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医学微生物学-病毒学 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infection and pathogenic mechanism,大连医科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 主讲人:张伟,教学目标: 熟悉病毒水平传播的概念与途径,掌握病毒垂直传播的概念与途径。 掌握病毒感染的临床类型:显性感染、隐性感染、持续性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 熟悉病毒的致病性及机制。熟悉病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熟悉细胞水平的病毒感染类型:溶细胞性感染、稳定感染、整合感染,了解哪些病毒可诱生恶性肿瘤。 掌握抗病毒感染免疫机制,熟悉非特异免疫(干扰素、NK细胞、DC)和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抗病毒中的作用。,执业医师考试大纲
2、: 病毒的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 病毒的感染类型 慢性感染、潜伏感染和慢发病毒感染。 致病机制 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抗病毒感染的免疫;干扰素的概念、抗病毒机制及应用;中和抗体的概念及作用机制。,(一)传播方式与途径 水平传播 horizontal transmission: 是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之间和动物与人之间的传播方式。,病毒的传播方式与致病作用,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是病毒感染的特点之一 是指病毒从宿主的亲代向子代的传播方式,如存在于母体的病毒经胎盘或产道由亲代传播给子代。,思考案例:HBV携带者孕妇
3、是否可以哺乳?HIV?,(二)病毒的感染类型 隐性病毒感染:病毒增殖但无临床症状(95%) 病毒携带者:持续排毒,是重要的传染源 显性病毒感染:病毒大量增殖,出现临床症状 急性病毒感染:潜伏期短、发病急。如流感、甲肝 持续性病毒感染:是病毒感染的一种重要类型。 机体免疫力低下,无力清除病毒; 病毒抗原性弱,难以产生免疫应答; 病毒突变,发生免疫逃逸; 核酸整合于宿主基因组中。,持续性病毒感染 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 病毒感染后,其基因存在于某些组织或细胞中,不产生感染性病毒,也不出现临床症状。某些特殊条件可以激活,引起急性感染。 如HSV-1,潜伏于三叉神经节 如水痘带
4、状疱疹病毒(VZV),初次为水痘,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持续性病毒感染 慢性感染(chronic infection): 病毒感染后,病毒未能清除,病毒持续复制,不断排出体外,可有或无临床症状。 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HBV等慢性感染。,持续性病毒感染 慢发病毒感染(slow virus infection): 病毒感染后,存在很长的潜伏期,无症状也分离不出病毒,但以后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常导致死亡,此类感染称。 如儿童时期感染麻疹病毒恢复后,10余年后可可能出现亚急性硬化性脑炎(SSPE)。,(三)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 杀细胞效应:如脊髓灰质炎病毒 稳定状态感染:如麻疹病毒、疱疹病毒等 包涵体(inclusion body)的形成:某些病毒感染细胞后,显微镜下可见胞质或核内出现嗜酸性或嗜碱性,大小和数量不同的斑块,称。如内基小体(狂犬病病毒感染,脑细胞的胞质中嗜酸性包涵体) 细胞凋亡:如HIV、腺病毒等 细胞增生与转化、基因组整合:DNA病毒?致肿瘤作用 (HPV,EBV,HBV,HIV,HTLV),(三)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对机体的致病作用 对组织器官的亲嗜性与损伤:肝炎病毒对肝脏组织 免疫病理损伤:如登革热病毒、HBV、HIV等 对免疫系统的致病作用:免疫抑制、杀伤免疫细胞、自身免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