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三首 第1课时【教学目标】1.读懂诗歌内容,理清诗歌思路,品味诗中精彩描写。2.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3.感受诗人所描绘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1.读懂诗歌内容,理清诗歌思路,品味诗中精彩描写。2.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教学难点】感受诗人所描绘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学生齐背望岳和春望。唐朝有一位诗人让人揪心。他年少悠游,“裘马轻狂”地快意生活,然而安史之乱后,他仕途坎坷,流离失所。同时,他将整个朝代的苦痛都装在心里,用华丽的诗篇,讲述了自己漂泊的人生和现实的无奈与困惑。从“自经丧乱少睡眠”直至“白头搔更短”
2、,他却终是没能实现“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美好愿景。他就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近杜甫,感悟他这份博大的家国情怀。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导入,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二、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祖籍襄阳(今湖北),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大李杜”。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被世人尊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
3、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2.作品简介杜
4、甫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内容多以反映社会动荡、民生疾苦,批判政治黑暗为主,被誉为“诗史”。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新安吏演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在“三吏”“三别”中,杜甫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石壕吏是一首古体诗,每句五言,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3.背景介绍石壕吏写于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
5、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都是出征时的哭声。杜甫将这番经历写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别”。设计意图:通过介绍让学生了解杜甫及其代表作品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4.诗文朗读播放石壕吏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入情入境,带领学生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文内容。注意读准字音、读出停顿。(1)检测一:正音石壕吏(ho)老翁逾墙走(y)三男邺城戍(y sh)老妪力虽衰(y)如
6、闻泣幽咽(y)(2)检测二:断句先展示断句,再根据情境课文录音版进行跟读。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设计意图:进行常规字词教学及古诗文朗读教学,培养文言语感,扫清学习障碍。三、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1.探究任务结合课下注释和补充资料,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这首诗的大意,并将诗意用准确的语
7、句表达出来。2.探究方法(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2)逐句疏通词意,遇到有阻碍的字词查看注释或查阅工具书,在圈画的字词旁写上其意思。(3)疏通词意后,将词意用准确的语句表达出来。(4)学生代表回答,教师明确。3.成果展示石壕吏 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注释:吏小官,这里指差役。投投宿。一何多么。前致词走上前去(
8、对差役)说话。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已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有孙母未去(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完裙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老妪老妇。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译文:傍晚时分我投宿在石壕村,夜里听到有差役在捉人。我住的这家的老翁翻墙逃跑了,老妇走出屋去查看。差役的叫嚣是多么凶横!老妇啼哭的声音是多么凄苦!(我)听到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防守。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另外)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完结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男人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
9、,(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们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早饭。”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我)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提示:讲解后老师可让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尝试读出情感。设计意图:通过疏通文意,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二)合作探究一1.探究任务再读石壕吏,说说这首叙事诗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过程安排(1)自主阅读并思考:
10、这首叙事诗可以分为几部分?(2)小组讨论,统一看法。(3)选派一位代表在班级中说出你们观点,在班级内分享交流。3.成果展示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老妇“致词”的内容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前五句)诉说三个儿子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说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第二层(中间四句)诉说家中现状。“室中更无人”,故意隐去“老翁逾墙走”一事,是不得已而言。“乳下孙”犹言孙子正在哺乳期间,故其母“未去”,意思是儿媳丧夫,本当改嫁,只因舍不得丢下孩子才仍留家中。“无完裙”,不止于说衣不蔽体,也包含了食不果腹的意思。第三层(
11、最后四句)老妇自请应役。河阳是当时官军退守之地,她知道那里需要人,自愿为战士们做饭,以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个人。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独与老翁别”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教师点拨:“老妇”的致词虽无一处提“苦”却处处含“苦”,老妇苦在何处呢?结合原文简要分析。明确:“三男邺城戍”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兵役苛酷。“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三男已死其二,可见战争之惨烈。“出入无完裙”寡媳衣不蔽体,可知妇人一家生活贫困,也可见战争破坏严重。“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年老体弱,却被迫服役,可见百姓受害之重。“老妇”的苦:老年丧子之苦、穷困潦倒之苦、被迫服役之苦。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疏通文意
12、的基础上,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三)合作探究二1.探究任务石壕吏中有许多精彩之处,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它的构思巧妙,令人不忍卒读。小组合作讨论本诗的构思巧妙之处。2.过程安排(1)自主阅读,从叙事的角度、人物的描绘等角度出发,思考全文构思的巧妙之处。(2)小组讨论,统一看法。(3)选派一位代表在班级中说出你们观点,在班级内分享交流。3.成果展示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仅用120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精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归功于诗人构思的巧妙。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役,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场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
13、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那些话写成了一篇“抒情独白”。其实用心品味一番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役逼出来的。原来的情形很可能是这样:差役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以“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无人”;追问“其真无人耶”,妇答“惟有乳下孙”;逼问“孙母现何在”,答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最后是差役仍不依不饶,逼着要人“汝家必征一人”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三层之间的换韵处理也暗示了这一点。总之,差役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教师点拨:杜甫面对一家人的苦难,没有出来义正词严地阻止,是不是个冷漠无情之人?明确:诗人明写老妇
14、,暗写差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当前这场平叛战争是国家和民族的安危所系,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做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赞扬老妇自请应役、勇于承担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的这场平叛战争,希望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表达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同时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含蓄地予以揭露。这首诗抒写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在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诸诗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出诗人的这种心情来。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精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本诗构思的巧妙和作者的崇高情怀。四、课堂
15、小结有人说: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我们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读杜甫,要读到悲天悯人、忧患苍生的情怀,我们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份量!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课文、对杜甫的理解,再一次诵读课文吧!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加深印象。五、拓展延伸阅读杜甫另一首古诗,进一步感受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新安吏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
16、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全诗可分两个层次。前十二句记述了军队抓丁和骨肉分离的场面,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后十六句笔锋一转,对百姓进行开导和劝慰。全诗反映了作者对统治者尽快平息叛乱、实现王朝中兴的期望。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度了解。六、布置作业1.课堂作业反复诵读本文,尝试背诵。2.课后作业基础作业: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用白话文扩写这首叙事诗。拓展作业:搜集历代论杜甫的名言,结合相关作品谈谈你的理解。设计意图:借助多样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板书设计】控诉战争罪恶同情劳动人民石壕吏老妇苦官吏怒磅礴壮观磅礴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