋势,北坡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海拔升高呈降低趋势。解释:南坡为夏季风迎风坡,随着海拔的升高,降水量增大,水分条件改善,总体生物量增加,有机质输人量较多;北坡为夏季风背风坡,降水少,且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生物量少,有机质输入量少。(3)暴雨出现的频率增加,降雨侵蚀力增强,导致土壤有机碳淋溶、流失;极端高温、极端严寒、干旱等天气增加,生物量及多样性减少,土壤有机碳输人量减少。解析:(1)结合图表可知,该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且含量随海拔变化的波动更大。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主要是因为枯枝落叶等生物的腐殖质输人量大,波动大主要是因为表层受

23、自然和人为干扰的因素较多。(2)南坡为夏季风迎风坡,随海拔升高,降水量增大,水分条件改善,生物量加大;北坡为夏季风背风坡,降水量较少,且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因此生物量逐渐减小。(3)极端气象灾害导致生物量减少,土壤有机碳输入量减少;极端暴雨会加快对表层土壤有机碳的侵蚀。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 地球上的土壤 能力提升测试卷考试时间:90分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塞罕坝海拔10101940m。20世纪60年代林业部在这里建了林场,60多年来,林场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造林近百万亩,创造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

24、奇迹。造林过程中发现荒山南坡难以绿化,需要攻克许多难关。下图示意塞罕坝林场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适合塞罕坝林场人工造林的主要树种属于( )A.落叶阔叶林B.常绿硬叶林C.针叶林D.常绿阔叶林2.塞罕坝林场对京津地区产生的主要环境效益是( )A.增加生物多样性B.减轻风沙危害C.涵养水源,美化环境D.减缓变暖趋势下图示意我国某河谷北坡植物多样性指数随海拔的分布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该河谷海拔1200m以下,植物多样性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是( )A.水分B.热量C.土壤D.坡度4.与野果林相比,山地草原( )年均温较高光照较弱土壤有机质分解较慢群落生产力较低A.B.C.D.大兴安岭北部的

25、原始针叶林群落结构极其简单,林下植被常由灌木(根深)、草本植物(根浅)及苔藓地衣(无根)组成。某科考队研究了林火干扰对北方针叶林林下植被的影响,发现火灾15年后林下植被生产力下降明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火后林下植被的优势物种最可能是( )A.灌木B.一年生草本植物C.苔藓地衣D.多年生草本植物6.火灾15年后林下植被生产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苔藓占据地表,影响水分下渗B.土壤湿度较大,土壤肥力降低C.物种相互竞争,大批灌木消亡D.森林郁闭度增大,林下光照减弱读“世界某自然带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该自然带的名称是( )A.热带雨林带B.热带草原带C.热带荒漠带

26、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8.影响该自然带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洋流性质C.大气环流D.地形地势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9.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是( )A.水文B.生物C.地貌D.气候10.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的是( )A.aB.bC.cD.d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与气候密切相关。下图为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温度变化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东北平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南方低山丘陵区最主要的原因是( )A.植被生长迅速B.地形平坦,土层深厚C.微生物分解缓慢D.成土母质矿物质多12.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主导因素除了气候外,还有( )A.成土母质B.地质条件C.岩

27、石性质D.生物种群土壤有机碳是土地利用过程中地表动植物残体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与土壤颗粒结合的化合物,泥沙沉积和农业耕作是影响区内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下图示意豫东平原黄河泥沙影响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分布(黄泛指黄河泛滥区,故道指黄河古河道,其他指除黄泛和故道以外的黄河泥沙影响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图中( )A.故道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最大B.故道020cm深度有机碳含量最大C.其他区土壤有机碳垂直变幅最大D.三个区域的土壤颗粒大小相同14.黄泛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土壤颗粒B.土层深度C.农业耕作D.泥沙沉积15.提高黄泛区和故道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可

28、行措施是( )A.合理使用化肥B.推广秸秆还田C.种植耐旱作物D.调整作物布局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5分。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土壤的形成是生物参与的结果,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生物死亡后经微生物分解,部分养料可供植物再利用,另一部分形成腐殖质,改善土壤母质理化性质,使土壤变成具有一定结构和肥力的基质,经过长期利用,使土壤渐趋成熟。下图为植物与土壤形成关系示意图(下图)。(1)选择下列适当的内容填入图中:水分;空气;有机质;矿物质A_;B_;C_;D_。(8分)(

29、2)土壤具有_和_的功能,大气降水的一部分储存在_中,可以持续提供农作物所需要的_,以抵御适度的旱情。(8分)(3)简述植物与土壤的关系。(6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肥岛效应”指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丛下方土壤养分富集。肥岛效应强度与灌丛生长状况密切相关。灌丛的冠面越大,蒸腾量越大,灌丛的植株越大,生长所需水量越多。灌丛未完全退化前,冠下水、土、肥数量均高于灌丛间空旷地带。从水源补给角度分析,荒漠化是地下水位下降、浅层土壤含水量减少的过程。塔里木盆地北部的荒漠化表现为草甸退化为灌丛再退化为沙漠的过程。下图示意塔里木盆地北部荒漠化过程与肥岛效应强度变化关联模式。(1)说明灌

30、丛冠下水、土、肥数量均高于灌丛间空旷地带的原因。(6分)(2)描述该地荒漠化过程中灌丛化阶段肥岛效应的强弱变化,并从水源补给角度说明灌丛入侵的原因。(5分)(3)从保障灌丛生长水量的角度,针对退化初始阶段的灌丛提出合理保护措施。(6分)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表是“山西省黄士高原区某小流域内人工植被类型及相关情况统计表”。人工植被采用等高带状间种种植方式(下图)。类型覆盖度(%)密度(株/公顷)坡度刺槐(乔木)70250020油松(乔木)70220019丁香(灌木)90170016表:山西省黄土高原区某小流域内人工植被类型及相关情况统计表(1)一般情况下,增加植被可以增加土

31、壤的含水量,说明其原因。(6分)(2)不同人工植被,土壤含水量不同,分析丁香种植区土壤含水量最高的原因。(6分)(3)简述等高带状间种人工植被的生态益处。(4分)答案以及解析答案:1.C;2.B解析:1.华北平原地区的自然植被类型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塞罕坝海拔10101940m,属于高原山地,气温较低,适合塞罕坝林场人工造林的主要树种属于针叶林,故选C项。2.塞罕坝林场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故对京津地区产生的主要环境效益是减轻风沙危害。答案:3.A;4.B解析:3.由图示可以看出,海拔1200m以下为河谷基带荒漠草原带,是气候干旱造成的,所以该位置植物多样性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是水分,故A项正确。4.

32、与野果林相比,山地草原海拔高,年均温较低,错误;高海拔地区光照条件更好,错误;由于气温低,土壤有机质分解较慢,正确;高海拔地区温度低,热量不足,群落生产力较低,正确。故B项正确。答案:5.A;6.D解析:5.大兴安岭北部林下植被常由灌木、草本植物及苔藓地衣组成。灌木根深,受林火干扰后,较草本植物和苔地衣更易存活。6.火灾15年后,乔木树冠基本恢复,森林郁闭度增大,投射到地面的阳光减少,林下光照减弱,影响林下植被生长。 答案:7.C;8.C解析:7.该自然带主要分布于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气候类型为热带沙漠气候;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故选C。8.该自然带形成和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降水少

33、,其原因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常年控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为大气环流,故选C。答案:9.B;10.B解析:9.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10.由图可知,箭头a表示气候对生物的影响,箭头b表示生物对气候的影响,箭头c表示水文对地貌的影响,箭头d表示生物对土壤的影响,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属于b过程。答案:11.C;12.D解析:11.根据材料可知,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气温密切相关,相比于南方低山丘陵地区而言,东北平原地区纬度较高,气温相对较低,微生物分解缓慢,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C正确。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热条件更好,植物生长量更大,A错误。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残体

34、,其含量的高低主要看这些残体积累量的大小,地形平坦不是主要影响因素,与成土母质关系不大,B、D错误。故选C。12.根据上题可知,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残体,因此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主导因素除了气候外,还与生物种群有关,D正确。与成土母质、地质条件和岩石性质等关系不大,ABC错误,故选D。答案:13.C;14.D;15.B解析:13.读图可知,有机碳含量其他区域最大,其次是故道区,黄泛区最小,A项错误;其他区020cm深度有机碳含量最大,B项错误;三个区域的泥沙沉积作用存在差异,土壤颗粒大小不同,D项错误;其他区的土壤有机碳垂直变幅最大,其次是故道区,黄泛区最小,C项正确。

35、故选C。14.由材料可知,泥沙沉积和农业耕作是影响区内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黄泛区因河水泛滥泥沙沉积,沉积层较厚,受人类活动影响小,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小,故选D。15.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所以秸秆还田可以提高黄泛区和故道区土壤的有机碳含量,B项正确;合理使用化肥、种植耐旱作物、调整作物布局对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不大,ACD项错误。故选B。16.答案:(1);/;/; (2)蓄水;保水;土壤;水分;(3)植物为土壤提供了有机质;植物更新循环,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植物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

36、;为植物生长提供所需的水分和养分。解析:(1)根据题干所述,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故BC应该是水分或矿物质。生物死亡后经微生物分解,部分养料可供植物再利用,另一部分形成腐殖质,故A是腐殖层,D是土壤。(2)略(3)植物与土壤的关系:植物是土壤形成的重要的因素,土壤的形成是生物参与的结果。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为土壤提供了有机质,植物不断更新循环,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植物形成腐殖质,改善土壤母质理化性质,使土壤变成具有一定结构和肥力的基质;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环境载体以及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17.答案:(1)与灌丛间空旷地带相比,灌丛能截留降水且遮阴,减少蒸发,因此冠

37、下土壤水分含量高于周边;降风滞尘,截获沙尘;灌丛凋落物(及冠下动物排泄物)补给表层土壤有机质。(2)灌丛化阶段肥岛效应增强。原因:灌丛化阶段,地下水位下降,浅层土壤含水量减少,根系更深的灌丛较草甸能获取更多的水分;(3)适时适量引水灌溉灌丛;修剪灌丛,缩小冠面,减少蒸腾量;削减灌丛植株,控制灌从生长数量;铺设草方格,增加截水面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解析:(1)灌丛的冠面越大,蒸腾量越大,灌丛的植株越大,生长所需水量越多。灌丛可以截留降水,冠下遮阴,可以减少蒸发,因此冠下土壤水分含量高于周边;降风滞尘,截获沙尘,使得灌丛冠下土数量明显高于周边区域;灌丛凋落物及冠下动物排泄物补给表层土壤有机质,因

38、此灌丛冠下有机质数量均高于灌丛间空旷地。(2)据材料可知,肥岛效应强度与灌丛生长状况密切相关,灌丛化阶段,植被增多,吸收到额水分增加,地下水位下降,浅层土壤中水分减少,含水量减少,根系更深的灌丛较根系浅的草甸能获取更多的水分,更容易存活,数量逐渐增多,草甸不易获得水分,逐渐減少,整体表现为灌丛入侵。(3)适时适量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灌丛;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保证生态用水。据材料可知,灌丛的冠面越大,蒸腾量越大,灌丛的植株越大,生长所需水量越多,因此可以修剪灌丛,缩小冠面,从而减少蒸腾量;削减灌丛植株,人为減少灌丛的植株数量,从而减少生长用水量,控制灌从生长数量;还可以在灌从冠下及灌丛间铺

39、设草方格,改善地表性状增加截水面积,增加下渗,提高土壤含水量等。18.答案:(1)植被在垂直方向上截留降水;水平方向上减缓地表径流汇集,能够增加下渗;植被覆盖率提高,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2)丁香为灌木植被,生长过程中对土壤中水分消耗较少;覆盖度高,能有效截留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水分下渗;植株密度较低,对土壤中水分消耗少;丁香种植区的坡度小,地表径流速度慢,有利于增加水分下渗。(3)等高种植可以减轻雨水对山坡上土壤的冲刷;带状间种可以均衡地下水水量。解析:(1)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在垂直方向上可以截留降水,增加土壤含水量;植被在水平方向上可以减缓地表径流汇集,减少水分的流失,增加下渗;植被覆盖率提高,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所以增加植被可以增加土壤的含水量。(2)丁香为灌木植被,相比起乔木,对水分需求量较少,生长过程中对土壤中水分消耗较少;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丁香覆盖度高,能有效截留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水分下渗,增加土壤含水量;丁香的密度较低;对土壤中水分消耗少;丁香种植区的坡度小,地表径流速度慢,水分流失较慢,有利于增加水分下渗。(3)等高种植可以减轻雨水对山坡上土壤的冲刷,减少水土流失;带状间种可以均衡地下水水量,保持土壤含水量稳定。第 20 页 共 2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地理 > 湘教版(2019) > 必修 第一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 地球上的土壤 测试卷 2套(含答案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