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阅读专题文言文阅读专题常考古代文学常识常考古代文学常识祭祀类1.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2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猪)三牲全备为“太牢3.少牢:诸侯祭祀只有羊和猪,没有牛,称为“少牢。4.斋戒: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礼仪类1.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的权力。2.稽首: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
2、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3.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4.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节令类1.上元:正月十五日,为灯节。2.寒食:清明节的前一天,或“冬至后一百五十日,谓之寒食,古有禁火三日的习俗。3.七夕:七月七日,晚间为牛郎织女相会之夜,有女子穿针乞巧的习俗。科举类1.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
3、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2.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场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又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3.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4.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
4、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其他1.几项兼称一般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例:四人者:庐陵箫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意思是: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国,王安上,字平甫,字纯甫。2.名、字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是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礼时取字。3.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号。4.庙号帝王死后,在太
5、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称庙号,是对已死皇帝的敬称,如太宗,太祖。5.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古代官职及官吏行为词古代官职及官吏行为词常见官职常见官职:丞相、太尉(大司马)、太史、上卿、学士、枢密使、郎中、侍中、参军(参谋军务)、尹、令尹、太守、巡抚、知府、都尉、长史。其他:【有司】古代朝廷分职设官,各有所司,“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史官。【俸、禄、秩、饷】封建古代官吏的薪水。官职变动表授予官职:察、荐、举、辟、征、拜、除、授、起、拔、赏、封。表提升官职:迁、擢、升、加。表降、免官职:谪、迁【左迁、左除、左授、左转】、罢、免、废、黜、贬、放。表调动官职:
6、转、调、徙、补、出、改。表兼职、代理官职:兼、领、行、署、摄、权、判、假。表辞官:乞骸骨、告老、请老、乞身、移疾(移病)、解官、致仕。其他:【视事】治事,任职。【下车】官吏初到任。【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喻入仕做官。词类活用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啊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1.1.使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的意思。例:凡治国之道,必先富(使富裕)民。2.2.意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意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的意思。思。例:吾妻之美(认为美)
7、我者,私我也。3.3.名词用作状语(这种情况下,往往这个名词前还另有主语):名词用作状语(这种情况下,往往这个名词前还另有主语):表示方位或处所。表示方位或处所。例: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表示比喻,可译为表示比喻,可译为“像像一样一样”。例: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表示对人的态度,可译为表示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把把当作当作来怎么样,来怎么样,”像对待像对待那样如何那样如何“。例: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像对待客人一样)表示工具或依据,相当于表示工具或依据,相当于“用用”“”“拿拿”,有时需要在做状语的名词前加,有时需要在做状语的名词前加“在在”“”“从从”“
8、”“到到”“”“由由”“”“按按”“”“依据依据”等介词。等介词。例(1)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用杖)(2)沛公已去,间至军中。(从小路)(3)失期,法皆斩。(按法律)除以上三种情况外,词类活用的情况还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活用的条件:1.1.两个名词连用两个名词连用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能”“可”“足”“欲”字后,活用为动词。3.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活用为动词。4.名词用“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5.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活用为动词。虚词虚词语气词句首语气词:句首语气词:夫、盖、维、惟、唯。句中语气词
9、:句中语气词:盖、也、与。句尾语气词:句尾语气词:也、乎、哉、矣、已、耳、焉、与(欤)、邪、夫、兮。句中或分句开头的虚词:句中或分句开头的虚词:于、为、则、而、以。复句关联词有:复句关联词有:且夫、若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翻译:1.“也、矣、已、耳、焉”相当于“罢了、啊”2.“乎、与(欤)、邪、哉、也、夫、兮”相当于“吧、吗、呢、啊”。其他高频词(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通“尔”)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常见句式常见句式常见固定句式1.1.表陈述语气:表陈述语气:有以有以(有用来)
10、、无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所(有的)、无所无所(没有的)、比及比及(等到的时候)、为为所所(被怎么样)。2.表疑问语气:奈何奈何(怎么办)、何如何如(怎么样)、得无得无耶耶(大概/恐怕吧)、其其乎乎(大概吧)。3.表反问语气常用:无乃无乃乎乎(恐怕、只怕)、不亦不亦乎乎(不是吗)得得无无乎乎(难道吗)、孰与、孰若孰与、孰若(跟相比)、何何为为(为什么呢?)。四大文言句式1.1.省略句:省略句:省略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动词】、宾语、介词)2.2.判断句标志词有:判断句标志词有:是;,也;者,3.3.被动句标志词有被动句标志词有:见于;受于;为所4.4.倒装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否
11、定句(不、勿、毋、未、莫、无、弗不、勿、毋、未、莫、无、弗)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充当动词或介词宾语以及用“之之”字或字或“是是”字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时,通常为宾语前置的情况。四大文言句式定语后置:定语后置:标志词常见标志词常见“者者”。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的情况。状语后置:状语后置:标志常见用介词标志常见用介词“于于”“”“以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组成的介宾短语。把状语(介宾短语)放在谓语之后,即为状语后置。现代汉语句子结构文言中的句式和现在大有不同,当我们进行翻译的时候,一定要遵循现代汉语常规
12、语序。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断句断句断句的方法1.读文段。先理解大意,将能断的部分断开。2.找虚词。尤其是虚词,往往的该断句的地方。3.看对话。引文常常以“云”“曰”“道”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省略了主语。4.依总分。将总说与分说的句子断开,不同的分句也要断开。5.据修辞。顶真、排比、对偶、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对称、句式整齐,四六句多,也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秦 王 坐 章 台 见 相 如 相 如 奉 璧 奏 秦 王 秦 王 大 喜 传 以 示 美 人 及 左 右 左 右 皆 呼 万 岁。廉颇蔺相如列传断句练习1/根据顶真这
13、一修辞可断句。中 山 君 喟 然 而 仰 叹 曰 与 不 期 众 少 其 于 当 厄 怨 不 期 深 浅 其 于 伤 心 吾 以 一 杯 羊 羹 亡 国 以 一 壶 飡 得 士 二 人 战国策中山策断句练习2/文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注意到它们的规律,便可断句。断句练习3于 是 余 有 叹 焉 古 人 之 观 于 天 地 山 川 草 木 虫 鱼 鸟 兽 往 往 有 得 以 其 求 思 之 深 而 无 不 在 也 夫 夷 之 以 近 则 游 者 众 险 以 远 则 至 者 少 而 世 之 奇 伟 瑰 怪 非 常 之 观 常 在 于 险 远 而人 之 所 罕 至 焉 故 非 有 志 者 不 能 至
14、也。游褒禅山记/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可置于句首的有“以”“夫”“则”“而”“故”“于是”。文意理解文意理解文言翻译的基本要求和具体方法1.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信”就是要准确地译出原文,忠于原文,不曲解,不任意添加或删减;“达”就是要求译文通顺流畅;“雅”则要求译文尽量生动形象,特别是对描写性的语句,翻译时要传神。2.翻译的具体方法有五种:留、补、换、改、删。留:文言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在翻译时予以保留,照抄不译。补:补出句子省略的成分或某些必要的词句(省略句),使意思更准确完整,句子更顺畅。例:旦日,客从外来,()与(
15、)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句中“与”前省略主语“邹忌”,“与”后省略宾语“客”,翻译时都应补出。3.换:一是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去换古代汉语的单音节词;二是对同一事物或行为,古人和今人有不同的指标,翻译时应用现代的指称去替换古人的指称。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画线部分应译为: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问题)。例:邹忌修八尺有余朝服衣冠。句中的“修”,现代为“长”,这里指身高;“服”,现代为“衣服”,这里指“穿戴”。4.改:改变一些特殊文言句式的语序,把它改成现代汉语的常规语序。例1:宾语前置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就是“操何”,属于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翻译时就要改成现代汉语
16、的常规语序。译为: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例2:定语后置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者”为定语后置的标志词,词性为助词,结构为“中心词+定语+者”,意思为想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向秦国回复的人。句中画线部分要按“求可使报秦者人”来译。译为:尚未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例3.状语后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句中画线部分翻译时分别放在“取之”和“青”的前面做状语。译为: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例4.谓语前置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句中的“安在”是句子的谓语部分,提在主语“公子”之前了,翻译时要改语序。译为:公子能帮人摆脱危难又表现在哪里!5.删: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没有什么实在意义,有的起舒缓语气、凑足音节的作用;有些在句中,有些在句末,也有在句首的,如”夫“”盖“等。对这些虚词,翻译时可酌情删去,即不必译出。例:生乎吾前,其闻到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问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句中的两个“也”都是起舒缓作用的,“而”是起连接作用的,都不必译出。又如“之”字,在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和标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时,都不必译出。谢谢观赏