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赤壁赋苏轼 苏轼苏轼 (1037-1101)1037-1101)字子瞻,自号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官至翰北宋四川眉山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书、文、诗、词、画,俱书、文、诗、词、画,俱成大家。成大家。他和他的父亲他和他的父亲苏苏洵洵,弟弟,弟弟苏辙苏辙均以诗文称均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三苏”。“三苏三苏”和唐代的和唐代的韩愈韩愈、柳宗元柳宗元及同时代的及同时代的王安石、王安石、欧阳修、曾巩欧阳修、曾巩一起,被称一起,被称为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文艺全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诗与黄庭坚并称
2、苏黄 题西林壁惠崇惠州一绝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 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苏黄(庭坚)米(芾)蔡(京,襄)绘画上“朱竹”别具一格;文学理论上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艺观。元丰三年(元丰三年(1079年),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 法(法(“乌台诗案乌台诗案”),被捕),被捕入入 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 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 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 壁赋和念奴娇壁赋和念奴娇赤壁赤壁 怀古。怀古。赋:赋:是汉代形成的一种是汉代形成的一
3、种文体文体,有,有“汉汉赋赋”之称,赋讲究词采、对偶、韵律之称,赋讲究词采、对偶、韵律和铺叙,常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有和铺叙,常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有诗歌和散文特点。后来或向骈文方向诗歌和散文特点。后来或向骈文方向发展,称为发展,称为“骈赋骈赋”、“律赋律赋”,或,或进一步散文化,称为进一步散文化,称为“文赋文赋”、“散散赋赋”。“文赋文赋”也是散韵结合,但散也是散韵结合,但散文意味颇重,特别是到了宋代,多以文意味颇重,特别是到了宋代,多以散文方法作赋,别具一格。本文就是散文方法作赋,别具一格。本文就是一篇文赋,是一篇记游散文。一篇文赋,是一篇记游散文。小知识小知识三、内容赏析三、内容赏析 在
4、赏析中带着在赏析中带着5个问题去思考:个问题去思考:1、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2、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3、苏轼的悲又从何而来?、苏轼的悲又从何而来?4、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5、苏轼是如何得到了永恒的?、苏轼是如何得到了永恒的?前赤壁赋前赤壁赋是一首诗,一首意境优美的是一首诗,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一首探索人生哲理的哲理诗。散文诗,一首探索人生哲理的哲理诗。全文有五个自然段。全文有五个自然段。第一段,(第一段,(从篇首至从篇首至“羽化而登仙羽化而登仙”)写作者与客人月夜泛舟
5、的情形和飘飘欲仙写作者与客人月夜泛舟的情形和飘飘欲仙的欢快心情。的欢快心情。分两个层次:分两个层次:第一层:介绍时间、地点、人物和环境。第一层:介绍时间、地点、人物和环境。第二层:写月出后的景色与登仙之乐。第二层:写月出后的景色与登仙之乐。这一段写景主要抓住这一段写景主要抓住清风清风、明月明月、江水江水这这三个方面,不仅准确地概括出这次夜游赤三个方面,不仅准确地概括出这次夜游赤壁具体环境的特点,有力地突出作者的主壁具体环境的特点,有力地突出作者的主要感受;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文章的艺术要感受;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文章的艺术构思和结构上有很重要的作用。构思和结构上有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这三者成为构
6、成全篇艺术意境的一方面,这三者成为构成全篇艺术意境的主要物象;主要物象;另一方面,后文的主客问答,议论人生,另一方面,后文的主客问答,议论人生,这三者这三者“清风、明月、江水清风、明月、江水”又成为取譬又成为取譬的依据,使物我融合,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依据,使物我融合,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思想感情。第二段第二段(从从“于是饮酒乐甚于是饮酒乐甚”至至“泣孤舟泣孤舟之嫠妇之嫠妇”)写由乐转悲的感情变化,表达)写由乐转悲的感情变化,表达了作者惆怅失意之情。了作者惆怅失意之情。这段分两个层次:这段分两个层次:第一层:写酒乐甚而作歌;第一层:写酒乐甚而作歌;第二层:写萧声哀怨,由乐生悲。第二层:
7、写萧声哀怨,由乐生悲。1、这里有了、这里有了几种修辞几种修辞手法手法比喻、比喻、对偶、拟人对偶、拟人(箫的声音如诉如泣)。2、“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这个比喻这个比喻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特点以以“细丝细丝”喻喻“余音余音”是打通视觉与听觉的是打通视觉与听觉的“通感比喻通感比喻”,化,化抽象为具体。抽象为具体。3、这段萧声的描写中灌注的、这段萧声的描写中灌注的情感基情感基调调悲。悲。与下文有何联系?与下文有何联系?第三段(从第三段(从“苏子愀然苏子愀然”至至“托遗响于悲托遗响于悲风风”)写作者内心的苦闷,道出了悲的原因。)写作者内心的苦闷,道出了悲的原因。借主客问答的形式,借主客问答
8、的形式,写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写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写了吹箫客人怀叹。写了吹箫客人怀古伤今,因人生无常古伤今,因人生无常而生悲。而生悲。“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托遗响于悲风托遗响于悲风”1、这段文字体现出怎样的人生态度、这段文字体现出怎样的人生态度人生短暂、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的消极人生态度。生命无常的消极人生态度。2、为什么要提出这种人生态度、为什么要提出这种人生态度宣泄失意后的悲宣泄失意后的悲观情绪,并为后文倡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作铺垫。观情绪,并为后文倡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作铺垫。3、指出其中的比喻及比喻的意义、指出其中的比喻及比喻的意义 “一叶一叶”比喻比喻“扁舟扁
9、舟”的小;的小;“蜉蝣与天地蜉蝣与天地”喻人生短暂喻人生短暂;“渺沧海之一粟渺沧海之一粟”喻人生之渺小。喻人生之渺小。4、上下联构成对偶关系的对偶句、上下联构成对偶关系的对偶句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5、自身含对比的句子、自身含对比的句子 “寄蜉蝣与天地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渺沧海之一粟”。6、成语、成语沧海一粟。沧海一粟。第四段(从第四段(从“苏子曰苏子曰”至至“而吾与子之所共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通过回答客人的方式,表达了作者的)通过回答客人的方式,表达了作者的人生哲学,显示出作者的胸怀和随遇而安的人生哲学,显示出作者的胸怀和随遇而安的乐观态度。
10、乐观态度。第一层,第一层,作者即景生情,就眼前的作者即景生情,就眼前的“水水”和和“月月”作为例证和喻证来阐述万物的变与不作为例证和喻证来阐述万物的变与不变。变。第二层,第二层,作者进而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作者进而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的观点加以论说的观点加以论说。第三层,第三层,主客认识有了飞跃,思想上的矛盾主客认识有了飞跃,思想上的矛盾也解决了。只有忘怀得失,才能知足常乐也解决了。只有忘怀得失,才能知足常乐。作者为何发这样的议论作者为何发这样的议论消解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的悲观情绪,倡导遵循自然常道、乐观旷达的积极人生态度。为什么说这里体现的是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什么说这里体现的是积极的人生态
11、度在仕途失意下,不消极悲观而能旷达处之;以相对性看待世间万事万物,从大自然中品味人生,这就是身处逆境时的积极进取精神。为什么说这里关于为什么说这里关于“水水”和和“月月”的举证即是例的举证即是例证又是喻证证又是喻证 从万物都处于变与不变的普遍道理来看,“水”与“月”的例证只是两个例子,故为例证;从自然之理来阐明人生态度的角度来看,此举证只是两个比喻,故应视为喻证。第五段(从第五段(从“客喜而笑客喜而笑”至结束)写主客得至结束)写主客得到解脱的喜悦。到解脱的喜悦。这段是转悲为喜,主客二人开怀畅饮,忘这段是转悲为喜,主客二人开怀畅饮,忘掉了一切忧愁苦闷,兴尽而酣睡,在一种掉了一切忧愁苦闷,兴尽而酣
12、睡,在一种欢畅愉悦的气氛中结束全文。欢畅愉悦的气氛中结束全文。这段舟中尽兴饮酒的结尾,与开头泛舟饮酒遥这段舟中尽兴饮酒的结尾,与开头泛舟饮酒遥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显得紧凑。综合全文,作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显得紧凑。综合全文,作者写作此赋者写作此赋,旨在展示对被贬的不满和与现实旨在展示对被贬的不满和与现实抗衡的心迹,以旷达乐观的态度表明自己决不抗衡的心迹,以旷达乐观的态度表明自己决不妥协。妥协。讨论:讨论:本文按照什么样的线索?分成几部分?本文按照什么样的线索?分成几部分?本文是按照情感的线索分为三部分:乐-悲-乐 1、乐、乐 设疑:苏子因何而乐?从哪可以看出?(第一自然段)泛舟游玩泛舟游玩见景而乐
13、见景而乐 精美语句精美语句可以看出可以看出 2、悲、悲 讨论:苏子缘何转悲?有几层原因?(第二、讨论:苏子缘何转悲?有几层原因?(第二、三自然段)三自然段)一层:客人吹箫,箫生悲愁;一层:客人吹箫,箫生悲愁;二层:主客问答,人生苦短二层:主客问答,人生苦短3、喜(乐)(第四、五自然段)、喜(乐)(第四、五自然段)变与不变的庄子相对主义哲学思想,变与不变的庄子相对主义哲学思想,纵情大自然。纵情大自然。纵观全文,本文以作者的感情纵观全文,本文以作者的感情的变化为贯串全文的内在线索,的变化为贯串全文的内在线索,先写因泛舟江上而生遗世独立先写因泛舟江上而生遗世独立之乐,再写听到箫声呜咽而兴之乐,再写听
14、到箫声呜咽而兴人生无常之悲惨,最后经过相人生无常之悲惨,最后经过相互辩驳,认识归于一致,终于互辩驳,认识归于一致,终于“喜而笑喜而笑”,精神得到了解脱。,精神得到了解脱。四、主题四、主题 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他身处逆程,表现了他身处逆境仍热爱生活的积极境仍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乐观的人生态度。五、艺术特色五、艺术特色 1、多种表现方法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方法综合运用 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巧妙结合,使客观的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巧妙结合,使客观的生活图景和主观的思想感情和谐地统一起来,创
15、生活图景和主观的思想感情和谐地统一起来,创造出一种抒情意味极浓的清新自然的艺术境界。造出一种抒情意味极浓的清新自然的艺术境界。以主客对答的形式揭示了哀伤的原因,最后集中以主客对答的形式揭示了哀伤的原因,最后集中进行议论,从哲理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及宇进行议论,从哲理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及宇宙的看法,从思想上得到了解脱。宙的看法,从思想上得到了解脱。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运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运用得十分巧妙、自然,创造出具有强烈浪漫主义用得十分巧妙、自然,创造出具有强烈浪漫主义色彩的意境,产生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色彩的意境,产生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2、材
16、料安排上,结构严谨,过渡自然。、材料安排上,结构严谨,过渡自然。作者把组成文章的材料,即所见所闻所感,作者把组成文章的材料,即所见所闻所感,通过感情的线索,有机地组合成文。不管是通过感情的线索,有机地组合成文。不管是事件的叙述,景物的描写,还是感情的抒发,事件的叙述,景物的描写,还是感情的抒发,或对人生的的议论,都是以作者思想感情的或对人生的的议论,都是以作者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为基点来构思全篇的:先写泛舟夜起伏变化为基点来构思全篇的:先写泛舟夜游,饱赏秋景,是乐;次写吟诗听箫,吊古游,饱赏秋景,是乐;次写吟诗听箫,吊古伤今,由乐转悲;再写悲中求解,自我安慰;伤今,由乐转悲;再写悲中求解,自我安
17、慰;最后写转忧为喜,开怀畅饮,以致酩酊大醉。最后写转忧为喜,开怀畅饮,以致酩酊大醉。整篇文章的感情线索是整篇文章的感情线索是“乐乐 悲悲喜喜”,其,其间过渡自然,联系紧密,天衣无缝。间过渡自然,联系紧密,天衣无缝。3、语言形象生动,准确优美。、语言形象生动,准确优美。作者用词造句准确优美,对文字的锤炼达到了炉火作者用词造句准确优美,对文字的锤炼达到了炉火纯表的地步。纯表的地步。如开头一段写景,如开头一段写景,好词比比皆是好词比比皆是。以以“清清”形容风的清爽宜人,用形容风的清爽宜人,用“徐徐”描绘清风的微描绘清风的微微吹拂,用微吹拂,用“不兴不兴”描绘水波的平静。眼前这幅安描绘水波的平静。眼前
18、这幅安谧宁静的画面,使人感到舒适畅快、爽然无比。写谧宁静的画面,使人感到舒适畅快、爽然无比。写月用月用“徘徊徘徊”一词,既写出了月亮升起时的真实情一词,既写出了月亮升起时的真实情况,又赋予月亮以人感情。况,又赋予月亮以人感情。“白露横江白露横江”、“水光水光接天接天”的的“白白”、“横横”、“接接”,写出了江面上,写出了江面上白茫茫的雾气和月光下水天相接的情景。白茫茫的雾气和月光下水天相接的情景。“纵一苇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用,用“纵纵”、“凌凌”,二,二字描绘小舟在宽阔的江面上自如地随意荡漾的动态。字描绘小舟在宽阔的江面上自如地随意荡漾的动态。成语归纳成语归纳1
19、、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物体非常渺小。2、正襟危坐:使衣襟端正,使身子端正,这里是使动用法。形容人物严肃或拘谨的样子。3、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6、羽化登仙: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这里有如道家羽化成仙的意思)7、余音袅袅: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8、旌旗蔽空:旌旗:旗帜;蔽:遮蔽。旌旗繁多遮蔽天空。比喻军队阵容的盛大壮观。9、横槊赋诗:指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10.水波不兴:没有涟漪和波纹。形容十分平静。11.冯虚御风:意思是无所
20、凭借,能驾风飞翔。12.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13.山川相缪:形容山与河流相互交错。思考与练习:思考与练习:1、文章结构如何体现了作者感情变化的、文章结构如何体现了作者感情变化的内在线索?内在线索?2、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妇(1)这里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箫声这里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箫声?(2)这里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这里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这个比喻有什
21、这个比喻有什么特点么特点?(4)这段箫声的描写中灌注着怎样的情感这段箫声的描写中灌注着怎样的情感基调基调?与下文有何联系。与下文有何联系。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叹之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叹之,则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
22、目遇之而成色;取之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予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予之所共适之所共适(1)作者为何而发这段议论作者为何而发这段议论?(2)概括本段两个层次的大意。概括本段两个层次的大意。(3)为什么说这里体现的是积极人生态度为什么说这里体现的是积极人生态度?(4)为什么说这里关于为什么说这里关于“水水”和和“月月”的举证既是例的举证既是例证又是喻证证又是喻证?(5)作者是怎样化抽象为具体的作者是怎样化抽象为具体的?乌台诗案乌台诗案 乌台,汉书乌台,汉书朱博传朱博传记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记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数千栖居其
23、上,因称御史台为数千栖居其上,因称御史台为“乌台乌台”。元丰二年,(元丰二年,(1079)七月二十八日,御史台的官)七月二十八日,御史台的官吏奉命从汴京赶到湖州衙门,当场逮捕了苏轼,吏奉命从汴京赶到湖州衙门,当场逮捕了苏轼,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从六月以来,权监察御史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从六月以来,权监察御史里行(权,代理;里行,见习)何正臣、舒亶里行(权,代理;里行,见习)何正臣、舒亶(d n),国子博士(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国子博士(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的官员)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曾先后府的官员)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曾先后 4 次上述弹劾苏轼。他们摘出苏轼的一些诗文认为次上述弹劾苏轼。他们摘出苏轼的一些诗文认为是是“讥讽文字讥讽文字”,“愚弄朝廷愚弄朝廷”,“指斥乘舆指斥乘舆”(皇帝的代称)。(皇帝的代称)。“无尊君之意,亏大忠之节无尊君之意,亏大忠之节”。宋神宗随即下令御史台审理。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宋神宗随即下令御史台审理。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乌台诗案。乌台诗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