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泰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0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
2、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但需要有什么样的规范,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码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 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行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不偷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
3、任,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其是自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不浪费即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向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不盲从上网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骗,没有造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网民就不会被网络污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不明真相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 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网络中能做什么;
4、而一旦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了行为,无疑就是开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为,就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去主导人的行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意识。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说是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而这种基准意识可以通过“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来具体体现。 所谓“等效意识”,就是当线上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所谓“反身意识”,可以说是等效意识在自我和他人关系上的延伸,即一个人的不当行为有可能损害到他人时,转换视角去设想当自己是这种行为的受害人
5、时会有什么样的切身之痛,有了这样的反身意识,就会自觉抵制许多不良的网络行为,就不会到网上去传播谣言。“价值意识”在网络行为中有多方面的体现:第一,它表现为对他人信息劳动的价值认同,比如尊重知识产权;第二,重视信息内容的文化意义,从而积极传播内容健康的信息;第三,意识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价值负载,从而关注信息技术使用的道德效应。由于技术普遍是负载价值的,不当使用网络可能会产生出负价值,如对网络游戏的沉迷会耽误学业和事业,此外,网络是“内容为王”的空间,是各种思想交锋的新的疆场,青年人尤其是被争夺的对象。因此,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们而言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契约意识”就是要具有信息契约精神。网络空间中,
6、在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中新出现了大量的利益分配乃至利益冲突问题,冲击了传统的信任机制,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来规范各自权利和义务成为重构信任机制的重要方式之一。当作为未来希望的青年一代在网上讲诚信、守契约、服从大局时,网络中新的信任机制可随之形成。(摘编自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是网络空间参与主体,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规则,来规范和管理网络。B.网络上充塞的垃圾信息消耗了人们的认知盈余,导致线上工作效率不如线下。C.青年在进入网络空间时首先应遵从“五不”底线,明确在网络中不能做什么。D.“等效意识”要求网络行为的
7、主体在现实和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不”是从否定性角度对网络行为作出的范,如违反可能会受到法律的惩罚。B.基准意识是对网络行为的积极要求,说明“能做什么”,比“不做什么”更重要。C.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助于我们理解何谓“反身意识”。D.网络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产生了一些传统信任机制框架内无法解决的新问题。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没有健全而成熟的网络立法,违法的网络行不被惩治,文明的网络行为就得不到保护,诚信社会也难以建成。B.网络行为必须要有文明的观念意识加以引导,而“等
8、效意识”“价值意识”等能够规范人们的网络文明行为。C.“五不”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上网的负面清单,可以为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提供重要参照。D.引导青年树立文明网络行为观念,有助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健康成长。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5.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哨兵成征勋 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进山了。 听村里人说,这中共南满省委机关报编辑部就藏在这牛毛大山的密营里。这个南满省委直属的机关,除了发布最新的党的抗战指示和东北抗日联军
9、在各地打击敌人的胜利消息外,还担负着另外一个任务,负责供给桓仁地区抗联战士穿的鞋子。牛毛沟的张皮匠就是做靰鞡鞋的高手。 张皮匠做靰鞡鞋大多是用牛皮做,牛皮不够用时才用马、猪皮等。收来的皮张先要放到木头床子上用刀往下刮里子,然后把皮子放到装有石灰水的大缸里浸泡七天至半个月的时间,等把皮子上的毛泡掉了,再用清水泡,去掉皮子上面的灰尘。 泡好的皮子是柔软的,将皮子拿出来,搁进皮罩子里,底下放入草点着,用烟熏皮子,这就是熟皮子。熟好的皮子再用太阳晒,晒成老红色,然后再用铲子蹬,刮刀刮,将老红色蹬成杏黄色,裁成靰鞡坯子,将靰鞡坯子和靰鞡脸儿缝到一起,撤出鞋楦子就做出靰鞡鞋了。靰鞡鞋缝出来是敞口的,上面有
10、块布,叫靰鞡腰子,用铁梳子将苞米叶子梳成一绺一绺的,或者用山上的靰鞡草,塞进靰鞡鞋里,靰鞡鞋上有靰鞡耳朵,将绳子从中穿过,脚穿进鞋里后,将绳子一紧,一道一道地缠在靰鞡腰子上,既暖和又轻便。东北地区冬天时天寒地冻,大雪插裆深,没有靰鞡鞋根本就出不了门。 张皮匠做的靰鞡鞋就是专门供应桓仁地区抗日联军的。 这次进山的讨伐队有一百多人,带头的日军队长叫东日文信。一张驴脸上戴着一副近视镜,藏在镜片背后的目光永远是闪烁不定的。几次进山讨伐都是空手而归,他很是想不明白原因在哪里。情报上明明说的报社地点在何处何处,为什么他们一进山,抗联的人就找不到了呢?若说有人偷着给抗联送情报,就更不可能了,每次进山讨伐前,
11、他都会在各个进山的路上布下暗哨,从来就没有看到过有人进山。 他知道,今天进山了也抓不到抗联,但密探有情报,又不能不去。东日文信想偷个懒,让副队长带队进山找抗联,自己领着几个日本兵和伪军走进了张皮匠的家,他对中国人脚上穿的靰鞡鞋很感兴趣,想看看制作的工艺流程。 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上空飘荡着。屋子里充满了沤皮子的臭味。东日文信实在受不了这个味道,让伪军把张皮匠拉到了制作间,他要亲眼看看一双靰鞡鞋是怎么做成的。 张皮匠很有耐心,把一张皮子如何做成靰鞡鞋的制作过程详细地讲解了一遍,然后又缝制了一双鞋,把自己脚上穿着的鞋脱下来,演示如何往鞋里絮草,怎么
12、穿。把个小鬼子看得心痒,非要用新做的靰鞡鞋自己试一下,穿上后蹦了两下高,觉得这鞋比自己穿的军靴好,一是保暖,二是轻快,军靴太沉。 黄昏时,进山讨伐的日伪军陆续回来了,结果还是扑了个空。东日文信很不高兴,撅着驴嘴,穿着这双靰鞡鞋,也没有给钱就走了。 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再看看峰峦起伏的 大山深处,他露出了开心的笑。 由于屡次讨伐不利,关东军要把东日文信送上军事法庭,东日文信不堪受辱,剖腹自杀了,他到死也没有弄明白,是谁、用什么办法给抗联报的信!(选自五女山2016年1期,有改动)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13、是 ( )A.小说开头只一句,“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语言简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敌军的行动,营造山紧张的气氛。B.小说地方特色浓郁,写靰鞡鞋的制作工艺:泡皮、熏皮、晒皮、蹬皮、刮皮不厌其烦,主要表现了作者对东北地区这一特产的偏爱。C.小说张弛有度,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按下敌军不表,介绍张皮匠的身份及张皮匠制作靰鞡鞋的工艺,让读者松了一口气。D.小说叙述不动声色,善于设置悬念,而结尾处东日文信的疑惑会使读者从头重读,再次体会。7.小说中的张皮匠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8.小说中画线一段独具匠心,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二、古代诗文阅读(
14、42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
15、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
16、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B.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C.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D.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17、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进士不第”指科举考试应试未中选,也叫落第、下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B.“布衣”顾名思义是布做的衣服,借指平民。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C.“绯鱼袋”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的服饰。唐朝规定五品以上官员佩鱼符袋。绯衣指紫色衣服。D.“床”在古代兼有卧具和坐具双重功能。此处的床指的是坐具。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B.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于严武而被免去宰相时,极力上疏
18、救助。C.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D.由于不能拜见郭英乂,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汉水伤稼(并序)(唐)许浑 此郡虽自夏无雨,江边多穑,油然可观。秋八月,天清日朗,汉水泛滥,人实为灾。轸念疲羸,因赋四韵。西北楼开四望通,残霞成绮月悬弓。江村夜涨浮天水,泽国秋生动地风。高下绿苗千顷尽
19、,新陈红粟万廒空。才微分薄忧何益,却欲回心学钓翁。【注】汉水伤稼所写的是某年秋八月诗人在郢州(汉水北岸)任刺史经历的一次严重水灾。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写出了汉水泛滥前“天清日朗”,一点迹象也没有,加之“自夏无雨”,故人们放松警惕,毫无思想准备。B.一夜之间,连天无际的洪水把郢州变成一片泽国,绿苗淹没殆尽,粮食转眼成空,损失惨重。C.诗歌颔联和颈联运用夸张手法,从直接描写的角度,准确写出了汉水之大、来势之猛。D.整首诗对仗工整,风格苍凉悲壮,诗人运用现实主义笔法十分逼真地描摹了一幅汉水伤稼图。14.尾联包含了哪些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
20、题共1小题,12分)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的登高中用传神之笔描写落叶和长江气势的诗句是:“ , 。”(2)杜甫的登高中“ ”一句,点出困苦催生白发,而“ ”一句,则表达了使人欲借酒消愁而不能的痛苦之情。(3)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 , , 。”(4)荀子在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 , , ”的观点。(5)荀子在劝学中用“ , ”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境地。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记
21、得小时候,家中墙上挂着一幅工笔小楷写的条幅:“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虽不能全部领会其中的意思,但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一直能诵记在心。虽然治家之道对一个_的少年来说未免遥远了些,但其中一句“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却足以警示我一辈子。 家训只是古代家书的一种形式。更多的古代家书则晓之以理,_,劝诫子孙为人处世之道,治家守业之理,做一个符合儒家伦理规范的谦谦君子。父辈们总是用丰富的生活阅历、历尽沧桑的人生经验、伟岸正直的道德人格来教育自家子孙,但不经意中,家书丰硕了民族文化的收藏,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财富,穿越了千年的时空。即使是今日翻开阅读,仍觉熠熠生辉。(
22、)沈从文的结发妻子张兆和曾因二人的家书而感喟:我应是全北京最富有的人了。柳亚子在写给夫人郑佩宜的信中,从饮食起居到锅碗瓢盆,_,一一过问,其情深切,感人至深。 家书因其亲切自然而更能贴近读者的心灵,其对_的平常生活的描述与记录更能激发读者的共鸣。家书里的文字是那么灵动而饱含深情。随意走进一个章节,家书里的情节都是那么生动感人;随意从一个章节出发,都可以轻松地“链接”到我们现在的生活场景中来。 对一个家来说,家书是一条纽带;对我来说,家书就是一处磁场,磁心所在是我阅读的方向。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少不更事侃侃而谈一视同仁衣食住行B.羽毛未丰娓娓道来一视同仁布
23、帛菽粟C.少不更事娓娓道来事无巨细衣食住行D.羽毛未丰侃侃而谈事无巨细布帛菽粟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家书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财富,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丰硕了民族文化的收藏。B.家书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丰硕了民族文化的收藏,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财富。C.家书丰富了民族文化的收藏,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财富,穿越了千年的时空。D.家书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丰富了民族文化的收藏,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财富。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家书中蕴含的真情十分打动人心,就像家书的教益让人称颂和受益。B.家书的教益固然让人
24、称颂和受益,其蕴含的真情却也一样打动人心。C.让人称颂和受益的是家书的教益,而家书蕴含的真情却也一样打动人心。D.家书中蕴含的真情能够打动人心,其中的教益更是让人称颂和受益。四、写作(60分)19.以“永不放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参考答案】【解析】1.A.“来规范和管理网络”错。原文第二段是“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念,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可见应当规范的是青年的网络行为。B.“导致线上工作效率不如线下”错。原文第三段是“信息时代工作效
25、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可见没有对线上线下的工作效率的比较。D.“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错。原文第五段是“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是对线上线下的道德要求一致,并非线上线下的行为一致。故选:C。2.B.“比不做什么更重要”无中生有。原文先介绍了底线意识,即“五不”要求,然后第四段说“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网络中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了行为,无疑就是开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为,就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去主导人的行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意识。其中,做到平等
26、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说是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可见基准意识是有了网络行为后的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意识,文中并末将二者进行比较,谈不上哪个更重要。3.本文的论点可以从文章第二段“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念,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得出。A.是从立法和惩治的角度谈网络文明规范,不是本文内容。B.讲的是网络基准意识中的两点,不全面。C.从底线意识讲如何规范网民的文明观念,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不全面。故选:D。4.文章开头先指出制定和遵守相应的网络规则的必要性,“为保证网络空间
27、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接着从青年人的角度提出论点,“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念,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然后从“不能做什么”的底线意识角度论述“五不”的具体内容,“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的负面清单”,这“五不”分别为“不伤害”“不偷盗”“不造假”“不浪费”“不盲从”。接着从“能做什么”基准意识角度论述“等效意识”“反身
28、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的具体内容。可见文本采取了总分式论证结构,层次清晰,逻辑严密。5.谈对某种现象的看法,首先要明确这种现象的性质,亮明自己的观点。如针对为炫技故意植入病毒的行为,明确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网络行为规范,更触犯了法律强制性的禁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接着可以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依据材料一原文“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念,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可以分析出这样的青年不懂得
29、“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缺乏必要的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导致网络行为失范。然后可以分析他们的这种行为违反了哪些网络规范。依据原文“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行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可见他们违反了“五不”原则中的“不伤害”,属于无意作恶,侵犯了他人的安全和利益。最后分析应当如何教育规范这样的青年的网络行为。依据网络基准意识中的“等效意识”,“当线上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这些青年应当明确线上线下的道德失范行为具
30、有等效的实际影响;依据“反身意识”,“一个人的不当行为有可能损害到他人时,转换视角去设想当自己是这种行为的受害人时会有什么样的切身之痛”,他们应当学会换位思考,从而约束自己伤害他人的行为;依据“价值意识”,“意识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价值负载,从而关注信息技术使用的道德效应”,他们应当明白不当使用网络可能会产生负面价值;依据“契约意识”,“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来规范各自权利和义务成为重构信任机制的重要方式之一”,这些青年应当通过契约意识明白自己需要承担的义务。【答案】1.C2.B3.D4.文本采取了总分式论证结构。首先指出制定和遵守相应的网络规则的必要性;然后亮出观点,引导青年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
31、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接着从“底线意识”的角度论述“五不”的内容;再从“基准意识”的角度论述“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的具体内容。5.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的行为不仅违反了网络行为规范,更触犯了法律强制性的禁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这样的青年不懂得“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缺乏必要的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导致网络行为失范;他们违反了“五不”原则中的“不伤害”,属于无意作恶,侵犯了他人的安全和利益;他们应当学习网络基准意识中“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合格、文
32、明的青年网民。【解析】6.B.“主要表现了作者对东北地区这一特产的偏爱”错,写靰鞡鞋的制作工艺,意在为后文写张皮匠与日军周旋一节作铺垫。故选B。7.文章开头三、四两节详细介绍了张皮匠制作靰鞡鞋的过程,以及“牛毛沟的张皮匠就是做靰鞡鞋的高手。”,“既暖和又轻便。东北地区冬天时天寒地冻,大雪插裆深,没有靰鞡鞋根本就出不了门。”“把个小鬼子看得心痒,非要用新做的靰鞡鞋自己试一下,穿上后蹦了两下高,觉得这鞋比自己穿的军靴好,一是保暖,二是轻快,军靴太沉。”可看出他手艺高超。“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上空飘荡着。”和后文“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
33、草了,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再看看峰峦起伏的大山深处,他露出了开心的笑。”两处情节相呼应暗示张皮匠报信的方法:黑烟为敌来,白烟为敌走,由此可看出张皮匠机智过人。“张皮匠很有耐心演示如何往鞋里絮草,怎么穿。”可看出张皮匠为日军耐心讲解靰鞡鞋的制作过程,镇定自若,不露破绽。从日军的反应“几次进山讨伐都是空手而归,他很是想不明白原因在哪里。情报上明明说的报社地点在何处何处他都会在各个进山的路上布下暗哨,从来就没有看到过有人进山。”侧面写出张皮匠巧妙地利用自己的职业特点,多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勇挑重担。8.文中画线的句子是“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他露出了开心的笑。”解
34、答此题要在理解这句话的基础之上从小说的几个要素的角度来考虑,这段话描写写了“轻柔的白烟”“峰峦起伏的大山”等使小说更具画面感和意境美,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然后从故事情节角度考虑此段照应前文“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上空飘荡着。”一段,暗示张皮匠报信的方法:黑烟为敌来,白烟为敌走。从人物形象角度考虑“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上空飘荡着。”和后文“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他露出了开心的笑。”两处情节相呼应暗示张皮匠报信的方法:黑烟为敌来,白烟为敌走,由此可看出张皮匠机智过人,使张皮匠的形象更加丰满。从思想内容上角度考虑,
35、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本文通过对张皮匠的描写,歌颂了抗联将士在艰难的环境中与日军机智周旋,乐观高昂的战斗精神。根据题目要求可选取两个角度赏析即可。【答案】6.B7.手艺高超。小说详细地描写了靰鞡鞋的制作工艺,捕写了张皮匠手艺的高超。机智过人。张皮匠巧妙地利用自己的职业特点,以黑烟和白烟为信号,出色完成“暗哨”的任务。耐心镇定。张皮匠为日军耐心讲解靰鞡鞋的制作过程,镇定自若,不露破绽。勇挑重任。暗哨责任重大又十分危险,张皮匠巧妙地利用自己的职业特点,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8.故事情节上:呼应前文且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此段照应“蒿子草冒出的黑烟”一段,暗示张皮匠报信的方法:黑烟为敌来,白烟为敌走。
36、人物形象上:使张皮匠的形象更加丰满。张皮匠机智过人,报信时不动声色,成功又会喜形于色。思想内容上: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通过对张皮匠的捕写,歌颂了抗联将十在艰难的环境中与日军机智周旋,乐观高昂的战斗精神。艺术效果上: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轻柔的白烟”“峰峦起伏的大山”等使小说更具画面感和意境美,给人留下审美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解析】9.“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是说“杜甫在成都的浣花里种竹植树”,表意完整,所以应在“种竹植树”后断开,排除AD;“与田畯野老相狎荡”,“严武”是句子主语,“过”为谓语,“之”为宾语,在“之”后断开,排除B。译文:杜甫在成都的浣花里种竹植树,靠着江边建造房屋,尽情
37、喝酒,长啸咏唱,和农夫村翁一起亲昵地游逛,没有拘束。严武拜访他,他有时连帽子也不戴,他就是这样傲慢胡乱。故选:C。10.C.“绯衣指紫色衣服”错误,绯衣指古代朝官的红色品服。故选:C。11.B.“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错误,原文表述为“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是他们没有获取功名,只是平民时关系就很好,不是“自幼”。故选:B。12.“假”,借助,利用;“水”,游泳;“绝”,横渡;“江河”,长江黄河。译文: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博学”,广泛地学习;“日”,名词作状语,每天;“省”,省察;“知”,通“智”,智慧;“行无过”,行动没有过错。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
38、就能见识明达并且行动不犯错误了。“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一”,专一,数词作动词。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的泉水,是因为心思专一。【答案】9.C10.C11.B12.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并且行动不犯错误了。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的泉水,是因为心思专一。参考译文: 杜甫,字子美,本是襄阳人,后来搬迁到河南巩县。曾祖父名为杜依艺,官位最终到巩县县令。祖父名为杜审
39、言,官位最终到膳部员外郎,另有传记。父亲名为杜闲,官位最终到奉天县县令。 杜甫在天宝初年应考进士科没有考中。天宝末年,献上自己写的三大礼赋。玄宗认为这赋写得很奇妙,就召唤他来考试文章,并授给他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陷京师,肃宗在灵武征召兵马。杜甫趁黑夜从京城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为右拾遗。房琯在做平民时就和杜甫很友好,这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叛贼,皇帝准许他。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第二年春,房琯被罢去宰相一职。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肃宗发怒,贬房琯当刺史,杜甫也外任华州司功参军。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
40、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自己背柴火采集野菜,饿死的儿女有好几个。过了好久,被召回补任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天,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奏明皇上让杜甫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赐给他绯衣与鱼符袋。严武和杜甫是世交,对杜甫的待遇十分丰厚。但杜甫性情褊狭急躁,气量窄小,依仗恩情放纵不羁。曾经趁酒醉登上严武的坐榻,瞪着眼睛对严武说:“你父亲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严武虽然急躁暴烈,却也不认为他忤逆。杜甫在成都的浣花里种竹植树,靠着江边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农夫村翁一起亲昵地游逛,没有拘束。严武拜访他,他有时连帽子也不戴,他就是这样傲慢胡乱。永泰元年夏天,
41、严武去世,杜甫失去了依靠。到了郭英乂代替严武镇守成都,郭英乂是武人,性情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见,于是游历东蜀投靠高适。刚到高适就死了。这一年,崔宁杀掉郭英乂,杨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大乱。杜甫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乘着扁舟出三峡,还没停船江陵又发生动乱,于是溯流而上沿着湘江漂泊,游历衡山,寄居在耒阳。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耒阳姓聂的县令知道这个消息,就亲自划着船去迎接杜甫回来。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喝白酒,在一个晚上死在了耒阳,当时年纪只有五十九岁。 杜甫的儿子宗武,流落在湖、湘去世。元和年间,宗武的儿子嗣业,从耒阳迁走杜甫的棺柩,归葬在偃师县西北首阳山前
42、。【解析】13.C.“从直接描写的角度”不正确,应是“从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角度”。14.尾联两句的意思是“我身份卑微不能造福百姓忧愁也没用,不如归隐田园去做不问世事的钓鱼翁”。“才微分薄”表面是写诗人身份卑微,实际表现的是自己不能为百姓造福的自责与无奈;“忧”的是百姓遭受的苦难,体现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却欲回心学钓翁”是写诗人想归隐田园去做不问世事的钓鱼翁,也就是辞去官职归隐的意思。【答案】13.C14.“忧何益”,表达了作者对水灾给百姓带来的苦难感到十分担忧、同情;“才微分薄”,表达了作者为自己面对现实无能为力而深感自责与无奈;“却欲回心学钓翁”,表达了作者想要辞官归隐的想法。参考译文:
43、西北高楼的大门敞开能望见四面八方,残留的云霞如丝般笼罩在似弓的月旁。入夜暴雨倾盆洪水铺天盖地席卷而来,风雨交加远近村庄旋即陷入一片汪洋。山上山下千顷庄稼就顷刻间付诸东流,仓里新收与旧存的粮食都被洗劫一空。我身份卑微不能造福百姓忧愁也没用,不如归隐田园去做不问世事的钓鱼翁。赏析: 这是作者任郢州刺史时所作的七言律诗。郢州地处汉水北岸,诗中写的是一年八月的一次水灾。它反映了封建社会水利失修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以及诗人爱莫能助的心情。诗和序具体描述了这次江水泛滥的情况。诗首联写出了汉水泛滥前“天清日朗”,一点迹象也没有,加之“自夏无雨”,故人们放松警惕,毫无思想准备。颔联写江水泛滥的情景。一夜之间,连天
44、无际的洪水把郢州变成一片泽国。此联写出了水之大和来势汹涌。颈联写洪水之下的郢州,千顷绿苗淹没殆尽,万仓粮食转眼成空,损失严重。“尽”和“空”再现了百姓劫后余生的凄凉景象。尾联写自己面对灾情,“才微分薄”,忧也无益。当时作者任郢州刺史,目睹人民遭此横祸而无能为力,不能兴修水利为百姓造福,于是想归隐田园。作者的打算去官归隐,似有难言之苦衷。15.(1)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重点字:萧)(2)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重点字:鬓)(3)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重点字:鳝)(4)积善成德 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重点字:焉)(5)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重点字:砺)【
45、解析】16.少不更事:指人年纪轻轻,经历的事不多,缺少经验。羽毛未丰:比喻还没有成熟,还没有成长壮大。句中指自己对“治家之道”不了解,缺少经验,选用“少不更事”;娓娓道来:连续不断不停地说、生动地谈论。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侃侃而谈:形容人理直气壮、不慌不忙地说话。句中是指对子孙进行劝解,无“理直气壮”之意,选用“娓娓道来”;事无巨细:事情不分大小,都同样对待。一视同仁:同样对待,不分亲疏厚薄,多用于人。句中是指“事”,选用“事无巨细”;衣食住行:泛指穿衣、吃饭、居住、行路等生活上的基本需要。布帛菽粟:比喻不能缺少的东西。此处用来修饰“平常生活”,选用“衣食住行”。故选:C。17.该句有两处
46、错误。一是词语搭配不当,“丰硕”与“收藏”搭配不当,可将“丰硕”改为“丰富”,据此可排除A、B。二是语序不当,按照从古至今、再向未来的时间顺序,应为“穿越了,丰富了,成为”排除C。故选:D。18.根据语境,括号上文侧重家书之“理”,下文侧重家书之“情”,故先说其“理”,再言其“情”,由此可以排除A、D。比较B、C两项,B项前一分句说“家书的教益”,后一分句接着说家书“蕴含的真情”,句式整齐。故选:B。【答案】16.C17.D18.B19.【例文】永不放弃 人的一生有顺境也有逆境。谁能保证自己从不会遇上过坎坷?没有。在身处逆境时,有的人选择了自暴自弃,也有人顽强地坚持下来,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47、 处于逆境,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面对它的勇气。马云相信大家都认识,他的第一次创业是在1992年,他和他的同事凑了3000元,开了一家翻译社,可后来却被马云关掉了。第二次他创立了“中国黄页”网站,可后来还是放弃了。第三次为国家外经贸部做网站,可还是失败了。最后一次,他回到了杭州,吸取了前一次的教训,最终创立了”阿里巴巴”公司。马云曾经也说过:”这几次创业失败,我都想放弃,可是我不愿放弃目标,于是就有勇气坚持下去。” 大凡伟大之人也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磨难。贝多芬,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他一生也有坎坷,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他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呐喊,写下了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被称为“乐圣”。 有人说:“挫折是弱者的地狱,强者的阶梯,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