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航天日就是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CHINA SPACE DAY四月二十四日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由此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的序幕。为了纪念这一天,经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将每年的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从发射人造卫星到航天员顺利上天再到“嫦娥探月”几十年里中国成为了少数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DIRECTORY 目录节日的历史与意义4月24日中国航天日APRT ONEAPRT TWOA P R T T H E R EAPRT FOUR航空的未来我们把航天梦助力中国梦的实
2、现孩子们的太空梦释放孩子热情与想象力,感受科技力量,太空是什么样子孩子们也渴望看见不同的世界 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期间,政协科协界委员提议设立“中国航天日”,并向大会提交了提案。8月,设立“中国航天日”的提案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答复,由国防科工局积极推动开展此项工作。12月25日,由国防科工局牵头,来自外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航天系统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的院士、专家20余人对“中国航天日”的具体日期进行了讨论,并决定正式启动“中国航天日”的设立程序并上报国务院。2007年10月8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曾经宣布,自2007年开始,将每年的10月8日确立为“航天日”,以促进全社会更多了解和关
3、注航天,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2013年4月,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期间,政协科协界委员提议设立“中国航天日”,并向大会提交了提案。8月,设立“中国航天日”的提案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答复,由国防科工局积极推动开展此项工作。12月25日,由国防科工局牵头,来自外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航天系统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的院士、专家20余人,对“中国航天日”的具体日期进行了讨论,并决定正式启动“中国航天日”的设立程序并上报国务院。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2014年1月4日,国防科技工业局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党委书记梁小虹关于设立“中国航天日”的提案召开专题座谈会,会
4、上讨论并提出3个备选日期:会议决定正式启动“中国航天日”的设立程序并上报国务院。2016年3月8日,国务院回复同意设立“中国航天日”的批复:同意自2016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具体工作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工局商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节日的意义把1970年4月24日我国发射自主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作为开创性、奠基性的事件设为“中国航天日”具有代表性和纪念性意义。凝聚中国的力量我们把航天梦助力中国梦的实现,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汇集中国力量。设立“中国航天日”有利于传承航天精神,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一笔财富,我们有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设
5、立这个日子,有利于接续上述精神,使之发扬光大。培植创新文化中国航天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自主创新史,因为关键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要靠我们自己。所以我走出了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这条道路。促进开放共享航天工程是个大工程,是个复杂的工程,需要国际合作,探索宇宙奥秘,造福人类,为人类增进福祉,需要我们各国共同努力,特别是大国。航空的未来A P R T O N E 过去一年,嫦娥五号圆满完成月球采样返回任务,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进入火星轨道一步一个脚印,中国不断迈出深空探测的坚实脚步。探索浩瀚宇宙,是国人不断追逐的航天梦想。在刚刚过去的“十三五”时期,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不俗
6、的成绩。“十四五”时期,中国探索太空的脚步将更加坚定。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与航天有关的内容多次出现,包括空间基础设施体系、星际探测、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和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探月工程四期、北斗产业化应用等。展望未来中国航天还有哪些新期待?2 0 2 0年7月2 3日,“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看点一:重型运载火箭全国两会期间,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研制的500吨级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全工况半系统试车取得圆满成功,该发动机是目前世界上推力最大的双管推力室发动机,相比120吨级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发动机,推力增大了3倍,发动机综合性能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党委书记刘志让告诉记者
7、,此次试验为该型发动机首次全工况试车,为下一步进行发动机整机试车等研制工作奠定了基础。航天发展,动力先行,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据介绍,2021年我国宇航发射将继续开启“超级模式”,载人航天空间站进入关键实施阶段,计划完成天和一号核心舱、天舟二号、神舟十二号、天舟三号、神舟十三号等五次发射任务,“天问一号”将于5月实施我国首次火星着陆和巡视探测,全年宇航发射次数预计将首次突破40次。刘志让表示,我们还将进一步推动重型运载火箭的研发,突破可重复使用火箭动力、深空探测动力等关键技术,在运载火箭主动力以及空间推进等领域先行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目前我国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是长征五号,它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可
8、达到25吨。”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中国工程院院士栾恩杰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了满足未来探月工程及深空探测的需求,火箭推力要更强。未来我国将研制百吨级的重型运载火箭,现在论证阶段基本完成,争取在“十四五”能够开始重型火箭的研制。2020年12月4日,国家航天局公布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展示国旗的照片。看点二:星际探测、深空探测过去一年,嫦娥五号圆满完成月球采样返回任务,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进入火星轨道一步一个脚印,中国不断迈出深空探测的坚实脚步。此次,星际探测、探月工程四期等深空探测规划均被明确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当中。“探月工程四期将构建月球科研站基本
9、型。”栾恩杰表示,这一基本型由运行在月球轨道和月面的多个探测器组成,基本型将具备月球科学技术研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验证的能力,并与国际同行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在月球极区探测任务规划中,嫦娥七号将对月球南极地形地貌、物质成分、空间环境等进行综合探测。嫦娥八号除继续开展科学探测试验外,还将进行关键技术的验证。作为深空探测的重要一环,近地小行星探测近来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近地小行星是指距地球最近距离小于4500万公里,未来可能与地球交会的小行星。目前全球已完成轨道编目的近地小行星约为2.3万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五号探测器总指挥兼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孟飞告诉记者:“近地小行星亮度暗
10、弱,难以发现,分布广泛且运动轨道易受到大行星牵引。”杨孟飞建议,应进一步开展近地小行星顶层谋划,制定我国应对近地小行星撞击风险能力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监测预警处置体系发展路线图;着力构建国家级技术体系能力,构建天地一体的全天区监测能力。2020年12月17日,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科研人员打开嫦娥五号返回器舱门,取出装有月球样品的容器并进行称重。看点三:激发更多探索宇宙的热情2021年中国空间站建设进入关键阶段,而且计划在轨运行10年以上。“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更需要我们锚定目标、接续奋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党委书记赵小津说。60多年来,经过几代航天人的辛勤付出和拼搏奋进,中国航天事业实现了
11、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发展,铸就了中国航天发展的三大里程碑,取得了以载人航天、北斗导航、月球探测等为代表的标志性成就。赵小津建议,接下来应广泛搭建航天精神宣讲平台,面向全社会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讲活动;筹建“国家航天博物馆”,将其打造为展示中国航天科技与成就的专业博物馆。“国家航天博物馆作为展现国家综合国力和科技成就、科普航天知识的窗口,能让社会公众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航天大国重器、深入了解航天科技知识,激发社会公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热情。”赵小津说。孩子们的太空梦A P R T T H E R E 2021年“中国航天日”的活动主题为“扬帆起航 逐梦九天”,旨在
12、号召社会各界在新时代再启新征程,追逐梦想,勇于探索,争做新时代追梦人。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唤醒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第六个“中国航天日”来临之际,以“致敬航天英雄”为主题,举办“中国宇航员进校园”的活动,由此拉开学校今年全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序幕。当前,探月、高分、北斗等航天领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圆满收官,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中国航天事业开启新征程,以火星探测、行星探测、探月四期、载人航天工程等新任务扬帆起航。2021年“中国航天日”的活动主题为“扬帆起航 逐梦九天”,旨在号召社会各界在新时代再启新征程,追逐梦想,勇于探索,争做新时代追梦人。宇航员的背包里装的是什么?宇航员
13、在太空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航天员在太空都吃些什么?航天员在太空怎么上错所?孩子们可以探索的问题太空是什么样子A P R T F O U R “太空是个充满魅力的神奇世界,在太空的生活更是个充满魅力、令人好奇的神奇话题。太空环境与地球环境大不相同,那里没有空气,没有重力,充满危险的太空辐射。当然在封闭的空间站或航天飞机舱内,有足够的空气供你呼吸,良好的航天器屏蔽材料可以有效地挡住太空辐射,只是“失重”会给生活带来一些麻烦 太空是神秘的,那里不太空是神秘的,那里不但有数不清的星星,还有人类发但有数不清的星星,还有人类发上去的各种探测器、宇宙飞船、上去的各种探测器、宇宙飞船、卫星,那里驻扎着人类拥有
14、的蓝卫星,那里驻扎着人类拥有的蓝色的梦,那里是科学的天堂,是色的梦,那里是科学的天堂,是人类永不停歇探索的乐园。人类永不停歇探索的乐园。太空的界限在哪里?在远古人类把极高的天空称为太空。对于太空的高度以多少为界限,并没有准确的数据。如果按定性的角度,地球稠密的大气层以外的空间都可以称为太空。大气层和太空之间不像海洋和陆地有明确的界限。地球上的大气稠厚,密度也大,越往上走大气越稀薄,密度也逐渐减小。稠密的大气层以外的空间具体从哪里开始算呢?T H A N K Y O U F O R W A T C H I N G感 谢 您 的 观 看汇 报 时 间:X X X X 年 X X 月 X X 日汇 报 人: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